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大气保温的成分: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b.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产生长波辐射,除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下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应用: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总结归纳:3.相关规律——气温、气压、气流(1)两种气流运动方向: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三个关系:温压关系: 气流受热形成低气压,遇冷形成高气压(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凸高凹低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受冷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平面上同一时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用曲线连起来,这条曲线就是等压线。

4.常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1.三个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大气是地球表面以上的气体层,它由不同成分的气体组成,分布在地球表面成千上万公里的高度上,并与地球固体和水体相接触。

而大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维持生态平衡及人类生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学习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是高中地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的知识点。

一、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氧、水汽、稀有气体和微小物质组成,其中氮氧占据主要成分的比例。

其他的成分包括氩气、氖气、氦气、甲烷、二氧化碳等,它们的浓度分别非常小。

二、大气运动的类型1.水平风水平风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气体运动。

从赤道向极地方向吹的气流叫做东、西风带,而垂直于海岸线吹向海面的风称为海陆风。

2.垂直风垂直风是指在大气垂直方向发生的气体运动。

垂直方向的气流常常与水平方向的气流相互作用。

三、高压和低压气压是指空气所产生的压力。

在气压中,地球的赤道区域和两极地区压力较低,而在30°N至30°S中间的区域则压力较高。

高压通常在天空晴朗、气压稳定的时候发生,低压则常出现在空气温度升高或压力下降的时候。

四、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因热量的传递不均衡而产生的一系列空气运动。

大气循环包括了温带低压气旋和极地辐合等等,它们对于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风暴和气旋风暴和气旋是由于大气循环不均衡而产生。

其中,雨雪等天气和气旋(如飓风、台风和龙卷风)可以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带来重要影响。

六、海气的相互作用海气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气流的生成和海浪的形成。

因为水的比热容高于空气,海洋的温度比大气变化缓慢,所以海气相互作用对于世界的气候和天气预测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地球大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广泛地影响着地球上的环境和人的生活。

通过学习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环境,理解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并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地理高中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

地理高中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

地理高中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大气运动是指在地球大气中发生的气体的运动现象。

地球大气的运动不仅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也受到地形、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是地理高中必修一大气运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地球大气的组成: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有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杂质气体。

2.地球大气的结构:地球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不同的层次结构。

二、热力学大气运动1.辐射传输: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热辐射,其中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一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

地球表面的热辐射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传输到大气中。

2.垂直平衡:大气中由于温度、密度和压强的差异,产生了垂直方向的运动。

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

3.风系统:地球大气中存在着纬向和经向的气压差异,形成各种规模的气旋和反气旋。

风是由气压差驱动的气体运动,常见的风系统有副热带风系统、射流风系统和地方风系统等。

三、水平大气运动1.海陆风系统:由于海陆的热容量和导热性不同,使得气温在海陆间产生差异,形成了海陆风。

白天,陆地上空的热力低压使得海风朝着陆地吹,晚上则反之。

这种风系统非常重要,影响到沿海地区的气候和降水分布。

2.季风系统: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由于夏季降水和冬季干燥的气候差异导致了季风的形成。

夏季,热力低压使得海洋上空的湿空气朝着大陆吹,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则反之。

3.大洋洋流:大洋洋流主要受到风、水温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

全球大洋的主要洋流有北大西洋洋流、北赤道洋流和秘鲁洋流等,它们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四、垂直大气运动1.对流运动: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加热,导致地面空气上升,形成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层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

2.平流运动:平流层中的平流运动相对稳定,各层的风速和风向相似。

平流运动主要发生在静止高压区附近,对于大气的水平平衡非常重要。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取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要紧吸取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因此,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可不能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能够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因此日出前的清晨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取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缺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显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方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全然缘故)→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明白得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阻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耀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形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
一、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高空流动规律的总称,主要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温带低压带、南北极高压带四个环流系统。

其中赤道低压带总体向东风、南北极高压带则总体向西风。

这些环流系统的运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天气。

二、洋流
洋流是指海水的长周期潮汐流动,是海洋的重要运动形式。

主要分为赤道洋流、海洋边缘洋流、温暖海流与寒冷洋流四种大类。

洋流的运动不仅受到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影响,也受到地形、海盆形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风
风是一种气体运动,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气体输运过程之一。

风是由温度、气压、湿度等因素引起的气体流动,可以分为地表风、高空风、季节风、逆温风等多种类型。

风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压分布、气温、降水等方面。

四、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地球相对于固定天体(如太阳)的自转运动,使得地球表面的自然物理环境具有了昼夜交替、地理位置、地球椭球度、地球自转偏角和地球自转的平均速度等特点。

五、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过程,导致地球低层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其中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代表,而人类活动(如工业、交通等)的发展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大量增加而引起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平衡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上为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气象学原理。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地球的未来创造美好的发展前景。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气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作为高中地理必修一部分,大气运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大气运动原理、影响因素、区域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大气运动原理大气运动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温度、水汽等条件的不平衡,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例如高压区通常出现在地面冷空气团附近,低气压区则形成在暖空气团附近。

当不同气压区块之间压力差大、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时,就会形成风。

大气运动的形成和分布可以通过风力等级、风向、气压等指标来表现出来。

二、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氏力”。

科氏力作用于移动的质点,使之产生向右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转(在南半球)。

这种偏转称为地球转动偏转,它是由经度的变化引起的。

2.地形因素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海峡等地形特征对风向产生影响。

在山地和河谷中,风要经过的空间和道路受到地形的限制,风向必须采取迂回路线,并产生起伏运动,使风速下降;在海洋和海峡上,风的流向和流速受到大陆和海洋的影响,产生海洋和陆地风。

3.气压和温度等气象因素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温度差异越大,对流越强,风速也越快。

此外,湿气、辐射、地热和地球表面的植被等因素也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大气运动的区域特点1.赤道低压带在赤道低压带,因天气闷热、气压低、上升气流强,成为全球气流反转的较大区域。

2.副热带高压带在赤道北、南的30°左右,由于天气干燥,气压高,成为副热带高压带。

其特点为阻止低纬地区的气流向高纬地区推进,是全球大气循环中的保护屏障。

3.温带气旋在区域尺度上,许多地方都会形成温带气旋,如美国、日本、欧洲等。

由于气旋中心气压低,环绕着切变线和冷暖空气交汇线,经常伴随下雨、暴风、冰雹等恶劣天气现象,对世界各地的旅游、农业、能源等方面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中,大气运动是重中之重,对大气运动原理、影响因素、区域特点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推动地球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大洋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3)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4)地面长波辐射是对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强,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补充: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二、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2)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降,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3)大气热环流形成的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4)形成过程:a) 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地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 B、F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两地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c) 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5)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

补充: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等压面:高压凸,低压凹,气压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出现差异→空气水平运动2.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热岛环流①形成原因分析: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多。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工业交通发达,生产生活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
大气运动知识点是高中地理考试必考的内容。

为了帮助高中生掌握大气运动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高中生整理的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一) 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2、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二)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知识点(三) 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猜你感兴趣:
1.高二世界地理常考的点
2.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
3.高一地理大气知识点
4.高中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
5.高中地理重要知识点汇编
6.高中地理知识点重点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