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言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
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和父亲亲密无间是20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中和父亲可以亲密到坐在他腿上的情景依稀只得一次,仿佛是看某部电视剧中听到“白马王子”一词,爬上父亲的腿去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不记得他的回答了,大概是“女孩心中喜欢的男孩”之类的话吧,他是从来都给我以正确而真实的解释的。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
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
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
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
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
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
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
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
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
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
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
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
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三一文库()〔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
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
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
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
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
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
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
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
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
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
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
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
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阅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引言《余光中散文》是一本收集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作品的精选集。
作为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集子,我不仅对余光中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验到了他作品中的深意和情感。
散文的魅力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等不同,它注重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令人瞩目的地方在于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和深入思考。
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读完余光中的散文后,我对散文作品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深度。
余光中散文的特点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可谓独具风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
他在作品中常常利用自然的景象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样的手法让他的作品更加鲜活、有趣,并且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沉思与启发。
例如,在《游子吟》这篇作品中,余光中通过描写一个失去了家乡的游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景色和乡土文化的描述,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画面。
这样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怀恋,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归属感的追逐。
另外一个例子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诗人的寂寞》。
这篇作品以一个诗人的角度,展现了一个被商业化和现代化侵蚀的世界。
余光中通过对城市的描述和对小诗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思考和担忧。
他在作品中发出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文化衰退的忧虑,这让读者感到思考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余光中散文的意义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维的深刻探索。
通过他独特的文学语言和对细节的关注,他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他的作品也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警示和呼唤,他表达了对真实和自由的向往,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当今快节奏、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读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悠然自得的世界,让人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通用5篇)读后感应该在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的基础上,注重表现个人思考和灵感,充分体现个人独特性和创造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1)看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像在提高孩子情商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爱不释手,毫不犹豫立即买下。
回到家如饥似渴地看完,只觉整篇下来没有说教,更不会絮絮叨叨,像一股温暖清泉潺潺流入心间,用自己的故事和身边女孩的故事顺其自然的捊出自己想要告诉女孩们的。
十五封信,每封信里包含了殷健灵对女孩“伊莲”在未来的成长路上的期望,其实也是对所有的期望。
她希望女孩无论未来的路有多漫长曲折,都能渐渐看清“未来”模样。
在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有时候很需要这样的“看清”。
“看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
我相信殷健灵对“伊莲”们说的,也正是家长们想对自己的女儿们说的。
我想对女儿说,在你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选择和舍弃,首先,遵从自己内心的意志,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就是最好的。
学会放弃,卸下沉重的的桎梏,飞的更高更远。
或许要舍弃很多,但最终,你会收获一片自我尽情翱翔的天空。
文中还告诉伊莲们,要善良,内心要有爱。
爱美是女孩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真正的美不是浮于表面的,她不仅仅只是拥有美貌,它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心的修炼。
外表的美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化,而内在的感情形诸外表,必然会在脸上产生某种痕迹,久而久之,便可为人的脸塑形。
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个经常微笑示人的人,嘴角上扬、眉眼柔和;一个善良的人,予人以夏日里的清凉,冬日里的温暖,别人可以从她脸上读出一朵淡雅的花……内心的修炼在脸上沉淀,即能给人以美好的长相。
所以,我的女儿,为了美,你要学会修炼你的心。
看完这本书,我深感每个孩子在经历之前,如果像殷健灵老师所指导的这样多一份自觉和警醒,总比懵懂和糊涂来的好。
最后,我想再借用殷健灵文中的一段话来祝福我的女儿:不管未来的人生得意或者失意,清贫或者富裕,你都能携着一颗坚定而有爱的心勇敢前行!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2)很喜欢余的散文。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浏览。
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1】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余光中的散文读后感【2】《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
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
”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
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
《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有感推荐文章苦难辉煌读后感个人热度: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_读李鸿章传有感1000字范文热度:关于格列夫游记读后感热度:花的读后感范文最新热度:仓央嘉措诗集读后感热度:相信很多读者对《余光中散文》这本书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1“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并列.的确,余秋雨散文的出现,从<<文化苦旅>>到最近的<<行者无疆>>,十多年来,余先生的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秋雨散文,由<<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缕清风拂人心田!.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八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八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一《听听那冷雨》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
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
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
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述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濛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个性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
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
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能是一个人的情绪变好也能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向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二“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继蒋捷的听雨之后,这是第二次被笔下文字化的雨声所打动。
《听听那冷雨》之于余光中就好比《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互相成就。
听听,那冷雨,雨是冷的,这正是余光中的雨。
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在雨声中放置这么多情感:他开头就是一句“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惊蛰,一个中国节日文化的美妙符号,想必这从大陆仔又被勾起什么乡愁了吧,他忍不住想到求学过的厦门,想到以雨着称的江南,想到自己祖籍的福建,他也曾是五陵年少,也是江南儿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年级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言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
说说余光中--《乡愁》。
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
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
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
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
如果按照诗歌的真正的质地来比较的话,洛夫的《边界望乡》要比《乡愁》高出很多,无论意境和语言。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
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
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还
有《风铃》、《等你,在雨中》、《连环》、《算命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等都只能说是及格水平。
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
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
余光中还有一点和南朝的谢眺类似,就是诗中的佳句很多,而整体的效果平平,像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满月下》),黑蟠蟠的松树林的背后/那一截断霞是它的签名/从艳红到烬紫。
有效期是黄昏。
(《山中传奇》)等等,很多。
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估计与老余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从炼字到铸境都是那样的雅致,古风浩荡。
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因此,我一直认为,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成就远远高于他的诗歌,高于他的其他两度(翻译和评论),
早期的《逍遥游》、《听听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铃》、《我的四个假想敌》、《山色满城》、《日不落家》、《何以解忧》等一些,文情挥洒,琼思玉想,妙语天成。
特别是在新世纪,余氏的如掾之笔更
是炉火纯青,像《萤火山庄》、《思蜀》、《金陵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终结篇章。
如此厚学,至情至性的文字,估计能与之比肩者寥寥。
大概香港的董桥还有点可比性,但董桥过份的掉书袋,占故纸堆,显得性情不足,旧文人的痕迹太重。
董桥的学识绝对不输老余,只是他们走的路线不同罢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桥一类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种轻佻颓废的文风正在养成,散文也能写得读不懂,只知道诗无达诂,没想到散文也要去诂,祸兮?福兮?
说到余光中,有一事不说,心里有点堵。
不久前,学者赵稀方一篇文章《揭开余光中的另一面》,使文坛上下开了锅,一些无事生非的家伙开始蠢蠢欲动。
文章的中揭开的,又是国人很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竟而质疑余氏的人格问题。
我想,不敢是谁,只要摊上了这个敏感的问题,你大概就会百口莫辩了。
不敢余氏早期的文章中有没有政治问题的思想,那终归是历史的问题,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治氛围中,谁能保证自己不陷入困境,与统治者同调呢?历史的问题就留给历史去审判吧。
还是回到文学话题上来解读余光中,余氏既不是神话,也不存在什么神话的破灭,给海峡游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余光中一点宽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