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复习资料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K
' MY
K MY
MY K MY ' lg K MY lg K MY lg M lg Y M Y M Y
10
2.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 • ① K MY 一定时,浓度越大,突跃范围越大 ' K • ②浓度一定时, MY 越大,突跃范围越大 ' 。所有对 K MY 产生影响的因素如酸效应、 配位效应等,也会影响突跃范围的大小。
11
2.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滴定曲线,重点是化学计量点和±0.1% 时 pM 的 计 算 ; 可 以 准 确 滴 定 的 条 件 (lgcK≥6);
12
3、理解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并掌握有 关计算
lg k 'MY lg k MY lg M lg Y lg MY
k 'MY 意义:表示有副反应时 络合反应进行的程度
3
一、配合物的绝对稳定常数
MY (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 K MY M Y • M + Y = MY • 式中: k 为一定温度时金属—EDTA配合 物的稳定常数,此值越大,配合物越稳 定;[M]为未参加配位反应的金属离子浓 度;[MY]为生成的配合物浓度;[Y]为未 参加配位反应的配位剂浓度。
Y Y ( H ) Y ( N ) 1
7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 其它配位剂L与M发生配位反应,使主反应 的程度降低,这种现象称配位效应,其大小 用配位效应系数 M ( L ) 来衡量。
MLn M ' M ML MLn ML M ( L) 1 M M M M
分析化学复习详细版

分析化学复习详细版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下面是一份分析化学的详细复习资料,包括常见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和技术。
一、定性分析方法1.火焰试验:通过不同元素在火焰中产生独特的颜色来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2.沉淀反应:根据化合物在溶液中形成沉淀来判断其成分。
3.气体反应:根据化合物与酸或碱反应生成气体的类型和产量来判断其成分。
4.酸碱滴定:通过添加酸碱溶液来确定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5.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来判断其成分。
二、定量分析方法1.极谱法:利用溶液中物质的电极电位和电流的变化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2.光度法:通过测量溶液中化合物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和透过性来确定其浓度。
3.电解分析:利用电流通过溶液中的物质的电化学反应来测定物质的浓度。
4.火花光谱法:通过将化合物激发成光源,然后测量其发射光谱来确定其成分。
5.气相色谱法:利用化合物在气相中的分离性和不同成分的保留时间来测定其浓度。
三、常用仪器和技术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和透过性。
2.原子吸收光谱仪:用于测量溶液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3.气相色谱仪:用于分离气相中的化合物并测定其浓度。
4.离子色谱仪:用于分离水溶液中的离子并测定其浓度。
5.质谱仪:用于分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质量。
以上是分析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记住,理解原理和应用是学习分析化学的关键,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祝你考试顺利!。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 物质和化学变化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新的物质。
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氧化和还原的反应。
6. 酸碱反应酸: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
碱: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盐和水。
7. 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量。
8.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表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常数。
计算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物的浓度计算平衡常数。
9.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电极电位:表示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电位。
计算方法:根据电极电位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0. 酸碱反应的平衡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计算方法:根据酸碱的浓度计算pH值。
11. 溶液的酸碱滴定滴定:通过滴加已知浓度的溶液来确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计算方法: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滴定数据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
12.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成反比。
查理定律:在一定压力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等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13. 气体混合物的计算分压定律: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与该气体在混合物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计算方法:根据分压定律计算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和摩尔分数。
分析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准确度是指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相接近的程度..精密度就是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2.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3.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差值越小;误差就越小;及准确度越高..4.绝对误差E是表示测定值X i与真实值ч之差..即E=X i-ч..5.相对误差E r是指绝对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E r=E∕ч100%..6.相对平均误差:=ΣX i-ч∕n∕ч100%7.各次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偏差的大小可表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偏差越小说明测定值的精密度越高..8.绝对偏差:d i=X i—x平均数9.相对偏差:dr= d i∕x平均数100%平均偏差无正负10.系统误差:固定原因造成;具有单向性;正负大小有规律;可以校正..产生原因有: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校正方法: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准仪器;方法校正..11.随机误差是指测定值受各种因素的随机变动而引起的误差;如温度、湿度、气压的波动..12.平均值平均数=a+b+c….∕n13.d i=X i—x平均数平均偏差d上面一横=d1+d2+d3…%∕n14.相对平均偏差= d上面一横∕x平均数15.标准偏差:s=根号d1平方+d2平方+d3平方…∕n-116.相对标准偏差:S r=s∕x平均数100%17.为表达数据的可信度;用误差来表示..18. 有效数字是指分析仪器实际能够测量到的数字;有实际意义的数字..19.质量:四位有效数字..Ph:两位有效数字第二章1.滴定反应的条件:反应必须定量的完成;反应速率要快;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2.基准物质是指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条件:物质必须具有足够的纯度;纯度大于等于99.9%;物质的组成包括其结晶水含量应与化学式相符合;试剂性质稳定;基准物质的摩尔质量应尽可能大;这样称量的相对误差就较小..3.硼砂:Na2B4O7.10H2O 分子式和干燥后组成;干燥条件:放在装有NaCl和蔗糖饱和溶液的密闭器皿中..用来标定酸..4.碳酸钙:CaCO3;分子式和干燥后组成;干燥条件:110摄氏度;氧化剂5.碳酸银:AgNO3 分子式和干燥后组成;干燥条件:220-250摄氏度;氯化物第三章1. Ka越大;PKa越小;酸性越强PKa+PKb=142.酸: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3.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4.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可以使阳离子、阴离子;也可以使中性分子..2同一种物质;在某一条件下可能是酸;在另一条件下可能是碱;取决于它们对质子亲和力的相对大小..5.两性物质:既可以给出质子表现为酸;又可以接受质子表现为碱的物质..如两性氧化物Al2O3、ZnO、BeO;两性氢氧化物AlOH3、ZnOH2、BeOH2;氨基酸、蛋白质等结构中既含NH2;又含COOH的有机物..6.酸碱的强弱取决于酸碱本身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物质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强;其酸性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同样的;物质接受质子的能力越强;其碱性就越强;反之就越弱..7. 质子条件H+=A-+OH-8. 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其自身PH不发生显着变化的性质..缓冲溶液一般由浓度较大的弱酸或弱碱及其共轭碱或共轭酸组成..9.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当溶液的ph变化时;指示剂失去质子由酸式转变为碱式;或得到质子由碱式转化为酸式;他们的酸式及碱式具有不同的颜色..10. 选择指示剂的原则:选择变色范围处于或部分处于滴定突跃范围内的指示剂;都能够准确地指示滴定终点..11. 滴定依据:以cKa≥10的-8次作为酸碱能被强酸溶液直接目视准确滴定的判据..只有当cKb≥10的-8次;;此弱碱才能用标准溶液直接目视滴定..多元弱酸能被准确滴定至某一级;也决定于酸的浓度于酸的某级解离常数之乘积;当满足≥10的-8次时就能够被准确滴定至那一级..第四章1.副反应:αYH=1;说明没有副反应;αYH值越大;酸效应就越严重..αML=1;{M'}={M};表示金属离子没有副反应;αYL值越大;副反应就越严重..2. 稳定常数:在没有任何副反应存在时;配合物MY的稳定常数用Kmy表示;它不受溶液浓度;酸度等外界条件影响..3.配位滴定曲线描述的是金属离子变化现象..4. 封闭现象:有的指示剂能与某些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配合物;这些配合物较对应的MY配合物更稳定;以致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滴入过量EDTA;指示剂也不能释放出来;溶液颜色不变..消除:1.干扰因素引起的;加掩蔽剂;2.被测离子本身引起的;改变滴定方式..5. 僵化:有些指示剂能与金属离子配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使EDTA与指示剂金属离子配合物MIn的置换缓慢终点的颜色变化不明显..消除:加入有机溶剂增大溶解度;加热;加快反应速度;趁热滴定..6.变质:金属指示剂大多数是具有许多双键的有色化合物;易被日光、氧化剂、空气所分解;有些指示剂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日久会变质..第五章1.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的过程;是化学上及生物化学上最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2 .KMnO4介质是硫酸..3.自身指示剂:在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有些标准溶液或被测的物质本身有颜色;则滴定时就无需另加指示剂;它本身的颜色变化起着指示剂的作用..例KMnO4标准溶液滴定FeSO4溶液..4.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温度5.高锰酸钾标定;温度:此反应在室温下速率极慢;需加热到65摄氏度滴定;若超过90摄氏度;则H2C2O4部分分解;导致标定结果偏高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诱导反应第六章1.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是温度..2. 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可能不同;也可能不同..3. 称量达到恒重:即沉淀反复烘干或灼烧经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质量相差不大于0.2mg..4. 同离子效应:组成沉淀晶体的离子称为构晶离子..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如果向溶液中加入适当过量的含有某一构晶离子的试剂或溶液;则沉淀的溶解度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5. 盐效应:沉淀反应达到平衡时;由于强电解质的存在或加入其它强电解质;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中各种现象称为盐效应..6. 酸效应:溶液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称为酸效应..7. 晶体沉淀条件:1在适当稀、热溶液中进行..2快搅慢加..3陈化8. 无定型沉淀条件:1在较浓的溶液中进行沉淀..2在热溶液中及电解质存在下进行沉淀3趁热过滤洗涤;不许陈化。
分析化学复习重点

分析化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第二章误差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G、t、F、检验法分别用来判断什么的有效数位的确定准确度,精密度及相互关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沉淀形式称量形式的换算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第三章滴定概述常用酸碱溶液标定的基准物质分别是什么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方法第四章酸碱酸碱滴定突跃范围的影响因素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非水滴定区分试剂多元酸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主要形式是什么,分布分数与PH的关系(两种型体分布分数相同时)判断直接滴定的条件及分步滴定的条件指示剂变色点与变色范围的关系有关滴定度的计算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共轭酸碱的PH计算第五章配位配位滴定直接滴定的条件是什么,分别滴定的条件是什么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因素,什么是酸效应系数及与突跃范围大小的关系金属指示剂的工作原理,稳定性与配位剂的关系配位滴定金属含量的计算金属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是什么第六章氧化还原常用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试剂及标定方法碘量法测铜过量KI的作用是什么碘量法加指示剂的的时机是什么氧化还原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直接碘量法的PH条件第七章沉淀莫尔法适用的PH范围,原因晶形和无定形沉淀的条件分别是什么佛尔哈德法的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PH、适用范围什么是后沉淀、吸留、包埋,混晶。
重量法对沉淀形式的要求第八章电化学常用参比电极有哪些膜电位的产生原因离子选择性电极选择系数及作用,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电极选择性系数电位滴定法确定终点的方法第十章紫外可见紫外光的波长范围分子产生紫外吸收的原因摩尔吸光系数与什么有关溶液稀释与波长无关,只改变吸光度吸光度控制在什么范围比较合适光源有哪些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吸光度或透光率的计算R、K吸收带分别由哪种跃迁引起的什么是吸光度的加合性朗伯比尔定律的使用条件溶剂极性对吸收峰的影响第十一章荧光荧光定量的依据是什么荧光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影响荧光效率的结构因素有哪些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具有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是激发光谱什么是荧光光谱,其波长关系怎样第十二章红外红外光谱是什么光谱红外吸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常用光源有哪些红外谱图是怎么绘制的振动自由度的计算第十三章色谱峰宽是用来判断色谱柱什么性质的范第姆特方程低流速和高流速时分别是哪一项影响柱效能高效液相通用型检测器是哪个色谱定性和定量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色谱峰数与组分个数的关系分配系数与保留时间的关系色谱法分类,经典分离叶绿素属于什么色谱法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式,柱效与塔板高度及塔板数的关系气液色谱组分流出顺序、气液色谱分离时固定相怎么选择不同极性色谱柱分离组分时,流出顺序热导检测器的原理色谱法是分离方法而非分析方法,专属性差归一化法(适用条件)计算每种组分的含量理论塔析数,塔板高度的计算。
《分析化学》复习重点笔记-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用版)

n di
i 1
x1
x x2
x xi
x
n i 1
xi
n
1 n
n i 1
xi
0
①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
②相对平均偏差:
d
d1 d2
dn n
1 n
n i 1
di
六.极差 R:一组测量数据中,最大值( xmax )与最小值( xmin )之差称为极差。
(全距或范围误差)
R xmax xmin
c(H 2 SO4 ) 0.1mol L1
c(
1 2
H
2
SO4
)
0.2mol
L1
c(2H 2 SO4 ) 0.05mol L1
c(B)
1 2
c( 12
B)
2c(2B)
c
b a
B
a b
c(B)
滴定度:指每毫升滴定剂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克或毫克)或质量分数。
TFe K2Cr2O7 0.00500g mL1
四.准确度和精密度: 1.精密度:表各次分析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①重复性; ②再现性。 五.误差和偏差
1.误差 E :测定结果与真值( xT )之间的差值。
x xT E
( E 为正值, x xT ; E 为负值, x xT ) ①绝对误差 Ea :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例: x =81.18%, xT =80.13%
§1.4 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1.滴定分析法: 2.滴定剂: 3.滴定: 4.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 5.滴定终点(end point) 6.终点误差(Et)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适合滴定分析法的化学反应应具备的条件:(直接滴定)
分析化学复习

3、下列有效数字为两位的是(D) 、下列有效数字为两位的是( A [H+]=10-6.0 B pH=5.0 C lgK=28.9 lgK=25.67
4、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 C ) 、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 A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B 准确度高,不必考虑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准确度高, 精密度;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准确度是 精密度;C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D准确度是 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7
13
4、0.01000moll-1的下列溶液哪些能被强酸或强碱滴定? 、 的下列溶液哪些能被强酸或强碱滴定? A. H3BO3 B. HAc C. NaOH D. NaAc E. NH4Cl 5、有一可能含有NaOH、Na2CO3或NaHCO3或二者 、有一可能含有 、 混合物的碱液, 溶液滴定, 混合物的碱液,用HCl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时, 溶液滴定 以酚酞为指示剂时, 消耗HCl体积为 1;再加入甲基橙作指示剂,继续用 体积为V 再加入甲基橙作指示剂, 消耗 体积为 HCl滴定至终点时,又消耗HCl体积为 2,当出现下 滴定至终点时,又消耗 体积为V 滴定至终点时 体积为 列情况时,溶液各有哪些物质组成? 列情况时,溶液各有哪些物质组成? (1) (4)
16
CH7配位滴定法 CH7配位滴定法 络合平衡: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1. 络合平衡: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αY) 与条件常数( 的计算。 与条件常数(K′)的计算。
αY ( H )
c(H + )6 + c(H + )5 Ka1 +L+ Ka1Ka2 Ka3Ka4 Ka5 Ka6 = Ka1Ka2 Ka3Ka4 Ka5 Ka6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10
四种滴定方式的适用条件和相应特点
11
四种滴定方式的应用示例
12
1.用2×10-2mol.L-1EDTA滴定2×10-2mol.L1Fe3+溶液,若要求△pM’=±0.2,Et=0.1%, 计算适宜的酸度范围。
解:(1)最高酸度 )
lg α Y ( H ) = lg k FeY − 8 = 25.1 − 8 = 17.1
对Zn2+: α Y ( Cd ) = 1 + k CdY [Cd ] = 1 + 1016.46 × 10 −3.81 = 1012.65
pH = 6.0时,α Y ( H ) = 10 4.65
α Y = α Y ( H ) + α Y ( Cd ) − 1 = 10 4.65 + 1012.65 − 1 ≈ 1012.65
查表
(此时k 'MY 最大) pH
8
[ 最低酸度: 最低酸度: OH ] =OH ) n ] CM
pH
' 最佳酸度: 最佳酸度: pM sp = pM 'ep = lg k 'MIn 对应的pH
lg k 'MY = lg k MY − lg α Y ( N )
α Y ( N ) = 1 + k NY [ N]
sp Al
故不能选择滴定Zn 故不能选择滴定 2+
1 (2).C = = 0.27mol.L−1 37 × 100 × 10 −3 AlF63− : lg β1 − lg β 6 : 6.13,11.15,15.00,17.75,19.37,19.84.
sp F−
据C sp− 及β i 可初步判断AlF52− 为主要形式。 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子发射光谱定义:根据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受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光谱的波长及其强度来测定物质中元素组成和含量的分析方法。
2.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过程:○1在激发光源中将被测物质蒸发,解离,激发.○2由激发态返回低能级态,辐射出不同特征波长的光,将被测定物质发射的复合光经分光装置色散成光谱。
○3据光谱的谱线位置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据谱线强度进行光谱定量分析。
3.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原子处于基态,当受到外界能量的作用时,基态原子被激发到激发态,同时还能电离并进一步被激发。
激发态的原子或离子不稳定(寿命小于10-8 s),按光谱选择定则,以光辐射形式放出能量,跃迁到较低能级或基态,就产生原子发射光谱。
4.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并从原理上比较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异同点及优缺点。
AAS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AES是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而AAS则是基于原子的吸收现象.二者同属于光学分析方法.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由于原于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几率小得多。
而且空心阴极灯一般并不发射那些邻近波长的辐射线经,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较小。
原子吸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在原子吸收法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于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
原子吸收法比发射法具有更佳的信噪比这是由于激发态原子数的温度系数显著大于基态原子。
5.何谓锐线光源?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为什么要用锐线光源?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光源,如空心阴极灯。
在使用锐线光源时,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这时发射线的轮廓可看作一个很窄的矩形,即峰值吸收系数K 在此轮廓内不随频率而改变,吸收只限于发射线轮廓内。
这样,求出一定的峰值吸收系数即可测出一定的原子浓度。
6.在原子吸收光度计中为什么不采用连续光源(如钨丝灯或氘灯),而在分光光度计中则需要采用连续光源?7.电位分析法包括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1酸碱滴定法,2氧化还原滴定法,3沉淀滴定发,4配位滴定法,P1448.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有哪些?P1569.定量校正因子P5010.梯度洗脱对于某些复杂样品,组分的k′范围很宽,用一种强度的溶剂淋洗时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可采用梯度淋洗。
就是组成流动相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溶剂按一定程序改变配比、极性、pH、离子强度、通过流动相极性的变化来改变待分离样品的选择因子和tR,提高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
11.程序升温程序升温指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以达到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分离的目的。
1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有哪几种类型的吸收带?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首先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中,如果存在饱和基团,则有s →s*跃迁吸收带,这是由于饱和基团存在基态和激发态的 s电子,这类跃迁的吸收带位于远紫外区.如果还存在杂原子基团,则有n →s*跃迁,这是由于电子由非键的n轨道向反键s轨道跃迁的结果,这类跃迁位于远紫外到近紫外区,而且跃迁峰强度比较低.如果存在不饱和C=C 双键,则有p →p*,n →p*跃迁,这类跃迁位于近紫外区,而且强度较高.如果分子中存在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体系,则会有强的K吸收带存在,吸收峰位置位于近紫外到可见光区.对于芳香族化合物,一般在185nm,204nm左右有两个强吸收带,分别成为E1, E2吸收带,如果存在生色团取代基与苯环共轭,则E2吸收带与生色团的K带合并,并且发生红移,而且会在230-270nm处出现较弱的精细吸收带(B带).这些都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13.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及结构推测上,紫外吸收光谱所提供的信息具有什么特点?紫外吸收光谱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关于分子中生色团和助色团的信息,而不能提供整个分子的信息,即紫外光谱可以提供一些官能团的重要信息,所以只凭紫外光谱数据尚不能完全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还必须与其它方法配合起来.14. 距离说明紫外吸收光谱在分析上有哪些应用。
○1紫外光谱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通过测定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系数,或者将未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标准谱图对照,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存在。
○2可以用来推断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例如确定1,2-二苯乙烯的顺反异构体.○3进行化合物纯度的检查,例如可利用甲醇溶液吸收光谱中在256nm 处是否存在苯的B 吸收带来确定是否含有微量杂质苯.○4进行有机化合物、配合物或部分无机化合物的定量测定,这是紫外吸收光谱的最重要的用途之一。
其原理为利用物质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进行定量测定。
15.用波长为213.8nm,质量浓度为0.010mg.mL -1的锌标准溶液和空 白溶液交替连续测定10次,用记录仪记录的格数如下.计算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锌元素的检出限.序号1 2 3 4 5 记录仪格数 13.5 13.0 14.8 14.8 14.5 序号6 7 8 9 10 记录仪格数14.014.014.814.014.2解:12102221102100126.016.14597.001.033597.01 (16).1410......-•=⨯⨯====-++==++=mL g AC D n d d d A A A A μσσ016. 某合金中Pb 的光谱定量测定,以Mg 作为内标,实验测得数据如下:根据以上数据,(1)绘制工作曲线,(2)求溶液A, B, C 的质量浓度. 解:以DS=S Pb -S Mg 对logC 作图,即得如下的工作曲线.根据图中查出的相应logC 数据,即可求得A,B,C 浓度分别为0.236, 0.331, 0.396m.mL -117.用内标法测定试样中镁的含量.用蒸馏水溶解MgCl 2以配制标准镁溶液系列.在每一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中均含有25.0ng.mL -1的钼.D SLogC钼溶液用溶解钼酸铵而得.测定时吸取50mL 的溶液于铜电极上,溶液蒸发至干后摄谱,测量279.8nm 处镁谱线强度和281.6nm 处钼谱线强度,得到下列数据.试据此确定试液中镁的浓度.r Mg相对强度 r Mg 相对强度 ng.mL -1 279.8nm 281.6nm ng.mL -1 279.8nm 281.6nm 1.05 10.5 100.50.67 3.4 181.8 1.6 1.51050 10500 分析试样115 739 2.51.7 1.9 1.8解:根据绘内标法制标准曲线的要求,将上页表格做相应的变换如下:以log(I Mg /I Mo )对logr Mg 作图即得如下页所示的工作曲线. 从图中查得,logr=0.768, 故试液中镁的浓度为5.9ng.mL -118.3.000g 锡矿试样以Na2O2熔融后溶解之,将溶液转移至250mL 容量瓶,稀释至刻度.吸取稀释后的试液25mL 进行极谱分析,测得扩散logrMgLog(I Mg /I Mo )logr MgLog(I Mg /I Mo )0.02121.022.00 -0.43 0.33 1.13.024.02 试样 1.8 2.6 0.14电流为24.9mA.然后在此液中加入5mL 浓度为6.0x10-3mol.L-1的标准锡溶液,测得扩散电流为28.3mA.计算矿样中锡的质量分数. 解:根据公式:得 C x = 3.30×10-3mol.L -1W%=C x ×0.250 ×118.3 ×100%/3.000=3.25% 19.下面是用0.1000mol.L -1NaOH 溶液电位滴定50.00mL 某一元弱酸的数据:表略1.绘制滴定曲线2.绘制DpH/DV –V 曲线3.用二级微商法确定终点4.计算试样中弱酸的浓度7.化学计量点的pH 应为多少?6.计算此弱酸的电离常数(提示:根据滴定曲线上的半中和点的 pH)解:a 根据上表,以E/V 为纵坐标,以V/mL 为横坐标,作图,即可得到如左图所示的滴定曲线.V/mL ∆pH/∆VV/mL ∆pH/∆V V/mL ∆pH/∆V 11.000.1315.251.3215.756.0Vh V V H h V C C x s xs s x -+=)(b. 利用DpH/DV=(pH2-pH1)/(V2-V1)求得一阶微商,与相应的滴定体积列入下表然后,以DpH/DV 对V 作图,即可得到下页所示的一阶微商-V 曲线.c.从(b)表数据可以计算如下的二阶微商,可以看出终点应该介于15.60-15.70之间. 0.10 : (65+59) = x : 6513.00 0.245 15.55 5.40 15.90 2.9 14.50 0.4415.6511.916.500.689V/mL D2pH/DV 2 V/mL D 2pH/DV 2 12.00 0.0575 15.40 16.32 13.75 0.13 15.60 65 14.8751.17315.70-59x = 0.05故终点体积为15.60 + 0.05=15.65(mL)d.0.1000×50.00=C ×15.70C=0.03140mol.L-1e. 同例题中求终点电位方法相同8.24+(9.43-8.24) ×65/(65+124) = 8.86f.由于所以,滴定到一半时溶液的pH即为该弱酸的离解常数.滴定到一半时,体积为15.698/2 = 7.85mL,从pH – V曲线查得pH=5.60亦即离解常数pKa=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