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常识

合集下载

历法常识知识点总结

历法常识知识点总结

一、历法概述历法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或公式来计算时间的学科,主要包括日历、节气、年号等方面的知识。

历法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相伴而生,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不同的历法体系,但历法最基本的目的是用于记录、计算和推算时间。

古代的历法起源于人们对时间的观察和认知,最早的历法是以月相和季节变化为基础的农事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例如古代的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根据月相来确定时间。

古代的历法主要通过天文观测和日常经验来制订,比如观测太阳的运行、月亮的周期、星球的运动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古代的历法的不足之处,于是陆续发展了西历、格里高利历等新的历法。

在中国古代,历法被视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古代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们对历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历法体系,包括了二十四节气、八字历、天文历、农历等内容。

由于中国的历法系统复杂而完整,对于计算时间、农事活动、历史研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历法的基本内容1. 日历日历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工具,主要由年、月、日组成。

不同的文化和国家有不同的日历体系,如阳历、阴历、农历等。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一年为单位,通常采用公历。

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一年有十三个月,通常采用农历。

农历是以农事活动和季节变化为基础,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民间宗教活动。

2. 节气节气是古代中国农民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确定的一年中的二十四个时间点,主要用于农事活动和民俗习俗。

节气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太阳直射点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

节气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的划分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天文观测等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年号年号是在政治和历史领域中用来标识年份的一种命名系统,通常是由国家领导人或官方机构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状况选定的。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古代历法常识十讲

古代历法常识十讲

第一讲文史学习者要学点古代历法常识塌鼻子先生古风论坛古风是文史爱好者的论坛。

来玩的朋友很多是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同学和中学的历史、语文教师,都是有志于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的人,和爱好国学(以中国古代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的人。

这些朋友除了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或文学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与文史有关的专门知识。

中国古代历法就是这种专门知识之一。

为什么爱好文史的人必须学一点中国古代历法常识呢?第一,是为了读懂中国古代的史书和文学典籍。

例如《左传》僖公五年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襄公二十八年说:“岁在星纪”。

这里的“朔”、“闰”、“日南至”、“岁”、“星纪”等是什么意思?又如《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二百一十二年中共发生日食五十三次,其中发生在朔日的十四次,晦日三十六次,先晦一日三次。

古代历法中的“朔”,是阴历每月初一日,即月亮运行到了太阳与地球中间,而这三个天体位于一条直线的那一天,所以日食按自然规律应发生在朔日,为什么两汉以日食竟然多数提前一天甚至两天发生?再如我们翻开《资冶通鉴》,它的第一卷下面就注明:“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默困敦”,这些古板诘据的字眼是些什么东西?如果我们不具备一些古代历法常识,就根本无法看懂这些著名的文化典籍。

第二,是为了弄清历史事实。

举例说,《尚书·牧誓》讲到:“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这里说的是周武王伐纣的时间。

这个关系到西周建国、商朝灭亡和我国编年史起点的日期,究竟是那一天?屈原的《离骚》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是诗人自述的出生年月日,到底是那年那月那日?也只有懂得一些古代历法常识,才能弄清。

第三,是可以校正古代典籍中的讹错。

古人记事,年月日都交待得很具体。

但年代久远,辗转抄印,难免不发生差错。

如《三国志·高贵乡公传》说,正元二年八月,辛未,遣邓艾出师抵抗蜀姜维的侵犯。

历法小常识

历法小常识
雨 水 春 分 谷 雨 小 满 夏 至 大 暑 处 暑 秋 分 霜 降 小 雪 冬 至 大 寒 雨 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9.13
近日点 公转快 时间短
31.45
远日点 公转慢 时间长
29.15
2、闰月位置的安排----没有中气的月份
3、大月与小月
甲午年
月份 正 月 二 月 30 三 月 29 四 月 30 五 月 29 六 月 30 七 月 29 八 月 30 九 闰九 十 十一 十二 月 月 月 月 月 30 29 30 29 30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365.2422*19=6939.60(日)
两者相差0.09日(2小时9分26秒)
二十四节气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精选ppt
45

第三讲 中国古代乐律
• 一、五音与七音
• 1、五音
•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1(do)、 2(re)、3(mi)、5(sol)、6(la)。从 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 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 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
精选ppt
46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
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
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
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精选ppt
• 第一讲 中国古代天文
精选ppt
1
• 古人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
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
帝或上帝。
•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 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 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 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 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 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 古代中国音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 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 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 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 徵、羽”了。
•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
曲,是没有“发(fa)”和“稀
(ti)”两个音阶的。
精选ppt
47
• 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 《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 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 索、拉”,全无“发、稀”两音; 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常识判断七十六:“中国历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七十六:“中国历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七十六:“中国历法”的相关常识“中国历法”的有关常识也是公职类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整理出“中国历法”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中国的历法有哪些?第一、关于阴历、阳历和干支历阴历的制定依据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阴历也叫月亮历,和一年四季无关。

阳历的制定依据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

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一年12个月,阳历和阴历最大的不同是可以明显看出一年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阳历也叫太阳历。

干支历通常叫做节气历,极其深奥,很难说清楚。

它是我国特有的用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60组一个轮回,就是我们通常叫做一个甲子。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道面划分出来的,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两个节气。

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比如,当南方春暖花开的时候,北方却还是大雪纷飞。

第二、关于农历农历是在阴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11天。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一年就不会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这样,就调整过来了,这就是阴阳历,即农历。

第三、关于黄历黄历又称老黄历、皇历、通书,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也就是说,黄历里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还包含了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其内容可以指导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

古代文化常识——历 法

古代文化常识——历  法

《大衍历》
● 唐代僧一行编制的一部先进历法,取 《易经》里的数据和术语附会其历法,因此 得名。该历法结构严谨,系统周密,比较准 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 历法体系的成熟,为后世历法典范。僧一行 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的创始人。
《授时历》
● 元代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在元世祖忽必 烈的支持下共同编制的一部历法。在“历之本在 于测验”的指导下,郭守敬等人研制了许多新仪 器,进行了大规模实测,创立了新的数学计算方 式,并吸收前人成功的经验和精确的数据,使 《授时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授时历》有很 好的实测基础,所定数据全据实测,历史上曾东 传朝鲜、日本,并被采用。
《太初历》
●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确定以 邓平、落下闳等人议造的“八十一分律历”为 新定历法,并颁布施行,后人因此称为《太初 历》。《太初历》规定一朔望月为29.53086日; 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 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太初历》不仅 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 上最先进的历法。
《夏小正》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法文献,原为《大戴礼记》 中的一篇。《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 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其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 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 《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 候、气象、星象和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 大事,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 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时
● 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按 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 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 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 名称,古人常用作月份的代称。如《楚辞. 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 东迁。”其中“仲春”就是夏历二月。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天文历法【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舍。

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叫黄道,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古语“四象”说法不一。

其中之一是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参见“二十八宿”条。

【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

古代天文学说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以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

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说,称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属冀州分野。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历法常识:历法就是制定日历,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它的任务是:适当的编排出年、月、日的关系,具体决定一个年号的月数和日数,给每一个日子编上一个号码。

阳历和阴历的来历...
历法常识
历法就是制定日历,安排年、月、日的法则。

它的任务是:适当的编排出年、月、日的关系,具体决定一个年号的月数和日数,给每一个日子编上一个号码。

阳历和阴历的来历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

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

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

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

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

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

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