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的解剖特点
输尿管结石PPT课件

专科检查
❖ 泌尿系造影 ❖ 超声检查 ❖ 逆行泌尿系造影、CT及MRU等 ❖ 腹部平片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结石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无尿路
梗阻的病人。 ❖ (1)大量的饮水 ❖ (2)加强运动 ❖ (3)调整饮食:根据结石成分调节饮食 ❖ (4)药物治疗:服用排石茶 ❖ (5)体外冲击破碎石(ESWL)
健康指导
➢ 尿酸结石:可服别嘌呤醇及碳酸氢钠、枸椽酸 钾等碱性药物。食用碱性饮食,避免过多食用 嘌呤丰富的食物如扁豆、红茶、可可、咖啡和 啤酒等,忌多吃海鲜如海参、海鱼、海带、海 菜等海产品以及花菜和动物内脏。
➢ 草酸盐结石:应避免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浓茶、 咖啡、菠菜、香菜、大葱、土豆、西红柿、草 莓等。可食用牛奶、玉米、全谷、小麦。
输尿管解剖特点
❖ 正常输尿管长25~30cm,S 状,直径2~5 mm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
❖ 有三个相对狭窄段
输尿管膀胱壁内段
输尿管跨髂血管处
相关发病因素
1.流行病学因素
❖ 性别和年龄 ❖ 种族 ❖ 职业 ❖ 地理环境和气候 ❖ 饮食和营养 ❖ 水分摄入 ❖ 疾病
2.尿液改变
❖ 形成尿结石的物质排出增加 ❖ 尿pH改变 ❖ 尿量减少 ❖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的物质减少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输尿管结石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概念 解剖
健康教育
护理
主要内容
治疗
发病因素
专科检查 临床表现
什么是输尿管结石
❖ 中医认为因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成石,阻滞肾系所致。输尿 管结石绝大多数来源于肾脏,一般是由于肾结石较大在排出 过程中受阻所致。
解剖输尿管知识点总结

解剖输尿管知识点总结
1.解剖位置
输尿管是一对长约25-30厘米的管道,位于腹腔内,连接着肾脏和膀胱。
在解剖学上分为
上段、中段、下段。
上段从肾盂至肾盂的横断位平面,中段位于腰椎生理弓以下,下段起
自腰椎4或5节椎体水平,持续向下,直至腰椎3和骶1椎体水平上开口于膀胱。
2.结构特点
输尿管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层构成。
黏膜层由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能分泌粘液保护黏膜。
肌层主要由平滑肌构成,负责推动尿液向膀胱输送。
外膜层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起到
支撑和保护作用。
3.血管和神经支配
输尿管主要由两支脉血管血液供应:肾动脉和腹主动脉。
这两支脉血管通过多个小分支供
血到输尿管。
输尿管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下腹神经丛、腹主动脉神经丛及突耳神经。
4.解剖变异
输尿管在解剖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变异,如输尿管的位置、长度、粗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变异对于手术操作和诊断疾病时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医生在操作和诊断时加以
注意。
5.生理功能
输尿管的主要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
输尿管的黏膜
层能分泌粘液,有保护作用。
肌层的蠕动能力使得尿液能够以波动的方式被输送至膀胱,
而不需要借助外部压力。
总的来说,了解输尿管的解剖知识对于医学工作者和对泌尿系统健康有关心的人士来说都
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输尿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和神经支配、解剖变异和生理功能,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处理与输尿管相关的疾病和问题。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概论一、小儿泌尿系统的特点(一)解剖特点1.肾脏:婴儿肾脏相对比成人大,其下端位置较低,位于第四腰椎水平,所以2岁以下小儿肾脏较易触到。
2.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容易受压及扭曲,导致梗阻发生尿潴留而诱发尿道感染。
3.膀胱:婴儿膀胱的位置相对较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骨盆内。
4.尿道:新生女婴尿道长仅1cm,外口暴露,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感染。
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积垢后也可引起上行性感染。
(二)生理特点1.新生儿及幼婴肾小管的功能不够成熟,小儿肾功能一般要到1~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故在应激状态下较易发生水肿及钠潴留;2.另外由于新生儿对药物排泄功能差,用药种类及剂量均应慎重选择。
二、肾功能检查(一)尿液检查1.尿的性质(1)尿色:正常婴幼儿尿液淡黄。
(2)酸碱度:接近中性或弱酸性,pH多在5~7之间。
(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新生儿的尿渗透压平均为240mmol/L,尿比重为1.006~1.008,1岁后接近成人水平。
儿童通常为500~800mmol/L,尿比重通常为1.011~1.025。
(4)蛋白质:正常小儿尿中仅含微量蛋白,定性为阴性。
(5)尿沉渣: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一般不出现管型。
2.每日尿量小儿尿量个体差异较大:①正常婴儿每日排尿量为400~500ml;②幼儿为500~600ml;③学龄前儿童为600~800ml;④学龄儿童为800~1400ml。
(二)血液检查评估小儿肾小球滤过率常用:血尿素氮(BUN)正常值:新生儿为1.8~6.4mmol/L(4~18mg/dl),婴儿及儿童为2.5~6.4mmol/L(7~18mg/dl)。
血肌酐(Scr)正常值:27~62μmol/L(0.3~0.7mg/dl),随年龄增长及肌肉发育而增高。
(三)放射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IVP)、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及肾血管造影等。
(医学课件)输尿管结石讲课PPT幻灯片

1
提纲
概念 解剖
健康教育
护理
治疗
发病因素
专科检查
临床表现
2
什么是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一般是肾结石在排 出过程中,暂时受阻在输尿管 的狭窄处导致的。原发输尿管 结石很少见。如输尿管结石没 有排出,可能在停留部位逐渐 长大。输尿管结石通常伴有明 显的症状,如肾绞痛、血尿, 输尿管结石还常造成梗阻和肾 积水。
食
正确摄取钙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5
健康指导
尿酸结石:可服别嘌呤醇及碳酸氢钠、
饮
枸椽酸钾等碱性药物。食用碱性饮食, 避免过多食用嘌呤丰富的食物如扁豆、
红茶、可可、咖啡和啤酒等,忌多吃海
鲜如海参、海鱼、海带、海菜等海产品
以及花菜和动物内脏。
食 草酸盐、磷酸盐结石:应避免草酸含量
高的食物如浓茶、咖啡、菠菜、香菜、 大葱、土豆、西红柿、草莓等。
3
输尿管解剖特点
正常输尿管长25~30cm,S状, 直径2~5 mm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
有三个相对狭窄段
输尿管膀胱壁内段
输尿管跨髂血管处
4
临床表现
腰痛 血尿
5
专科检查
泌尿系造影 超声检查 逆行泌尿系造影、CT及MRU等 腹部平片
6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结石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无尿路
16
健康指导
磷酸镁胺结石(碱性):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酸化
饮 尿液
食 枸椽酸盐是一种尿石症形成抑制物质,可预防结石
的形成,指导患者多吃富含枸椽酸盐的食物,如柑 橘、葡萄、柚子等
17
健康指导
饮水总量:2500~3000 ml/d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胎龄36周肾单位数量已达成人水平,出生后
上述功能已基本具备,但调节能力较弱,贮 备能力差,1-2岁接近成人水平。
肾小球滤过率:较成人低,2岁时达成人
水平,故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水分和 溶质。
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新生儿排钠
能力较差,如输入过多钠易发生钠潴留 和水肿,生后头10天的新生儿,钾排泄 能力较差,故血钾偏高。
年龄 正常尿量 少尿 无尿
婴儿
幼儿
400-500
500-600
<200-800
800-1400
<300
<400
单位:ml
尿蛋白 正常小儿尿中含微量蛋白 定性检测 阴性 ≤100mg/(m2.24h)
阳性 >150mg/d >4mg/(m2.h) >100mg/L
第二节
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浓缩功能不足,应激状
态下保留水分的能力低于成人,入量不足时 易发生脱水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酸碱平衡 易发生酸中毒 ①肾保留HCO3-能力差 ②泌NH3和H+的能力低 ③尿中排磷酸盐少,排出可滴定酸的能力 受限 肾脏内分泌功能
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尿量:生后48小时1-3ml/kg.h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儿童泌尿系统
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肾脏
重量大,位置低, 易触及, 分叶状。
输尿管
长而弯,弹性差, 易扭曲,致梗阻, 易潴留,并感染。
膀胱
位置高,易触及
尿道
女婴短,外口暴露近肛门,易污染 男婴长,常有包茎易感染。
二、生理特点
肾脏具有 ①排泄体内代谢产物 ②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 ③内分泌功能 肾脏完成其生理功 能主要是通过肾小球 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及排泄 。
输尿管的解剖特点

输尿管的解剖特点输尿管的走行、分布、毗邻输尿管是一对扁而细长的肌性器官,左右各一个,起自肾盂末端,终于膀胱,长约20-30cm,两侧输尿管长度大致相等。
输尿管的直径粗细不均,平均直径为0.5~1cm。
输尿管全长可分为腹部、盆部和壁内部。
腹部和盆部以骨盆上口平面为界限。
临床上常将输尿管分为上段(骶髂关节上缘以上),中段(骶髂关节上下缘之间)和下段(骶髂关节下缘以下)。
临床上输尿管的这种分段并非以解剖结构不同为依据,而与选择手术入径有关。
1.输尿管腹部位于腹膜后,为腹膜外器官,沿腰大肌前面斜行向外下走行,周围有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在腰大肌中点的稍下方处,男性的输尿管经过睾丸血管的后方,而女性输尿管则与卵巢血管交叉。
交叉点以上的部分为输尿管腰部,以下的部分为输尿管髂部。
左输尿管的上部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面,左侧结肠血管由其前方越过。
在骨盆上口附近,经过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的后方,于乙状结肠间隙隐窝的后壁内下降。
进入骨盆腔时,经过左髂总血管的下端前面。
右侧输尿管的上部走行于十二指肠的血管前方。
在骨盆上口的附近,经过肠系膜根部的下方和回肠末端的后方下行。
进入骨盆时,经过髂外动脉的前方。
由于上述位置关系的特点,在施行手术时左侧输尿管腹部比右侧往往容易发现。
2.输尿管盆部输尿管盆部较腹部短,在腹膜外结缔组织中,沿盆腔侧壁向下后外方走行,经过髂内血管、腰骶干和骶髂关节的前方和前内侧、于脐动脉起始部、闭孔神经和血管的内侧跨过,在坐骨棘平面转向前内方、经盆底上方的结缔组织直达膀胱底。
坐骨棘以上部分称输尿管壁部,以下部分为脏部。
男女的输尿管脏部走行有明显的不同。
男性该部输尿管先向前、内和下方,行于直肠前外侧后壁之间,经输尿管的后外侧与输尿管呈直角相互交叉,然后至输精管的内下方、经精囊腺体、顶端的稍上方,从外上向内下方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三角的外侧角。
女性输尿管盆腔的壁部走行为跨过髂内动脉的前方,行经卵巢的稍后方外侧。
女性输尿管盆部的脏部走行为向内方,行经子宫阔韧带基底附近的结缔组织,至子宫颈和阴道穹窿的两侧,距子宫约2.5cm处,从子宫动脉的后下方绕过,经阴道前面至膀胱底。
输尿管名词解释解剖学

输尿管名词解释解剖学输尿管是一种重要的呼吸系统结构,它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中。
输尿管也称为尿管,是消化系统输送尿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髓鞘(renal glomeruli)传送尿液到膀胱,其中还穿过最重要的滤泡(renal tubules)。
输尿管被视为尿液传输路线,它们在有利的情况下能够快速传递尿液,以确保消化功能,活动和营养的有效调节。
输尿管的结构是由乙状结肠和膀胱构成的。
它们从膀胱开始,穿越支架状骨,延伸至两侧的肾脏。
肾脏的输尿管称为肾小管,它们由逆行和正行的尿管构成,其中逆行尿管连接肾脏和肾盂,而正行尿管将尿液输送到膀胱。
肾盂中的逆行尿管与分泌性血管相连,这些血管将尿液输入肾脏,经过过滤,最终输入逆行尿管中。
输尿管中的尿液还经历了另一种特殊的过滤过程,即滤泡(renal tubules)的过滤过程。
滤泡是由尿管支撑结构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尿路,用于将尿液从肾小管传输到膀胱。
除此之外,滤泡中还有多个微小的滤管,它们有助于更好地滤出尿液中的有害物质。
是一种重要的过滤机制,用以滤出尿液中的有害物质。
输尿管的功能不仅仅是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它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可以调节液体稀释,调节尿液的金属离子和氯离子,调节尿液的渗透性和排泄机制,从而保证尿液的有效传递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
输尿管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病变,它会影响肾脏和膀胱的功能,从而导致尿液流失和尿液质量变差。
一些常见的输尿管病变包括肾小管炎,肾小管坏死,肾小管环狭窄,肾小管结石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是颜色发暗,沉积物,膀胱炎,尿失禁,尿路感染等。
在临床上,输尿管的病变可以通过检查尿液样本,血液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肾功能测试和膀胱钡栓注射来诊断。
治疗肾小管病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调整膳食,服用保护剂,补充营养等方式进行。
总之,输尿管是一种重要的呼吸系统结构,它们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也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使尿液的排泄和营养得到调节。
九版坎贝尔泌外1-1-4-解剖-输尿管

坎贝尔泌尿外科学第九版【Section 1】解剖第一节腹膜后腔、肾上腺、肾、输尿管的外科解剖学输尿管为双侧的管状节后,负责自肾盂直达膀胱之间传递尿液(见图 1-1 )。
通常长约22-30cm,管壁由多层构成(图1-43)。
内层为移行上皮,接下来是粘膜固有层,此结缔组织沿上皮组织构成粘膜内层,被覆于粘膜固有层的是平滑肌层。
和覆盖肾盏、肾盂的平滑肌相延续,尽管在输尿管部该平滑肌层分为内纵层与外环层。
同时,这些肌肉层提供蠕动波以有效向下传递来自肾脏收集系统的经输尿管到达膀胱的尿液。
最外层为外膜。
此薄层包绕输尿管以及输尿管周围的血管淋巴结。
图 1-43 输尿管显微结构的横断面。
内纵层区别于外环层以及斜行肌纤维。
丰富的输尿管血供亦被显示。
LP, 粘膜固有层。
TC,移行上皮。
(感谢 Dr. Hossein Saboorian.)右侧自上向下:肌层;外层;内层;血管丛;输尿管腔。
解剖关系多数泌尿外科操作的关键是理解输尿管的解剖关系。
输尿管起自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此部位于肾动、静脉的后方。
向下行走于腰大肌边缘的前方。
向前,右输尿管和升结肠、盲肠、结肠肠系膜相关联。
左侧输尿管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及其相关的结肠肠系膜紧密关联。
大约1/3输尿管在进入膀胱前有生殖血管跨越于前方。
在其进入骨盆时,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前方。
此跨越点处通常为髂总分为髂内和髂外的分,杈处,因此是进入骨盆的标志。
特别靠近一些肠段,回肠末端、阑尾、左侧及右侧结肠、乙状结肠的恶性及炎症性过程将会影响到输尿管。
影响从轻微血尿到瘘道形成或完全梗阻。
在女性骨盆,输尿管跨越子宫动脉前方并和子宫颈部关系密切。
这在子宫切除时是有风险的。
在骨盆边缘输卵管和卵巢的病变也会侵犯输尿管。
输尿管管径的正常变异。
正常的输尿管没有统一的管径,描述为三个不同的典型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跨越髂血管处以及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图. 1-44 )。
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肾盂在接近输尿管时逐渐变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尿管的解剖特点
输尿管的走行、分布、毗邻
输尿管是一对扁而细长的肌性器官,左右各一个,起自肾盂末端,终于膀胱,长约20-30cm,两侧输尿管长度大致相等。
输尿管的直径粗细不均,平均直径为0.5~1cm。
输尿管全长可分为腹部、盆部和壁内部。
腹部和盆部一骨盆上口平面为界限。
临床上常将输尿管分为上段(骶髂关节上缘以上),中断(骶髂关节上下缘之间)和下端(骶髂关节下缘以下)。
临床上输尿管的这种分段并非以解剖结构不同为依据。
而与选择手术入径有关。
1.输尿管腹部位于腹膜后,为腹膜外器官,沿腰大肌前面斜行向外下走行,周围有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在腰大肌肉中点的稍下方处,男性的输尿管经过睾丸血管的后方,而女性输尿管则与卵巢血管交叉。
交叉点以上的部分为输尿管腰部,以下的部分为输尿管髂部。
左输尿管的上部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面,左侧结肠血管由其前方越过。
在骨盆上口附近,经过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的后方,于乙状结肠间隙隐窝的后壁内下降。
进入骨盆腔时,经过左髂总血管的下端前面。
右侧输尿管的上部走形于十二指肠的血管从其前方越过。
在骨盆上口的附近,经过肠系膜根部的下方和回肠末端的后方下行。
进入骨盆时,经过髂外动脉的前方。
由于上述位置关系的特点,在施行手术时左侧输尿管腹部比右侧往往容易发现。
2.输尿管盆部输尿管盆部较腹部短,在腹部外结缔组织中,沿盆腔侧壁向下后外方走行,经过髂内血管、腰骶干和骶髂关节的前方活前内侧、于脐动脉起始部、闭孔神经和血管的内侧跨过,在坐骨棘平面、转向前内方、经盆底上方的结缔组织直达膀胱底。
坐骨棘以上部分称输尿管壁部,以下部分为脏部。
男女的输尿管脏部走行有明显的不同。
男性该部输尿管先向前、内和下方,行于直肠前外侧后壁之间,经输尿管的后外侧与输尿管呈直角相互交叉,然后至输精管的内下方、经精囊腺体、顶端的稍上方,从外上向内下方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三角的外侧角。
女性输尿管盆腔的壁部走行为跨过髂内动脉的前方,行经卵巢的稍后方外侧。
女性输尿管盆部的脏部走行为向内方,行经子宫阔嫩带基底附近的结缔组织,至子宫颈和阴道穹窿的两侧,距子宫约2.5cm处,从子宫动脉的后下方绕过,经阴道前面至膀胱底。
输尿管经阴道前面时两侧的走行有一定的差异。
由于子宫多向一侧倾斜,因此倾斜输尿管与阴道前壁接触的范围更广泛。
女性输尿管与子宫动脉、子宫颈和阴道穹窿的关系,在施行子宫切除的手术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输尿管壁内部指斜性在膀胱壁内的输尿管,长约1.5cm。
当膀胱充盈时,壁内部的管腔闭合,加之输尿管的蠕动,因此有阻止尿液反流至输尿管的作用,如输尿管内部过短或肌组织发育不良,则可能发生尿液反流。
壁内部发生炎症水肿,或脊髓损伤而影响其神经支配时,也可能发生尿液反流,儿童该部输尿管较短,因此易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现象,但随着生长发育,壁内部输尿管的延长,肌层的不断增厚,大部分儿童其膀胱输尿管反流现象会逐渐消失。
4.输尿管的形态特征输尿管全长口径粗细不一,有明显的生理性狭窄和膨大。
共存在三个明显的狭窄部:①上狭窄部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又名为上狭。
②中狭窄部位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又名为中狭。
③下狭窄部在输尿管内部,又名为壁内狭,是输尿管的最窄处。
输尿管两狭窄部往往是结石等
异物滞留处。
输尿管两狭之间为膨大部,称壶腹,其口径可宽达1~1.5cm(图3-10)。
输尿管的走行并非垂直下行,其全长有三个弯曲。
第一个弯曲称肾曲,位于输尿管的上端。
第二个弯曲称界曲,在骨盆的上口出呈“s”形,由向下的方向斜转向内,过骨盆上口后转向下方。
第三个弯曲称骨盆曲,由斜向内下方,转向前下方,突向后下方。
输尿管在腹前壁的体表位置,上端位于幽门平面(第1腰椎下缘)与腰直肌外缘的交界处。
沿着腰直肌外缘下行至髂前上棘间线与腹直肌外缘交叉点进入骨盆,由腹部移行至盆壁。
输尿管的组织结构
输尿管为一肌性管腔,管壁厚,粘膜形成纵行皱壁,管壁的横断面呈形状,上皮约为4~5层细胞。
管壁收缩时基层细胞成柱状,表面细胞为立方形。
胞质丰富,游离面胞质浓缩形成壳层,有1~2个核。
光镜下基膜不明显,内有散在的淋巴组织
织,肌层分内外两层。
输尿管下段,肌层增厚并形成纵中环和外纵三层,由于肌层呈蠕动性收缩可将尿液输送至膀胱。
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较大的血管并发出分支至肌层,在粘膜内形成毛细血管网,然后集合成静脉传出输尿管。
电镜下观察可见输尿管表层上皮游离面形成许多微褶和沟,沟内陷如胞质形成囊泡,胞质内微丝,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含量丰富。
细胞侧缘和基部具有交错排列的指状突和质膜内褶。
相邻表层细胞有连接复合体,该结构是防止液体大分子渗透的屏障。
基膜具有基板及薄层网板。
输尿管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动脉输尿管的动脉供应来源很广(图312)肾动脉、肾囊动脉、肾下及动脉、腹主动脉、骶中动脉、第一腰动脉、睾丸动脉(女性为卵巢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均有分支供应相应水平的输尿管。
输尿管腹部主要有肾动脉的分支分布,每侧有3~9条,平均5条,右侧略多左侧。
输尿管腹部虽长,但接受动脉的分支数少于输尿管盆部。
除肾盂附近以外,动脉分支大多经输尿管的内侧进入输尿管壁。
输尿管盆部的动脉分支男女来源有所不同,男性多来自附近动脉和睾丸动脉,而女性则来自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分支。
大约48.63%的动脉分支从输尿管内侧进入住尿管壁。
而40%则从外侧进入。
从输尿管前面进入者占8.64%,而后侧进入者仅占
2.73%。
髂总动脉、髂内动脉的分支均从输尿管的内侧进入输尿管壁。
膀胱上、下动脉的分支则多数从输尿管的外侧进入。
数氖管的下段吻合支少时游离后可能会出线坏死现象,有人认为在髂总动脉交叉部的输尿管游离2厘米是安全的。
膀胱下动脉经常发出分支,分布于输尿管下部和膀胱三角的大部分。
2静脉输尿管的静脉汇入上述的同名动脉,最后一般回流入肾静脉、睾丸静脉(女性则为卵巢静脉)和髂内静脉等。
3淋巴管输尿管的淋巴回流始于粘膜下、肌层喝外膜的淋巴丛。
这些淋巴管网相互吻合,输尿管上不的淋巴管与肾淋巴管相连,或直接注入主动脉旁(腰)淋巴结,输尿管腹部的其余部分注入髂总淋巴结,输尿管盆部则注入髂总、髂外和髂内淋巴结。
4神经支配输尿管神经丛由肾丛、主动脉丛、肠系膜上丛和肠系膜下丛的神经纤维组成。
这些神经纤维的中枢位于第10、11、和12胸髓,第1腰髓和第2~4骶髓。
输尿管神经丛和输尿管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