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局部解剖

合集下载

肾切除术Donor Nephrectomy

肾切除术Donor Nephrectomy
优点: (1)大大的缩短了肾脏的热缺血时
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2)减少了供肾及血管、输尿管损
伤的发生率;
供肾原位灌注整块切取法优缺点
优点: (3)如肾脏为多支血管,不仅不影
响灌注,还有利于移植时的血管重 建(4)能充分利用其他器官,用 该法可同时切取肝脏、胰腺和小肠。
供肾原位灌注整块切取法优缺点
间不超过10分钟。
三、手术步骤
1.常规进入腹腔后,助手将全部肠管推 向头侧,暴露盆腔入口的后腹膜,提 起剪开后可见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下 段,并在两血管远端分叉为髂总动静 脉。在腹主动脉远断先带入一根粗索 线并结扎,然后在距离其上2cm处另带 线一根,暂不打结。提起腹主动脉在 两线间剪开血管前壁,将特制的带气 囊的动脉灌注管插入20cm,用第二根 线固定。
缺点: 切取过程中需持续灌注,灌洗液用 量较大。一般需要3000-4000毫升。
供肾切取后离体灌注法 :
可以分双肾分别切取和同时 切取法两种。
双肾分别切取法
进腹后将两肾分别切下。因左 肾动脉略短,切左肾动脉应带 一块主动脉壁,右肾静脉应带 一块下腔静脉壁,避免损伤血 管分支。取下后离体灌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双肾分别切取
肾脏的局部解剖
3.肾的被膜(renal capsule): 从外向内依次为肾周筋膜 (perirenal fascia )、肾脂肪 囊(adeps renis )、及肾包膜 (renal capsular)。
4 . 血 管 (vessel) : 肾 静 脉 (renal vein )及肾动脉(renal artery )
病人体位
二、手术切口(incision)
根切口的类型有:经腰部第11肋间 隙切口,经腰部第12肋骨下缘切口 和经腹部腹膜内切口。

正常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正常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肾脏对钙的调节
• 98-99%的钙在肾小管重吸收 • 近端小管
• 近70% • 细胞旁被动转运(2/3)和跨细胞主动转运
• 髓袢升支粗段
• 约15% • 电压依赖的细胞旁转运
• 远端肾小管
• 10-15% • 主动转运
肾脏对钙的调节
• 血钙浓度
• 升高导致重吸收减少
• PTH、维生素D:增加钙重吸收 • 降钙素:增加尿钙 • 钠及细胞外容量:增加导致Na、Ca排出均增加 • 酸碱:酸中毒导致尿钙增加 • 利尿剂
• Na-K-ATP酶 • 基底膜Cl转运
• 调节
• ADH:影响NaCl重吸收而调节逆流倍增 • 前列腺素:参与局部对NaCl重吸收的负反馈 • 肾上腺能激素 • 盐皮质激素
肾脏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 远端肾单位
• 重吸收8%的Na
• 重吸收率下降,但调节作用增强;出现上皮性钠通道(ENaC)是醛固酮调节位点; 钠的重吸收伴随钾及氢的分泌
• 肾衰竭时尿浓缩障碍 • 慢性疾病时水潴留:可能和特殊状态下ADH分泌增加,ADH依赖
的AQP2表达上调相关
肾脏对钠和水的调节
• 近端小管
• 重吸收60%的Na
• 基本等渗重吸收、和其他物质的重吸收耦联、各段不均一、两个阶段重吸收
• Na通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由管腔进入细胞
• 驱动力为电化学梯度 • Na-H交换、Na-Glu同向转运、Na-氨基酸同向转运、Na-Cl协同转运、生电性Na-Cl转
• 连接小管:泌K+ 释H+ 重吸收Ca2+
• 远端小管曲部和皮质集合管起始段的过渡节段
集合管
• 不是肾单位的组成部分
• 主细胞:
• 遍布全长,占细胞总数60-65% • 存在AQP2,由ADH调节 • 有Na通道,参与Na重吸收

肾脏解剖

肾脏解剖

• 右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
回结肠血管、睾丸(卵巢)血管、回肠末段,右侧与盲 肠及阑尾邻近,因此回肠后位阑尾炎常可引起右输尿 管炎,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及脓细胞。左输尿管腹部的 前方,有十二指肠空肠曲、降结肠血管,睾丸(卵巢) 血管也斜行越过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抵达骨盆上口时, 两侧输尿管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进入盆腔。由于输 尿管腹部的大部分与升、降结肠血管相邻,施行左或 右半结肠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输尿管腹部。
• ①腹部(腰段),自肾孟与输尿管交界处
至跨越髂血管处;
• ②盆部(盆段),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胱
壁;
• ③壁内部(膀胱壁段),斜行穿膀胱壁,
终于膀胱粘膜的输尿管口。
• 输尿管腹部长约 13~14cm,紧贴腰大肌
前面向下内侧斜行,在腰大肌中点的稍 下方有睾丸(卵巢)血管斜过其前方。 输尿管腹部的体表投影:在腹前壁与半 月线相当;在腹后壁约与腰椎横突尖端 所作的连线一致。
包括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 一些组织围绕肾乳头周围形成8~12个肾
小盏,肾小盏汇合形成2~3个肾大盏,再 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漏斗状的肾盂, 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肾 的 构 造
肾脏实体的解剖图
1、形态大小:
1).肾脏是一对实质性器官,形如蚕豆,外观圆润,饱 满。胎儿肾原呈分叶状,叶间有凹陷,使肾表面凹凸不平。1 岁以后,肾皮质生长使肾脏表面变得平滑。
腔静脉的右后壁,故在右肾上腺切除 术结扎肾上腺静脉时,应注意保护下 腔静脉
肾单位
一、肾单位的概述 ★肾单位: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100万/肾, 整个肾单位都由毛细血管包绕。 皮质肾单位:85%,肾小体位于皮质浅部 且体积较小,髓袢较短。 近髓肾单位:15%,肾小体位于皮质深部 且体积较大,髓袢较长。

局部解剖大体标本

局部解剖大体标本

肾萎缩肾外形增大,肾切面可见多房性囊性结构,囊大小不等,互相沟通,实质变薄,约0.2cm心肌萎缩心外形正常,体积缩小,心尖变尖(已被挤压变扁),心肌呈棕色,冠状动脉呈蛇形。

肝细胞水肿肝冠状切面,体积增大,色苍白,边缘变钝,尤以右叶明显。

门管区结缔组织向内凹陷。

肝脂肪变性肝冠状切面,色黄,门管区结缔组织内陷,实质外突,包膜外翻,边缘变钝。

肝组织体积增大不明显,黄色,其一半浸于SudanIII中,染成鲜红色。

部分肝组织,漂浮在固定液中,颜色呈鸭蛋黄色(因固定液浸泡已褪色)。

脾贫血性梗死部分脾组织,切面可见3处病灶最大者位于脾被膜下,呈三角形,底3cm,高3.5cm,尖端指向脾门。

病灶灰白色,干燥,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边缘隐约可见充血出血带。

肾干酪样坏死肾切面见上级有4个灰白色坏死灶,质细腻,大者4X5cm,境界清楚,有的坏死组织已脱落,形成空洞。

肾间质内脂肪组织增生。

肝阿米巴病(肝液化性坏死)肝切面,在右叶顶部有一个7X5cm大小坏死病灶,境界不清,坏死物部分已流出,呈破絮状。

小肠湿性坏疽小肠一段,长20cm,全部变黑,肠壁增厚,肌层有处也变黑,黏膜呈黄色,肿胀,肠系膜已被切除。

慢性肝瘀血肝脏体积增大,在切面淡黄色背景上,可见暗红色条纹及小点,使切面呈现出红黄相间的花纹。

(切面见各种形状的小孔是肝内血管及胆管的切面)。

肝切面呈暗红色与淡黄色相间的条纹,状如槟榔之切面。

大脑表面静脉瘀血大脑硬脑膜已剥离,见蛛网膜下大脑表面静脉高度扩张、淤血。

脑沟变浅,脑回变平。

大脑出血大脑冠状切面,内囊及其附近脑组织消失,为暗红色血块填充,血液破入两侧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大脑冠状切面,左右内囊内为暗红色血块填充大脑标本,侧脑室内为血块填充股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一段,长约13cm,静脉管腔内可见灰白与黑色相间的、干燥的固体物充塞,与血管壁附着。

脾贫血性梗死部分脾组织,切面可见两个灰白色病灶,最大者位于脾被摸下,呈楔形,底6cm,高3cm,尖端均指向脾门,与正常组织境界清楚,边缘有清晰的充血出血带肠出血性梗死肠管一段,一处肠管扭曲后套入另一处肠管中,整个肠段呈黑色,肠壁高度肿胀小肠出血性梗死小肠一段,长约15cm,肠管全层呈黑色,肿胀,与两端正常肠管分界清楚小肠浆膜纤维素性炎小肠一段,长约---cm,浆膜面见片块状黄色渗出物。

学习_肾脏解剖

学习_肾脏解剖
肾小囊: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形成的杯状 双层囊
肾小体犹如滤过器,当血流经过血管球毛细 血管网时。管内血压增高,血浆内部分物质 滤入肾小囊腔,称为原尿,除不含大分子蛋 白质外其成分与血浆一致
泌尿小管:肾小管、集合管
泌尿小管:重吸收原尿中某些成分,及排泄 的作用
肾小管 1、近端小管:近曲小管、近直小管 2、细段 3、远端小管:远直小管、远曲小管
头孔与肾小盏相通,形成的终尿借乳头孔流 入肾小盏 肾柱:伸入肾椎体间的皮质 肾窦:2-3个肾小盏合成肾大盏,2-3个肾大 盏合成肾盂
肾段血管与肾段
肾动脉(renal artery):前支、后支 肾段动脉(segmental artery ):前支分出
四个二级分支,与后支一起节段性的分布于 肾实质。 肾段(renal segment) :每个肾段动脉分 布到一定区域肾实质。
每个肾5个肾段: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 下后段
乏血管带(zone devoid of vessel)各肾段由同 名动脉供应,各肾段间有少血管的段间组织分隔, 称乏血管带,因此肾移植时,必须将所有肾动脉与 受体动脉吻合
肾段的存在为肾局限性疾病的定位,及肾段或肾切
四、肾实质的组织解剖
5-5.1 肾脓肿
肾实质局限性炎症液化坏死致脓液积聚 肾实质低密度肿块,增强环形强化 脓腔内见气体影 蔓延至肾周时,脂肪密度增高,形成肾
周、肾旁脓肿
5-5.2 肾结核
肾皮质变薄,肾实质脓肿或空洞,增强 扫描对比剂进入
肾盂、肾盏扩张变形、呈虫蚀状 肾实质云絮状、环状钙化
环形强化 局部淋巴结肿大及静脉瘤栓
5-3.4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实质混杂密度或信号肿块 典型病变含脂肪成分 增强扫描病变的血管性结构明显强化

肾脏的解剖及功能

肾脏的解剖及功能

肾脏的解剖及功能
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脏器,它位于两侧腹腔腹壁上,半圆形的,由12-14厘米大小的左右两侧的肾重组成,每只肾重又有明显的高低之分,如右肾果实形的头及尾。

肾脏由五部分组成:肾小球(Malpighian corpuscle),肾管(tubules),肾室(renal sinus),肾组织(renal tissue)和肾脏膜(renal membrane)。

肾小球是一种类似球形的结构,它可以吸收血液中的水分和气体,也可以吸收核酸的碱度而进行调节。

肾小球由三层膜组成,其中间层是尿蛋白(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内膜和外膜可吸收水和大分子物质。

肾管又分为外肾管和内肾管,外肾管为单层平滑肌肉组织,可吸收肾小球内的物质,内肾管多层次的管壁结构,可以吸收肾小球外的物质。

肾室在肾脏腹壁上方,可以用于储存尿液和分泌的物质,分泌的物质可以通过肾管进入尿液。

肾组织是肾脏内部的细胞,由水肿病组织、腺组织和血管组织组成。

水肿病组织可以分泌、排出毒素,腺组织可以分泌激素、解毒素等物质,而血管组织则为肾脏提供血液。

肾膜是肾脏最外层的膜结构,由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可以保护肾脏免受外界病毒的侵害。

肾脏的局部解剖(英)ppt课件

肾脏的局部解剖(英)ppt课件
• crossing the pelvic brim
• traversing the bladder wall
35
36
37
Horseshoe kidney
38
Suprarenal Gland
39
•Endocrine gland •T11 level •Right is triangular •Left is semi-lunar
40
Relation
Left
right
superio r
anterior inferior
posterior
stomach
tail of pancreas & spleen vessel
diaphragm
liver
diaphrag m
Inferior41
42
Artery of Adrenal Gland
25
Renal Capsule
➢ Renal fascia ➢ Adipose capsule ➢ Fibrous capsule
26
Renal fascia
27
28
Fibrous capsule
Adipose capsule
Perirenal fat
Pararenal fat
29
30
31
Tenderness or percussing pain caused by kidney disease is localized here
6
Neighbor of Kidney
7
8
Anterior Surface of the kidney
9
10
Posterior Surface

肾单位

肾单位

细胞形状 锥状,体积大
细胞染色 嗜酸性强(深红)
细胞界线 不清楚

微绒毛
多(刷状缘)
基底纵纹 发达
重吸收功能 强
远曲小管 大,规则 立方,体积小 弱(浅红) 清楚 稀少 发达 弱
* 近端小管的功能:吸收85%以上Na+和水, 全部氨基酸和葡萄糖,50%尿素。分泌H+、氨、肌 酐和马尿酸等。
* 远端小管的功能:重吸收Na+、Cl-和水。 分泌K+和H+。
③滤过膜 filtration membrane
又称滤过屏障 filtration barrier,由有
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
返回
滤过屏障模式图
2、 肾小管
单层上皮性小管。 包括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
近端小管 远端小管
细段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区别
近曲小管
管腔
狭小,不规则
(二)肾实质的组织学 肾小球
肾实 质
肾单位 集合管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细段
远端小管 弓形集合小管 直集合管 乳头管
曲部
直部 髓襻
直部 曲部
肾 单 位 和 集 合 管 模 式 图 返回
二、肾单位
一、肾单位的概述 二、肾单位的组成和结构
一、肾单位的概述 ★肾单位: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100万/肾, 整个肾单位都由毛细血管包绕。 皮质肾单位:85%,肾小体位于皮质浅部 且体积较小,髓袢较短。 近髓肾单位:15%,肾小体位于皮质深部 且体积较大,髓袢较长。
目录
• 回顾肾脏解剖 一、肾的一般结构
• 肾单位
二、肾实质
• 集合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段的存在为肾限局 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 或肾部分切除术提供 了解剖学基础
肾动脉-变异
肾A的变异比较常见 。 不经肾门而在肾上端入肾的动脉称为上极A ,
经下端入肾的动脉,称为下极A。 上、下极A起自肾A、腹主A或腹主A与肾A起
始部的交角处 。 上、下极A与上、下段A在肾内的供血区域一
入左肾V,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 左肾V的属支与周围V有吻合,右
肾V无此吻合。
淋巴
肾内淋巴管分浅、深两组。
浅组位于肾纤维膜深面,引流肾被膜及其肾脂肪囊 的淋巴。
深组位于肾内血管周围,引流肾实质的淋巴。
浅、深两组淋巴管相互吻合,在肾蒂处汇合成较粗 的淋巴管,最后汇入各群腰淋巴结。
右肾前部的集合淋巴管注入腔静脉前LN、主动脉腔 静脉间LN及主动脉前LN。右肾后部的集合淋巴管注 入腔静脉后LN。左肾前部的集合淋巴管注入主动脉 前LN及主动脉外侧LN。左肾后部的集合淋巴管注入 该动脉起始处的主动脉外侧LN。肾癌时上述淋巴结 可被累及。
纤维囊 fibrous
capsule
又称纤维膜,为肾的固 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 所构成,质薄而坚韧, 被覆于肾表面,有保护 肾的作用。
纤维膜易从肾表面剥离, 利用此特点,可将肾固 定于第12肋或腰大肌上, 治疗肾下垂。
在肾部分切除或肾外伤 时,应缝合纤维膜,以 防肾实质撕裂。
肾上腺
肾窦 renal sinus
由肾门深入肾 实质所围成的 腔隙称肾窦 被肾血管、肾 小、大盏,肾 盂,神经、淋 巴管和脂肪等 占据
肾蒂 renal pedicle
由出入肾门的肾血管、肾盂、 神经和淋巴管等所组成
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有规律 由前向后 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由上向下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右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 管、回结肠血管、睾丸(卵巢)血管、回肠末段, 右侧与盲肠及阑尾邻近,因此回肠后位阑尾炎常 可引起右输尿管炎,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及脓细胞。 左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空肠曲、降结 肠血管,睾丸(卵巢)血管也斜行越过输尿管腹部 的前方。抵达骨盆上口时,两侧输尿管跨越髂外 血管的起始部进入盆腔。由于输尿管腹部的大部 分与升、降结肠血管相邻,施行左或右半结肠切 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输尿管腹部。
输尿管腹部的上、下端分别是解剖上 的第1、2狭窄部。肾孟输尿管连接处 的直径约0.2cm;跨越髂血管处直径约 0.3cm;其中间部分较粗,直径约 0.6cm。输尿管的狭窄部常是结石的阻 塞部位,尤其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的狭 窄性病变,是导致肾盂积水的重要病 因之一。
男 性 输 尿 管
女 性 输 尿 管
肾动脉 renal artery
多平第 1~2腰椎间盘 高度起自腹主动脉侧 面,于肾静脉的后上 方横行向外,经肾门 入肾。
由于腹主动脉位置偏 左,故右肾动脉较左 侧长,并经下腔静脉 的后面右行入肾。
肾动脉起始部的外径 平均为0.77cm,肾动 脉的支数多为1支。
肾动脉-分段
肾A(一级支)入肾门之前,多分为前、 后两干(二级支),由前、后干再分 出段A (三级支)。
在肾窦内,前干在肾盂的前方,发出 上段A 、上前段A 、下前段A和下段A 。 后干在肾盂的后方,入肾后延续为后 段A 。
每条段A均有独立供血区域,各段动脉 之间无吻合 。
肾段 renal segment
每一段动脉供给的肾 实质区域,称为肾段
肾段共有五个,即上 段、上前段、下前段、 下段和后段
致,只是起点、行程和入肾的部位不同。 手术时应重视上、下极A,易损伤,致出血,
肾上端或下端的缺血性坏死。
肾动脉-变异
有时右侧下极动脉起点 很低,于腹主动脉分叉部的稍 上方发出,斜向外方,越过下 腔静脉及输尿管起始部的前方 入肾的下极,与下腔静脉后方 的肾动脉主干形成一个下腔静 脉周围动脉环。
肾手术需切除第12肋时,要 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损伤导 致气胸
肾周围炎或脓肿时,腰大肌 受到刺激可发生痉挛,引起 患侧下肢屈曲
肾门 renal hilum
肾内缘中部凹陷处称 为肾门
有肾血管、肾盂、神 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肾门的边缘称为肾唇, 有前唇和后唇具有一 定的弹性,手术需分 离肾门时牵开前唇或 后唇可扩大肾门显露 肾窦
肾的被膜
肾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 肾筋膜 脂肪囊 纤维囊
肾筋膜renal fascia(Gerota筋膜)
质较坚韧,分为前、后两层(前层为肾前筋膜, 后层为肾后筋膜)。由于肾前、后筋膜在肾下方 互不融合,向下与直肠后隙相通,经此通路可在 骶骨前方做腹膜后注气造影。
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穿过脂肪囊与 纤维囊相连,对肾有一定的固定作用。由于肾筋 膜的下端完全开放,当腹壁肌减弱,肾周围脂肪 减少,或有内脏下垂时,肾移动性可增大,向下 形成肾下垂或称游走肾。如果发生肾积脓或有肾 周围炎时,脓液可沿肾筋膜向下蔓延。
肾的毗邻 –两肾前方的毗邻不同
左肾前方上部为胃后壁,中部为胰, 下部为空肠袢及结肠左曲
右肾前方上部为肝右叶,下部为结肠 右曲,内侧为十二指肠降部
左肾切除术时,注意勿伤胰体和胰尾 右肾防止损伤十二指肠降部
肾的毗邻 –后面
第12肋以上部分与膈邻贴
第12肋以下部分,除有肋下 血管、神经外,自内向外为 腰大肌及其前方的生殖股神 经,腰方肌及其前方的髂腹 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等
输尿管腹部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血液 来源,由于血液来源不恒定,且少数输尿 管动脉的吻合支细小,故输尿管手术时若 游离范围过大,可影响输尿管的血运,有 发生局部缺血、坏死的危险。供血到输尿 管腹部的动脉多来自内侧,手术时在输尿 管的外侧游离,可减少血供的破坏。
输尿管腹部的静脉与动脉伴行, 分别经肾静脉、睾丸(卵巢)静脉、髂静 脉等回流。
肾上腺的静脉
左肾上腺静脉通常为1支,少数为2支 右肾上腺静脉通常只有1支 左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 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由于右肾上腺静脉很短,且多汇入下
腔静脉的右后壁,故在右肾上腺切除 术结扎肾上腺静脉时,应注意保护下 腔静脉
输尿管ureters是位于腹膜后隙的细长管 状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上端 起自肾盂,下端终于膀胱,在成人长约25~ 30cm。通常将输尿管分为三部:
肾、肾上腺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局解手术学教研室
位置
位于脊柱的两侧 两肾肾门相对,上
极相距稍近 右肾上端平T12,下
端平L3;左肾上端 平T11,下端平L2 第12肋斜过左肾后 面的中部、右肾后 面的上部
体表投影
后正中线 两侧2.5cm和 7.5-8.5cm处 各作两条垂线, 通过T11和L3 棘突各作一水 平线,两肾即 位于此纵、横 标志线所组成 的两个四边形 内
输尿管变异

输尿管变异比较少见。下腔静脉后
输尿管容易发生输尿管梗阻,有时需要手术
将其移至正常位置。双肾盂、双输尿管的行
程及开口也有变异,如双输尿管开口于膀胱,
可不引起生理功能障碍,但若其中一条输尿
管开口于膀胱之外,特别在女性可开口于尿
道外口附近或阴道内,因无括约肌控制,可
致持续性尿漏。
输尿管的血液供应
输 尿 管 的 动 脉 供 应
肾门的体表投影
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 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
处,此角称肾角或脊肋角。肾病变时,此处常 有压痛或叩击痛。
肾的毗邻
上方隔疏松结 缔组织与肾上 腺相邻
内下方为肾盂 和输尿管
左肾的内侧为 腹主动脉,右 肾的内侧为下 腔静脉
内后方为左、 右腰交感干
输尿管腹部的血液供应是多源性的, 其上部由肾动脉、肾下极动脉的分支供应; 下部由腹主动脉、睾丸(卵巢)动脉、第1 腰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等分支供应。 各条输尿管动脉到达输尿管边缘0.2~0.3cm 处,分为升支和降支进入管壁,上下相邻的 分支相互吻合,在输尿管的外膜层形成动脉 网,并有小分支穿过肌层,在输尿管粘膜层 形成毛细血管丛。
神经
肾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同时 有内脏感觉神经。
肾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皆来源于肾丛(位 于肾动脉上方及其周围)。一般认为分布于肾 内的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可能只 终止于肾盂平滑肌。
肾的感觉神经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走 行,由于分布于肾的感觉神经纤维皆经过肾丛, 所以切除或封闭肾丛可消除肾疾患引起的疼痛。
suprarenal gland
概述
位于腹膜后隙,脊柱的两侧,平第11胸椎高度, 两肾的上端,属腹膜外位器官,为成对的内分泌 器官。
左侧肾上腺为半月形,右侧为三角形,高约为 5cm,宽约为3cm,厚为0.5~lcm,重为5~7g。
肾上腺与肾共同包在肾筋膜内,通过腹膜后注气 造影,可显示肾上腺的轮廓,对诊断肾上腺病变 有一定意义。
①腹部(腰段),自肾孟与输尿管交界处至 跨越髂血管处;
②盆部(盆段),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胱壁;
③壁内部(膀胱壁段),斜行穿膀胱壁,终 于膀胱粘膜的输尿管口。
输尿管腹部长约 13~14cm,紧贴腰大肌 前面向下内侧斜行,在腰大肌中点的稍 下方有睾丸(卵巢)血管斜过其前方。 输尿管腹部的体表投影:在腹前壁与半 月线相当;在腹后壁约与腰椎横突尖端 所作的连线一致。
肾静脉 renal vein
肾内的静脉与肾内动脉 不同,有广泛吻合,无 节段性,结扎一支不影 响血液回流。 肾内静脉在肾窦内汇成 2或3支,出肾门后则合 为一干,走行于肾动脉 的前方,横行汇入下腔 静脉。 肾静脉多为1支,少数 有2支或3支,多见于右 侧。
两侧肾V的属支不同
左肾V除接受左肾上腺V、左睾丸(卵巢)V、 腰V外,其属支与周围的静脉尚有吻合。
毗邻
左、右肾上腺的毗邻不同 左肾上腺前面的上部借网膜囊与胃后壁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