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2009城市基本状况
攀枝花概况

第2章项目区域概况2.1 攀枝花市概况2.1.1 自然地理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
是长江上游第一城。
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
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本项目位于攀枝花市东区。
2.1.2 城市性质及规模攀枝花市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开发我国西部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而建设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
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西部工业重镇和新的经济支撑点、川滇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攀枝花的资源得天独厚,已经查明的主要矿产有47 种,尤以钒钛磁铁矿为最其中钛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钒储量占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
水能资源亦非常丰富。
1999年已建成的二滩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在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前为全国之最。
装机容量50 万千瓦的桐子林电站即将竣工,新的水力开发还在进行。
攀枝花城市建成区面积61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111.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7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城市化水平达到60.1%。
常住人口121.41万人,年平均增长1.07%。
攀枝花的城市布局根据资源、用地、地形条件和工业企业的协作关系,在金沙江南北两岸由西向东布置了功能不同、规模不等、相互联系的八个片区。
城市中心区由炳草岗、渡仁、弄弄坪、攀密四个片区组成,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等职能于一体;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42 万人;城西分区由格里坪、河门口、陶家渡三个片区组成,以能源、建材工业和木材储运加工业为主,兼有向滇西北中转、集散物资和商贸功能,面积15-17平方公里,人口18-20万人;城东分区由金江片区和团山-马店河沿线组成,以铁路运输、物资集散和发展钛化工工业为主,面积9-1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
攀枝花地理特征

攀枝花地理特征攀枝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理上具有独特的特征。
该地区地势复杂,山脉纵横,河流纵贯横流,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攀枝花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
一、地理位置攀枝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东邻四川省内江市、泸州市,北接眉山市,南与云南省保山市相连,西隔澜沧江与缅甸接壤,处于西南地区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是西南重要的经济枢纽城市。
二、地势地貌攀枝花地势起伏,地貌复杂多样。
境内主要分布着昆明至成都、昆明至重庆的两条大断裂带,这使得攀枝花拥有了许多山脉和丘陵。
其中最著名的是攀枝花市区北部的马岭山脉,山势险峻,海拔高度逐渐增加,最高峰为马岭山,海拔3420米。
此外,攀枝花还有大量的河流,如攀脊河、瘴江等,它们在不同的山脉间蜿蜒流动,形成了攀枝花独特的地貌。
三、气候条件攀枝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属于高原季风气候。
受到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影响,攀枝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而冬季相对较短且温暖。
年平均气温为18℃左右,降水相对较少。
四、生态环境攀枝花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攀枝花位于横断山区,地理条件多样,造就了该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市区内有大片的森林覆盖,分布有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马岭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亚热带季风森林区,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如金丝猴、大熊猫等。
五、经济地位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攀枝花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农业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香蕉等农作物。
此外,攀枝花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煤、石灰石等,这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结:攀枝花地理特征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地势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地位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征不仅决定了攀枝花的自然风光的丰富多样,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攀枝花的地理特征使其在旅游业、农业和工业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对该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对交通的影响3.对林业的影响4.对水资源的影响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备注摘要本公报简要介绍2009年四川省气候概况、发生的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对四川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与评价。
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偏高0.7℃,为连续第13个偏高年份;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偏少43毫米,偏少4%。
上半年盆地中南部干旱严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盆地入冬早。
年内大风冰雹少、秋绵雨不重。
经综合分析评估,2009年全省气候年景为一般年。
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2009年四川省气温继续偏高,年平均气温16.7℃,比常年显著偏高0.7℃,年平均气温已连续十三年高于常年平均值。
除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地方偏高1℃以内外,省内其余地方大部偏高1~2℃。
在各月气温中,9月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2月全省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一高位, 由于2月的异常高温,致使2009年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气温显著偏高,为近十年来最温暖的冬季。
2009年全省各月气温(℃)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各月气温 6.011.213.017.420.523.625.124.823.017.410.67.8距平0.2 3.5 1.20.6-0.20.40-0.2 2.10.9-1.30.62.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少43毫米,偏少4%。
省内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1成,其中盆地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及凉山州北部的部分地方偏少2~3成;盆地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北部和甘孜州南部的部分地方降水偏多1~3成。
在各月降水中,2月和5月降水同为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偏少年份排第4位。
2009年全省各月降水(毫米)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各月降水7.3 6.722.864.469.0143.4219.6170.3122.759.120.58.距平-30%-51%-11%17%-29%-1%7%-4%-8%-3%-16%-1百分率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1.暴雨2009年暴雨过程较为频繁,其中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共发生5次,次数正常。
攀枝花市地理环境

攀枝花市地理环境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川西高原东部,三江汇流地带。
攀枝花市地理环
境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
系河流等方面介绍攀枝花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攀枝花市地处山地和盆地交汇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要分布着川西北山地、
攀西盆地和攀西丘陵三大地形地貌类型。
市区西北部是大雪山脉余脉,地势陡峭,气
候寒冷;东南部是攀西盆地,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
攀枝花市地形多样,山水相间,风景秀丽。
气候特点
攀枝花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降雨集中在夏季,年
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
气候适宜,四季分明。
水系河流
攀枝花市地处长江上游水系,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主要河流有攀西河、攀蓉河等,水系发达,有利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
攀枝花市地理环境水资源丰富,为当地经济
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攀枝花市地理环境多样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气候适宜,水资源
丰富,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报告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人口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跨入新世纪,攀枝花市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和素质等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显示出攀枝花市在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攀枝花市人口形势及人口发展趋势,对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构建富裕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攀枝花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十年来攀枝花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一、现状及主要特点(一)人口总量增加,增长速度减缓根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点为标准时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注121.41万人(表一),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十年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共增加12.25万人,增长11.22%,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攀枝花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9位,占全省的比重为1.51%,比“五普”提高0.2个百分点。
表一:历次普查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情况资料来源:历次攀枝花人口普查资料(二)常住人口区域分布不均,攀枝花市人口密度提高“六普”资料显示,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东区人口总量最大,达到36.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0.01%。
仁和区人口增加最快,仁和区常住人口占攀枝花市比重由“五普”的18.7%上升为21.44%,上升2.74个百分点,东区上升1.09个百分点,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占攀枝花市比重分别下降2.23、0.93、0.64个百分点。
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
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
马可波罗瓷砖

马可波罗瓷砖(经销商)内部因素 之劣势
1.马可波罗的产品定位偏高,而忽视中低档市场。 2.所谓的小区工程部也没有直接设置在小区内,远离消费者,就不能 及时感受到消费者的实质需求,也不能很及时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宣传工作也不能做到全面确切直接。 3.经销商很少推出特别的营销方式,销售模式单一,不主动去吸引招 揽顾客,将购物的主动权完全交给的消费者,不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进行干预。 4.马可波罗经销商否定与其他品牌的合作,孤军向前。 5.店面面积小,不能将产品进行综合全方位展示,且店铺密度太大, 涵盖面不广。 6.产品定位单一,主要针对家装,忽视了公装市场。 7.经销商企业职能部门设置不尽合理,员工管理水品有待动。
问一问?
请问大家能否想象一块马可波 罗瓷砖的价格???
型 号
PH6001 PG8013 PM10008 PM12008 PF10011 PF8018 PF6018 PG8019 PG8018 PW10016 PW8013 PW6013 PZ8000 PZ6000 PH8122 PH8022 PH6022 PF8013
机会分析矩阵
成功的可能性
潜 在 的 吸 引 力
高 低
顾客需求变化
大
开发新产品 品牌与口碑 产品互补 厂家对经销商的 大力支持
市场增长迅速
小
马可波罗瓷砖(经销商)外部因素 之威胁
1.不断有新的竞争对手加入,竞争强度增大。 2.马可波罗瓷砖的竞争对手各有优势,且替代产 品的销售良好,前景也不错,竞争激烈。 3.近几年的外部环境有明显的变化,市场的机动 性增大。 4.企业的物流时间为十天,会出现部分断档期。 5.现在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使得住房价格持续飚 高还不断上升,使得部分消费者的装修支出相对 减少。
攀枝花市情介绍

攀枝花市情概况攀枝花市位于四川西南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1965年建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
幅员面积744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城区建成面积6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超60%。
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千米,南接昆明351千米,西至泸沽湖213公里,到丽江302公里,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川西南、滇西北重要枢纽城市。
攀枝花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旅游资源,邓小平同志称赞“这里得天独厚”。
概括起来可谓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气候资源优越,民族风情浓郁。
矿产资源富甲天下全市已发现矿种76种,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73.37亿吨,远景储量超过100亿吨,已得到开发利用的矿产47种。
其中,铁储量占全国的近20%,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1%、75%和全世界的11%、35%,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世界第一位。
攀枝花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非金属矿产,其中煤炭保有储量7.1亿吨,石灰石矿保有储量2.5亿吨,花岗石矿保有储量7500万方,苴却石矿保有储量600万方,晶质石墨保有储量1547.5万吨。
气候资源独具特色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立体气候,享有“太阳城”的美誉,造就了攀枝花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年平均气温20.3℃左右,无霜期 300 天以上,年降雨量760~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间2700多小时,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区全年无冬,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和总热量最高的地区。
独特的光热资源造就了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反季节生长等特点,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条件十分优越。
此外,由于光照充足,攀枝花太阳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攀枝花市境内生息繁衍的动物有264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19种;植物190余科、900属、2300余种,生物质原料、药用植物、油料植物、香料花卉植物等种类丰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异常广阔。
攀枝花人口

市名:攀枝花市(英语名:Panzhihua;拼音:Panzhihua Shi)。
炳草岗(局部)原名:渡口市(1987年改为攀枝花市)。
经纬度:北纬26°05′~ 27°21′,东经101°08′~ 102°15′。
海拔:最高海拔4195.5米(盐边县柏林山穿洞子),最低海拔937米(仁和区平地镇师庄),市区海拔1300~1500米,攀枝花机场海拔1980米。
面积:7440.398平方公里。
人口:2008年末,户籍人口111.18万人,常住人口115万人。
民族:4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市人口的86.6%,4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占8.89%,其次是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满族等。
邮政编码:617000电话区号:0812车牌编号:川D市花:攀枝花市树:攀枝花(前为凤凰树)市人民政府驻地:东区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川西南、滇西北最大的城市,是四川南部地区最富裕的城市,被四川省列为重点打造的4个大城市之一。
攀枝花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具有资源开发型城市、工业城市、移民城市、山地城市的典型特征。
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钒钛之都”、“中国块菌之乡”、“中国苴却砚之乡”等称号;被评为2008中国地级以上城市10大活力城市,跻身2008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进入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之列。
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定中国5个城市探索低碳发展示范项目,攀枝花被列为生物柴油发展之城。
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春、成都、攀枝花3个城市列为中国第二批健康城市试点项目。
交通部将攀枝花列为196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四川省将攀枝花列为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之一、8个次区域物流中心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二现有及潜在的资源调查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二〇〇八年一月目录前言 (2)气候资源 (3)1攀枝花市气候概况 (3)2攀枝花市气候特点 (3)土地资源 (6)1 攀枝花市土地资源概况 (6)2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7)3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间题 (8)矿产资源 (9)1资源概况 (9)2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2)3与国内同行业的对比 (23)4攀枝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24)能源资源 (26)1太阳能资源 (26)2生物质能资源 (32)3水能资源 (38)4火电 (43)5水能资源、火电能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43)生物资源 (45)1 攀枝花市生物资源概况 (45)2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47)3生物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49)旅游资源 (51)1攀枝花市旅游资源概况 (51)2攀枝花市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52)3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 (53)4周边旅游地区对攀枝花的启示 (54)结语 (55)前言攀枝花市是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由于长期过度的消耗,资源的最终枯竭将导致城市经济的衰退,甚至走向破产,因此所有资源型城市都会提前研究城市经济的转型,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是“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子课题之一,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是:◎攀枝花市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现存存量◎攀枝花市二次资源和潜在资源的总量及可利用度◎攀枝花市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可再生资源的总量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大课题进入第二阶段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因此不作展开和评论性的描述。
气候资源1 攀枝花市气候概况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
一般相对高差1000~2000米,全市最高点百灵山主峰海拔4196米,最低点平地镇思庄海拔937米,由于北部、西部、东部层层叠叠高大山脉的屏障,攀枝花市气候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纬度地区别具一格,形成了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旱季、雨季分明。
2 攀枝花市气候特点2.1 全年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平坝河谷地区基本无冬攀枝花市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坝、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20.4~21.3℃(表1),年平均日照时数长达2300-2700小时,2006年最长达2890小时(表2),年太阳辐射总量约5600~6300MJ/m2,≥l0℃积温比四川各地多1979~5479℃(表3)。
攀枝花市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最高、年日照时数最多、年辐射最强的地区。
表1 攀枝花市各县(区)站月平均温度表2 攀枝花市各县(区)站月、年日照时数表3 攀枝花市区≥ 10℃积温与省内部分地区比较以2006年数据来看,攀枝花市≥0℃日数365天,≥l0℃积温5686~7479℃,≥ 10℃日数325~353天。
表1显示:攀枝花市最冷月12月和1月的平均气温分别是11.6~13℃和l2~l3.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5~27.1℃。
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坝、河谷地区全年基本无冬。
2.2 全年旱、雨季分明,年降雨量高度集中,雨季气候湿润凉爽每年6至l0月为攀枝花市的雨季,2006年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90%。
在雨季,月平均降雨量60~300毫米,月平均温度l9.9~26.6℃,月平均相对湿度48%~84%,日最小相对湿度一般在48%以上,雨日占45%,晴日占55%,降雨量与蒸发量基本平衡。
(见表4、表5)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
在旱季,月平均降雨量0~14.4毫米,月平均温度12~25℃,月平均相对湿度28%~74%,其中1至4月最干燥,日最小相对湿度常达15%左右。
表4 攀枝花市各县(区)雨季总降雨量(毫米)占年降雨量的百分率表5 攀枝花市各县(区)雨季各月相对湿度2.3 全年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小气候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显著全市气温年较差≤14℃,而日较差达l5~25℃。
攀枝花市最冷的l2至1月,日最高气温常在20~26℃间变化,日最低气温常在4~8℃间变化,日较差达l7℃左右。
一般情况下攀枝花市最热月为5~6月,平均温度分别是23.6~24.4℃和24.9~26.7℃,日最高气温常在33~38℃间变化,日最低气温常在l8~23℃间变化,日较差达15℃左右,在春、秋季强降温时,日较差常大于20℃。
全市海拔悬殊,地形复杂。
市区北部的雅砻江河谷和西部的金沙江河谷的相对高度差达1000~2500米,其它地区的相对高度差也有500~1000米,由此带来地表受热严重不均,加上地形对气流的抬升或下沉作用,造成小区域内空气垂直运动剧烈,使降雨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气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海拔每上升100米,平均温度下降0.5~0.8度,平均年降雨量增加40毫米,由此形成复杂多样的小气候,立体气候显著。
土地资源1 攀枝花市土地资源概况攀枝花土地总面积11135132.8亩,土地资源以林地、荒山草坡为主,耕地面积较少,仅756154.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9%。
以2006全市人口(109.01万人)计,人均土地10.21亩,低于全国10.95亩、高于全省7.8亩的平均水平。
1.1 按地貌构成划分的土地资源市内现有土地按地貌构成划分,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和河谷盆地,其土地资源量见表6。
表6 攀枝花地貌构成土地资源分布表1.2 按利用类型不同划分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划分,全市8种类型土地的资源量见表7。
表7 攀枝花土地利用构成土地资源分布表2 土地资源利用情况2.1 已利用的土地2.1.1 耕地全市人均耕地0.694亩,低于全国1.64亩、高于全省0.67亩的平均水平。
其中,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51亩。
2.1.2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为105431.8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地类的32.78%。
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于市区(东区,西区与仁和区北部)及矿山。
2.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2.2.1 农业土地后备资源2006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695698.1亩,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低山地带,土地类型主要是撂荒地、荒坡地、裸岩等,通过改善相关条件,最大可利用面积可达到350000亩,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耕地后备资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荒坡地约2250000亩,至少有20%可开发为旱耕地。
二是低山牧草地约1800000亩,至少有2%可开发为耕地。
中低产田土改造的增产潜力据调查,全市中低产田土占耕地面积的66.10%,主要类型为缺水型、坡耕型、瘦薄型,现实生产水平以粮食计,平均公顷产量2595公斤,比耕地平均公顷产量低1165公斤左右,比高产田土平均公顷产量低3360公斤。
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抓好水利建设和坡耕地、瘦薄土改造,可以使大部分低产田土达到目前中产耕地平均公顷产量水平,中产田土达到目前高产田土平均公顷产量水平。
另外,全市有1800000亩牧草地全属低产草地,因缺水改造难度较大。
但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通过建设人工草场和飞播草场的途径,逐步改良牧草地,提高单位载畜量。
以改造300000亩低产牧草地计,则可增加载畜量23万个羊单位,增加出栏肉牛5.8万头左右。
2.2.2 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现城镇人口人均用地114.6平方米,有较大的潜力可挖。
通过科学规划,强化管理,逐步将人平用地降到95平方米。
农村居民点用地也有潜力可挖,通过科学规划调整布局,人口相对集中的河谷地区建中心村与农民街,改大分散为小集中,发展经果林与庭园经济,挖潜解决农民进城、城镇扩大所需土地与工矿水利建设所需土地。
现有工矿用地产出水平约为上海的二十分之一,大有潜力可挖。
交通用地总的来说偏紧,潜力较小。
3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间题3.1 水利设施及用地严重不足由于旱雨季分明,年降雨量偏少,年蒸发量大,致使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光热资源丰富的低山河谷地区,大量的农田土地后备资源在水利问题未解决前,不能开发。
而现有水利设施由于规划不尽合理,加上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水利设施建设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现有耕地中的66.10%因干旱缺水和坡陡土薄而产量低下。
3.2 城镇用地内部配臵不合理由于攀枝花钢铁工业的特殊建设历史,以及受金沙江分割与地形影响,城市被分割为8个孤立片区与42块互不连接的地块,彼此联系弱。
现有城区内工矿用地与渣场等,占市区面积50.8%。
城市基础设施、绿地明显用地偏少。
在市域城镇体系中,明显缺少小城市,建制镇极其薄弱。
市区、县城(米易,盐边)与建制镇的人口,分别为全市城镇人口的90%,8.3%与l.7%。
城镇用地规划不尽合理,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存量不足,对经济发展保障程度不强。
3.3 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影响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由于本市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较差,投入不够,致使中低产田土占耕地的比例高达66.10%,其中中产田土占48.4%,低产田土占5l.6%。
干旱缺水和坡陡土薄是本市中低产田土面广量大的主要原因,改造中低产田土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最重要的任务。
矿产资源1 资源概况1.1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特点截至2007年底,攀枝花全市已发现矿种76种,已查明具有一定储量的39种,其中上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24种(煤、铁、钒、钛、锰、铅、锌、铜、铝、镍、钴、金、银、铂、钯、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耐火粘土、石墨、水泥灰岩、水泥砂岩、硅藻土、水泥粘土、花岗石);矿产地490余处(含矿点、矿化点),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46个,中型矿床30个。
表8 攀枝花主要矿种表表9 攀枝花市主要矿产资源分布表综合利用价值高、组合配套优势突出等特点,是我国少有的矿产资源“聚宝盆”,同时,矿床的共生、伴生矿产多,如钒钛磁铁矿除铁为主要矿产外,还共生钛、伴生钒、钪、镓、铬、钴、镍、钼、硫等元素,这些潜在元素的经济价值巨大。
1.2 资源储量情况1.2.1 主要优势矿产资源攀西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铁矿保有资源储量近100亿吨,其中钒钛磁铁矿约98亿吨,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约占攀西地区的70%。
钒钛磁铁矿、煤矿、石墨矿、冶金辅料石灰岩、白云岩为攀枝花的优势矿产,储量丰富,至2007年底,保有资源储量为:钒钛磁铁矿669374.1万吨,伴生钒矿1037.59万吨,伴生钛矿42457.93万吨,煤36947.26万吨,晶质石墨1539.8万吨,熔剂石灰岩29493.1万吨,冶金用白云岩36347万吨。
表10 攀枝花市探明矿产资源储量表2、表中带*的数字为地质储量,是经过一定地质工作后的估算量,有一定误差。
1.2.2 主要钒钛磁铁矿区资源表11 攀枝花市主要钒钛磁铁矿区(床)资源储量表数据来源于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2 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1 现有资源2.1.1 已开发利用的矿种和矿区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煤、钒钛磁铁矿、锰矿、钒矿、钛矿、镍矿、熔剂用石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灰岩、冶金用石英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用砂岩、石墨、重晶石、饰面花岗岩等45种(见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