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的酿造工艺PPT课件
合集下载
食品发酵酱油ppt课件

2019/9/7
22
淀粉的组成
白色、无定形结晶
ss
粉末
微生物分解淀粉需 胞外淀粉酶
发酵工业中长先水 解淀粉,制成水解 糖后使用
2019/9/7
23
淀粉水解原理
2019/9/7
24
淀粉水解制糖工艺
酸解法
以酸(无机酸或有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将淀粉 水解转化为葡萄糖的方法。
请预习课本10-20页
2019/9/7
31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2019/9/7
32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 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 户满意!
2019/9/7
33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2019/9/7
5
蛋白质原料
大豆 豆粕 大豆经适当的热处理,调节水分到8%-9%,再经过轧胚
机轧扁,然后加入有机溶剂浸泡或喷淋,提取其中的油 脂,然后用烘干法等除去豆粕中溶剂而得到。优点较多: 蛋白质含量高、价格便宜、容易破碎
2019/9/7
6
蛋白质原料
豆饼大豆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习惯上统称为豆饼
优点: 生产简易,对设备要求简单;水解时间短;设备生 产能力大等优点。
缺点:设备要求高,有副反应的发生,对淀粉原料要求 严格,
2019/9/7
25
淀粉水解制糖工艺
酶解法是用淀 粉酶将淀粉水
液化:利用α-淀粉酶将淀 粉水解为糊精和低聚糖
解为葡萄糖
酿造学酱油PPT课件

种霉菌的蛋白酶的不足 以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为曲成熟的依据。
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与醇结合生成酯; 合成酒精,产香; 制醅用盐水要求底少面多。 (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试管斜面→ 三角瓶培养→接种→曲料发白结饼→摇瓶 一次→至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 酱油四联球菌(Tetracoccus sojae)、 原料混合→蒸料→过筛、摊冷→接种→装盒→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揭纱布或草帘→种曲 (2)Blended soy sauce
7) 了⑥解培酱 养油24生h左产右所,需曲原呈料淡及黄预绿处色理,此时应及时出曲。
制(曲P1时2间6的-长1短2应7根)据所应用菌种、制曲工艺及发酵工艺而定。 米Sa曲lt:霉赋生予长咸的味最、适抑温菌度作是用32~35℃,适宜pH为6.
制曲 固体曲使用广泛,制曲方法有厚层通风制
曲、曲盘制曲、圆盘式机械制曲等。
日本学者坂口在20世纪30年代从酱油中分 离出来的,其分生孢子表面有小突起,多聚半 从酱醅中淋出的头油称生酱油,还需经过加热、配制等工序才能成为各个等级的酱油成品。 乳糖醛酸酶活性较高。 2 Soy sauce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 ④制曲时的品温控制在30~35℃之间。 ③必须有足够的风量和风压,满足米曲霉的好氧要求。 (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①毕赤酵母 ②醭酵母 ③圆酵母
蒸料方法:常压蒸料和高压蒸汽蒸料
蒸煮条件与蛋白质变性
故在酱油生产中, 工厂常采用“长、高、 短”蒸料法,所谓 “长、高、短”蒸料 法即加长润料时间、 提高蒸煮压力、缩短 蒸煮和脱压时间。
(2)冷却、接种及入池
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与醇结合生成酯; 合成酒精,产香; 制醅用盐水要求底少面多。 (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试管斜面→ 三角瓶培养→接种→曲料发白结饼→摇瓶 一次→至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 酱油四联球菌(Tetracoccus sojae)、 原料混合→蒸料→过筛、摊冷→接种→装盒→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揭纱布或草帘→种曲 (2)Blended soy sauce
7) 了⑥解培酱 养油24生h左产右所,需曲原呈料淡及黄预绿处色理,此时应及时出曲。
制(曲P1时2间6的-长1短2应7根)据所应用菌种、制曲工艺及发酵工艺而定。 米Sa曲lt:霉赋生予长咸的味最、适抑温菌度作是用32~35℃,适宜pH为6.
制曲 固体曲使用广泛,制曲方法有厚层通风制
曲、曲盘制曲、圆盘式机械制曲等。
日本学者坂口在20世纪30年代从酱油中分 离出来的,其分生孢子表面有小突起,多聚半 从酱醅中淋出的头油称生酱油,还需经过加热、配制等工序才能成为各个等级的酱油成品。 乳糖醛酸酶活性较高。 2 Soy sauce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 ④制曲时的品温控制在30~35℃之间。 ③必须有足够的风量和风压,满足米曲霉的好氧要求。 (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①毕赤酵母 ②醭酵母 ③圆酵母
蒸料方法:常压蒸料和高压蒸汽蒸料
蒸煮条件与蛋白质变性
故在酱油生产中, 工厂常采用“长、高、 短”蒸料法,所谓 “长、高、短”蒸料 法即加长润料时间、 提高蒸煮压力、缩短 蒸煮和脱压时间。
(2)冷却、接种及入池
酱油生产工艺106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酱油生产工艺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酱油的酿造工艺 (3)PPT讲稿

• 基本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32-35℃,曲含水 48%-50%,pH约6.5-6.8,好氧。
•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 目前来讲自来水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今后对水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重视。如果水中 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 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六、其他辅助原料
• 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 • 大蒜、生姜、草菇等。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 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 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 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 目前来讲自来水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今后对水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重视。如果水中 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 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六、其他辅助原料
• 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 • 大蒜、生姜、草菇等。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 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 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 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传统调味品-酱油ppt课件

❖ 细菌污染——酱油中卫生指标规定,细菌数 ≤5×104 cfu/ml。
№
25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一、酱油酿造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操作要点 四、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
26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7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
28
3、有机酸生成
❖ 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琥珀酸、 醋酸居多。
❖ 适量的有机酸生成,对酱油呈香、增香均有重要 作用。乳酸具鲜、香味;琥珀酸适量较爽口。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24
四、有害微生物
❖ 毛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 微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 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
酶、半纤维素酶等。
21
2、酱油曲霉
❖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22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
25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一、酱油酿造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操作要点 四、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
26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7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
28
3、有机酸生成
❖ 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琥珀酸、 醋酸居多。
❖ 适量的有机酸生成,对酱油呈香、增香均有重要 作用。乳酸具鲜、香味;琥珀酸适量较爽口。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24
四、有害微生物
❖ 毛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 微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 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
酶、半纤维素酶等。
21
2、酱油曲霉
❖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22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酱油生产工艺课件(PPT66张)

5.其他工艺法 在我国北方有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尚有无盐固态发 酵工艺。其特点是制酱醅时不加或加少量食盐。为 了防腐,发酵温度维持在55−60℃,发酵时间只需 72h左右。由于产品质量差,基本上处于被淘汰之 列。
第三节 酱油生产的原料与辅料
原料是酱油生产中的物质基础,合理选择原料是降 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酱油生产的原料 可分为基本原料(如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食盐 和水等)和辅助原料(如增色剂、助鲜剂、防腐剂等 )。选择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应具有:蛋白质含 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利于制曲和发酵,无霉变 、无异味,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特点。
3.红枣糖色:利用大枣所含糖分、酶和含氮物 质,进行酶褐变和迈拉德反应,经过红枣→蒸煮 →分离→浓缩→熬炒制成成品。枣糖色率高,香 气正,无毒害并含有还原糖、氨基酸态氮等营养 成分,是一种安全的天然食用色素。也可用于酱 油增色。
(二) 助鲜剂 1.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是酱油中一种主要的鲜味 成分,一船在发酵中自然产生。 2.呈味核苷酸盐:呈味核苷酸盐有肌苷酸盐、乌 苷酸盐等。均能溶解于水,一般用量在0.01%−0.03 %时就有明显的增鲜效果。为了防止米曲霉分泌的磷 酸单酯酶分解核苷酸,通常将酱油灭菌后加入。
酱油的味觉是咸而鲜,稍带甜昧,且有醇和的酸味而不 苦。而其成分中则包括咸、鲜、甜、酸、苦五味。作为调 味料.以鲜味为最主要。
酱油鲜味来源由米曲霉分泌的蛋白酶、肋酶及谷氨酰胺 酶的作用后水解生成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多,鲜 味浓厚,赋予酱油特殊的调味作用。
三、酱油酿造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酱油具有独特的风味,其风味的来源是在酿造过程 中,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变化而形成的。
组成酱油香气的另一类主要物质为酚类化合物,其中 4−乙基愈创木酚(4−EG)和4−乙基苯酚(4−EP) 是酱油香气的代表性物质。它们主要是由小麦,特别 是小麦种皮中木质索,经曲霉及球拟酵母的作用,将 小麦在加热处理后制曲过程中产生的酚类物质(香草 酸、阿魏酸等)转化而得的。因此,在原料配比中应 适当增加小麦用量。其次采用多菌种制曲也是提高酱 油风味的措施之一。
酱油的生产工艺.pptx

酱油的分类
• (一)按生产工艺分类 • 1 酿造酱油 • 2配置酱油 • (二)按色泽分 • 1浓色酱油 • 2淡色酱油 • (三)按成品物理状态分 • 1液体酱油 • 2固体酱油 • 3粉末酱油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一、蛋白质原料 1、大豆 2、豆粕 3、豆饼 4、其他蛋白质原料
二淀粉原料
酱油发酵是将成曲拌上一定的水和 盐水,装入发酵容器中,保持一定的 温度,利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酶,将 成曲中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有 机物质的过程。
一、 酱油生产各种发酵工艺比较
• 1.天然晒露发酵工艺 • 是传统的发酵工艺,即经过长期日晒酿造
出具有浓厚酱香, 风 • 味美好的产品。如“龙牌酱油”,“生抽
曲池是固体厚层通风制曲的主要设备, 一般呈长方形,通用规格为长8~10m,宽 1.5~2.5m,用钢筋、混凝土、砖1-曲床 2-风道 3-鼓风机 4-电动机 5-入风口 6-天窗 7-帘子 8-曲料 9-曲池罩
• 通风是为好气性的曲霉菌生长发育提供氧, 促进曲霉生长;又将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 碳气体从曲料中排出;同时控制因曲霉菌 的呼吸产热所引起的品温上升,保持适宜 的产酶温度,以提高酶活力,有利于原料 的氮利用率和酱油质量的提高,所以循环 使用的湿热空气中要适时掺入新鲜空气。
• 制曲是种曲在酱油曲料上扩大培养的过程。 制曲过程的实质是创造曲霉菌适宜的生长 条件,促使曲霉充分发育繁殖,分泌酱油 酿造需要的各种酶类,如蛋白酶、淀粉酶、 氧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转 氨酶等。
• 曲子的好坏不仅决定着酱油的质量,而且 还影响原料的利用率。
厚层机械通风制曲设备
厚层机械通风制曲是将曲料置于曲池内,其 厚度一般为25~30cm,利用风机强制通风, 使空气从曲池假底的孔眼通过曲料层,散 发至空间,再被吸入风机内循环使用。
酱油生产工艺ppt课件

13
2 三角瓶纯种扩大培养 ①培养基:麸皮80g,面粉20g,水80~90ml或者麸皮85g,豆饼 粉15g,水95ml。原料混合均匀,分装入带棉花塞的三角瓶中, 瓶中料厚度1cm左右,在100kPa蒸汽压下灭菌30min,灭菌后摇 松曲料。 ②操作:曲料冷却后接入试管斜面菌种,摇匀→ 30℃ ,18h→瓶内曲料已稍发白结饼,摇瓶一次→培养2d → 三角瓶倒置→再培养1d →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即可使用。
9
3 乳酸菌
乳酸菌利用糖发酵生成乳酸, 乳酸是构成酱油风味的成分之一,与乙 醇生成乳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香气成分
10
4.乳酸菌
与风味密切相关,能促进鲁氏酵母的繁殖。
11
种曲的制备
制种曲工艺流程
试管斜面菌种→斜面活化→三角瓶扩大培养→种曲培养
12
1 、试管斜面菌种活化培养
①菌种 AS 3.951。 ②培养基:5Bé 豆饼汁100ml,硫酸镁0.05g,磷酸二 氢钾0.1g,可溶性淀粉2.0g,琼脂1.5g,100kPa蒸汽 压灭菌30min,制成试管斜面。 ③操作:将菌种接入斜面,置30℃培养箱中培养3d, 待长出茂盛的黄绿色孢子,并查无杂菌,即可作为三 角瓶扩大培养菌种。
6 酱油香气的形成
30
7 酱油的味
酱油的咸味来自所含的食盐,其含量一般为18%左右。 由于酱油中的肽、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缓和了食 盐的咸味,从而使酱油的咸味变得柔和。 酱油的鲜味来源于原料中蛋白质分解形成的氨基酸和 肽类,以谷氨酸为代表物质。另外,微生物细胞内 的核酸经水解后产生的鸟苷酸和肌苷酸钠盐往是强 鲜味物质。
39
可以使用的防腐剂有:
①苯甲酸钠(C6 H5COONa):白色结晶性粉末, 易溶于水。在微酸性条件下防腐力强,酱油 中添加量为0.05%~0.1%。 ②山梨酸(C6H8O2)和山梨酸钾(C6H7O2K):白色 结晶性粉末,山梨酸钾易溶于水,山梨酸在 水中溶解度小。对霉菌、酵母菌抑制能力强 ,但对嫌气性芽刨菌无效。在pH低于5时防腐 效果好,酱油中添加量为0.05%~0.1%。 ③维生素K类: 2-甲基-1,4-萘醌及其衍生物,如维生素K3 添 加量50mg/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其他辅助原料
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 大蒜、生姜、草菇等。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 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 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
用于酱油酿造的霉菌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不生产真菌毒素; 有较高的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 生长快、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 不产生异味。
2、淀粉的水解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3、有机酸生成
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琥珀酸、 醋酸居多。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有害微生物
毛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 微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 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
一、酱油生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
酱油及酱类酿造调味品生产最早发明于我国,至 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
酱油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有清酱、豆酱、酱汁、 豉油、淋油、晒油等。最早使用“酱油”这一名 称是在宋代至明代万历年间,
公元八世纪著名的鉴真和尚将其传入日本,后逐 渐扩大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3、化学酱油
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 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 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安全问题:氯丙醇。
生抽和老抽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 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 二级和三级。
青
豆
大
粕
豆
小 白 豌
蚕 豆
豆
三、淀粉质原料
小麦、麸皮、面粉、碎米、玉米、薯干等,主要 提供碳水化合物,同时提供酱油中1/4氮素,特 别是Asp含量高,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四、食盐
作用:
酱油咸味的来源; 与氨基酸共同呈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 减少杂菌的污染。
五、酱油酿造用水
细菌污染——酱油中卫生指标规定,细菌数 ≤5×104 cfu/ml。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一、酱油酿造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操作要点 四、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水是酿造酱油的原料,一般生产一吨酱油需用水 6-7吨。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 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
目前来讲自来水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今后对水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重视。如果水中 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 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10.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
2、酱油曲霉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二、酵母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一、曲霉
1、米曲霉
是生产酱油的主发酵菌。
碳源: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
氮源:如铵盐、硝酸盐、尿素、蛋白质、酰胺等都 可以利用。
基本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32-35℃,曲含水48%50%,pH约6.5-6.8,好氧。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二、近代酱油工业发展和现状
二十世纪30年代,从天然发酵逐步改为保温发酵 。 对传统工艺进行总结、选育优良菌种,在保证产
品风味基础上提高原料利用率,缩短发酵周期, 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提高生产操作机械化程度。
三、酱油的分类和定义
酿造酱油 配制酱油 化学酱油
1、酿造酱油
定义:以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 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 态的调味液。
按发酵工艺分为两类: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①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②固稀发酵酱油
2、配制酱油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配制酱油中的酿造酱油比例不得少于50%。 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以及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 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之用。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
蛋白质原料 淀粉质原料 食盐 水 其他辅助原料
一、原料的选择
1、原料选择的依据
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有利于制曲和 发酵。
无毒无异味,酿制出的酱油质量好。 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综合利用。
目的要求
掌握酱油发酵中主要微生物及其在酱油酿造中的 作用。
掌握固态低盐法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 掌握酱油颜色与风味等的形成机理。 重点与难点:酱油的颜色与风味的形成机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述
2、酱油生产主要原料质量指标
名称 成分
豆粕
小麦
麸皮
粗蛋白(%) 43以上 粗淀粉(%) 25以上
12以上 50以上
12以上 40以上
水 份(%) 10以下 13以下 12以下
二、蛋白质原料
大豆:黄豆、青豆及黑豆。 豆粕:用有机溶剂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豆饼: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豌豆、蚕豆 其他蛋白质原料 :花生饼、菜籽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