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马嵬其二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马嵬(其二)·李商隐》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马嵬(其二)·李商隐》优质课件

马嵬(其二)
空闻,指没有根
据的传闻。
预料
还有
•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讥报笑晓、嘲筹笑。
• 此日为六什么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整体感知诗意
•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 可预知,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夜里 空听到禁卫夜间巡逻时的梆子声,不再有宫 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 至马嵬,远望杂乱的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 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 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 哥于是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 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 (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 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的宦官专权。 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 四、分析技巧
• 题乌江亭 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夏日绝句 李清照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
辨析态度
2.作者对玄宗之悲有何态度?
讽刺批判
马嵬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李商 隐怎么看?
一个女人是无法颠覆国家的, 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沉迷美色才 导致了安史之乱。
分析技巧
问1:《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
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 “讽意至深”吗?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马嵬(其二)》课件 (24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马嵬(其二)》课件 (24张PPT)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A.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汉文帝求贤,召见被流放的贾谊。 贾谊非常兴奋,大谈安邦治国之道,言谈高雅,无人可比。
B.这是诗人向往的情景:汉文帝求贤若渴,贾谊连夜献策。 鬼神也被当作贤臣询问。
C.第三句继续蓄势,为最后一句揭开谜底再铺垫,写汉文 帝挪动坐处,靠近贾谊,竭力刻画君主虚心纳下的姿态。
D.第四句揭开谜底:原来汉文帝并不关心百姓,而是向贾 谊询问关于鬼神的事。强烈地讽刺了汉文帝求贤不用贤, 崇佛媚道的本来面目。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对接
语言风格鉴赏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它在题 型设计上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 诗(或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语言特色。
背景简介
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 望杂乱的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 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 一边的七师哥于是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 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李商隐于 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 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 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想象,思而得之。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
清新明丽 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
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二)名人名家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 李白 杜甫 王维
李商隐 杜牧 苏轼
李清照
平淡自然 飘逸奔放 沉郁顿挫 冲淡清幽 典丽精工 俊爽洒脱 豪放旷达 婉约细腻
(三)诗歌题材与语言风格 山水诗:清新幽美 田园诗:恬淡质朴 边塞诗:悲凉慷慨 咏史诗:雄浑壮阔 讽喻诗:沉郁激愤 宫廷诗:缠绵宛转 特别提醒:以上术语不可生搬硬套,答题时 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马嵬驿兵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兵变潼关是首都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

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

叛将崔乾佑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

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

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一直传到长安,让长安人民放心。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唐内部却发生内讧。

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他们请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

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

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如果哥舒翰打胜了,回到长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

”杨国忠自己知道他这个宰相最不得人心,听了这番话,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

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哥舒翰明知出关没有好处,但是没法违抗皇帝的圣旨,痛哭一场,只好带兵出关了。

关外的叛将崔乾佑早已养精蓄锐,只等唐军出关。

崔乾佑派精兵埋伏在灵宝(在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

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几乎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

二十万人马只剩下八千。

哥舒翰还想收拾残兵,他的部下先乱了起来,叛军乘胜打进潼关。

哥舒翰也被俘虏了。

潼关一失守,关内就没险可守。

从潼关到长安之间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守兵,都纷纷放弃城逃走。

开始,哥舒翰还派人到长安告急。

后来,告急的文书中断;晚上,烽火台上的“平安火”也见不到了。

到这时候,唐玄宗才感到形势危急,着急起来,要杨国忠想办法。

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大家都只能干着急,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

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没有生路,就劝玄宗逃到蜀地去。

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护送下,悄悄地打开宫门,逃出了长安。

他们派个宦官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员准备接待。

哪知道才到咸阳,派出的宦官和县令都已经逃了。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马嵬(其二)
唐 李商隐
常德外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校 王宸安
导入明标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唐 白居易《长恨歌》
学习展示
wé i
•马嵬(其二)
tu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合作探究1
•“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1)从哪里可以看出“讽”意来?
•(2)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讽刺的?
背景补充
天宝十五年(756年) 6月,安史之乱爆发, 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 (陕西兴坪),随行将 士不前,杀了杨国忠, 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当堂检测 • 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 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 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 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 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高二语文第7课(上册) 马嵬·二原文注解及知识点

高二语文第7课(上册) 马嵬·二原文注解及知识点

高二语文第7课(上册) 马嵬·二原文注解及知识点马嵬·二创作背景:此诗是在写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政治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

马嵬·二原文知识点1、李商隐的《马嵬·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惑①感伤心哀,借古讽今。

②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③别有寓意,启迪后人。

2、马嵬·二借什么的历史事件,批评、讽刺了什么?解惑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马嵬·二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1],他生未卜[2]此生休。

空闻虎旅[3]传宵柝,无复鸡人[4]报晓筹。

此日[5]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6]。

如何四纪[7]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8]。

马嵬·二注解1、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句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更”,再,还有。

“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 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2、未卜:一作“未决”。

3、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

传:一作“鸣”。

宵柝(tuò):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4、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学习目标:1、把握本诗的主旨。

2、掌握本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一、了解史实: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

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驻马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时年38岁。

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安史之乱、马嵬兵变等,多少年来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马嵬(其二)就是其中之一。

二、范读诗歌,初步感知.------疏通大意补充注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三、思考探讨1、哪两句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这两句运用了哪些手法?明确: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②对比、反问。

2、请从全诗中找出揭示唐玄宗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杨贵妃的根本原因的诗句。

明确:当时七夕笑牵牛。

3、怎样理解“当时七夕笑牵牛”的“笑”字?明确:即“嘲笑”。

一个“笑”字,足见当时唐玄宗以为自己可以和杨贵妃永远相守在一起的极度自信、忘乎所以,活得胜过神仙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4、“当时七夕笑牵牛”的爱情生活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用原诗中的诗句来回答明确:此日六军同驻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5、小结主旨: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对比、反问)明确: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6、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简要分析。

明确: 对比。

全诗通过唐玄宗当年沉溺于与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的欢乐与后来马嵬事变以来的孤独寂寞、痛苦失落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荒淫误国的主旨。

四、拓展讨论:播放《倚天屠龙记》主题曲《爱江山更爱美人》(李丽芬演唱)提问:“江山”与“美人”,如果必须选择其一的话,你会如何选择?A、孟子云:鱼与熊掌皆我所欲也。

还是先江山后美人比较保险,不然两者皆不得不是太冤了吗?先取江山,所谓江山在手,天下我有。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
身为皇帝却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 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
的讽刺和嘲弄。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 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 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 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 ——郎费罗
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2.作者在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中表达了哪几层意思?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提示】包含了三层意思,作者把今与昔的不同处 境和心境对比,烘托出唐玄宗在逃难中的落魄,是 第一层意思;与“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相映衬, 暗示主人公希望重享昔日的安逸,是第二层意思; 用“空闻”和“无复”相对应,表达昔日不再,是 第三层意思。 主要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 借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 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劝的作用。
4.哀与乐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使用,
往往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马嵬(其二)》是一首有名的咏 史诗。诗人借马嵬兵变的历史事件,
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对唐玄宗
相对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二、类别及作用: 1.动与静的对比 动静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 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 一种情境。
2.虚与实的对比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境。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
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 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提示】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首联先用“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马嵬其二知识点
原文欣赏《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

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简介:
《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咏史诗,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
唐着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背景: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字词:
①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声言除中国的九州外,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杨贵妃死后,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装饰物给唐玄宗看。

这句有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的意思。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②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妻”。

这句是说,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经断了。

③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④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⑤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四日,随唐玄宗西行的军队在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⑥当年李、杨在长生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还笑话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个夜晚。

⑦四十八年。

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玄宗实际在位四十五年。

⑧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
侯。

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练习题:
1.在安史之乱已过80年后,作者又写《马嵬(其二)》一诗,其用意何在?
2.《马嵬(其二)》一诗突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3.《马嵬(其二)》一诗的结构有何特点?
答案:
1.答案:唐诗写马嵬兵变很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归罪于杨贵妃,责其媚上误国。

《马嵬(其二)》是借咏史来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虽然贵为天子,竟然不能像平常百姓那样保住妻子,其中也有感叹命运无常的意思。

2.答案:诗中反复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主题:他生与此生对比,虎旅鸣宵与鸡人报晓对比,六军同驻和七夕笑牵牛对比,天子和卢家对比,这些对比使讽刺的锋芒毕露,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答案:这首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此外,五、六两句也是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解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以上就是我们给同学们整理的马嵬其二知识点啦!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大家可点击原创专栏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