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电离知识点

水的电离知识点
水的电离知识点

水的电离

(1)电离平衡和电离程度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能微弱电离

H 2O+H 2O H 3O ++OH -,通常简写为H

2O H ++OH -;ΔH >0

25℃时,纯水中c(H +)=c(OH -)=1×10-7mol/L

(2)水的离子积

在一定温度时,c(H +)与c(OH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 W =c(H +)·c(OH -),25℃时,K W =1×10-14(无单位)。

①K W 只受温度影响,水的电离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增大。 25℃时K W =1×10-14,100℃时K W 约为1×10-12。

②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其他稀溶液。不论是纯水还是稀酸、碱、盐溶液,只要温 度不变,K W 就不变。

(3)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c(H +)和c(OH -)同时增大,K W 增大,但c(H +)和c(OH -)始终保持相等,仍显中性。 纯水由25℃升到100℃,c(H +)和c(OH -)从1×10-7mol/L 增大到1×10-6mol/L(pH 变为6)。 ②酸、碱

向纯水中加酸、碱平衡向左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变小,但K W 不变。 ③加入易水解的盐

由于盐的离子结合H +或OH -而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温度不变时,K W 不变。

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的c(H +)与c(OH -)的相对大小。 在常温下,中性溶液:c(H +)=c(OH -)=1×10-7mol/L ;

酸性溶液:c(H +)>c(OH -), c(H +)>1×10-7mol/L ; 碱性溶液:c(H +)

思考:c(H+)>1×10-7mol/L (pH<7)的溶液是否一定成酸性?

溶液的pH

⑴表示方法

pH=-lgc(H+) c(H+)=10-pH

pOH=-lgc(OH-) c(OH-)=10-pOH

常温下,pH+pOH=-lgc(H+)-lgc(OH-)=-lgc(H+)·c(OH-)=14。

⑵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常温时)

①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1,pH=7。

②酸性溶液:c(H+)>1×10-7mol·L-1>c(OH-), pH<7,酸性越强,pH越小。

③碱性溶液:c(H+)<1×10-7mol·L-1>c(OH-), pH>7,碱性越强,pH越大。

思考:1、甲溶液的pH是乙溶液的2倍,则两者的c(H+)是什么关系?

2、pH<7的溶液是否一定成酸性?(注意:pH=0的溶液c(H+)=1mol/L。)

⑶pH的适用范围

c(H+)的大小范围为:1.0×10-14mol·L-1

当c(H+)≥1mol·L-1或c(OH-)≥1mol·L-1时,用物质的量浓度直接表示更方便。

⑷溶液pH的测定方法

①酸碱指示剂法:只能测出pH的范围,一般不能准确测定pH。

②pH

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的中部,随即(30s内)与标准比色卡比色对照,确定溶液的pH。

测定溶液pH时,pH试剂不能用蒸馏水润湿(否则相当于将溶液稀释,使非中性溶液的pH测定产生误差);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试液中,以免污染试剂。

标准比色卡的颜色按pH从小到大依次是:红(酸性),蓝(碱性)。

③pH计法:精确测定溶液pH。

4、有关pH的计算

基本原则:

一看常温,二看强弱(无强无弱,无法判断),三看浓度(pH or c)

酸性先算c(H+),碱性先算c(OH—)

⑴单一溶液的pH计算

①由强酸强碱浓度求pH

②已知pH求强酸强碱浓度

⑵加水稀释计算

①强酸pH=a ,加水稀释10n 倍,则pH=a+n 。 ②弱酸pH=a ,加水稀释10n 倍,则pHb-n 。

⑤酸、碱溶液无限稀释时,pH 只能约等于或接近于7,酸的pH 不能大于7,碱的

pH 不能小于7。

⑥对于浓度(或pH )相同的强酸和弱酸,稀释相同倍数,强酸的pH 变化幅度大。 ⑶酸碱混合计算 ①两种强酸混合 c(H +)混=

②两种强碱混合

c(OH -)混= ③酸碱混合,一者过量时

c(OH -

)混或c(H +

)混=

若酸过量,则求出c(H +),再得出pH ;

若碱适量,则先求c(OH -),再由K W 得出c(H +),进而求得pH ,或由c(OH -)得出pOH 再得pH 。

(二)溶液酸碱性pH 计算经验规律

(1)两强酸等体积混合 混合后的pH=小的+0.3 (2)两强碱等体积混合 混合后的pH=大的—0.3

(3)当按所给反应物质的量之比计算时,酸碱不论强弱,谁大谁过剩,溶液呈谁性。

(5) pH 减小一个单位,[H +]扩大为原来的10倍。PH 增大2个单位,[H +]减为原来的1/100 (6)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 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 1/m , 强酸中

c (H +)变为原来的1/m ,但弱酸中c (H +

)减小小于m 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于强酸。

酸碱中和滴定

主要仪器 (1)滴定管

滴定管分为________滴定管和________滴定管。酸性溶液装在________滴定管中,碱性溶液装在________滴定管中。如图所示:

(2)锥形瓶、烧杯、铁架台、滴定管夹等。 2.主要试剂

标准液、待测液、_指示剂_、蒸馏水。

2

12

211V V V )c(H V )c(H ++++

2

12

211V V V )c(OH V )c(OH ++--碱

酸碱碱酸酸V V |

V )c(OH V )c(H |+--+

3.实验操作(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

1.准备:①洗涤②查漏③润洗④装液体⑤排气泡⑥调整液面⑦读数

2.滴定:①量取待测液并加指示剂②滴定至终点并读数

③重复操作三次④计算

【注意】

①滴定时在瓶底垫一张白纸;

②滴定时左手控制旋钮、右手振荡锥形瓶、目光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③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涤,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④先快后慢,当接近终点时,应一滴一摇

⑤注入标准液至“0”刻度上方2~3cm处,将液面调节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

注意:指示剂的选择:变色灵敏、明显。一般用酚酞,不用石蕊

4.

5.滴定终点判断

当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而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即为滴定终点。

问题思考

(1)KMnO4(H+)溶液、溴水、Na2CO3溶液、稀盐酸应分别盛放在哪种滴定管中?

(2)滴定终点就是酸碱恰好中和的点吗?

6.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原理(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c B=c A·V A V B

V B——准确量取的待测液的体积;

c A——标准溶液的浓度。

c(待)的大小取决于V(标)的大小,V(标)大,则c(待)大,V(标)小,则c(待)小。常见误差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典型例题及习题

高二化学《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典型例题及习题 (一)典型例题 【例1】常温下,纯水中存在电离平衡:H O H+-,请填空: 【例2】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c(OH-)为()双选 A.1.0×10-7 mol·L-1 B.1.0×10-6 mol·L-1 C.1.0×10-2 mol·L-1 D.1.0×10-12 mol·L-1 【例3】室温下,把1mL0.1mol/L的H2SO4加水稀释成2L溶液,在此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其浓度接近于() A. 1×10-4 mol/L B. 1×10-8 mol/L C. 1×10-11 mol/L D. 1×10-10 mol/L 【分析】温度不变时,水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乘积是一个常数。在酸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完全由水电离产生,而氢离子则由酸和水共同电离产生。当酸的浓度不是极小的情况下,由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总是远大于由水电离产生的(常常忽略水电离的部分),而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始终一样多。所以,酸溶液中的水电离的氢离子的求算通常采用求算氢氧根离子。 稀释后c(H+)=(1×10-3L×0.1mol/L)/2L = 1×10-4mol/L c(OH-) = 1×10-14/1×10-4 = 1×10-10 mol/L 【答案】D 【例4】将pH为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c (SO42-):c (H+)约为() A、1:1 B、1:2 C、1:10 D、10:1 【分析】根据定量计算,稀释后c(H+)=2×10-8mol·L-1,c(SO42-)=10-8mol·L-1,有同学受到思维定势,很快得到答案为B。其实,题中设置了酸性溶液稀释后,氢离子浓度的最小值不小于1×10-7mol·L-1。所以,此题稀释后氢离子浓度只能近似为1×10-7mol·L-1。 【答案】C

同步讲义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概念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必须是自身能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③对于电解质来说,只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可,而对非电解质则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例如:H2SO4、NaHCO3、NH4Cl、Na2O、Na2O2、Al2O3 ⑵强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化学键有关,但不由化学键类型决定。强电解质含有离子键或强极性键,但含有强极性键的不一定都是强电解质,如H2O、HF等都是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如BaSO4、CaCO3等 ③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2、判断

(1)物质类别判断: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多数盐、部分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少数盐和水 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酸除外)、多数有机物 单质和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性质判断: 熔融导电:强电解质(离子化合物) 均不导电: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3)实验判断: ①测一定浓度溶液pH ②测对应盐溶液pH ③一定pH溶液稀释测pH变化 ④同等条件下测导电性 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导电能力 ⑴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晶体、无水醋酸),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⑵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饱和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例1:(上海高考题)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CH3COOH B.Cl2 C. NH4HCO3 D.SO2 例2:(1)有下列物质:①硫酸②固体KCl ③氨④食盐水 ⑤CO2⑥Cl2⑦CaCO3⑧Na2O⑨铜丝⑩氯化氢气体11氨水12浓硫酸13盐酸14碘化氢15硫酸钡。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 是;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例3:(全国高考题)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 A.1mol/L甲酸溶液的c(H+)=10-2mol/L B.甲酸以任意比与水互溶 C.10mL 1mol/L甲酸恰好与10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溶液的导电性比一元强酸溶液的弱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定义和特征 ⑴电离平衡的含义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笔记

水 溶 液 中 的 离 子 平 衡 (笔记) 一、水的电离: 1.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是永恒存在的。只要是水溶液,不要忽略H + 和 OH –的同时存在,注意不是大量共存。 (1)水分子能够发生电离,存在有电离平衡: H 2O+H 2O H 3O + + OH – 简写为 H 2O H + + OH – (2)水分子发生电离后产生的离子分别是H 3O + 和OH – (3)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所占比例很小 根据水的电离平衡,写出相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应有K 电离= 室温时,1L 纯水中(即55.56mol/L )测得只有1×10-7molH 2O 发生电离,电离前后H 2O 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故c (H 2O)可视为常数,上式可表示为:c (H +)·c (OH –)=K 电离·c (H 2O) K 电离与常数c (H 2O)的积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用K W 表示 2.水的离子积: 一定温度下,无论是稀酸、稀碱或盐溶液中室温时K W =c (H +)·c (OH –) =1×10-14 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K W 增大。同样K W 只与温度有关。 归纳: ①电离常数是表示弱电解质电离趋势的物理量。K 值越大,电离趋势越大。 ②一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而与该弱电解质的浓度无关。 ③电离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室温范围温度对电离常数影响较小,可忽略 ④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酸、碱、盐稀溶液 ⑤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 (H +)与c (OH –)总是相等的 3.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酸、碱、水解盐等。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 常温pH=7(中性) pH <7 (酸性) pH >7(碱性) 2.pH 测定方法:pH 试纸、酸碱指示剂、pH 计 3.溶液pH 的计算方法 (1)酸溶液: n (H +)→c(H +)→pH c (H +)·c (OH -) c (H 2O)

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第四章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概念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必须是自身能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③对于电解质来说,只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可,而对非电解质则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例如:H2SQ、NaHCO NHCI、N@O Na2Q、Al 2Q ⑵强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化学键有关,但不由化学键类型决定。强电解质含有离子键或强极性键,但 含有强极性键的不一定都是强电解质,如H2Q HF等都是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如BaSQ CaCQ等 ③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2、判断 (1 )物质类别判断: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多数盐、部分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少数盐和水 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酸除外)、多数有机物 单质和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性质判断: 熔融导电:强电解质(离子化合物) 均不导电: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3)实验判断: ①测一定浓度溶液pH ②测对应盐溶液pH ③一定pH溶液稀释测pH变化 ④同等条件下测导电性 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导电能力 (溶液浓度 .离子浓度< 导电性强弱丿-电离程度 〔离子所带电荷 ⑴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I晶体、无水醋酸),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非电解质不 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⑵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饱和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例1:(上海高考题)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CHCOOH B. Cl 2 C. NHHCQ D. SQ 例2:(1)有下列物质:①硫酸②固体KCI③氨④食盐水⑤CO⑥CI2⑦CaCQ? NaaQ⑨铜丝⑩氯化氢气体11氨水12浓硫酸13盐酸14碘化氢15硫酸钡。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弱电解质的例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

知识点一 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一、水的电离 1.电离平衡和电离程度 ①水是极弱的电解质,能微弱电离: H 2O+H 2O H 3O ++OH -,通常简写为H 2O H ++OH -;ΔH >0 ② 实验测得:室温下1LH2O (即55.6mol )中只有1×10-7mol 发生电离,故25℃时,纯水中c(H + )=c(OH -)=1×10-7 mol/L ,平衡常数O) c(H ) c(OH )c(H K 2-?= +电离 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1)促进水电离的因素: ①升高温度:因为水电离是吸热的,所以温度越高K 电离越大。 c(H +)和c(OH -)同时增大,K W 增大,但c(H +)和c(OH -)始终保持相等,仍显中性。 纯水由25℃升到100℃,c(H +)和c(OH -)从1×10-7mol/L 增大到1×10-6mol/L(pH 变为6)。 ②加入活泼金属 向纯水中加入活泼金属,如金属钠,由于活泼金属可与水电离产生的H + 直接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 2,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③加入易水解的盐 由于盐的离子结合H +或OH -而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温度不变时,K W 不变。 ④电解 如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 溶液、CuSO 4溶液等。 (2)抑制水电离的因素: ①降低温度。 ②加入酸、碱、强酸酸式盐。 向纯水中加酸和强酸酸式盐(NaHSO4)能电离出H+、碱能电离出OH-,平衡向左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变小,但K W 不变。 练习: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可归纳如下: 1. 水的离子积 (1)概念:因为水的电离极其微弱,在室温下电离前后n(H2O)几乎不变,因此c (H2O )可视为常数,则在一定温度时,c(H +)与c(OH -)=K 电离c(H2O)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 W =c(H +)·c(OH -),25℃时,K W =1×10-14(无单位)。 注意: ①K W 只受温度影响,水的电离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增大。与c(H+)、c(OH-)无关. 25℃时K W =1×10-14,100℃时K W 约为1×10-12。 ②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其他稀溶液。不论是纯水还是稀酸、碱、盐溶液,只要温度不变,K W

水的电离和PH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知识归纳: 一、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极微弱的电解质,只能微弱的电离,并存在着平衡。 O + H2O H3O+ + OH- 水的电离方程式:H 简写为:H 2O H++ OH- (2)从纯水的导电性实验测得,25℃时,1L纯水中只有1×10—7mol H2O电离。 ∴C H+ = C OH-=1×10-7mol/L 而1L水的物质的量为55.6mol,这与发生电离的水1×10-7mol相比,水的电离部分忽略不计。所以,电离前后,水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 C H+·C OH-=K W K W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 W= C H+·C OH-=1×10-7×1×10-7=1×10-14 水的离子积常数反映了一定温度下,水的H+ 浓度和OH- 浓度之间的关系。 二、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 ①加入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K W不变; ②加入某些盐,促进水的电离,K W不变; ③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升温能促进水的电离,K W增大, 在100℃时,K W =1×10-12。 ④其它因素:如加入活泼金属,消耗H+,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三、在酸、碱溶液中求H2O电离出的H+ 浓度和OH- 浓度的方法 依据:水的离子积常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水溶液。 例:0﹒1mol/LHCI中C H+ 以及水电离出的H+ 浓度和OH- 浓度 [分析]酸影响了水的电离,抑制了水的电离,水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所以,酸电离出的C H+ 很大,是主要的,水电离的C H+ 很小。所以溶液中C H+ 可以近似看作是酸电离出的H+浓度。∴C H+=0﹒1mol/L 溶液中C OH- =10-14/0﹒1=10-13 mol/L 此C OH- 就是水电离出的OH- 浓度。 ∴C H+(水)= C OH-(水)=10-13 mol/L 结论:纯水中K W=10-14为单纯水的离子积常数。 对于酸或碱来说,溶液中的H+ 浓度和OH- 浓度的乘积是1×10-14,而抑制了水的电离,使水本身的离子积常数减小。 四、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与C H+、C OH- 的关系 无论酸性、中性、碱性溶液里,都同时存在着OH-、H+,常温下,C H+、C OH-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1×10-14) 溶液酸碱性C H+C OH-C H+、C OH-C H+·C OH-酸性>10-7mol <10-7mol C H+>C OH- 1×10-14 中性=10-7mol =10-7mol C H+ = C OH- 碱性<10-7mol >10-7mol C H+<C OH- [强调]任何水溶液中存在的H+ 和OH- 作为矛盾的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了溶液的酸碱性。溶液酸碱性本质决定H+ 和OH- 相对大小。 2、溶液的pH (1)表示方法:pH= -Ig C(H+) (2)意义:表示溶液中C(H+)的大小,即能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五、溶液的酸性的强弱与酸的强弱 (1)酸的强弱是以电解质的电离来区分的: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的酸是强酸,弱电解质只有部分电离的酸是弱酸;溶液的酸性是由溶液中C H+决定的,C H+越大的溶液,则酸性越强,反之越弱。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第一节主要讲物质的分类,同类物质可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这一课时的内容就从酸碱盐这三大类来了解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这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承接。初中时我们也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这是对以前学习内容的丰富与重构。我们所见过的在水溶液中的大部分反应,都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由于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后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也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同学们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够很容易写出溶质电离后的离子的存在形式和书写方法。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因此,这一课时的学习是以后所要学习的大部分反应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课时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些内容的图式,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并用已有的图式去通化顺应新的知识,以达到新的图式的平衡。酸碱盐电离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化学教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即宏观—微观的思维,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去认识电离的实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导电的实质;掌握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区分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学会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实验的乐趣,体会溶液导电性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的实质以及电解质概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难点:电解质概念的形成 五、教法学法 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导电现象,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则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抽象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的插头,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前概念的一部分,从生活常识出发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可能只知道这一常识但不理解具体的缘由,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去思考,同时也能纠正他们以前可能存在的错误的认识,达到概念转变的目的。 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的答案就是水能导电,有细心的同学

水的电离知识详细讲解

水 的 电 离 (一)水的电离 1.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 存在极弱的电离 H 2O +H 2O H 3O ++OH - 简写为 H 2O H ++OH - 25℃ 1 L H 2O 18 1000 = 55.6(mol)中有10-7mol 发生电离 H 2O H + + OH - 起始(mol) 55.6 0 0 电离(mol) 10-7 10-7 10-7 平衡(mol)55.6-10-7 10-7 10-7 25℃.[H +]·[OH -]=10-7·10-7=10-14=Kw 称作水的离子积常数. 2.温度升高,Kw 增大. 水的电离为吸热过程,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水的电离度增大,Kw 也增大. 例如100℃,1 L H 2O 有10-6mol 电离.此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 Kw =10-6·10-6=10 -12 . 常温下,Kw =10-14 3. 在中性、酸性、碱性稀溶液中Kw 的讨论. 凡是在水溶液中,都存在着水的电离平衡.H 2O H ++OH -, H +和OH -总是同时存在的. (1)中性溶液中,Kw =[H +]·[OH -]=10-7·10-7=10-14 (2)酸性溶液中, 由于[H +]增大, 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OH -]减小, 但Kw =[H +]· [OH -]=10-14. (3)碱性溶液中, 由于[OH -]增大, 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H +]减小, 但Kw =[H +]· [OH -]=10-14. 结论:常温下,[H +]·[OH -]=10-14=Kw,适于纯水,中性、酸性、碱性稀溶液. 4. 根据Kw 计算溶液中的[H +]或[OH -] 由于水电离出来的H +或OH -很少,所以在酸(或碱)溶液中,一般就以酸(或碱)的浓度计算出[H +]或([OH -]),然后根据Kw 再计算溶液中的[OH -](或[H +]) (1)酸溶液: 强酸 [H +] 弱酸 [H + ]=C α (2)碱溶液 强碱 [OH -] 弱碱 -]=C α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值 完全电离 部分电离 ] H [Kw + =[OH - ] 完全电离 部分电离 ]OH [Kw - =[H + ] .

水的电离和PH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PH 一.水的电离 1. 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H 2O H ++OH - 。水的电离常数:K 电离 = c + c - c 2 。K w 不仅适用于纯水,还可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水溶液。 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c (H + )·c (OH - ),25 ℃时,K w =1.0×10 -14 。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 数增大。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K w 增大。 2. 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水的电离平衡:H 2O H + +OH - ΔH >0 影响因素 移动方向 c (H + ) c (OH - ) K w 升温 向右移动 增大 增大 增大 加酸 向左移动 增大 减小 不变 加碱 向左移动 减小 增大 不变 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右移,溶液中的c (H + )和c (OH - )均增大,但K W 不变( ) (2) 35 ℃时,水的离子积K W =2.1×10 -14 ,则35 ℃时水电离程度大于25℃时水电离程度( ) (3)升高温度,水电离出的c(H + )不变,水的离子积常数仍为1×10 -14 ( ) (4) 25 ℃时,任何以水为溶剂的稀溶液中,c (H + )·c (OH - )=1×10-14 ( √ ) (5) 蒸馏水中,c (H + )·c (OH - )=1×10 -14 ( × ) 答案:(1)× (2) √ (3)× 即时练习: 1. 下列措施能使K w 增大的是( D ) A .温度不变向水中加入NaOH 溶液 B .温度不变向水中加入稀H 2SO 4 C .温度不变向水中加入NaCl 固体 D .加热升温

水的电离和溶液pH值计算

水的电离与溶液pH 值的计算 一、水的电离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发生微弱的(自偶)电离。 H 2O + H 2O →H 3O + + OH - 简写: H 2O → H + + OH - 实验测定:25℃ c (H +)=c (OH -)=17 10-?mol/L 100℃ c (H +)= c (OH -)= 1610-?mol/L 二、水的离子积(K w ) 实验测定:25℃ K w = c (H +)·c (OH -)=11410 -?(定值)(省去单位) 100℃ K w = c (H +)·c (OH -)=112 10 -? 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K w 越大,水的电离度越大。 对于中性水,尽管K w 温度升高,电离度增大,但仍是中性水,[H +]=[OH -]. 2)溶液酸碱性:中性溶液,c (H +)=c (OH -)=17 10-?mol/L 酸性溶液:c (H +)> c (OH -),c (H +)>1?10-7mol/L c (OH -)<1?10-7mol/L 碱性溶液:c (H +)< c (OH -),c (H +)<1?10-7mol/L c (OH -)>1?10-7mol/L c (H +)越大,酸性越强;c (OH -)越大,碱性越强。 三、溶液pH 值的计算 1.pH 的计算公式: (1)c (H +)=C 酸α酸(弱酸) c (H +)= nC 酸 c (OH -)=C 碱α 碱(弱碱) c (OH -)= nC 碱 (2) K w = c (H +)c (OH -),c (H +)= )(OH K c w c (OH -)=) (+H Kw c (3) pH=-lgc (H +) pOH=-lgc (OH -) (4) pH + pOH = 14(25℃) 2.酸或碱溶液及稀释后的p H 值的计算(25℃) 1) 酸强碱溶液(单一溶液)p H 值的计算 例1.求0.1mol/L 的H 2SO 4的pH 值。 例2. 0.1mol/L 醋酸溶液中的c (OH -)?(25℃,已知该醋酸的电离度为1.32%)

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知识点讲解及例题解析

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概念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必须是自身能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③对于电解质来说,只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可,而对非电解质则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例如:H 2SO 4、NaHCO 3、NH 4Cl 、Na 2O 、Na 2O 2、Al 2O 3 ⑵强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化学键有关,但不由化学键类型决定。强电解质含有离子键或强极性键,但含有强极性键的不一定都是强电解质,如H 2O 、HF 等都是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如BaSO 4、CaCO 3等 ③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2、判断 (1)物质类别判断: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多数盐、部分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少数盐和水 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酸除外)、多数有机物 单质和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性质判断: 熔融导电:强电解质(离子化合物) 均不导电: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3)实验判断: ①测一定浓度溶液pH ②测对应盐溶液pH ③一定pH 溶液稀释测pH 变化 ④同等条件下测导电性 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导电能力 ⑴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 晶体、无水醋酸),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⑵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饱和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例1:(上海高考题)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CH 3COOH B .Cl 2 C .NH 4HCO 3 D .SO 2 例2:(1)有下列物质:①硫酸②固体KCl ③氨④食盐水⑤CO 2⑥Cl 2⑦CaCO 3⑧Na 2O ⑨铜丝⑩氯化氢气体11氨水12浓硫酸13盐酸14碘化氢15硫酸钡。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例3:(全国高考题)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 A .1mol/L 甲酸溶液的c(H +)=10-2mol/L B .甲酸以任意比与水互溶 导电性强弱 离子浓度 离子所带电荷 溶液浓度 电离程度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解析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考点一水的电离与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的电离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H2O H3O++OH-或H2O H++OH-。 2.水的离子积常数 K w=c(H+)·c(OH-)。 (1)室温下:K w=1×10-14。 (2)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w增大。 (3)适用范围:K w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水溶液。 (4)K w揭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H+和OH-,只要温度不变,K w不变。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填写外界条件对水电离平衡的具体影响 体系变化 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K w水的电离程度c(OH-) c(H+) HCl NaOH 可水解的盐Na2CO3 NH4Cl 温度升温降温 其他:如加入Na 25 ℃,pH=3的某溶液中,H2O电离出的H+浓度为多少? 1.25 ℃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NH4)2SO4,其中水的电离程度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④>③>②>①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2.25 ℃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和c(OH-)的乘积为1×10-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的pH可能是5 B.此溶液不存在

C.该溶液的pH一定是9 D.该溶液的pH可能为7 3.(2018·北京东城区质检)如图表示水中c(H+)和c(OH-)的关 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两条曲线间任意点均有c(H+)·c(OH-)=K w B.M区域内任意点均有c(H+)<c(OH-) C.图中T1<T2 D.XZ线上任意点均有pH=7 4.(2018·韶关模拟)已知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2-4。某温度下,向c(H+)=1×10-6mol·L-1的蒸馏水中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c(H+)=1×10-2 mol·L-1。下列对该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温度高于25 ℃ B.由水电离出来的H+的浓度为1×10-10 mol·L-1 C.加入NaHSO4晶体抑制水的电离 D.取该溶液加水稀释100倍,溶液中的c(OH-)减小 5. 25 ℃时,在等体积的①pH=0的H2SO4溶液、②0.05 mol·L-1的Ba(OH)2溶液、③pH=10的Na2S溶液、④pH=5的NH4NO3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0∶1010∶109 B.1∶5∶(5×109)∶(5×108) C.1∶20∶1010∶109 D.1∶10∶104∶109 6.常温下,向20 mL 0.1 mol·L-1氨水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两点为恰好完全反应点 B.c点溶液中,c(NH+4)=c(Cl-) C.a、b之间的任意一点:c(Cl-)>c(NH+4),c(H+)>c(OH-) D.常温下,0.1 mol·L-1氨水的电离常数K约为1×10-5 7.(2018·石家庄一模)常温下,向20.00 mL 0.1 mol·L-1HA溶液中滴入0.1 mol·L-1NaOH溶液,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lg c水(H+)]与所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常温下,K a(HA)约为10-5 B.M、P两点溶液对应的pH=7 C.b=20.00 D.M点后溶液中均存在c(Na+)>c(A-) 考点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1)酸性溶液:c(H+)>c(OH-),常温下,pH<7。

水的电离与溶液的PH的联系

水的电离与溶液的PH的联系(选修四高二年级) 学生对于一些知识遗忘的重要原因常常是死记硬背的结果,没有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忘记了,根本不能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唤起知识的再现,这样问题自然就解决不了。 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首先是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记忆知识。其好处是完全脱离简单的死记硬背,解决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遗忘的问题,即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的知识点过关;其次是通过问题的联系路径再现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其优点是当一个知识点因时间过长而遗忘时,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又能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唤起知识的再现,达到再现知识点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再次通过获取的信息点联想知识点,建立知识点的联系链条,形成解题思路。其优点是通过审题对于题目中获取的每一个信息点进行联想,使每一个信息点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建立联系,而这些联想到知识点的链条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 专题一:水的电离与溶液的PH的联系 一、原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H2O H++OH— 1.25℃,——→c(H+)H2O=c(OH—)H2O=1×10—7——→ Kw=1×10—14 2.25℃,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 ——→c(H+)H2O=c(OH—)H2O<1×10—7 3.25℃,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 ——→c(H+)H2O=c(OH—)H2O<1×10—7 4.25℃,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7 5.25℃,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7 6.升温100℃——→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6>1×10—7——→Kw=1×10—12 7.100℃,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 H2O=c(OH—)H2O <1×10—6 8.100℃,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 <1×10—6 9.100℃,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水的电离知识点

水的电离 (1)电离平衡和电离程度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能微弱电离 H 2O+H 2O H 3O ++OH -,通常简写为H 2O H ++OH -;ΔH >0 25℃时,纯水中c(H +)=c(OH -)=1×10-7mol/L (2)水的离子积 在一定温度时,c(H +)与c(OH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 W =c(H +)·c(OH -),25℃时,K W =1×10-14(无单位)。 ①K W 只受温度影响,水的电离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增大。 25℃时K W =1×10-14,100℃时K W 约为1×10-12。 ②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其他稀溶液。不论是纯水还是稀酸、碱、盐溶液,只要温 度不变,K W 就不变。 (3)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c(H +)和c(OH -)同时增大,K W 增大,但c(H +)和c(OH -)始终保持相等,仍显中性。 纯水由25℃升到100℃,c(H +)和c(OH -)从1×10-7mol/L 增大到1×10-6mol/L(pH 变为6)。 ②酸、碱 向纯水中加酸、碱平衡向左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变小,但K W 不变。 ③加入易水解的盐 由于盐的离子结合H +或OH -而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温度不变时,K W 不变。 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的c(H +)与c(OH -)的相对大小。 在常温下,中性溶液:c(H +)=c(OH -)=1×10-7mol/L ; 酸性溶液:c(H +)>c(OH -), c(H +)>1×10-7mol/L ; 碱性溶液:c(H +)

高二化学《水的电离》知识点汇总

高二化学《水的电离》知识点汇总 高二化学《水的电离》知识点汇总 一、水的离子积 纯水大部分以H2的分子形式存在,但其中也存在极少量的H3+(简写成H+)和H-,这种事实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也属于化学平衡的一种,有自己的化学平衡常数。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是水或稀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一般称作水的离子积常数,记做。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值一定。温度越高,水的电离度越大,水的离子积越大。 对于纯水说,在任何温度下水仍然显中性,因此(H+)=(H&ar;),这是一个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情况也说明中性和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并没有绝对关系,pH=7表明溶液为中性只适合于通常状况的环境。此外,对于非中性溶液,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并不相等。但是在由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浓度一定相等。 二、其它物质对水电离的影响 水的电离不仅受温度影响,同时也受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以及在水中溶解的不同电解质的影响。H+和H&ar;共存,只是相对含量不同而已。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程度不一定越大。

无论是强酸、弱酸还是强碱、弱碱溶液,由于酸电离出的H+、碱电离出的H&ar;均能使H2<=>H&ar; + H+平衡向左移动,即抑制了水的电离,故水的电离程度将减小。 盐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①强酸强碱盐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与纯水的电离程度相同;②NaHS4溶液与酸溶液相似,能抑制水的电离,故该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的电离程度小;③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都能发生水解反应,将促进水的电离,故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三、水的电离度的计算 计算水的电离度首先要区分由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和溶液中氢离子的不同,由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和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并不是相等,由于酸也能电离出氢离子,因此在酸溶液中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大于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同时由于氢离子可以和弱酸根结合,因此在某些盐溶液中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小于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只有无外加酸且不存在弱酸根的条下,溶液中的氢离子才和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相同。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和水电离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也存在相似的关系。 因此计算水的电离度,关键是寻找与溶液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规律:①在电离显酸性溶液中,(H&ar;)溶液=(H&ar;)水=(H+)水;②在电离显碱性溶液中,(H+溶液=(H+)水=(H&ar;)水;③在水解显酸性的溶液中,(H+)溶液=(H+)水=(H&ar;)水;④在水解显碱性的溶液中,(H&ar;)溶液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3-2-1《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课时练 双基练习 1.(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将浓度为0.1 mol/LHF溶液加水不断稀释,下列各量始终保持增大的是() A.c(H+) B.K a(HF) C.c?F-? c?H+?D. c?H+? c?HF? 解析:HF属于弱电解质,加水促进HF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即电离程度增大,但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所以选项B不变;但同时溶液的体积也增大,所以溶液的酸性会降低,即c(H+)、c(F-)和c(HF)的浓度均降低,考虑到溶液中水还会电离出氢离子,所以稀释到一定程度(即无限稀释时),c(H +)就不再发生变化,但c(F-)和c(HF)却一直会降低,所以选D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1·咸阳高二检测)常温下,c(OH-)最小的是() A.pH=0的溶液 B.0.05 mol/L H2SO4 C.0.5 mol/L HCl D.0.05 mol/L的Ba(OH)2 解析:四种溶液中OH-的浓度分别为1×10-14 mol/L、1×10-13 mol/L、2×10-14 mol/L、0.1 mol/L。 答案:A 3.下列液体pH>7的是()

A .人体血液 B .蔗糖溶液 C .橙汁 D .胃液 解析:人体血液的正常pH 范围是7.35~7.45。 答案:A 4.(2011·广州模拟)常温下,0.1 mol/L 的一元弱酸溶液的pH 为( ) A .1 B .大于1 C .小于1 D .无法确定 解析:假设为一元强酸,则pH =1,据题意为一元弱酸,由于不能完全电离,故c (H +)<0.1 mol/L ,pH >1。 答案:B 5.有人建议用AG 表示溶液的酸度,AG 的定义为AG =lg[c (H +)/c (OH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 =7,AG =1 B .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 <7,AG <0 C .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 >7,AG >0 D .在25℃时,溶液的pH 与AG 的换算公式为:AG =2(7-pH) 解析:根据定义式可看出:中性溶液中c (H +)=c (OH -),AG =0;酸性溶液,AG >0;碱性溶液,AG <0,前三项均错。 AG =lg c ?H +? c ?OH -?=lg c 2?H +?10-14=lg c 2(H +)+14=2lg c (H +)+14=2(7-pH)。 答案:D 6.将pH =8的NaOH 与pH =10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后c (H +)最接近于( ) A .(10-8+10-10) mol/L

水的电离知识点

水的电离 (1)电离平衡和电离程度 ?水是极弱的电解质,能微弱电离 H 2O+H 2O H 3O ++OH-,通常简写为H 2O H + +OH -;ΔH〉0 25℃时,纯水中c(H +)=c(O H-)=1×10-7 mol/L (2)水的离子积 在一定温度时,c(H +)与c(OH -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W =c(H +)·c(O H-),25℃时,K W =1×10—14 (无单位)。 ①K W 只受温度影响,水的电离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 W 增大。 25℃时KW=1×10-14,100℃时KW 约为1×10—12 。 ②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其他稀溶液。不论是纯水还是稀酸、碱、盐溶液,只要温 度不变,K W 就不变。 (3)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c (H +)和c (OH -)同时增大,K W 增大,但c(H+)和c (OH -)始终保持相等,仍显中性。 纯水由25℃升到100℃,c (H +)和c(OH -)从1×10—7mol/L 增大到1×10-6 mol/L (pH 变为6)。 ②酸、碱 向纯水中加酸、碱平衡向左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变小,但K W不变。 ③加入易水解的盐 由于盐的离子结合H +或OH - 而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温度不变时,K W 不变。 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的c (H +)与c(O H- )的相对大小. 在常温下,中性溶液:c(H +)=c (OH -)=1×10-7 mol/L;

酸性溶液:c(H+)〉c(OH—), c(H+)〉1×10—7mol/L; 碱性溶液:c(H+)<c(OH-),c(H+)<1×10-7。mol/L。 思考:c(H+)>1×10—7mol/L (pH<7)的溶液是否一定成酸性? 溶液的pH ⑴表示方法 pH=-lgc(H+) c(H+)=10—pH pOH=-lgc(OH-) c(OH-)=10-pOH 常温下,pH+pOH=-lgc(H+)—lgc(OH-)=—lgc(H+)·c(OH-)=14。 ⑵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常温时) ①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1,pH=7。 ②酸性溶液:c(H+)〉1×10-7mol·L-1>c(OH-), pH〈7,酸性越强,pH越小。 ③碱性溶液:c(H+)<1×10-7mol·L-1>c(OH-), pH〉7,碱性越强,pH越大。思考:1、甲溶液的pH是乙溶液的2倍,则两者的c(H+)是什么关系? 2、pH<7的溶液是否一定成酸性?(注意:pH=0的溶液c(H+)=1mol/L。) ⑶pH的适用范围 c(H+)的大小范围为:1.0×10—14mol·L—1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专题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值专题 第一节.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当 子速率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弱电解质分子电离速率v v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2.电离平衡的特征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 .内因的主导因素。 B .外因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问题讨论:在 O H NH 23?-+ +OH NH 4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HCl ②加入NaOH ③加入Cl NH 4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3NH 、O H 2、4NH 、-OH 溶液pH 如何变化? 4.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5.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C O O CH 3+-+H C O O CH 3 )COOH (CH )H ()COO CH (33a c c c K +-?= (2)一元弱碱 O H NH 23?- + +OH NH 4 )O H (NH )OH ()NH (234b ??=-+ c c c K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 不变。 ②k 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k 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k 值大小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