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医文献学概论

中医文献学概论

中医文献学概论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第一节概述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文明史最为久的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医药学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朵奇葩。

在悠久的历史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

这些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事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创造与发明,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智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年移代革,沧海桑田,语言文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籍—古代文明成果的主要载体——文字的形、音、义都发生着变化,古籍中的名物典章制度也有了古今的差异,更遑论由于战火兵燹、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简断编残,使得古文献的阅读和利用更加困难。

纵观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人们知道,中医药学是几千年来一直保持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现代科学、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仍然保持了其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而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与方法,主要依赖古代医药学文献而保存。

这些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

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

该学科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

本章主要对文献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中医文献的概况作简要介绍。

第二节文献的基本概念与作用“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概而言之,“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能传述典章制度的贤士的言论。

古代学者所谓“徵文考献”,即是说要了解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一是必须取证于典籍的记载,二是要采录宿贤耆旧的言论、评议。

古典文学专业课程

古典文学专业课程

古典文学专业课程
中国古典文学基础是一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流派和代表作品。

这门课
程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不同文学形式。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古代文学史:介绍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包括
文学流派的兴衰和代表人物。

2. 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分析代表作
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
内涵和价值。

3. 古代文学理论:介绍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批评和鉴赏的方法。

4. 古代文学翻译:通
过翻译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此外,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
1.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介绍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研究
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2. 古代文学创作实践:鼓励学生
尝试创作古代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古典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他们亲
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现

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现

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现古典文献学是研究经典古籍的学科,其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古籍的
文字、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探究,达到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籍内
容的目的。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古籍的分类、版本、润饰、校勘等。

2.史料学:研究古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如经史子集中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等。

3.文学学:研究古籍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如诗词、散文、小说等。

4.语言学:研究古籍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律,如音韵、词汇、语法等。

5.美学:研究古籍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创作特点,如形式美、意义美等。

6.文化学:研究古籍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如宗教、哲学、
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价值体现在:
1.丰富人类文化:古籍是人类文化的宝库,研究古籍能够丰富人们的
文化知识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

2.传承历史文化:古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古籍能够帮助人
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

3.提高人类智慧:古籍所包含的智慧和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研
究古籍能够拓展人们的思维视野,提高人类智慧。

4.引领时代文化:古籍是时代文化的源头,研究古籍能够理解时代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脉络,引领时代文化的发展。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及文献学释义;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3、文献学学习目的;4、主要参考书目;5、预习:能熟悉使用常用繁体字。

第二讲古文献的载体一、古代载体1、甲骨;2、金;3、石;4、竹木;5、帛;6、域外;7、纸。

二、现代载体1、胶片;2、软盘;3、光盘;4、计算机硬盘;5、移动硬盘及U盘;6、其他形式载体。

第三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一、文献的产生1、著作类;2、编述类;3、钞纂类;4、注释类。

二、文献的流布1、口述类;2、传抄类;3、刻印类;4、影印类;5、铅印类;6、新技术。

三、典籍的记录1、历代史部艺文志的记载(书目多据皇家图书整理而成);2、历代官私书目;3、《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4、现存古籍总数的几种统计。

四、熟悉四库总目及细目(含近年出四库类丛书)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古籍的收藏——2、古籍的散佚——历代书厄——五厄、十厄之说,指中国古代历次书籍所遭的劫难。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1、典籍中关于版本的记录;2、版本类型;3、善本的定义;4、版本鉴定的依据;5、历代版本学著述。

第六讲文献的目录1、目录定义;2、目录的作用;3、目录的分类;4、目录的构成;5、目录的体例。

第七讲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定义;2、校勘的意义;3、校勘的具体方法;4、校勘的要求;5、校勘成果的撰写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僞(一)文献的辑佚1、辑佚的定义;2、古书亡佚的原因;3、前人辑佚的成就;4、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5、辑佚书的质量鉴定标准;6、辑佚工作的程序。

(二)文献的辨僞1、辨僞的定义;2、僞书的种类及作僞手段;3、僞书的价值;4、辨僞学著述。

第九讲文献的整理1、古文献的标点;2、古文献的注释;3、古文献的翻译。

第十讲古文献的检索利用1、常见的各类古籍目录;2、常见的检索书目;3、常见的检索方式。

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及文献学释义“文”与“献”最初分开,后来成一词。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 (一)版本源流:“版本”一词,古今含义不同。 说到版本,就要弄清何为“版”,何为“本”连用 为何含义。
❖ 书之称版,称本,始于先秦,西汉已成通名,其间 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称书为版,为本,与其 书写工具和载体密切相关。版,指竹木简牍,书版 也。版的本义,就是写字的木板,又称方版。写了 字的木板就称牍。版牍就是木板书。竹制书写材料 称“简”,竹简可拼连可随意延展,比木板更灵活, 其后木板也改制成简,于是竹木简牍成了通称。竹 木简书卷收成束,称卷。书写很长的书用缣帛代替, 古人称为卷轴。这木轴就是“本”。《说文):“木 下曰本”。
❖ 关于 “版本”、“藏本”,叶德辉说: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 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 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 在内。”
❖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 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 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 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
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
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 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 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 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 发展。
❖ (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 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 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 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
❖ (2).学术史目录。这一类目录将图书按学 派分类,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 是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作者学术思想,评定一部书的价值,是 目录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种 目录都有提要,一览而知各书的大概内容, 其便于研究工作。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探析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内涵。

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中,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获得准确的结果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以期深化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文献批评法、文本学和意义论。

1.文献批评法:文献批评法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方法,旨在从文献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批评和校勘,分析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作者的动机等问题。

在这个范式下,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揭示其中的异同并进行推敲。

这种方法注重原始文献的准确性,对于恢复文献的原貌和真实意义十分重要。

2.文本学:文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研究范式,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读。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的研究与解码,揭示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在文本学中,研究者可以运用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工具,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深化对文献的理解。

3.意义论:意义论考察文献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阐释、解释和理解,揭示文献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种方法注重对文献背后的普遍意义和价值观的把握。

意义论的研究范式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帮助揭示文献中的隐含意义。

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搜集、考证、比较分析和解释。

1.文献搜集:文献搜集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工作。

研究者需要广泛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古代文献,包括书籍、手稿、碑铭等各种载体上的文献。

搜集的文献应尽可能全面,并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校勘,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2.考证:考证是对文献的真实性、作者和时间等方面的研究和证实。

通过对文献内部的矛盾与对外相关史实的核对,研究者可以对文献的可信度进行评估和鉴定。

考证需要运用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的方法,对文献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31、古书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注解术语读若、读如、如字。

32.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33.纪传体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34.东汉荀悦所编的《汉纪》全称《东观汉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也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35.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36.古书一般格式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周南关雎古训传第一”是小题,列于上;毛诗是大题,列于此行之下。

37.汉代人将《左传》《国语》看做是《春秋》的内外传,作者都是左丘明。

38、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叫夺文、阙文。

39、蜀本是指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颜体。

40、杭本是指宋代浙江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柳体。

二、名词解释1、十家九流:「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

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做「家」。

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

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5、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子。

6、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

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和考试取士的标准经说。

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

7、别集:是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

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

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

8、《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9、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

“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10、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石头上刊刻的经书。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照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其中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完的有《左传》。

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和校勘学上都有很大价值。

11、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

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

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

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12、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

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13、叙录:又叫题解,提要,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件、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14、辑佚:文献学中古典文献的辑佚是专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摘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15、鱼尾:是指刻板中心部位所刻的折叠书页的标志。

鱼尾因其数量、形状不同,分为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黑鱼尾、白鱼尾、线鱼尾、花鱼尾、顺鱼尾和逆鱼尾等。

16、古典文献学:是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17、三、指出下列文献学著作的作者及时代1.《四库提要辨证》近现代余嘉锡2.《中经新簿》晋荀勖3.《经籍籑诂》清阮元4.《水经注》北魏郦道元5.《孟子正义》清焦循、焦廷琥、焦征6.《周礼正义》清孙诒让7.《汉书补注》清王先谦8.《墨子间诂》清孙诒让9.《春秋经传集解》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10.《尔雅义疏》清郝懿行11.《通典》唐杜佑1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13.《方言》西汉扬雄14.《七录》南朝梁阮孝绪15.《七略》汉刘歆16.《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17.《四库全书》清纪昀18.《文选》南朝梁萧统19.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20.《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21.《抱朴子》晋葛洪四、问答题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什么?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