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13年全国各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

2013年全国各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

2013年全国各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江汉油田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第1页装订线内和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核准姓名和准考证号。

2.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区域内,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 下列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行楷将这两句话书写在方格中。

要求书写规范,字形美观。

(3分)千里麦浪铺锦绣,万倾碧波奏华章。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A.斟酌.(zhuó)抽噎.(yè)羼.水(chàn)B.遏.制(è)差.使(chāi)镂.空(lǚ)C.贮.蓄(zhù)讳.言(huì)酝酿.(niàng)D.绽.出(diàn)脚踝.(huái)憔悴.(cuì)3.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触目伤怀.(心)因.地制宜(沿袭)花枝招展..(迎风摆动)B.美不胜.收(尽)冥.思苦想(深沉)忐忑..不安(心神不定)C.稍逊.风骚(差)不可名.状(说出)苦心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D.格.物致知(推究)恍然大悟.(了解,领会)荡然..无存(原有东西完全失去)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B.《陈太丘与友期》(《期行》)《伤仲永》都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

C. 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给巴特勒的信》)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

5.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从甲、乙两组中任选其一作答)(2分)(甲)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结构严谨,论证缜密:首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接着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然后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最后作出结论。

2013武汉中考卷

2013武汉中考卷

2013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一、语文部分(共90分)I.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1. 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1)xuán yá ()(2)qiào jīng ()(3)mó gu ()(4)piāo liàng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 人才济济B. 颠沛流离C. 哀声叹气D. 良辰美景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他做事总是精益求精,从不满足于现状。

B. 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 在比赛中,他发挥失常,让人大跌眼镜。

D. 老师耐心讲解,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讲。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老师要求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C. 在课堂上,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同学们深受感动。

D. 他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5. 下列诗句出自哪首诗?(4分)(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 名著阅读。

(6分)(1)请简述《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

(3分)(2)请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

(3分)7. 综合性学习。

(6分)近日,武汉市教育局举办了一场以“关爱留守儿童,共享教育阳光”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活动中,来自全市的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捐赠了书籍、衣物等物资,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

此次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新闻()(2分)二、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黄冈2013年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黄冈2013年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黄冈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满分120分)一、古诗词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1分)1.,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

4.愁有价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愁有滋味,“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愁有重量,李清照说:“,。

”5.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这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美景。

6.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生事物无比美好,总会替代旧的事物,正像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

7.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戍边情怀的名句,请你任选一类写出连续的两句:,。

8.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共19分)9.请将下面语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其下的田字格中。

(3分)答:10.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2分)()A.酝酿.(liàng)喑.哑(yīn)髀.骨(bì)恬.不知耻(tiǎn)B.骊.歌(lí)嫉.妒(jì)炽.痛(zhì)藏污纳垢.(gòu)C.啮.齿(niè)秸.秆(jiē)稽.首(qǐ)伛.偻提携(yǔ)D.诘.责(jí)脚踝.(huái)惩.戒(chěng)叩.石垦壤(kòu)11.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C.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模拟卷及答案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模拟卷及答案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模拟卷及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猝然(cù) 销魂磕绊(bàn) 汗流浃背B.悲怆(càng) 浮燥荒谬(miù) 不可思意.C.雾霭(ǎi) 濡染契约(qì) 飞珠迸玉D.褴褛(lǚ) 揣摩恻隐(cè) 钟灵毓秀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窗外,可见那江南老房子成片的屋瓦顶和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还有明澈澄净的蓝天。

这些自然成了一幅画,古老,而悠远。

②著名作家叶文玲曾经满腔热情地中学生:“不管写长文章或短文章,都要从心里流出来。

”③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水旱灾害,其结果是。

A.空灵训诫不堪设想B.空灵告诫不可思议C.空旷告诫不堪设想D.空旷训诫不可思议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好莱坞大片在这几年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通过各种方式来博得中国观众的欢心。

B. 将幸福肤浅地理解为开好车住好房有好工作,是低级而浅薄的。

C. 专家指出,针对前不久“山西地震谣言”事件,国家必须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和打击力度,以便有效遏制通过网络散播流言这一恶劣现象。

D. 作家白先勇在华中农业大学做讲座时向现场千余师生讲述他的父亲白崇禧的故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

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②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③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像④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⑤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⑥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A.④③②①⑥⑤B.⑤④①⑥②③C.④②①⑥⑤③D.⑤②①⑥③④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2013年武汉市中考作文

2013年武汉市中考作文

• 一类:(40-49) • 上档(起评45分) • 对题意的理解:切合题意——运用智慧、良知等来认识、理解、感悟 世界出的真相、真知、真情。 • 内容:能体现“运用智慧、良知等来认识、理解、感悟世界出世界的 真相、真知、真情”的过程和意义。 • 材料较上一等陈旧、平淡、普通一些。 • 结构完整、思路清楚、语言通顺、字迹清晰(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 句)。 • 下档(起评40分) • 对题意的理解:切合题意——运用智慧、良知等来认识、理解、感悟 世界出世界的真相、真知、真情。 • 内容:基本体现“运用智慧、良知等来认识、理解、感悟世界出世界 的真相、真知、真情”的过程和意义。 • 材料较上一等陈旧、平淡、普通一些,个别语段有游离现象。 • 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晰、语言通顺、字迹清晰(允许有极少错别字 或病句)。
• 四类:(10-19) • 上档(起评15分) • 文章只是基于“看”写了一些内容,既没有“看见(认识、理解、感 悟)”也没有“真相、真知、真情”。 • 呈现出文章的基本结构、有思路、语言较通顺、字迹较清晰。 • 下档(起评10分) • 文章只是基于“看”写了一些内容,既没有“看见(认识、理解、感 悟)”也没有“真相、真知、真情”。 • 结构不清、思路混乱、语言不通、字迹还算清晰。 •
2013年武汉市中考作文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 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 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 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 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头脑和灵 魂。 请以“看见”为题,文体(诗歌、戏 剧除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 一、题目解说 • 题目由材料+命题组成。 • 1.材料部分的前面四个句子是引出题意,后面两个句子是对题意的阐 释。 • (1)看见: • 强调了认识、理解、感悟的程度,即看清对象的真实面貌、真实情意。 • (2)头脑和灵魂: • 在这里指的是敏锐的思维、独立的判断、开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 智慧、良知、道义、仁爱、悲悯之心、正确的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东 西。 • (3)看见,则需要头脑和灵魂: • 运用智慧、良知等认识、理解、感悟出世界的真相、真知、真情。 • 2.作文标题为“看见”,其实质内容是“运用智慧、良知等认识、理 解、感悟出世界的真相、真知、真情”。 • 3.评价时注意: • (1)对“头脑和灵魂”的理解无需涵盖全部阐释,择其一二即可。 • (2)对“看见”的理解可以是认识、理解、感悟等,择其一二即可。 • (3)突出“运用智慧、良知等认识、理解、感悟出世界的真相、真 知、真情”的过程或意义。

2013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点评

2013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点评

2013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点评2013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点评作者/向明康【真题在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头脑和灵魂。

请以“看见”为题,文体(诗歌、戏剧除外)自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题解析】本题虽是命题作文,但有提示语,审题上就无所谓障碍了。

审视提示语可知,思维指向应聚焦于“世事的真相”、“人性的善恶”、“人情的冷暖”三个方面,这也是本题写作的重点和致力点。

而要“看见”这些,就需要记叙一件事情,或者描述一个场景,或者阅读了一本书、一段文字……也就是说,通过记述这些事情、场景或阅读情境,写出你从中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而“看见”了的则应是事情的内涵,场景的实质,史传文字的灵魂……这些都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必须努力发掘。

用此题写记叙文,应具体叙写所接触的一个人或所看到的一件事,同时写出从中看见的“内情”,悟到的道理,或得到的认识。

写作中,可边叙边议,亦可叙后再议,以精当的议论结束全文。

所叙之事一定要有思想内涵,能够通过几句精当的议论,中心就得到升华,主题就得以突出。

若以本题写议论文,可以列举中外历史上有着某种共同点的几件事情,写出看见了其中的某种思想内涵,比如爱国、责任,理想、担当、奉献之类。

论证时,用假设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都可以说清“为什么”、“怎么样”的道理。

以本题写议论文,关键是要讲清通过看到的某些事情,进而看见或认识到了其中深刻的内涵。

写作的重点是对于”看”和“看见”的论证。

需要注意的是,“看见”的须是事物的本质、真相、精神和灵魂。

“看见”不光是眼睛对生活的反映,更是头脑观照生活的结果。

如果一味浮光掠影地描述事物表象,不深入事物的内核,作文就会因肤浅、浅薄而降等甚至失败,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佳作点评1】看见武汉考生翻阅炎黄华夏史,穿越历史五千年。

武汉市洪山区201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武汉市洪山区201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武汉市洪山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蓦.然尴.尬(gān)煞.有介事众目睽睽.(kuí)B、镂.空狡黠.(xiá)饥肠辘辘踉..踉跄跄(liáng)C、躁.热繁锁.(suǒ)手不释.卷骁.勇善战(ráo)D、丘壑.鄙薄.(bó)栩栩.如生拈.轻怕重(niān)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

前者是讲政治观,后者是讲人生观。

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人生和政治的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得以。

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

?A.忽视??完美????支撑???????????B.??忽视??不朽???支持???C.忽略??完美????支持D.忽略??不朽支撑??????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及时迅速科学有序做好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四川省政府要求抗震救灾指挥部要加强对各方面救援力量的统筹协调。

B.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

C.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D.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集团推出了全球首台可去除PM2.5的空调。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姹紫嫣红的花朵则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和无限热爱②画面上党徽如同光芒万丈的太阳③中国邮政于11月8日发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封1枚④映照着巍峨耸立、万山红遍的长城⑤纪念封以欢庆为主题⑥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A.③⑥⑤②④①B.②⑥③⑤④①C.③⑤⑥②④①D.③⑤②④⑥①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3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20分,用时150分钟)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蓦然拮据(jié)与日俱增栩栩如生(xǔ)B.愧怍秀颀(qí)鸦雀无声眼花缭乱(liáo)C.浮燥尴尬(gān)莫明其妙屏气凝神(pǐng)D.匮乏濡染(rú)众目睽睽稍纵即逝(shì)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

如果你的心灵足够,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

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

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

A.丰富自强不息财富B.富裕坚强不屈财富C.富裕自强不息财宝D.丰富坚强不屈财宝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进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享用一辈子。

B.连日来,武汉“犟妈”易勤倾家助残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随着直饮水设备和知识的普及,更加方便、环保、健康的直饮水会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

D.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4.将“隐心,还须战胜富贵的诱惑”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隐心,就是要使灵魂有个安顿的场所。

(A)隐逸之士往往通过亲近大自然,获得一种与天地自然同在的精神超脱。

(B)他们往往在山川景物中忘怀世事、颐养情志、寄托理想。

(C)陶渊明就有过“贫富常交战”的切身感受,朝廷使者的不时光顾、同学少年的飞黄腾达,都必然带来强烈的诱惑。

(D)隐逸之士只有坚守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人格追求,才能从身心两方面来战胜富贵的诱惑。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5—7题。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①狮子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传说它是在东汉时期由安息国(今伊朗)传入我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20分,用时150分钟)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蓦然拮据(jié)与日俱增栩栩如生(xǔ)B.愧怍秀颀(qí)鸦雀无声眼花缭乱(liáo)C.浮燥尴尬(gān)莫明其妙屏气凝神(pǐng)D.匮乏濡染(rú)众目睽睽稍纵即逝(shì)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

如果你的心灵足够,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

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

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

A.丰富自强不息财富 B.富裕坚强不屈财富C.富裕自强不息财宝 D.丰富坚强不屈财宝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进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享用一辈子。

B.连日来,武汉“犟妈”易勤倾家助残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随着直饮水设备和知识的普及,更加方便、环保、健康的直饮水会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

D.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4.将“隐心,还须战胜富贵的诱惑”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C )。

隐心,就是要使灵魂有个安顿的场所。

(A)隐逸之士往往通过亲近大自然,获得一种与天地自然同在的精神超脱。

(B)他们往往在山川景物中忘怀世事、颐养情志、寄托理想。

(C)陶渊明就有过“贫富常交战”的切身感受,朝廷使者的不时光顾、同学少年的飞黄腾达,都必然带来强烈的诱惑。

(D)隐逸之士只有坚守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人格追求,才能从身心两方面来战胜富贵的诱惑。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5—7题。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①狮子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传说它是在东汉时期由安息国(今伊朗)传入我国的。

狮子被视为狰狞之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根据它的凶猛性格,设计出狮子雕塑,并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护卫。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在古代陵墓和重要建筑物的大门两旁,甚至房梁、屋顶上,都有狮子雕塑,它们守护着主人并显示着主人的威势。

②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不同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

③唐代顺陵位于陕西咸阳城之北,其四方门口左右都有石雕的狮子作护卫。

这些石狮造型夸张、体形高大,腿和爪都特别粗大壮实,脚爪扣地,仿佛入土三分,显得非常有力。

这些石狮,立者作昂首行进状,蹲者呈张口挺胸势,整体形象使人望而生畏。

④北宋皇陵都统一建造在河南巩县,如今那里留下了大量墓前石像,其中石狮也不少。

这些宋代石狮的造型,比起唐代的狮子,更具有写实性,大小更接近狮子原型。

狮子的头及头上的卷毛都更接近真实,其四肢和狮身轮廓虽也用了夸张手法,但狮子的整体形象却不如唐代石狮那么威武有力了。

⑤明清时期,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狮子雕塑更多,在宫殿、园林、寺庙、王府里,不同造型的石狮子,铜狮子、铁狮子比比皆是。

它们的形象更写实了,造型比过去复杂,细部刻画多,四肢有肌肉的起伏,头上有卷毛,身上戴着铃铛,却不注意狮子整体造型的气势,失去了狮子威武的神态。

故宫宁寿殿门前的铜狮子,为了强调护门狮子的狞厉,将其腿部的肌肉表现得特别鼓凸,嘴张得很大,露出很尖的牙齿,但这样一来,狮子反而失掉了整体的雄威。

⑥狮子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的风格特征和那个时代的特征相符合。

唐代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

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

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步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上气势大不如前。

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

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建筑装修上镶嵌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

所以我们发现清朝的狮子有的竟成哈巴狗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5.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D )。

A.介绍狮子雕塑的源起。

B.介绍狮子雕塑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

C.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特点及其变化。

D.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唐代石狮高大威猛,腿爪粗壮有力,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

B.宋代石狮比唐代更具有写实性,头部及四肢等细部刻画得很真实。

C.唐代石狮呈现的风格与唐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D.宋代石狮的雕刻技术比唐代更加成熟,但气势却远不如唐代。

7.同学们要排练一出以清朝为背景的课本剧,大家为剧中的道具——“狮子雕塑”的设计出主意。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B )。

A.小华说:“让狮子的嘴张大一些,让它的牙齿尖一点,露出来。

”B.小鹏说:“设计得酷一点,让它头上的卷毛夸张一些,不那么写实。

”C.小莉说:“这个狮子呀,给它打扮一下,最好镶嵌一些宝石。

”D.小燕说:“别忘了,还要在它的脖子上配个铃铛。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

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

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

韩亿以告旦,旦不答。

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

玮处边事已尽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

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

詟(zhé):恐惧。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上从之从:听从B.将吏亦心轻之轻:轻松C.何足为异足:值得D.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更加9.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A.吾欲之南海B.属予作文以记之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公与之乘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四、(14分)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适逢一位驻边的士兵白天在市场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捉住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李及。

12.填空。

(共10分,每空2分)(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有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中的“汗青”指的是“史册”,该句表现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五、(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于坚1980年,我在一所20世纪早期创立的大学念中文系。

大学的主楼是法国人设计的,位于一座小山的山顶。

我们的教学楼,有着希腊式的圆柱和巴洛克风格的阳台,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包括落日和新月。

那时候青年知识分子谈论最多的就是未来,我们都是未来主义者。

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对未来充满着憧憬。

这个未来正是在我们曾经历过的“文革”的黑暗里逐渐清晰起来的,“文革”那噩梦般的记忆让人不忍回首。

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里写道:“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记得有一天我和一群同学看“世界杯”直播,比赛之前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一个东京大街被小汽车堵塞的镜头,大家发出了一阵惊讶羡慕的欢呼声。

散场时,我们在路灯昏暗的街道上走,憧憬着未来。

如果说,未来曾经虚无缥缈,只是一些标语口号的话,那个夜晚我们感到未来长出了双脚,正在大地上走过来——我们盼望着推土机。

如今,中国的街道已经跟我们在那个夜晚见到的大街一模一样,我们已经置身未来。

未来就这么简单,让历史、故乡、记忆全部成为废墟。

未来清楚、明白、实际得令人厌倦,令人惧怕,令人无奈。

未来不过是技术、物品、消费水平一次次的更新换代,不过是摩天大楼里的电梯速度更快,高速公路更长、更宽……而且是无休无止地更快、更宽、更长、更……这种物质世界的焕然一新几乎波及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被升级换代了,而且正在次第进入新一轮的升级换代。

这个未来已经不能被拒绝了,不再是我们奔向它,而是它裹挟着我们呼啸前进——未来的快车已经没有刹车了。

我们曾经无限向往的未来,如今正在全面侵占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出某种橡胶轮胎和汽车废气混合而成的糊味、馊味。

空气中到处悬浮着细小的颗粒物,雾霾让我们无法自由地呼吸。

我们曾经憧憬的未来,如今正在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生活废料、工业污染带来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土壤毒化,危害着人体的健康。

未来让我们无法安全地生存。

这个未来,就是我们几十年前欢呼的那一个吗?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为之举手鼓掌。

如果这个未来终于动摇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那么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曾几何时,金钱和速度有着如此巨大的价值,使人们迷失在物质世界里,对物质的全民性的狂热追求,使我们的头脑没有为精神世界留下任何空间。

我们的传统道德、精神家园已经被未来的推土机清除殆尽。

我们只剩下一种知道结果却无法改变的无奈。

幸运的是,我们还在使用已经使用了五千年之久的汉语,这种农耕文明创造的语言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曾养育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引领我们前行。

应该让历史创造未来,而不是让未来自己去创造未来。

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任何力量都将无法驾驭。

我们曾经感叹“天地有大美”“世界美如斯”,这一美好历史还在我们的记忆里,还在我们的语言中。

趁着还能记得汉字的这会儿,我们应该重新想想:我们从哪里来,要去何处?如今这个未来真的是我们向往的吗?13.在那个年代,“我们”为什么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请依据第①段内容作简要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