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墨梅
王冕《墨梅》赏析

王冕《墨梅》赏析墨梅王冕〔元代〕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
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墨梅(张嵲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墨梅
宋代: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标签
咏物、梅花、抒怀
译文
在山边的幽谷里和水边的村庄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让过客魂断不舍。
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黄昏更加暗淡。
注释
幽谷:幽静深邃的山谷。
犹:仍然,还。
恨:悔恨,遗憾。
无意思:没有风情,情趣。
烟雨:像烟雾一样的朦胧细雨。
赏析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
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这笔墨梅更是孑孓独立,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
关于作者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墨梅古诗原文及翻译

墨梅王冕〔元代〕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繇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
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池头:池边。
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满:弥漫。
乾坤:天地间。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
《墨梅》古诗原文及赏析

《墨梅》古诗原文及赏析《墨梅》古诗原文及赏析作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简介: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
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
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
兼能刻印。
着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元末隐居九里山卖画为生,所画梅花枝繁花密充满生意。
注释: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下载全文。
《墨梅》诗歌赏析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版本皆作“留”。
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旳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旳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旳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旳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旳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旳品格。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头:边上。
个个:朵朵的意思。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墨梅的古诗的意思20字

墨梅的古诗的意思20字
《墨梅》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墨梅》原诗: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诗意:
《墨梅》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全诗构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极富清新高雅之气。
王冕描写梅花的诗词《墨梅》

【导语】《墨梅》是⼀⾸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艳丽的梅花。
这⾸诗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贞洁⾃守的⾼尚情操。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王冕描写梅花的诗词《墨梅》,欢迎阅读!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夸颜⾊好,只流清⽓满乾坤。
(版本⼀)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夸好颜⾊,只留清⽓满乾坤。
(版本⼆) 【赏析】 王冕善画梅花,这⾸诗就是⼀⾸题咏⾃⼰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将画中的梅花与洗砚池边的梅花合⼆为⼀,那池边的梅花清新淡雅,宛如画中梅的淡墨痕;画中梅墨晕浅浅淡淡,⼜好像是吸收了墨⾊的池边梅花。
⼀个“淡”字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的形貌,寄寓了作者淡泊名利的⾼尚情趣。
“不要⼈夸好颜⾊,只留清⽓满乾坤”,梅花的颜⾊秀美,但却不是为了博得⼈们的赞赏,它不需要别⼈夸赞,只需要把幽幽的梅⾹留于⼈间就够了。
⼀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充盈⼈间,⽆处不在的情景,⽽且将诗⼈的⼈格魅⼒得以具体的呈现。
这两句刻画了梅花劲秀芬芳、卓⽽不群的⽓质,它不以⾊博取⼈们的喜爱,⽽以内在精神感染别⼈,为⼈间播撒芬芳。
这两句正是诗⼈的⾃我写照,他⾃幼家贫,经过⼀番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以作画易⽶为⽣。
作者借梅花的这种风⾻,表明⾃⼰淡泊名利,不媚俗不趋时的纯洁操守。
扩展阅读:王冕的诗作特点 王冕是个天真质朴的农民,⼀⽣都在困境中过活。
他的诗⾥充满了反抗精神,揭露了当时的民族⽭盾和阶级⽭盾,表现了对祖国命运和对劳动⼈民灾难的深切关怀。
他的诗,⼤都收⼊《⽵斋诗集》⾥。
《四库全书简明⽬录》说:“冕本狂⽣,天才纵逸,其体排宕纵横,不可拘以常格。
”刘基曾对王冕的诗有过评价。
他说:“予在杭时,闻会稽王元章善为诗,⼠⼤夫之⼯诗者多称道之,恨不能识也。
⾄正甲午(1354)盗起瓯括间,予避地之会稽,始得尽观元章所为诗。
小学古诗:《墨梅》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墨梅》原文译文赏析《墨梅》元代: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版本一)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版本二)【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
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
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满:弥漫。
乾坤:天地间。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墨梅墨梅元朝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1)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2)吾(wú):我,自己。
(3)吾家:我家。
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4)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5)池头:池边。
头:边上。
(6)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7)痕:痕迹。
(8)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9)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满:弥漫。
乾坤:天地间。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牧牛词明代高启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译文】你家牛的牛角弯,我家牛的尾巴短,手里拿着短笛和长鞭,驱赶着牛,或在南边的田埂上,或在东边的山岗上相互追逐、嬉戏。
早晨太阳刚露脸,老牛的步伐就很迟缓,他们的辛苦与饥饿只有“我”知道。
牧童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晚上回来他们又紧贴着牛身睡觉。
牧童常年放牛,生活无忧无虑,怕就怕到交租时,家中没钱没粮,只有把这头牛卖掉来交租了!3、竹石郑板桥清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东西南北什么风。
4、渔歌子①张志和西塞山②前白鹭③飞,桃花流水④鳜鱼⑤肥。
青箬笠⑥,绿蓑衣⑦,斜风细雨不须⑧归。
【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
②西塞山:《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一引《乐府记闻》称张志和“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词。
”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
[1]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迎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5、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指去国之愁。
③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6、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2、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3、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7、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宋代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3.休:停止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译文】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8、卜算子·咏梅陆游宋代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驿yi 去声):驿站。
(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
这句写的是幽僻无人来往的地方。
②寂寞:冷清。
无主:没有人过问。
③更著:又加上。
④无意:不想。
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⑤一任:任凭,不在乎。
完全听凭百花去妒忌吧。
⑥群芳:普通的花卉,此处喻指政界中的群小。
⑦碾(nian 上声):轧碎。
⑧作尘:变成灰土。
⑨香如故:香气还是照旧不消失。
【译文】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
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
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
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
9、《论语》三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释义】1.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2.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2]喙⑧。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①赵:国名,都城在河北省邯郸市。
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北京市。
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⑧喙:huì,嘴,专门指鸟的嘴。
⑨秦:国名,都城在陕西省咸阳市。
⑩渔父:渔夫。
⒒即:就【译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11、桃花源记东晋末期宋初期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
(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
(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
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
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
(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
(村民)都感叹惊讶。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
(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