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管理概述
mac内存管理机制

mac内存管理机制【实用版】目录I.内存管理概述II.内存管理的具体方式A.活动管理器B.存储管理C.设备管理D.文件管理III.Mac OS X / IOS 内存管理机制简要说明IV.Mac 电脑如何释放内存V.Mac 电脑能加内存吗VI.Mac 上内存管理的软件的作用VII.总结正文I.内存管理概述内存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负责处理物理内存的分配、管理和释放。
在 Mac 系统中,内存管理机制采用了与 iOS 类似的方式,即在系统启动时预先占满所有可用内存,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流畅性。
II.内存管理的具体方式在 Mac 系统中,内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活动管理器:活动管理器是 Mac 系统中的一个实用工具,用于监控和管理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情况。
通过活动管理器,用户可以查看当前系统中运行的各个应用程序的内存占用情况,并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B.存储管理:存储管理是 Mac 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处理磁盘空间的分配、管理和释放。
在 Mac 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关于本机”中的“存储空间”选项来查看和管理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C.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 Mac 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负责处理硬件设备的分配、管理和释放。
用户可以通过苹果菜单中的“关于本机”选项来查看硬件设备的相关信息。
D.文件管理:文件管理是 Mac 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处理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删除、复制和移动等操作。
用户可以通过 Dock 中的 Finder 来查看和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III.Mac OS X / IOS 内存管理机制简要说明Mac OS X 和 iOS 的内存管理机制相似,都是基于 Unix 的内存管理方式。
在系统启动时,Mac 系统会预先占满所有可用内存,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流畅性。
这种内存管理方式与 Windows 系统不同,它不会因为内存占用过多而影响系统速度。
IV.Mac 电脑如何释放内存在 Mac 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释放内存:1.使用活动管理器:通过活动管理器,用户可以查看当前系统中运行的各个应用程序的内存占用情况,并关闭不需要的应用程序来释放内存。
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和虚拟化技术

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和虚拟化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内存管理和虚拟化技术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们在保证计算机系统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内存管理技术内存管理技术是操作系统中实现内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被划分为多个逻辑单元,各个逻辑单元之间进行切换和管理,以实现多个进程或任务的并发执行。
1. 内存的划分内存划分是内存管理的第一步。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系统将内存划分为操作系统区域和用户区域。
操作系统区域用于存放操作系统内核和相关数据结构,而用户区域用于存放用户程序和数据。
2. 内存映射内存映射是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过程。
操作系统通过地址映射表或页表,将逻辑地址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地址,以实现程序的正确执行和内存的动态管理。
3. 内存分配与回收内存分配与回收是内存管理的核心功能。
操作系统通过内存分配算法,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
而当进程终止或释放内存时,操作系统需要回收这些空间以供其他进程使用。
4. 内存保护内存保护是防止进程之间互相干扰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定访问权限和限制资源的使用,操作系统可以确保每个进程仅能访问自己被分配到的内存空间,从而保护进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是一种将物理资源抽象为逻辑资源,并为不同的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独立的逻辑环境的技术。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内存和虚拟机技术。
1. 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一种将主存和辅助存储器组合使用的技术。
它通过将物理内存的一部分作为虚拟内存空间,将进程的一部分内容从内存转移到硬盘上,以提高内存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吞吐量。
2. 虚拟机虚拟机技术是将一个物理计算机虚拟为多个逻辑计算机的技术。
通过虚拟化软件的支持,可以在一台物理机上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隔离,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利用率和灵活性。
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和服务器虚拟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了资源的成本和能源消耗。
操作系统原理第5章 存储管理

• ⑶最佳适应算法
• 最佳适应算法的空闲链是按空闲区从小到大顺序排 列。为进程选择分区时总是寻找其大小最接近进程 所要求的存储区域。所谓“最佳”是指每次为进程 分配内存时,总是把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 分区分配给进程,避免“大材小用”。
• 因为每次分配后所切割下来的剩余部分总是最小的, 这样将加速碎片的形成。
• ①如果被回收空闲分区没有空闲伙伴分区,那么保留该分区为一 个独立的空闲分区,否则执行②;
• ②合并回收分区及其伙伴分区,从而得到一个尺寸(2I+1)更大的 回收空闲分区,转移到①;
一个伙伴系统内存分配与回收的例子
• 伙伴系统克服了固定分区和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技术的缺陷。但是伙伴 系统存在一个问题,即内存空间需要不断地进行分裂和合并,频繁的 伙伴分区合并操作会浪费很多时间。
• ③内存分配原则,以页帧为单位来分配内存,将进程若干个逻辑上连续的 页面装入若干个离散的页帧中,由页表提供进程的页号到存储空间帧号的 映射。
5.2.4伙伴系统
• 其实现原理如下: • 一个伙伴系统内存的用户可用空间为2U。进程申请存储空间时,
系统总是为其分配大小为2I的一个空闲分区。其中S≤I≤U,2S是系 统允许的最小分区尺寸。在实际操作系统中,最小分区尺寸一般 为212。 • 如果进程申请的存储空间大小为K,且2I-1<K≤2I,则将整个2I大小的 分区分配给该进程;否则,该分区被分割成两个大小相等的伙伴 分区,大小为2I-1;再判断K是否满足条件:2I-2<K≤2I-1,若满足条件, 则将两个伙伴中的任何一个分配给该进程。否则,将其中一个伙 伴又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伙伴分区;此过程一直继续进行,直到 产生的分区满足条件I-J≥S并2I-J-1<K≤2I-J,将2I-J大小的分区分配给该 进程;当I-J-1<S时,系统不再分割成两个大小相等的伙伴分区,将 2S大小的分区分配给该进程。 • 当进程执行完毕,释放一个尺寸为2I的分区时,系统用下面的算法 回收该分区。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了解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了解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主存(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对于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原理。
一、内存管理基本概念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将有限的内存资源分配给各个进程,并及时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
内存管理的核心是虚拟内存技术,它将计算机的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或块,每个进程都认为自己拥有整个内存空间。
二、内存分配原理1. 连续分配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内存分配采用的是连续分配原理。
系统将内存分为固定大小的分区,并为每个进程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
这种分配方法简单高效,但会导致内存碎片问题,进而影响系统性能。
2. 非连续分配为解决内存碎片问题,后来的操作系统引入了非连续分配原理。
非连续分配可以分为分页式和分段式两种方式。
- 分页式: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框,逻辑地址空间也被划分为相同大小的页。
通过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 分段式:将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的大小可以不同。
通过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三、内存回收原理内存回收是指在进程不再使用某块内存时,及时将其释放,使其成为可供其他进程使用的空闲内存。
内存回收涉及到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种:1. 清除位图操作系统通过使用一张位图,来记录内存中的空闲块和已分配块的状态。
当一个进程释放内存时,系统会将相应的位图标记为空闲,以便后续进程可以使用。
2. 空闲链表操作系统通过维护一个空闲链表来管理空闲内存块。
当一个进程释放内存时,系统会将该内存块插入空闲链表,使其成为可供其他进程分配的空闲内存。
3. 垃圾回收垃圾回收是指当进程释放内存后,操作系统自动检测并回收无法访问到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
垃圾回收可以通过引用计数和标记清除等算法实现。
四、内存管理策略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性能,操作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内存管理策略:1. 内存分配策略- 最先适应算法:从空闲链表中选择第一个足够大的内存块分配给进程。
内存管理的名词解释

内存管理的名词解释1.引言在计算机科学中,内存管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领域,它涉及到如何有效地分配、使用和释放计算机的内存资源。
本文将深入探讨内存管理的重要概念和术语,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一种内存管理技术,它允许操作系统将物理内存和磁盘空间结合起来,以扩展计算机的可用内存。
通过虚拟内存,每个进程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内存空间,而不受物理内存大小的限制。
该技术通过将内存中的数据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块,称为页面,以实现对内存的动态分配。
3.物理内存物理内存是计算机中实际存在的内存,它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
操作系统通过内存管理器来分配和回收物理内存,以满足程序的需求。
物理内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性能,如果内存不足,系统可能会变得缓慢或不稳定。
4.分页分页是一种内存管理技术,它将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并将这些页面映射到物理内存的页面帧上。
分页的好处是可以更高效地使用内存空间,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隔离各个进程的内存,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分段分段是一种内存管理技术,它将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划分为多个段,如代码段、数据段、堆段和栈段等。
每个段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属性,它们被映射到物理内存的连续区域中。
分段的好处是可以为不同的程序段提供不同的访问权限和保护级别,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6.内存分配内存分配是指将可用的内存资源分配给进程或程序使用。
在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器负责处理内存分配请求。
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包括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等。
内存分配的目标是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同时确保进程之间不会发生冲突或互相访问彼此的内存。
7.内存回收内存回收是指在进程完成后将其使用的内存资源释放回操作系统,以便其他进程可以使用。
内存管理器负责跟踪和记录已分配的内存块,并在进程结束时将其标记为可用状态。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存管理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内存分配、回收的原理及方法;2. 掌握虚拟内存的原理,了解分页、分段等内存管理技术;3. 了解操作系统中内存保护、共享、碎片处理等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内存管理算法;2. 能够通过编程实践,实现基本的内存分配与回收功能;3. 能够运用虚拟内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了解内存管理在操作系统安全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一部分,侧重于内存管理方面的知识。
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核心功能之一,对于提高系统性能、保障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但可能对内存管理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尚有不足。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内存管理技术;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存管理概述:介绍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 教材章节:第2章 内存管理概述- 内容:内存分配、回收原理,内存保护、共享机制。
2. 内存管理技术:讲解物理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管理技术;- 教材章节:第3章 内存管理技术- 内容:分页管理、分段管理、段页式管理,内存碎片处理。
3. 内存管理算法:分析常见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算法;- 教材章节:第4章 内存管理算法- 内容: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等。
4.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例分析:结合具体操作系统,分析其内存管理实现;- 教材章节:第5章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实例- 内容:Linux内存管理、Windows内存管理。
实验8Linux的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的概念
内存管理的定义
内存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计算机内存 资源的分配、回收、保护和扩充等一 系列操作,以确保系统高效、稳定地 运行。
内存管理的目标
提高内存利用率,减少内存碎片,实 现多任务环境下的内存共享和保护, 以及提供虚拟内存等。
Linux内存管理的特点
分段和分页机制
Linux采用分段和分页机制来管理内存,将物理内 存划分为大小相等的页框,同时将进程地址空间 划分为多个段,每个段对应一个页表项,实现地 址空间的隔离和权限控制。
。
0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Linux内存管理的 理解和认识。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
Linux(建议使用Ubuntu或CentOS等常见发行版 )
开发工具
GCC编译器、GDB调试器、Valgrind内存检测工 具等。
实验材料
一台配置有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具备基本的 编程和调试能力。
02
Linux内存管理概述
VS
共享内存的实现方式
在Linux中,共享内存可以通过shmget() 、shmat()和shmdt()等系统调用来实现 。首先,使用shmget()函数创建一个共 享内存段;然后,使用shmat()函数将共 享内存段连接到当前进程的地址空间;最 后,使用shmdt()函数将共享内存段从当 前进程的地址空间中分离。
06
内存优化与性能提升
内存泄漏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内存泄漏定义
内存泄漏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未能正确释放,导致系统内存逐 渐耗尽的现象。
检测工具
使用Valgrind等内存检测工具,可以检测程序中的内存泄漏问题。
解决方案
及时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避免不必要的内存申请,采用智能指针等 RAII技术来管理内存。
内存:分析内存的种类、组成和管理工作原理

内存:分析内存的种类、组成和管理工作原理引言你是否曾经想过,当你的计算机运行时,它是如何存储和访问信息的?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存储和访问数据的角色。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索内存的不同种类、组成以及管理工作原理。
什么是内存?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种用于存储和访问数据的电子设备。
它可以看作是计算机的短期存储器,它的作用是临时存储运行中的程序和数据。
内存的种类1. 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常见的内存类型之一。
它具有快速的读写速度,并且可以随机访问存储的数据。
RAM中的数据可以通过内存地址直接访问,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存储操作系统、程序和临时数据。
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是一种高速随机访问存储器。
它由触发器和逻辑门组成,不需要刷新电路来保持存储的数据。
这使得SRAM具有快速的访问速度,但相对于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RAM)而言,它的容量较小且价格更高。
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RAM)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是一种常用的内存类型。
DRAM使用电容来存储数据,因此需要定期刷新电路来维持数据的准确性。
它的容量较大,但相对于SRAM而言,读写速度较慢。
2. 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是一种永久性存储器,其中存储的数据在断电后仍然保持不变。
ROM中的数据无法被修改,因此被广泛用于存储计算机系统的启动程序(BIOS)和固件。
根据其可编程性,ROM又可分为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和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等类型。
3. 快速缓存存储器(Cache)快速缓存存储器(Cache)是一种位于中央处理器(CPU)和主存之间的高速存储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找和分配算法比较(1)
• 从搜索空闲区速度及主存利用率来看, 最先适用分配、下次适应分配和最佳 适应算法比最坏适应算法性能好。
• 如果空闲区按从小到大排列,则最先适 用分配算法等于最优适应分配算法。
• 如果空闲区按从大到小排列,则最先适 用分配算法等于最坏适应分配算法。
查找和分配算法比较(2)
逻辑地址空间
0 ...
100 LOAD A 200
...
200 3456
...
300
BR 1000
VR 200 +
物理地址空间
... 0
LOAD A 200 1100
...
34......56内存时,一次性实现逻辑 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以后不再转换
200
Load A 200 3456
1100 Load A 200
地址映射
1200
3456 。 。
• 逻辑地址(相对地址,虚地址)
用户的程序经过汇编或编译后形成目标代码, 目标代码通常采用相对地址的形式,其首地址为0, 其余指令中的地址都相对于首地址而编址 不能用逻辑地址在内存中读取信息
• 物理地址(绝对地址,实地址)
速度更快
主要问题:
CPU 寄存器
Cache 主存/内存 磁盘/外存
CPU自身的运算速度很快,内 存、外存的访问速度受到限 制
操作系统协调各存储器的使用
使 CPU的运算速度 得到发挥
成本更低 容量更大
2.内存/主存
由存储单元(字节或字)组成的一维连续的地址空间
•用来存放当前正在运行程序的代码及数据 •是程序中指令本身地址所指的、亦即程序计数器所
标志 未分配 未分配 未分配
空 空
标志 P1 P2 P3 P4 P5 P6
内存分配策略
(1)首先适应算法 将最先找到的第一个满足长度的空闲区分配给
进程 (2)最佳适应算法
将满足长度的、最小空闲区分配给进程 (3)最坏适应算法
将满足长度的、最大空闲区分配给进程
可变分区管理的分配算法
1)最先适应分配算法 2)下次适应分配算法 3) 最优适应分配算法 4)最坏适应分配算法 5) 快速适应分配算法
• 空闲区按从小到大排列时, 最先适 用分配算法能尽可能使用低地址区, 从而高地址空间有较大的空闲区容 纳大的作业。
• 下次适应分配算法会使存储器空间 得到均衡使用。
• 最优适应分配算法的主存利用率最 好,但可能会导致空闲区分割下来 的部分很小。
查找和分配算法比较(3)
• 处理某种作业序列时, 最坏适应分 配算法可能性能最佳,它选择最大空 闲区,使得分配后剩余下来的空闲区 不会太小,仍能用于再分配。
指的存储器(可以由处理器直接访问!)
分为系统区与用户区 • 系统区:用于存放操作系统 • 用户区:用于装入并存放用户程序和数据
3. 存储管理的目的
• 充分利用内存,为多道程序并发执行提供存储基础 • 尽可能方便用户使用
自动装入用户程序 用户程序中不必考虑硬件细节 • 系统能够解决程序空间比实际内存空间大的问题 • 程序在执行时可以动态伸缩 • 内存存取速度快 • 存储保护与安全 • 共享与通信 • 了解有关资源的使用状况 • 实现的性能和代价
内存中存储单元的地址,可直接寻址
• 地址转换
为了保证CPU执行指令时可正确访问存储 单元,需将用户程序中的逻辑地址转换为运行时由 机器直接寻址的物理地址,这一过程称为地址映射
原因: 当程序装入内存时, 操作系统要为该程序 分配一个合适的内存空间,由于程序的逻辑地址与 分配到内存物理地址不一致, 而CPU执行指令时, 是按物理地址进行的,所以要进行地址转换
限长寄存器:存放长度
(或 上界寄存器/下界寄存器)
• 防止操作越权
对于允许多个进程共享的存储区域,每个进程 都有自己的访问权限。如果一个进程对共享区域的 访问违反了权限规定,则发生操作越权,即读写保 护
(4)内存扩充 通过虚拟存储技术实现
用户在编制程序时,不应该受内存容量限制, 所以要采用一定技术来“扩充”内存的容量,使用户 得到比实际内存容量大的多的内存空间
一般在装入内存时由软件完成
• 动态地址转换
变换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要访问数据时再进行地址
即在逐条指令执行时完成地址映射
一般为了提高效率,此工作由硬件地址映射机制 来完成。
硬件上需要一对寄存器的支持
5. 单一用户(连续区)存储管理方案
单用户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只有一个进 程在内存,故内存分配管理十分简单,内存 利用率低。内存分为两个区域,一个供操作 系统使用,一个供用户使用
0xFFF...
用户程序
位于RAM中的 操作系统
位于RAM中的 操作系统
0
用户程序 0
ROM中的 设备驱动程序
用户程序
位于RAM中的 操作系统
0
二、分区存储管理
满足多道程序运行的、最简单的存储管理方案
系统把内存用户区划分为若干分区 分区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一个进程占据一个分区 •固定分区 •可变分区
标志 未分配 未分配 未分配
空 空
标志 P1 P2 P3 P4 空 空
0K 15K
38K 48K
68K 80K 85K 98K 110K 120K
空闲区表
始址 15K 48K 98K
长度 23K 20K 12K
已分配区表
始址 0K 38K 68K 110K 80K 85K
长度 15K 10K 12K 10K 5K 13K
操作系统 作业1 作业2 作业3 空闲区
操作系统 作业1 作业2 作业3 作业4
空闲区
• 分区的保护 设置界地址寄存器 保护键
• 优点 便于动态申请内存 便于共享内存
• 缺点 碎片问题(外碎片),内存利用率不高 受实际内存容量限制
4. 存储管理的任务
(1)内存空间的管理、分配与回收 (2)存储共享 (3)存储保护 (4)内存扩充 (5)地址转换
(1)内存空间的管理、分配与回收
– 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 ——设置相应的内存分配表 (内存分配、回收的依据)
– 内存空间划分问题? 静态或动态,等长或不等长
• 记录分配状态(内存分配表)的方法 – 位示图:用一位代表一个页面(0:空闲,1:占用)
• 内存分配
静态方式:程序要求的内存空间在运行前确定 动态方式:程序要求的内存空间在运行前及运行
过程中确定
• 内存回收
(2)存储共享 两个或多个进程共用内存中相同区域
目的: 节省内存空间,提高内存利用率 实现进程通信(数据共享)
共享内容: 代码共享,要求代码为纯代码 数据共享
(3)存储保护
为多个程序共享内存提供保障,使在内存中 的各道程序,只能访问它自己的区域,避免各道程 序间相互干扰,特别是当一道程序发生错误时,不 致于影响其他程序的运行
根据分配表查找合适的分区 执行完毕时释放内存
多个等待队列 分区4
分区3
单个等待队列
分区2
分区1 操作系统
分区4
分区3 分区2
分区1 操作系统
2. 可变分区
• 基本思想 ➢内存不是预先划分好的 ➢作业装入时,根据作业的需求和内存 空间的使用情况来决定是否分配 ➢若有足够的空间,则按需要分割一部 分分区给该进程;否则令其等待内存 空间
通常由硬件完成保护功能,由软件辅助实现
• 防止地址越界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进程空间,如 果一个进程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地址在其地址空间之 外,则发生地址越界
当程序要访问某个内存单元时,由硬件 检查是否允许,如果允许则执行,否则产生地址越 界中断,由操作系统进行相应处理
一般由硬件提供一对寄存器:
基址寄存器:存放起始地址
1 0 …... 1 …... 0
第0页第1页
第i页
第n-1页
– 空闲页面表:包括首页面号和页面个数,连续若干 的页面作为一组登记在表中
– 空闲块表:空闲块首址和空闲块长度,没有记录的 区域即为进程所占用
• 程序与内存的对应关系
连续性
离散性(存放方式)
一次性
多次性(装入方式)
驻留性
交换性(退出方式)
第九讲 存储(内存)管理基础
处理器: 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 (集成
度->速度) ?
内存: 帕金森定律:
内存有多大,程序就有多长
内容
一、概述 二、分区存储管理
一、概述
1. 存储体系 2.内存/主存 3. 存储管理的目的 4. 存储管理的任务 5. 单一用户(连续区)存储管理
方案
1. 存储体系
• 最先适应算法简单、快速,在实际 的操作系统中用得较多;其次是最 佳适应算法和下次适应算法。
可变分区地址转换与存储保护
限长寄存器 基址寄存器
限长
基址
操作系统区
空闲分区1
CPU
逻辑地址
<限长
用户作业1 绝对地址 空闲分区2
越界中断
• 内存回收 当某一块归还后,前后空间合并,修改内存空 闲块表
考虑:上邻、下邻、上下相邻、上下不相邻
1. 固定分区
预先把可分配的内存空间分割成若干个连续 区域 每一区域称为分区
每个分区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分区大小固定不变 每个分区装一个且只能装一个作业
内存管理:设置内存分配表
分区号 起始地址 长度 状态 进程
1
0
8k
占用 P1
2
8k
16k
空闲
3
24k
32k
占用 P2
4
56k
64k
空闲
5
120k 128k 占用 P3
• 内存管理 ➢未分配(空闲)区表 记录了空闲区的起始地址和长度 ➢已分配区表 记录了已分配区的起始地址、长度和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