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精选)

合集下载

幼儿园亲社会实践活动(2篇)

幼儿园亲社会实践活动(2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社会、尊重他人,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幼儿园特开展亲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2.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活动主题“爱心传递,快乐成长”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五、活动地点幼儿园周边社区六、活动对象幼儿园全体幼儿及家长七、活动准备1. 活动场地:选择一个宽敞、安全的社区活动场地。

2. 活动物资:宣传单、活动道具、爱心礼物等。

3. 活动人员:幼儿园教师、家长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

八、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10分钟)- 幼儿园园长致辞,介绍活动目的和意义。

- 社区负责人致辞,对幼儿园表示感谢,并表达对幼儿成长的期望。

2. 亲社会知识讲座(20分钟)- 幼儿园教师讲解亲社会行为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3. 爱心传递活动(30分钟)- 家长和幼儿分组,每组准备一份爱心礼物。

- 幼儿和家长一起走访社区,将爱心礼物送给需要帮助的人,如孤寡老人、残疾人等。

- 在走访过程中,引导幼儿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感恩。

4. 社区互动游戏(20分钟)- 组织亲子互动游戏,如“你画我猜”、“捉迷藏”等,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5. 结束语(10分钟)- 幼儿园教师总结活动,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 社区负责人对活动进行总结,感谢幼儿园和家长的支持。

九、活动注意事项1. 活动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2. 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幼儿,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

3. 活动结束后,收集幼儿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参考。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分类标准
生日小狗故事
故事描述了母子之间的互动,一位妈妈故意错误地告诉 儿子将会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因为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接着,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发现了他真正的生日礼 物。后来,奶奶问妈妈孩子是否知道他真正的生日礼物(二 级未知问题),以及孩子认为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两维

眼动实验发现,单人成语第二个字的总阅读时间显著长于物理成 语;随后,互动成语前三字的凝视时间显著长于单人和物理成语。脑 电实验发现,在成语呈现后500~700ms,解读单人和互动成语诱发的 额 区 晚 期 正 成 分 (LPC) 平 均 波 幅 显 著 大 于 解 读 物 理 成 语 ; 之 后 在 700~800ms,解读互动成语诱发的额中区LPC平均波幅显著大于解读单 人和物理成语。眼动注视模式和脑电证据共同印证了理解单个他人的 心理与理解多人的互动心理存在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物理表 征和单人心理的加工,理解更为复杂的互动心理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 和更强的神经活动。
二级错误 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 为
同伴接纳

是否与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条件下一致?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二)研究工具 1.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测量 采用了Sullivan,,Zaitchik等人设计的测量 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新故事( new story)范式,“生日小狗故事”和 “小画书故事”。 2.同伴接纳的测量 Coie和Dodge的“两维五组的”方法。 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评定 采用陈欣银等人设计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教师版)中的亲社会因子来评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优秀文档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优秀文档
四、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第二节 柯尔柏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2.学前儿童合作的发展
五、儿童合作性的发展 通过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一般理论的学习,学会正确的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2.分享观念的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
1.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九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一般理论的
学习,学会正确的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2.幼儿利他观念的水平 3.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
2.学前儿童合作的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3.文化背景对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柯尔柏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通过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一般理论的学习,学会正确的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教三学、重 意点图柯,和难行点为尔:建立联柏系的格阶段 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分为三个阶段: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四、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
的注意 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 怎样认识和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三、幼儿分享观念的发展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节 柯尔柏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8.4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学习材料

8.4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学习材料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倾向。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幼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能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行为。

研究发现,3个月的婴儿就能对友善和不友善做出不同的反应。

5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有认生现象,对他们较为熟悉的人发出微笑,对不熟悉的人表示拒绝。

1岁左右时,婴儿还可能会对那些孩子做出一些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走过去站在他们身旁,或者拉一拉对方的手,或者轻拍或抚摸一下对方受伤的地方等。

2岁左右时,幼儿已经基本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绪体验,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亲社会行为。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并非一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有些不仅不增多,还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

如面对一个摔倒在地的小朋友,较小的幼儿比较大的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同情的行为反应。

可见,同情等亲社会行为并非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需要借助于教育,幼儿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王美芳、庞维国研究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88.7%是指向同伴,指向教师的仅为6.5%,主要原因是亲社会行为多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

2.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通常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喜欢帮助别人,更喜欢表达关怀与慷慨,虽然女孩确实比男孩更多地表现出同情或担忧的面部表情,但研究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并没有性别差异。

王美芳、庞维国研究表明,小、中、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3.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在幼儿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次数比较接近,这是由于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水平处于同一阶段,他们并不严格根据性别来选择交往对象,因此,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2.实验中采用的任务生态化程度不高,并不能很好的测量儿童以及其 他年龄段主体心理理论的发展。例如在不同情景(压力、情绪等)下 儿童心理理论的运作情况。
3.研究方法应多元化,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比较与验 证。
(一)联合注意: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个体追随他人的注意, 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
四 讨论
对探讨问题一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选择性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 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者发现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高的儿童会表现出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控制年龄效应之后,两者之间不 再存在显著关联。
(三)分析结果表明:在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还是在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水平上,它们都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正向关 联。
同伴接纳分类标准
生日小狗故事
故事描述了母子之间的互动,一位妈妈故意错误地告诉 儿子将会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因为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接着,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发现了他真正的生日礼 物。后来,奶奶问妈妈孩子是否知道他真正的生日礼物(二 级未知问题),以及孩子认为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四)愿望理解: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浅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概念界定: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就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她人,做有益于她人的事的行为与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

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与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与鼓励。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她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象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这些亲社会行为就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

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

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与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

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就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她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

而这个“不愿”就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与倾向,它则就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

我认为作为教师与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

老师:洋溢您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她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

老师:您借给她嘛。

洋溢:不。

老师:您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

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

(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她谁抓的她说就是东东。

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您?明明:东东她、、、、、、。

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

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

(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就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
等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 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友善合作 等亲社会品质。而过度溺爱或严 厉惩罚的教育方式可能阻碍幼儿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长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 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 的影响。家长的亲社会行为示范 有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行
为规范和技能。
建议三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可以积极营造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合作和分享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集体游戏、庆祝活动等,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
THANKS
感谢观看
维护秩序
幼儿能够尊重和维护公共秩序,如排 队、保持安静等,表现出良好的公民 意识。
关心他人与同情心
关心他人
幼儿能够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表现出善良和关爱的 品质。
同情心
幼儿能够理解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产生共鸣和同情,表现出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
05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 略
Chapter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 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幼儿教育和家庭教 育提供科学依据。
汇报范围
本次汇报将重点介绍幼儿亲社会 行为的概念、分类、发展特点以
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将结合具体的研究案例和 实践经验,探讨如何促进幼儿亲 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教育干预措施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探讨
Chapter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在某幼儿园,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如“过家家”、“医生与 病人”等。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和 同情,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分析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分析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分析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分析导语: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

所以也是历年的幼儿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高频考点。

那么今天我们就专门针对于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这一个知识点进行解析。

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于1972年,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

因此,提出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属于社会性行为这个大范畴,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通常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学前儿童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移情能力的发展。

移情能力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

“移情”与“同情”是不相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

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

何谓移情呢?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

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考题经常考察亲社会行为的客观题中,往往会把亲社会行为与移情放在一起考察。

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记忆。

如果把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对于大树的成长起根基作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移情是引起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根本因素。

在移情的根基之上,起养料作用的就是围绕在儿童日常生活周围的环境,包括家庭中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幼儿园中的同伴交往。

父母的友好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孩子更加积极向上的性格,让其更加愿意去亲近他人,走进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