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火、禁烟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禁火、禁烟是保障生命安全、物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确保组织内的禁火、禁烟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制定本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吸烟条例》三、禁火安全措施1.全面禁止各种形式的明火,包括但不限于火种、明火点燃物、燃爆品等。

2.禁止在办公区域、生活区域和其他明火禁区内使用明火或者电热器具。

3.严禁违规使用煤炭、天然气等易燃易爆物品。

4.禁止在无法灭火或起火时疏散的封闭空间使用明火。

5.建立健全灭火设施,加强灭火器材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使用。

四、禁烟安全措施1.严格禁止在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区域内吸烟。

2.建立明确的吸烟区域,确保吸烟人员能够合法有序地进行吸烟活动。

3.加强对吸烟区域的管理,定期清洁、通风,确保空气质量符合相关要求。

4.设立“禁烟标志”并进行标示,提醒所有人员共同遵守禁烟规定。

5.加强对吸烟者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安全管理责任1.全体员工应当遵守和执行禁火、禁烟规定,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安全管理部门应当落实相应的制度,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3.单位负责人应当履行安全生产的法定义务,制定相关制度并进行监督和检查。

4.对于违反禁火、禁烟规定的人员,将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应急措施1.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疏散和灭火。

2.组织员工进行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3.建立应急通讯机制,确保及时报警和求助。

4.定期进行消防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七、监督检查1.安全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对禁火、禁烟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追责。

3.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督促,确保他们遵守相关规定。

禁火、禁烟管理制度范本

禁火、禁烟管理制度范本

禁火、禁烟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单位和员工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维护公共环境的良好状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制定本禁火、禁烟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人员, 包括企事业单位员工、访客以及其他单位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禁止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进行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和行为, 以确保人员安全, 保护公共财产。

第二章禁火管理第四条除经批准并建立了消防设备的特定区域外, 严禁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内使用明火、明火照明等可燃物品。

第五条禁止在单位室内吸烟, 严禁在办公室、会议室、公共厕所、楼梯间、电梯间、走廊、过道等场所吸烟。

第六条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禁火管理职责, 发现禁火违规行为及时制止, 并向上级单位报告。

第三章禁烟管理第七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禁烟专用区域, 为员工提供特定的吸烟场所。

禁烟专用区域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八条吸烟专用区域应独立设置, 并保证空气流通, 应贴有合法合规的禁烟标志, 以提醒人员禁止在该区域以外吸烟。

第九条吸烟专用区域应当保持清洁并配备相应的烟具收集设施, 以保障区域内清洁卫生。

第十条禁烟专用区域的使用人员应当尊重非吸烟人员的合法权益, 并确保不扰乱工作和生活秩序。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设立禁火、禁烟管理工作小组, 负责制定本单位的禁火、禁烟管理计划并监督执行。

第十二条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禁火、禁烟的操作手册,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力, 并对其进行培训, 提高其管理水平。

第十三条具体岗位的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员工禁火、禁烟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并做好管理工作, 有权制止禁火、禁烟违规行为并做好记录。

第五章处罚规定第十四条对违反禁火、禁烟管理制度的工作人员, 将依法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并予以相应的行政罚款。

第十五条对于在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使用明火、明火照明等可燃物品的, 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并可以处以相应的行政罚款。

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

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

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一、为了加强火灾和烟草安全管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禁火、禁烟安全管理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我国范围内的各行业、各单位、各组织。

三、禁火、禁烟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预防火灾发生,减少火灾的损害,有效控制烟草使用,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第二章禁火安全管理一、禁火范围1.禁止在非指定区域内进行野外火灾的点火活动。

2.禁止在森林、草原、干燥区、易燃易爆区以及其他火灾危险区域进行焚烧。

3.禁止在公共场所、居民区、工厂企业等人口密集区域点燃或者使用燃烧器具。

二、禁火责任1.各行业、单位、组织应当对本单位内禁火工作负责,设立禁火管理机构,明确责任人。

2.禁火责任人应当具备相关的防火知识和管理能力,做好禁火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3.禁火责任人应当及时发布禁火通告,明确禁火的范围和时段,提醒相关人员遵守禁火规定。

三、禁火监督1.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禁火工作的监督,定期进行禁火检查和评估。

2.公众可以举报禁火违法行为,政府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予以保护。

四、禁火处罚1.对于违反禁火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给予处罚。

2.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3.对于火灾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责任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章禁烟安全管理一、公共场所禁烟1.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包括但不限于室内场所、室外公共区域和交通工具。

2.公共场所包括餐厅、娱乐场所、办公场所、医疗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

二、禁烟责任1.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制定禁烟管理制度,并明确责任人。

2.禁烟责任人应当加强对禁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确保禁烟规定的执行。

三、禁烟标识1.禁烟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禁烟标识,提醒公众遵守禁烟规定。

2.禁烟标识应当符合相关标准,易于识别,不能有歧义。

四、禁烟宣传1.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禁烟宣传,提高公众对禁烟的认识和意识。

2.禁烟宣传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社会资源,广泛传播禁烟知识。

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制度(5篇)

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制度(5篇)

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制度本站的禁烟、禁火管理工作实行逐级管理,安委会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专职安全管理员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违章处理。

1.严禁在厂区内吸烟、烧蚊香、擅自焚烧废弃品以及进行其它非生产性动火,生产性动火需按规定办理动火许可,方可动火。

2.严禁携带各种火种和穿钉鞋进入防爆区域。

3.在油站厂区范围内违章、一经发现,首次罚款____元人民币,对于在防爆区岗位违章者,首次罚款____元人民币;对于重犯的违章者应加倍处罚并处内部待岗____个月;对于第三次违章者予以除名;在违章现场,对违章者未加以制止或举报的在场人员视同违章,根据调查结果酌情处理,并给予处罚。

4.在员工工作区域内,发现烟头视同吸烟,按第3条款罚款规定5.外来人员进入加油站应进行禁止烟火制度告知,由接待部门和个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如发现违章,一律按第3条款罚款规定处罚接待部门和个人(如外来人员不听劝告仍然违章,接待部门人员应协助有关安全管理部门对外来人员进行罚款处理)。

6.因违章造成后果,一律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若违法,则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制度(2)是一种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预防火灾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点:1. 全面禁止吸烟:禁止在公共场所、办公室、车站、医院、学校等室内空间吸烟,确保室内空气质量,防止因吸烟引起的火灾和二手烟危害。

2. 灭火设施的安装和检修:确保各公共场所和办公楼配备合适的灭火设施,如灭火器、消火栓等,并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3. 火灾逃生通道的畅通:保持火灾逃生通道的畅通,并标明明显的逃生标志,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撤离。

4. 火灾应急预案:制定火灾应急预案,明确各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应对措施,提高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5. 高风险区域的禁火:对于易燃易爆物品和高风险区域,实行严格的禁火措施,禁止在这些区域吸烟或进行明火操作。

6. 防止恶意纵火:加强对重要公共设施、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保,防止恶意纵火行为的发生。

禁火和禁烟安全管理制度

禁火和禁烟安全管理制度

禁火和禁烟安全管理制度一、绪论禁火和禁烟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禁火和禁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灾和减少二手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卫生安全。

二、禁火管理制度1. 公共场所禁止点燃明火公共场所包括商场、影院、剧场、会议中心等。

为了避免明火带来的潜在危险,这些场所应当禁止任何形式的明火活动,如点烛、燃放烟花爆竹等。

禁止明火活动的原则是对公共场所中的人员、设备和财物负责。

2. 禁止在禁火区域吸烟禁火区域是指某些特定场所,如森林、草原、矿山等易燃易爆场所。

在这些禁火区域,吸烟活动会增加发生火灾事故的风险。

因此,吸烟应被严格限制或禁止,以确保禁火区域的安全。

3. 加强对火灾易发场所的监管火灾易发场所包括工厂、仓库、物流中心等。

在这些场所,密集的人员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增加了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

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火灾易发场所的监管,确保场所的消防设备齐全,并定期组织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

4. 建立火灾报警系统建立火灾报警系统是防止火灾事故扩大的重要手段。

火灾报警系统应具备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报警设备应安装在公共场所和火灾易发场所,以便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禁烟管理制度1. 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公共场所包括办公楼、餐厅、车站、机场等。

烟草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对周围的人员造成危害。

因此,公共场所应全面禁止吸烟,保护非吸烟者的健康。

2. 加强对禁烟区域的监管禁烟区域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

在这些禁烟区域内,禁止任何形式的吸烟活动,包括吸烟室。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禁烟区域的监管,确保禁烟政策的有效执行。

3. 加强对未成年人吸烟的防控未成年人吸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吸烟的防控,包括加强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禁火、禁烟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禁火、禁烟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禁火、禁烟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1.为了维护单位的安全和环境卫生,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禁火、禁烟管理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的所有人员,包括员工、访客、供应商等。

3.禁火、禁烟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的良好环境。

二、禁火范围和措施1.全面禁止在室内场所和办公区域内吸烟,并设立明显的禁烟标识。

2.严禁在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区域和生产作业场所吸烟。

3.禁止随意丢弃烟头、烟蒂或其他燃烧物品,应放入专用烟蒂回收箱内。

禁止将烟蒂抛掷到植物、花坛、草地等地方。

4.禁止在单位附近的公共区域和公共场所吸烟,包括但不限于公园、街道、车站等。

5.在户外限制区域内吸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设置专用吸烟区。

6.严禁携带、使用非安全型火柴和打火机,只允许使用安全型火柴和钢制打火机。

三、禁烟管理措施1.设立烟草控制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

2.设立专门的禁烟宣传板,明确规定禁烟的原因、危害和管理措施。

3.设置室外禁烟区和吸烟区,吸烟区应与非吸烟区相隔一定距离,将吸烟区用屏风等方式遮蔽。

4.每个吸烟区域应设置吸烟垃圾桶,并设立明显的标识。

5.烟具的存放应单独设置,离明火和易燃物品远离,并采取防火措施。

四、执法和监督1.单位应设立专职或兼职的禁火、禁烟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并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

2.定期进行禁火、禁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禁烟观念。

3.对于违反禁火、禁烟管理制度的人员,将进行批评教育和警告。

对于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人员,将予以纪律处分。

4.禁火、禁烟管理人员应定期巡视、检查单位内的禁烟场所和设施,并记录并处理发现的问题。

五、处罚措施1.未经允许在禁烟区域吸烟的,第一次给予口头警告;第二次给予书面警告;第三次予以通报批评。

2.在禁烟区域内丢弃烟蒂或其他燃烧物品的,第一次给予口头警告;第二次给予罚款;第三次予以通报批评。

3.擅自改变禁烟区域划定范围或私自设置吸烟区的,第一次给予书面警告;第二次给予罚款;第三次予以通报批评。

2024年禁火禁烟制度(三篇)

2024年禁火禁烟制度(三篇)

2024年禁火禁烟制度一、目的提高员工劳动生产力,增长员工安全意识,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各单位、外来单位的禁火、禁烟管理。

三、引用文件《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四、术语定义无五、职责安全环保部负责具体综合监督管理,各级管理人员对本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违反人员进行处理。

六、要求6.1、全公司员工与外来人员一律不准携带香烟与火种进入公司。

凡进公司前身上带有烟、火者,必须按要求交出,进行存放,进入重大危险源区域手机关机。

6.2、保卫部负责对进入厂区内所有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6.3、安监部负责对公司范围内各类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4、奖惩办法6.4.1凡是携带烟火进入公司内部者,罚款____元。

6.4.2凡是在公司内部吸烟者,罚款____元6.4.3凡在公司内部发现烟蒂,按保洁区的划分范围,相应责任人罚款____元。

6.4.4凡是在公司内部随意点火的,本公司员工罚款____元,并调离工作岗位,外来人员罚款____元。

6.5、因工作需要,确实需要动火的,严格执行《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审批后方可动火七、记录《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2024年禁火禁烟制度(二)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政策,旨在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公共健康。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这一政策的背景、目标及其实施的重要性和挑战。

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空气污染,已经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燃烧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禁火禁烟制度被认为是减少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目标禁火禁烟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燃烧活动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改善公共健康水平。

通过限制燃烧行为,减少有毒废气的排放,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重要性禁火禁烟制度的实施对环境和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显著减少空气污染。

燃烧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直接影响空气质量,并对人体、植物和动物产生危害。

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单位内部的禁烟、禁火安全管理,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人员,包括员工、访客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禁止在单位内吸烟和进行火源活动,确保单位内部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第四条单位领导在全公司范围内负责本制度的实施。

第二章禁烟管理第五条本单位全面禁止吸烟,包括办公区域、会议室、公共区域、楼道等公共场所。

第六条根据烟草控制法规规定,本单位严禁向未成年人提供和销售烟草制品。

第七条非吸烟员工应尊重吸烟员工的权益,不得进行非法干涉或歧视。

第八条各部门应设定明显的禁烟标识并放置在禁烟区域显眼位置。

第九条违反禁烟规定的,由个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司将依据公司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三章禁火管理第十条除了指定场所外,单位内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明火活动。

第十一条禁止在办公区域、库房、车间等场所内使用明火、电烙铁、电焊机等易引发火灾的工具或设备。

第十二条禁止在单位内私拉乱接电线,禁止乱丢烟蒂、纸屑等易燃材料。

第十三条各部门应配置适量的灭火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保养和更换。

第十四条违反禁火规定的,将依据公司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并给予相应的法律教育。

第四章管理措施第十五条单位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禁烟、禁火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

第十六条单位应开展定期的禁烟、禁火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

第十七条单位应定期进行禁烟、禁火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八条单位应加强宣传,通过内部通知、宣传栏等形式,增强员工对禁烟、禁火管理的认知和重视。

第十九条单位应建立有效的举报制度和奖惩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禁烟、禁火安全管理并提供相关线索。

第二十条单位应定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确保在火灾等突发情况下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单位内原有的吸烟区域及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火、禁烟管理制度
一、目的
对在厂区内进行危险工作及在危险区域使用火源进行正确有效的控制。

○1实现在厂区生产范围内所有动火/危险工作的控制。

○2确立更安全和健康的标准。

○3将可能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危害/损失/火灾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范围
1.在下列区域内进行的动火/危险工作必须申请动火许可证。

A.生产厂房内任何地点。

B.仓库区周围5米内。

C.外围墙5米范围内。

2.施工单位在上述范围内工作必须到安全部申请“用火作业许可证”并要由安全主任监督。

3.在实验室进行的任何工作必须经实验主管同意后方可进行。

三、工作和职责
1.施工单位人员
A.填写“用火作业许可证”表格,详细描述所要进行的工作。

B.做好准备工作,等待检查。

C.检查之前不可将焊接设备或任何用电设备连接任何电源。

D.将填写好的表格交给安全主任审核,简要地向安全员解释工作和区域。

E.明白并遵守安全员所提出的所有要求。

F.工作完成后立即通知安全员。

G.安全主任批准的“用火作业许可证”必须放在工作现场,工作完成后存放于安全部。

2.安全主任
A.必须到现场检查工作区域,确定所有的工作条件全部满足“用火作业许可证”要求,安全主任可以同意或拒绝工作申请。

B.提出必要的安全要求,并要求工作员工注意。

C.如有特别情况,立即向上级报告。

D.在整个动火/危险工作期间,必须进行每小时的定期检查或在工作现场直到工作结束,并确保工作条件始终满足动火/危险许可证要求。

E.工作结束后,检查工作现场,确保现场清洁、安全后,在“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名。

F.当天工作未完成,工作证由申请人保存,第二天工作时由安全员按要求在现场重新确认后才能动火。

一、附件
《用火作业许可证》AQ-AB-B35 《临时用电作业许可证》AQ-AB-B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