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数据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数据

引言
货 币政 策是 以调节 总量 为 目的 的宏 观 经济政 策 , 由于地 区 之 间的经 济 , 社会 , 金 融结 构都有所 不 同 , 统一 的货 币政 策具 有 显 著的 区域性 。货 币政 策对 于各个 区域 的不 同影 响 , 应该 从人 均 可支配 收入 , 住 宅销售 额 , 住宅 竣工 面积 , 房 地产 开发资 金在 中国 内的贷款 , 货 币供 应量等 五个 方面进 行研 究 。房 地产 市场 研 究 的起 点是 房屋 的供 应 和需 求 。 因为房 屋 的供 求是 房地 产 市 场 的基础 , 也是反 映了各地 区对 于货 币政策 的反 应 的灵 敏程 度 。房 屋 的供 应可 以 由以下两 个指标 来共 同认定 : 住宅竣 工面 积, 房地 产开 发资金在 中国内的贷款 ; 而房屋 的需求则 可 以由下 面 的两 个指标 来确 定 : 人均 可支配 收入 , 住 宅销 售额 ; 而货 币供 应量 则是直接 由我 国 的货 币政 策决 定 、中央银行 监 管的 , 能从 宏观 的角度帮助分析货 币政策 的区域影响 。
摘要 : 本文通过 分析2 0 0 2 -2 0 1 2 年我 国东中西部地 区5 o 个行政 区的房地 产市 场的数据 , 选 取 了货 币的供 应和需 求两 个层 面的 七个指 标对我 国货 币政 策信 贷 渠道 的传导 效果进行 了实证检 验 , 即住 宅竣 工 面积 , 房 地产开 发资金在 中国 内的贷款 , 人 均可 支配收入 , 住 宅销 售 面积 , 货 币供 应量 。研 究结果表 明 , 2 0 0 2 -2 0 1 2 年 我 国的货 币政 策经历 了由稳 健 到从 紧到适度 宽松 到稳健 的贷 币政 策 变化 , 但 是我 国货 币政 策的信贷 渠道 的传导 效果始 终存在 着 明显 的区域 差 异, 统一 的货 币政 策对房地 产 产业在各地 区表现 出 了不 同的调控 效果 。 因此只 有明确 货 币政 策的 区域 效应 , 才能够 建立 全 面、具有合理 的 区域 效应特征 的房 地产评 价体 系。 关键 词 : 货 币政 策 ; 区域效应 ; 信 贷 渠道 ; 房地 产市场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区域性差异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区域性差异的实证分析
331A F单位根检验 .. D 运用 E i s. ve 30软件对 我 国东 、 、 w 中 西部 的 19 9 5年 至 20 08
债表的构成进行调整。其传导机制可 以表示为 : 商业银行 的可带资金头寸 T 』)一 贷款供给 T 』)一 ( (
消费和投资 ( )一 国民收入 T ) T (
32 实证 分 析 方 法 .
为避免 出现伪 回归 , 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 以验 证数据的平稳性。 若数据序列 皆不存在单位根 , 则直接对数据采
货币供应量 T )一名义利 率 ( ) ( f 一企业净现金 流量 T )一贷款 T )一投 资 t ) 国民收入 T ) ( ( ( 一 ( 21 .2银行信贷渠道 . 银行信贷渠道强调 了银行信贷的特性和银 行在金融 机构 中 所扮演的角色 , 在信贷论观点中 , 货币政策行为改变了商业银行
在中央银行 的准备金头寸 ,从而引起 了银行对 利率 以及 资产 负
用普通 的线性回归方法 ; 数据存在单位根 , 若 则在此基础上进行 G A G R因果检验 , R N E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修正 , 定量分析 和检验各 区域投资和产 出对信贷规模变化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政 策 的效果在各区域 间的差异程度。 33 实 证 检 验 .
传导渠道以及传导效果方面都形成 了显著的区域性差异 。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检 验分 析
基于前文 的分析和判断 ,我国货 币政策 的传导途径以信贷 传导为主。 但是 由于货 币政策 的地区差异性 , 导致 了我 国货币政 策效果不明显 。 在此 , 本文将 构建 回归模型来检验各地 区货币政
策信贷传导途径 的效果差异性及其关 系。 31 数 据选 择 和 说 明 。 由于我 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因而本文截取货币政 策的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

作者: 冯阳[1];钟世和[2];吴艳[1]
作者机构: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2]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西安710002
出版物刊名: 统计与决策
页码: 106-108页
主题词: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效果;协整分析;区域差异;差别化
摘要:文章利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1989-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后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具体表现在:(1)信贷额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现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2)基础货币投放量对经济增长和金融机构信贷影响不大;(3)货币政策在东部地区的效果大于西部地区。

并据此,特提出对策。

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_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_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申俊喜1,曹源芳2,封思贤1(1.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是指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差异性效果。

与大多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首先运用AD-AS 模型梳理出了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形成机理,然后采用中国31个省域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指出了货币配给机制与外汇管理机制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主要因素。

本文建议:为消除异质性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信贷资金纵向管理和区域分割等体制、增强要素的跨区流动性,并重新设计央行的“大区行体制”组织架构等。

[关键词]经济增长;物价稳定;货币政策;省域异质性[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1)06-0036-11一、问题提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灵活、审慎地调整货币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普遍使用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货币当局调节货币政策工具、进而影响微观主体的需求来实现(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

这种观点把实体经济看成一个整体,并未考虑各微观主体的差异性。

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内部各省域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甚至经济基础差异巨大,省域之间的经济、金融均存在典型的非同质性特征。

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与二元特征无疑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从而有可能使得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现象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甚至有可能激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矛盾,最终没有缩小反而加大区域差距、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关成果主要围绕“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效应”、“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个主题展开。

货币财政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_基于交互效应SVAR的实证_陈煜明

货币财政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_基于交互效应SVAR的实证_陈煜明

货币财政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_基于交互效应SVAR的实证_陈煜明———————————————收稿日期:2014-09-25作者简介:陈煜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投资、国际劳动力转移等研究;阳建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联系方式****************。

2015年第1期总第97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O.1,2015Serial NO.97一、引言及文献评述缘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如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政府自1990年开始,多次对货币、财政政策进行调控,以稳定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

特别是,货币政策利于稳定物价,而财政政策的生产效应利于解释财政支出拉动效应之谜(贾俊雪和郭庆旺,2012)。

[1]然而,货币、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在确保经济高速增长和稳物价的同时,也导致了经济非平衡发展。

对不同省份而言,货币、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应如何,现有文献很少对其进行测度,本文基于交互效应、面板结构VAR模型,研究上述问题。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协变效应,即高经济增长伴随着高通货膨胀;奥肯定律表明,货币与财政等调控措施利于实现高经济增长与低失业率等双重目标。

因此,货币、财政政策调控在稳增长、稳通胀、低失业三个方面存在两难问题。

经验表明,货币、财政政策的调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效应(Causen等,2005;陈安平,2007)。

[2-3]Aksoy等(2002)、Webber(2006)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在相对较发达地区,如美国的核心与非核心地区、欧盟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南北地区,皆存在区域差异效应抑或非对称效应。

[4-5]杨继生和冯焱(2013)发现货币政策对各行业PPI的影响存在结构效应。

[6]毛定祥(2006)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货币财政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基于交互效应SVAR的实证陈煜明,阳建辉(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构建货币调节、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响应机制模型,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利率调节、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效应。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苏浙数据的VAR模型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苏浙数据的VAR模型分析

【 摘 要】本文基于苏浙数据使 用向量自回归模 型 ( V A R )和脉冲响应函数证 实了统一货币政策在不 同区域是存在异质性的,并简要分 析了导致苏浙货币异质 性的原 因。纵观全 国不 同地区存在 的差异更加的 巨大,诚然这样的异质性也更加明显。但是消除异质性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再次基础上如何促进地区经济 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我们 的落脚点。 【 关键词 】货币政策;区域异质 性;V A R 模型 ;脉冲响应 函数 引 言 H e n d r i c k s ( 2 0 0 8 ) 使 用 马 可 夫 转 换 方 法基 于 货 币政 策 信 贷 传 导机 法 货 币政 策 作 为 政 府 宏 观 经 济 调 控 的 主 要 手 段 之 一 ,在 熨 平 制 对 欧 洲 中央 银 行 所采 取得 统 一 的 货 币政 策 作 用 于 欧 洲 五 国 ( 经 济 波 动 、 维护 经 济 平 稳 运 行 、协 调 区域 经 济 运 行 时所 起 的作 用 国 、 德 国 、 意 大 利 、 荷 兰 以 及 英 国 ) 产 生 的 非 对 称 效 应 进 行 研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 经 过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多 年 的 发 展 , 中 国 经 济 无 论 在 究 。他 指 出法 国 、德 国 、意 大 利 的 货 币政 策信 贷 传 导渠 道 在 实施 量 还 是 质 的 方 面 都 取 得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 然 而 在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统 一 货 币 政 策 之 前 是 同 步 的 , 而 荷 兰 和 英 国 的 信 贷 传 导 渠 道 在 实
E c o n o mi c& T r a d e U pd a t e S u m. NO. 27 4 A pr i l . 2 0 1 3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研究

2016. 9(下) 现代国企研究169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避免市场失衡而出现金融危机,政府需要加强在经济中的干预,确保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就逐渐凸显出来了。

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被经济学家所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货币政策的效应在不同的区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包括信贷、利率和外汇等政策,而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部门、中央银行所采取的与货币有关的一切措施,其中也包括金融体制的改革。

而根据货币政策对货币总产出的影响,货币政策大致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调节政府贷款等措施对货币市场进行管理,以确保经济的稳健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很难照顾到各个地区的需要,这就使得在我国的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对货币政策有着不同的反应。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由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货币政策在我国不同地区所起的效应也存在着不少差异,国际工作人员、经济学家在考虑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需求,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在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好的效果:(一)反应速度不同在中国,地势广大、幅员辽阔,货币政策从中央银行颁布出来后,传递到不同的区域所需要的时间是大大不同的,广州、深圳等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货币的流通率较高,因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也较快,货币政策在该类地区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而在西部、西北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货币流通速度与东部地区相比也较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速度较慢,因而货币政策在该类地区需要较长的发展时间。

不同区域对货币政策的反应速度不同,因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时间,选出传播速度最佳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政策能够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货币供应量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应量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应量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的实证分析作者:王海侠刘庆华来源:《时代金融》2019年第17期摘要:本文研究货币供应量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首先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A、B、C三个区域,而后选取2010年Q1至2017年Q4的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A、B、C地区存在区域异质性。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房地产价格; 系统聚类法; 面板数据模型一、引言房地产行业具有资金密集的属性,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货币政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货币政策就会在我国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调控效果。

因此,思考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研究货币供应量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异质性,对于发挥房地产行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本文研究的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区域划分;在第二阶段,本文利用面板数據模型(panel data model),分别对A、B、C地区的货币供应量和房地产价格进行回归分析,然后比较模型结果,观察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A、B、C地区是否存在差异。

二、实证分析(一)聚类分析由于本文分析的是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所以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对于区域的划分就至关重要。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运用SPSS软件,从房地产供给、房地产需求和经济发展状况三个方面出发,选取五个聚类因子,对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

这五个聚类因子分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价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基于苏浙数据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证实了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是存在异质性的,并简要分析了导致苏浙货币异质性的原因。

纵观全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更加的巨大,诚然这样的异质性也更加明显。

但是消除异质性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再次基础上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我们的落脚点。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一、引言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协调区域经济运行时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无论在量还是质的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突出的矛盾也相伴而生,比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而这些差异恰恰违背了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即要求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经济结构是均质的。

因此,中央银行“一刀切”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这也就为学者从理论和实证去验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提供契机,从而为宏观政策制定者献言建策。

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scott(1955)以纽约为中心往周围空间扩散时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是否存在时滞性。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越发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我国对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探索始于二十一世纪的初期。

李虹檠(2010)指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不同产权结构的企业、正规和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使得货币政策存在区域差异。

从以往文献中可以看出统一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使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将江苏省和浙江省在统一货币政策下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验证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以及深入探索产生异质性的原因。

本文第二部分总结概括西方及我国关于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的理论和检验成果,第三部分介绍本文使用方法以及数据来源,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在苏浙两省的异质性效应,第五部分简要分析苏浙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的原因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国外已经有大量文献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做出了深入研究,可以为后进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这些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就是货币政策是否存在区域非对称效应;其二造成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原因。

scott(1955)论证了公开市场操作会形成以纽约为中心向外扩散的空间的传递时滞效应。

fielding和shields(2007)发现地区经济差异和人口差别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些特征包括该地区中对利率敏感的产业的比重、企业规模、金融机构规模、房屋价格、人口数量及结构因素等;他们认为国家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与金融结构的差异。

torbenw.hendricks(2008)使用马可夫转换方法基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对欧洲中央银行所采取得统一的货币政策作用于欧洲五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以及英国)产生的非对称效应进行研究。

他指出法国、德国、意大利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在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之前是同步的,而荷兰和英国的信贷传导渠道在实施这一政策前后存在异质性,而这种异质性表明在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存在异质性的。

这就进一步促使欧央行、欧盟委员会和一系列的政府组织积极推进欧盟金融市场的自由化。

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作了大量相关研究。

常海滨(2007)在西方区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以及西北地区共计十三个省份具有不同的传导特征,并阐述了是由于区域金融资源外流和金融结构失衡造成了货币传导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胡振华(2007)和王书华(2010)都以区域金融结构差异为基础定量分析了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胡振华认为不同省份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差异是形成政策不对称的“罪魁祸首”,王书华更加详细的指出不同保费收入、股本融资等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存在应该为货币政策的异质性负主要责任。

同样王铮(2010)、乔发栋(2011)通过将中国区划为不同的经济区域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对统一货币冲击对这些区域产出和物价的分析,最终得出货币冲击对这些不同地区无论是初始方向、滞后时间还有运动方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王铮认为应该设立区域金融机构固化区域金融资源,同时货币当局应充分考虑地区间差异制定综合性货币政策,以避免单一货币政策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何丽娜(2012)在将我国区划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大区的基础之上,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基于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

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是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三、数据的选取及其检验1.数据的选取本文以央行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以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均gdp(通过人均gdp消除两个省因人口规模差异带来的影响)和cpi代表两省的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的数据是从1991年到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两个省的统计年鉴。

cpi是以1978年为基期的定基物价指数,产出是以1978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计算的人均gdp。

所有数据均采取对数形式以消除异方差。

本文数据分别来源于1992—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统计年鉴》。

2.数据的检验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

因此,首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序列进行检验。

通过检验发现所有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所有序列进行一阶差分继续通过adf进行检验发现除lnjdgdp外原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对lnjsgdp进行二阶差分在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lnjdgdp是二阶单整序列。

对lnjsgdp进行一阶差分进而对货币供应量和江苏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物价(lnm2、dlnjsgdp、lnjscpi)进行jj(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其中lnm2、dlnjsgdp和lnjscp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滞后期由ai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在5%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

同理对浙江省的序列进行相同的检验得出结果lnm2、lnzjgdp和lnzjcpi之间在5%的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

四、实证分析本文采用无约束的var模型来分别评价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物价的影响,按照aic信息准则的要求选择建立滞后期为2的var模型是合理的,经检验两个模型的单位根都落于单位元内,表明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

脉冲响应曲线中的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产出或物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程度,图中的实曲线代表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曲线是响应函数计算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

(1)江苏省、浙江省两省物价水平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效应我们对货币供应量m2施加一个单位正的cholesky标准差新息冲击,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物价水平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江苏省的响应峰值为10.58%,出现在第五年随后逐渐下降;浙江省同样是在第五年出现响应峰值,但其程度不同只有9.42%随后下降。

江苏省的物价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程度超出了浙江省的物价的变化,两省的物价水平均在第十年前后逐渐进入稳定状态。

(2)江苏省、浙江省两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效应我们对货币供应量m2施加单位正的cholesky标准差新息冲击,江苏省和浙江省人均国民产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江苏省的响应峰值出现在第五年,浙江省的响应峰值出现在第三年并且峰值大小不同,江苏省为2.04%,浙江省的为1.53%,江苏省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反映速度比浙江省慢,但响应程度比浙江省大。

五、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1.江苏省和浙江省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成因分析(1)首先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金融结构存在差异这其中包括金融机构的相对低位、金融资产的配置状况和金融机构资产的相对规模。

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处在源的地位,这决定着货币传导机制的差异。

(2)其次两省企业结构也存在着重大差异。

江苏一直就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在企业结构中以大中型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占主导统治地位,相比之下浙江省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不同的企业结构就直接导致了对资金的需求规模、融资的途径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反应都是不一致的。

(3)两省在投资水平、居民消费、出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货币传导机制,从而表现出统一货币政策对两个省的产出和物价产生不同的冲击效应。

综上分析即使在东部这样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这样扩展到全国就会有更多的差异会对统一的货币政策产生扰动以至于所实施的统一货币政策的效果总不能“如期所致”。

这也就促使我们思考采取怎么的货币政策才能在全国达到最优。

2.政策建议面对统一的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区域异质性,我们通过实证去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我认为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差异这就使得货币区域异质性的存在是合理的。

我们不应该关注货币区域异质性本身进一步说就是消除这样的异质性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应该将我们的目光集中到怎样制定更优的货币政策去有效地支持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1)建立符合地区经济特点的金融体系。

衡量一个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看它在配置资金方面是否有效。

因此要统一的货币政策富有成效首先得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的有效是需要众多金融结构作为支撑的。

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各个地区能够支持当地发展的金融结构,这就在第一道关保证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

(2)建立符合地区经济特点的货币政策体系。

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施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时是否考虑不同地区存在的结构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肯定会对统一的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

那么是否可以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按照地区经济的相似度成立不同地区性货币政策管理委员会,这种思想类似于美联储的管理体系及其运作方式。

我想这样的货币体系会更加理性的站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执行货币政策,这总是优于统筹全国而施行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1]scott i.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polic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269-284 [2]david fielding,kalvinder shields.regional asymmetries in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prices:evidence from us cities[r].university of otago and university of melbourne,2007,working paper.[3]torben w.hendricks.asymmetric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europe:a markov-switching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23(4),december 2008:873-895.[4]李虹檠.货币政策差异效应:研究现状及其引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4).[5]王铮.货币政策冲击与我国区域经济波动的动态关联研究[j].经济问题,2010(12).[6]乔发栋.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政策冲击效应检验[j].经济问题,2011(10).[7]王书华,崔满红.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j].生态经济,2010(5):49-54,58.[8]胡振华.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j].财贸研究,2007(5).[9]常海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7(5).[10]何丽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东、西部区域数据的var模型分析[j].华北金融,2012(1).作者简介:张永红,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