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四大句式初中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
《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6)臣本布衣。
《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文言文常见的句式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1、判断句式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快哉此风!(宋玉《风赋》)5、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6、省略句1)主语省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2)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
(《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屠惧,投(之)以骨。
(《狼》)介词宾语的.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7、被动句1)“……于……”式。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2)“……见……”式。
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式。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4)“……为……”式。
(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认,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者也〞不。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也〞来表示。
有两种情况:①主后有“,〞号,翻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那么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主后无“,〞号,只在主后加“是〞,“也〞字不。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作判断,把“〞直接翻成“是〞,序不。
例:此为何假设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6〕用副表示判断,个副不代替判断,所以翻副照,只在其后加判断“是〞。
文言文常见句式

文言文常见四大句式一、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几乎不用判断词“是”字。
1、基本形式“……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也”例:鱼,我所欲也。
“……者也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用“为”“乃”“则”“是”等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于人为可讥。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4、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
主要有:1、省略主语例:(祖父)暴霜露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3、省略宾语例:具告(之)以事4、省略介词例:有碑仆(于)道5、省略量词例:今日割五(座)城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踯躅青骢马2、宾语前置。
(谓语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都可前置)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吾知也。
②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则何以哉?③用“之”“是”字作为宾前标志词例:何陋之有?/唯命是从④固定词组例:是故(因此)3、定语后置。
(“者”字煞尾,相当于“的”;“之”,定后的标志词)①中心词+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②中心词+之+定语例:蚓无爪牙之利③中心词+定语+者例:求人可使报秦者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冠者五六人4、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在文言中,除少数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①介词“于”、“以”和它的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例:始舍于其址②副词作状语后置例:后秦击赵者再四、被动句1、“为……所……”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为天下笑2、“见(受)……于……”例:臣诚恐见欺于王。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判断句是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
例如:“___,阳城人也”、“诸葛孔明者,___也”、“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
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城北___,齐国之美丽者也”。
4.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是”、“夫战,勇气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十则”、“南阳___,高尚士也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如:“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此庸夫之怒也”。
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如:“此为何若人”、“为与此同类”、“天下为公”、“号为___”、“中峨冠而多髯者为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用“是”表示判断。
例如:“斯是陋室”、“是金陵人”。
8.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如:“非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古文名篇,讲述了___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用“是”表示判断;例:斯是陋室——陋室铭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8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例: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闻——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3介词结构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例:投以骨以骨投——狼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信义着于四海着——隆中对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胡不见我于王——公输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状语后置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例: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例: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省略主语例: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我还自扬州——伤仲永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吾由是感激——出师表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2省略谓语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例: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投之以骨——狼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与之俱来——隆中对将以之攻宋——公输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4省略介词“于”例: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驱之于别院——童趣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5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例: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四、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例: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下面具体来看看!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文言文四大句式

文言文四大句式文言文四大句式是指:“独立句式”、“扩展句式”、“收尾句式”和“叠加句式”,它们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基本原则。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的四种基本句式,也是文言文结构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这四种句式,以期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结构特点。
一、独立句式独立句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一物流动一气的形式将主、谓、宾、补等完整的句子组成。
它是一种单纯的说话方式,常常在文章中放置在开头,一般采用简洁扼要的表达方式,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语言。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二、扩展句式扩展句式是由一组独立句式组成,用来扩展前一则独立句式,将细节补充完整,以此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让读者得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含义。
例:其祖父为楚国大夫,其父为鲁国方士,母为士夫人,其叔父者襄乡侯。
三、收尾句式收尾句式,又称“首尾句式”,是文言文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结构,它常常摆放在文章的末尾,它由一组独立句式和一组扩展句式组成,它用来总体上强调、总结以及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思路背景。
例:于是《诗经》有了亡羊补牢之功,以致周室之伟绩。
四、叠加句式叠加句式是指当文章的表达思想比较复杂的时候,就会用多组独立句式和扩展句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叠加句式,以此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例:邦家乱,虽有语一时不相应,但乃真言之义,乃实语之理。
综上所述,文言文四大句式是指:独立句式、扩展句式、收尾句式和叠加句式,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的四种基本句式,也是文言文结构的基础。
它们以既定的格式组合在一起,以便于表达更加复杂的思想,让读者轻松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古代文言文由各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句式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言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给人以深刻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文言文,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它们。
不仅如此,这四种句式也为现代文言文奠定了基础,古代文言文中的文学原理是现代文言文的重要基础,它们也对现代文言文以及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四大句式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2、用“......,......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4.“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用“为”表判断项燕为楚将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省略现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 )谋。
(同上)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被动句文言一部分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有相同之处,都用介词"被"来表被动,另一部分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不同。
1. 用"……于……"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
(《秋水》)2. 用"……见……"来表被动。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3. 用"……受……于"或"……见……于"来表被动。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4. 用"……为……"来表被动。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5. 用"为所"或"为……所……"来表被动。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6. 用"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7. 不用被动词,但是句中的主语是行动的接受者,意念被动句。
予羁縻不得还。
(《<指南录>后序》)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谏逐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