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镍_磷的研究与应用
化学镀沉积镍磷合金:耐腐蚀机理

外文资料译文化学镀沉积镍磷合金:耐腐蚀机理Bernhard Elsener/Maura Crobu/Mariano Andrea Scorciapino/Antonella Rossi摘要在各种各样的化学基体上可以进行化学镀镍磷合金。
他们表现出的耐腐蚀性优于纯镍,但由纯镍形成的氧化镍(钝化膜)除外,已经提出来许多理论来解释这一优越的腐蚀性,但还尚未达成共识。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使用了电化学中的XPS表面电化学分析方法,以更深入的了解化学镀镍磷合金的耐腐蚀性,磷的含量在18%到22%。
在酸性和近中性溶液中其极化曲线与电流密度有一定的关系。
在恒电位极化过程,根据曲线衰减指数大约为-0.5可以推论扩散过程限制了镍的解离。
在XPS / XAES后通过测量恒电位极化显示磷在反应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状态。
根据钴参与化学反应的不同,磷主要存在于反应合金、磷酸盐和磷的中间化合产物中。
通过XPS分析表明,磷元素富集在了合金之间的界面和最外层表面与腐蚀溶液接触面,由此提出以下结论:镍元素在溶液中的扩散机制限制了磷元素在介质表面的富集解释了Ni-P合金的高耐蚀性。
一个尚未证实的补充说明是耐高腐蚀性Ni-P合金可能是以镍元素的电离态存在的。
关键词:电位极化扩散,磷,富集, XPS图,衍射参数§1 简介对纳米晶体材料的关注增加使人们对于镍磷合金研究加深,尤其是在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应用方面[1,2]。
这些过去主要用作防腐涂料的合金构成了最早的工业应用是在x射线的非晶和纳米晶体材料上,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1946年[3-5]。
现在产生了对三元系镍磷合金的研究[6,7]和共沉积金刚石[8]或聚四氟乙烯颗粒[9],以获得为生产量身定制的功能化表面。
镍磷合金中P元素大约是20%(接近共晶组合)时表现出了比镍更好的耐腐蚀性,同时得到的纯镍在阳极溶液附近镍酸的溶解更加容易[10-22]。
这一现象在化学镀[13-16]或电沉积[17-21]镍磷合金的金属熔体[10-12]时常见到。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的研究文献综述(二)

引言概述: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是一种常用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的研究文献,深入探讨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的研究进展、工艺参数优化、合金特性及其应用领域。
正文内容:
1.工艺研究进展
1.1传统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
1.2改进型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
2.工艺参数优化
2.1镀液成分优化
2.2温度和镀液pH值优化
2.3电流密度和镀液搅拌速度优化
2.4镀液中添加剂优化
3.合金特性研究
3.1镀层结构和成分分析
3.2镀层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研究
3.3镀层的结晶性质和晶体生长机制
4.应用领域
4.1电子电镀应用
4.2汽车工业应用
4.3航空航天应用
4.4冶金工业应用
4.5其他领域应用
5.工艺优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5.1工艺优点
5.2工艺缺点
5.3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在金属表面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不论是传统工艺还是改进工艺,都可以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提高镀层的性能。
相关的合金特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镀层的显微硬度、耐磨性等性能指标。
不同领域都可以找到该工艺的应用,例如电子电镀、汽车工业和航空航天等。
该工艺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镀层中可能含有杂质等。
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在提高工艺的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和镀层性能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钢的化学镀镍磷

钢的化学镀镍磷DC金属309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钢铁化学镀镍磷的原理与工艺流程,简述了镀层的性能及技术指标,随之分析了影响镀层性能的主要因素,并据此给出了工艺中的除锈配方和镀液配方,最后对试验参数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得出了一定的结论,由此论证了化学镀镍磷的重要作用和这一工艺对钢铁性能改进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原子氢态理论镀层工艺热处理参数测定前言:化学镀镍磷工艺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表面保护和表面强化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化学镀镍磷合金已广泛地应用在石油化工、石油炼制、电子能源、汽车、化工等行业。
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是其最大的市场,并且随着人们对这一化学镀特性的认识,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用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的冷换设备上,化学镀镍磷能够显著提高设备的耐磨、耐蚀性能,延长其寿命,性能优于目前使用的有机涂料,而且适用于碳钢、铸铁、有色金属等不同基材[1]。
一、实验原理化学镀镍磷合金是一种在不加电流的情况下,利用还原剂在活化零件表面上自催化还原沉积得到镍磷镀层的方法。
其主要反应为应用次亚磷酸钠还原镍离子为金属镍,即在水溶液中镍离子和次亚磷酸根离子碰撞时,由于镍触媒作用析出原子态氢,而原子态氢又被催化金属吸附并使之活化,把水溶液中的镍离子还原为金属镍形成镀层,另外次亚磷酸根离子由于在催化表面析出原子态氢的作用,被还原成活性磷,与镍结合形成Ni-P合金镀层。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镍磷工艺,其反应机理,现普遍被接受的是“原子氢态理论”和“氢化物理论”。
下面介绍“原子氢态理论”,其过程可分为以下四步:1、化学沉积镍磷合金镀液加热时不起反应,而是通过金属的催化作用,次亚磷酸根在水溶液中脱氢而形成亚磷酸根,同时放出初生态原子氢。
H2PO2-+H2O→HPO3-+2H+H-2、初生态原子氢被吸附在催化金属表面上而使其活化,使镀液中的镍阳离子还原,在催化金属表面上沉积金属镍。
化学镀镍-磷镀层在氢氟酸中的耐蚀性

关键 词 : 镍 一 磷镀层 ; 氢 氟 酸 ;耐 蚀 性
Ab s t r a c t : I n o r d e r t o i mp r o v e t h e c o r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Q 2 3 5 s t e e l i n h y d r o f l u o r i c a c i d。a Ni — P c o a t i n g w : J 0 0 0 — 4 7 4 2 ( 2 0 l 3 ) 0 卜 0 0 3 0 0 2
0 前 言
蒙乃 尔 ( Mo n d) 合金 在氢 氟 酸 中有 极 好 的耐 蚀
性, 是 目前 最理 想 的耐 氢 氟酸 腐 蚀 的 材料 之 一 。但
的 Q 2 3 5 钢 及镍 磷镀 层 放入质 量分 数 为 4 O 的氢
b e h a v i o r o f Q 2 3 5 s t e e l a n d Ni — P c o a t i n g w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b y i mme r s i o n a n d e l e c t r o c h e mi c a l me t h o d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李
壮, 梁 平
LI AN G Pi n g
( 辽 宁石 油 化 工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辽 宁 抚 顺 1 1 3 0 0 1 )
LI Zhu a n g,
( S c h oo l of Me c h a n i c a l Eng i ne e r i n g,Li a o ni ng Sh i hua Uni ve r s i t y,Fus hu n 1 1 3 0 01,Ch i na )
化学镀镍磷合金过程中磷的析出及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

化学镀镍磷合金过程中磷的析出及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化学镀镍磷合金过程中磷的析出行为及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
化学镀镍磷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汽车等领域,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电磁性能。
其中,磷的析出是影响镀层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磷析出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化学镀镍磷合金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重点阐述了磷在镀层中的析出机制,包括磷的来源、析出条件以及析出动力学等方面。
随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磷含量镀层的性能差异,探讨了磷析出对镀层耐腐蚀性、硬度、电导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磷析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如镀液成分、温度、pH值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调控磷的析出过程。
本文总结了磷析出行为对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镀层性能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化学镀镍磷合金过程中的磷析出行为,还为实际生产中的工艺优化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二、化学镀镍磷合金过程中磷的析出在化学镀镍磷合金的过程中,磷的析出是一个关键且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这一过程中,磷元素从镀液中以一定的方式被还原并沉积到镍基体上,与镍元素共同形成镍磷合金镀层。
我们需要了解化学镀镍磷合金的基本原理。
在适当的条件下,镀液中的镍离子和磷离子通过还原剂的作用被还原成金属镍和磷,并在基体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合金镀层。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化学反应步骤,包括还原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磷析出机制的研究。
在磷的析出过程中,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反应动力学影响磷的析出速率和分布,而热力学则决定了磷在镀层中的存在形式和稳定性。
镀液中的磷浓度、pH值、温度以及搅拌速度等因素也会对磷的析出产生显著影响。
磷的析出机制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磷原子直接替代镍原子进入镍的晶格中,形成固溶体;另一种是磷原子聚集成磷颗粒,分布在镍基体上。
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中问题与探讨

学镀镍磷合金工艺中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向 。
[ 关键词 ] 化学镀 ; 镀镍磷合金 ; 镀层性能 ; 镀液中离子浓度 [ 中图分类号 ]TQ153. 1 2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1 - 3660 (2002) 03 - 44 - 03
+
0 引 言
化学镀镍磷合金 ,自 50 年代开始用于工业生产中 , 80 年代进入鼎盛时期 , 由于其工艺的特殊优点和镀层 优异的防腐性和耐磨性 , 目前已成为一种应用更为广 泛的表面处理技术 。 近年来 ,化学镀镍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开发新的镀 种包括多元合金和复合镀层 、 镀液中离子浓度测定 、 提 高沉积速度和稳定性 、 提高镀层性能 、 延长镀液使用寿 [1 ] 命 ,降低生产成本等 。当前应用及研究最广泛和透彻 的还是镍磷合金化学镀 。本文主要讨论化学镀镍磷合 金的不同工艺类型及镀液中各成分对镀液和镀层性能 的影响 ,同时介绍镀液中离子浓度测定的常用方法 , 使 之对化学镀镍磷合金的科研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低磷工艺 (LP) : 镀层中磷的质量分数为 0. 5 % ~
5 % ,低磷镀层有特殊的机械性能 , 如镀态硬度高 , 耐磨
性好 ,韧性高 ,应力低 。低磷镀层在碱性介质中的耐腐 蚀性能也优于中磷和高磷镀层 。
2 化学镀 Ni2P 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因素
化学镀 Ni2P 合金通常应用如下工艺流程 ( 以钢铁 [2 ] 件为例) : 化学除油 → 热水 → 化学除锈 → 水清洗 → 活化 → 水 清洗 → 化学镀 Ni2P 合金 → 回收 → 冷水 → 钝化 → 冷水 → 吹干 化学镀工艺中前处理及镀液中各成分对镀层性能 [3 ] 影响很大 ,比如前处理中镀前试样除锈方法不同 、 抛 [4 ] 光与否 都使镀层的耐蚀性能存在差异 。在这里主要 讨论镀液中各组分对镀层性能的影响 。 化学镀镍溶液的成分包括镍盐 、 还原剂 、 络合剂 、 稳定剂 、 其他添加剂等 。
化学镀镍

化学镀镍化学镀镍已成为国际上表面处理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工业技术之一,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每年总产值达10亿美元,而且每年还以5%~7%的速度递增。
化学镀镍是以次磷酸盐为还原剂,经自催化电化学反应而沉积出镍磷合金镀层的新技术。
镀履过程由于是无电流通过的条件下进行的,又称无电解镀镍(Elctroless Nickelplating)简称EN技术。
它具有深镀能力强、均镀能力好、镀层致密、孔隙率低等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是全球最优秀的表面处理之一。
一、性质和用途用次磷酸钠作还原剂获得的镀层实际上是镍磷合金。
依含磷量不同可分为低磷(1%~4%)、中磷(4%~10%)和高磷(10%~12%)。
从不同pH值的镀液中可获得不同含磷量的镀层,在弱酸性液(pH=4~5)中可获得中磷和高磷合金;从弱碱性液(pH=8~10)中可获得低磷和中磷合金。
含磷为8%以上的Ni-P合金是一种非晶态镀层。
因无晶界所以抗腐性能特别优良。
经过热处理(300~400℃)变成非晶态与晶态的混合物时硬度可高达HV=1155;化学复合镀层硬度更高,如Ni-P-SiC,镀态HV=700,350℃热处理后可达到HV=1300。
非晶态合金是开发新材料的方向,现已成为工程学科的一大热门。
近年低磷化学镀镍是研究开发的又一热点,含磷1%~4%的Ni-P合金,镀态的HV=700,热处理后接近硬铬的硬度,是替代硬铬层的理想镀层,又是可在铝上施镀的好镀种。
化学镀层的种类、性质和主要用途,列于表3-1-2。
化学镀镍层与电镀镍层的性能比较,列于表3-1-3。
表3-1-2 化学镀镍种类性质和主要用途表3-1-3 化学镀镍与电镀镍的性能比较化学镀镍的脆性较大,在钢上仅能经受2.2%的塑性变形而不出现裂纹。
在620℃下退火后,塑性变形能力可提高到6%;当热处理温度达840℃时,其塑性还可进一步改善。
化学镀镍层同钢铁、铜及其合金、镍和钴等基体金属有良好的结合力。
化学镀镍磷实验报告

钢铁的化学镀镍磷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钢铁化学镀镍磷的原理与工艺流程,根据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化学镀镍磷的基本知识,论证了化学镀镍磷的重要作用,得出了这一工艺对钢铁性能改进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原子氢态理论配方参数测定事项引言:化学镀镍磷工艺是今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表面保护和表面强化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化学镀镍磷合金已经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石油炼制、电子能源、汽车、化工等行业。
化学镀镍磷能够显著提高设备的耐磨,耐蚀性能,延长其寿命,在碳钢、铸铁、有色金属这些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原理化学镀镍磷合金是一种在不加电流的情况下,利用还原剂在活化零件表面上自催化还原沉积得到镍磷镀层的方法。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镍磷工艺,其反应机理,普遍被接受的是“原子氢理论”和“氢化物理论”。
下面介绍“原子氢理论”,其过程可分为:1、化学沉积镍磷合金镀液加热时不起反应,而是通过金属的催化作用,次亚磷酸根在水溶液中脱氢而形成亚磷酸根,同时放出初生态原子氢。
H2PO2 - + H2O HPO3-+2H+H+2、初生态原子氢被吸附在催化金属表面上而使其活化,使镀液中的镍阳离子还原,在催化金属表面上沉积金属镍。
Ni2++2H Ni+2H+3、在催化金属表面上的初生态原子氢使次亚磷酸根还原成磷。
同时,由于催化作用使次亚磷酸根分解,形成亚磷酸根和分子态氢。
H2PO2 -+H H2O+OH- +P2H H24、镍原子和磷原子共沉积,并形成镍磷合金层。
3P+Ni NiP3二、工艺及配方化学脱脂(碱性除油)→热水洗→冷水洗→酸洗→冷水洗→化学镀→冷水洗→滴上酒精溶液→干燥→检测1、碱性除油碱性化学除油溶液配方及参数2、酸洗将钢材浸入5%的稀硫酸溶液中0.5-1min。
3、化学镀镍磷溶液化学镀镍磷溶液的配方及参数镀液的配置过程如下:(1)用分析天平称取12.623g硫酸镍,9.986g次磷酸钠,12.548g乳酸,5.125g 硼酸,分别用少量的蒸馏水溶解;(2)将已完全溶解硫酸镍溶液,在不断搅拌下倒入有硼酸与乳酸组成的溶液中;(3)将完全溶解的次磷酸钠溶液,在强烈搅拌下倒入前面已配好的溶液中;(4)用蒸馏水稀释至500mL;(5)用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稀液调整pH值;(6)将配好的溶液放入水浴炉中加热至实验要求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在加热条件下次磷酸钠在催化表面上水解, 释放出原子氢 Had ;然后,吸附在活性金属表面上的 Had 原子将 Ni2+还原为金属镍,沉积于镀件表面,同时, 次磷酸根被原子氢还原出磷,原子态的氢结合成 H2 析 出。整个过程用反应式表示如下:
化学镀镍–磷的研究与应用
学复合镀层以来,化学复合镀的研究进行得广泛而深 入。化学复合镀是指在化学镀溶液中加入不溶性微粒, 使之与化学镀合金共沉积从而获得具有各种不同物理 化学性质的镀层的一种工艺。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 纳米化学复合镀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它以纳米微粒 作为添加剂,可以得到性能更优的镀层。
was presented.
Keywords: nickel–phosphorus alloy; electroless plating;
composite coating; wear resist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 No.55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用反应式表示如下:
H
2
PO
− 2
+
H2O
→
H 2 PO3−
+
H+
+
H− ,
Ni2+ + 2H− → Ni + H2 ,
H
2
PO
− 2
+
2H+
+
H−
→
2H2O
+
1 2
H2 +P
,
H+ + H− → H2 。 在碱性镀液中, H2PO2− 与 OH− 反应生成氢负离子
H− ,镍离子被 H− 所还原, H− 与 H2O 反应放出氢气。
Abstract: The electroless Ni–P plating proces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various fields because it can be used
regardless of the shape of substrates and can meet the
• 24 •
化学镀镍–磷的研究与应用
他们认为,次磷酸钠分解不是放出原子态氢,而是放
出还原能力更强的氢化物离子(氢的负离子 H− ),镍离
子被氢的负离子所还原。
在酸性镀液中, H2PO2− 在催化表面上与水反应, 生成氢负离子 H− ,镍离子被 H− 还原。 H− 可与 H2O 或 H+反应放出氢气,同时,磷被还原析出。整个过程
在镀液中加入纳米 SiC[21]、纳米 TiO2 粒子[22],通 过合适的镀液成分及工艺参数所得到的性能优良的复 合镀层,在硬度和耐磨性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高加强[23] 采用化学镀方法获得了 Al2O3、TiO2 或 SiC 多种纳米粒 子改性的 Ni–P 合金化学复合镀层,并深入研究了其晶 化行为。结果表明,纳米粒子降低了非晶态化学镀 Ni–P 合金基体的晶化温度,原因是纳米粒子在非晶态基体 中引入了界面,导致界面增加,从而改变镀层的晶化 行为[4]。
了化学镀 Ni–P 的反应机理,综述了化学镀 Ni–P 基合金工艺和
化学复合镀 Ni–P 工艺的研究进展与化学镀 Ni–P 的应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况,
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镍–磷合金;化学镀;复合镀层;耐磨性
中图分类号:TQ15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227X (2011) 08 – 0024 – 04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Nanjing 210016,
China
1 前言
化学镀是一种利用合适的还原剂使溶液中的金属 离子有选择性地在经过催化剂活化的表面上还原析 出,形成金属镀层的化学处理方法。化学镀镍可以选用 多种还原剂。目前,工业上应用最普遍的是以次磷酸钠
H2PO−2 + H2O → HPO32− + H+ + 2Had , Ni2+ + 2Had → Ni + 2H+ , H2PO2− + H+ + Had → 2H2O + P , 2Had → H2 。 2. 2 正负氢化物理论 此理论最初由 Hersch 提出,1964 年被 Lukes 改进。
2 化学镀 Ni–P 的基本原理
自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人们对化学镀 镍机理的研究[1]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但至今仍有许多不 明之处。这主要是由于化学镀镍反应中存在吸附、催 化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各种离子的扩散 及配合物的解离等过程,界面反应中许多中间态粒子 寿命短、难以检测,同时受到热力学及动力学两方面 因素的控制等因素造成的[2]。到目前为止,其反应机理 普遍被接受的是“原子氢析出理论”和“正负氢化物 理论”。 2. 1 原子氢析出理论
Review o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less
nickel–phosphorus plating // TANG Juan*, CHENG Kai,
ZHANG Ren, ZHONG Ming-quan, YANG Jing, SHI
De-quan
requirement of different performances. In the article,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electroless Ni–P plating was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processes of
electroless Ni–P based alloy and electroless Ni–P composite
plating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electroless Ni–P
plating were summarized. The future research orientation
收稿日期:2011–03–18 修回日期:2011–04–01 作者简介:唐娟(1980–),女,湖北赤壁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 究方向为化学镀、电镀。 作者联系方式:(E–mail) tangjuan998@。
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镍工艺。通过此工艺沉积的 Ni–P 镀 层,可使基体材料获得良好的耐蚀性和耐磨性,同时 它还具有镀层均匀、化学稳定性好、表面光洁平整、 可操作性强、方法简单和易于控制,可以在形状复杂 的铸件上得到均匀的镀层,镀层的性能可以根据不同 的需要进行调节等优点。本文分析了化学镀 Ni–P 的基 本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化学镀 Ni–P 工艺的发展状况。
用等,还可以胜任许多单金属镀层无法胜任的场合,
并成为化学镀 Ni–P 的主要研究方向。 3. 1 化学镀 Ni–P 基合金工艺
化学镀 Ni–P 基合金是指在化学镀 Ni–P 的基础上 加入第三组元或更多组元而形成的合金,通过合金化
的方法调整和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从而改善其物理
化学特性。如加入高熔点、高硬度的铬族元素 W、Cr 等,以提高镀层的耐磨、耐热及耐蚀性能;加入 Fe、 Co 元素,改善镀层磁性能;加入 Cu、Sn,满足镀层 的可焊性、导电性要求。
另外,人们还尝试用双层化学镀工艺取代传统的 单层化学镀工艺,使镀层有更好的硬度、耐磨性和耐 蚀性能[15]。对于四元合金(如 Ni–Fe–P–B [16])的研究也 在逐步展开。 3. 2 化学复合镀 Ni–P 工艺
自 1966 年 W. Metzger 成功制备出 Ni–P–Al2O3 化
• 25 •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人们开始了三元合金化学 镀的研究。通过化学镀方法制备出了钨含量高、孔隙 率低、外观和性能均良好的复合镀层[3]。宋锦福等[5]
在 45 钢上成功制备了化学复合 Ni–W–P 层,厚度为 20 μm,组成为 Ni 84.55%、W 7.69%和 P 7.76%。镀层 与基体结合牢固、结构致密、无孔隙,同时具有更高 的热稳定性、较高的硬度、耐蚀性和抗冲刷腐蚀性能, 从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肖鑫等[6]研究了化学镀
整个过程用反应式表示如下:
H2PO−2 + 3OH− → H2PO3− + H2O + H− + O2− , Ni2+ + 2H− → Ni + H2 , H2O + H− → H2 + OH− 。
3 化学镀 Ni–P 新工艺
随着人们对镀层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 Ni–P 镀层已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化学镀 Ni–P 基合金[3]、 化学复合镀 Ni–P[4]应运而生。这些工艺不仅具有传统 化学镀 Ni–P 合金的许多优点,如均镀、深镀能力好, 镀层致密,施镀工艺简单,便于在各种新型材料上应
通过对化学镀 Ni–Co–P 合金镀层的研究[8],人们 发现,随着镀层中 Co 含量的增加,镀层硬度好,耐蚀 性能提高,磁性能有从软磁特性向硬磁特性转变的趋 势。宣天鹏[9]重点研究了影响化学镀 Ni–Co–P 合金镀 层沉积速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提高镀液中金属 离子总浓度及镍盐所占的比例,在 pH 为 8 ~ 10 范围内 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及采用活性强的基材,有利于化学 镀钴–镍–磷合金镀层沉积速度的提高。胡釜[10]等用酸 性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 Ni–Co–P 镀层,发现酸性化学 镀 Ni–Co–P 层为非晶态胞状结构,镀层中 P 含量可高 达 9.41%,耐蚀性能显著提高。有人通过化学镀在镁及 镁合金上获得了 Ni–Cu–P 三元合金镀层,并对镀层的 组织结构及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所得的 Ni–Cu–P 三元非晶态镀层结合力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蚀 性能[11]。王玲等[12]通过加入适量的铜盐并选择合适的 配位剂,获得了 Ni–Cu–P 三元合金镀层,并发现三元 合金镀液中硫酸铜的含量对镀层黑度及综合性能影响 较大,适当的铜含量使得镀层更加均匀细致,硬度及 耐蚀性都有所提高。王憨鹰[13]对 Ni–Cu–P 复合镀层的 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施镀初期,Ni、 Cu 原子团优先沉积于基体表面能量较高的部位并开始 形核,且以不规则形态长大,直至覆盖基体表面,形 成晶态镀层;在施镀后期,随着 P 含量的不断增加, 镀层形貌逐渐由不规则形态变为规则胞状形态,直至 形成光滑平整的非晶态镀层。非晶态镀层按“晶态─ 混晶态─非晶态”的连续过渡机制形成。林中华等[14] 用化学镀方法还获得了 Ni–Sn–P 镀层。该镀层呈非晶 蜂窝状,其耐蚀性、抗氧化性、焊接性等性能均优于 Ni–P 合金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