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漆器剖析
浅谈中国历代漆器的鉴赏

王 辉
( 王羲之 故居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0 )
摘要 :近年来很 多专 家都在研 究中国历代漆器 ,从 审美角度来探 究当时年代 经济、文化等发展 情况,本文就浅谈下 中国历代漆器鉴 赏 的相 关内容 ,希 望能够对研 究漆器领域有一定的帮助。
2 0 0 8 .( o 5) .
研究证明, 漆器所使用 大漆的颜色多为红褐色, 它展示 着凝重、 古朴 的气 息 ,代表着我国传统民族: 史化的特色。当漆掺人其他的颜料,便
成为了多种多样的彩漆 , 使得漆器变得更为美观完美。春秋战国时期 出土的漆器色彩主要以红 、黑为主,以鲜明的形式特征表现了我国古 代在垢 J ! 冶 色彩基础上 自 然形成的—种审美色彩选择。到了汉代,我国 漆器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将红、黑两色作为独特的色彩语言,使得漆 器更像—种艺术品。如我国出土的云龙纹漆盘,纹饰十分精美。盘边 使用黑漆 ,而内壁采用红漆描绘鸟头 ,盘底却又用黑漆来勾勒出须角 和够 爪,仗碍色彩简明而不 寅 i 蕴, 呈现出了生动之美 。 ( 二) 漆器的实用与审美价直达到了空前的融合 自 从漆器产生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 , 漆器的单—使用功能已经
说到中国的漆器,就可以立刻联想到皇家贵族的宫廷生活 ,我 国的漆器最具有时代特色当属秦汉 、元、明、清等四个历史年代。经 过考古证明,在七千多年前 , 我国就产生了漆器 ,漆器的表面上都涂 抹了漆树汁液 ,它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并且可以使漆 器看起来更为美观。在这个年代,所制造的漆器只是为了日常生活使 用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的生活 器具使用了华美的髹漆工艺, 漆器表面 匕 涂饰备件花纹、动物等,使 得漆器不但 实用功能 ,而目 拥 有了审美的特眭。通过不断H l } 研究 与总结,发现汉代漆器工艺有四个特性 :工艺生产分为 :制造漆器、 装饰饰漆器 、烘干漆器等步骤,分工较为明确;漆器造型较大;装饰 图案多为动植物花纹、人纹等;常用彩绘作为主要装饰手法,同时也 存在镶嵌等其他工艺。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古 ^ 越来越重视审美的 概念,随着瓷器的发展,漆器逐渐被瓷器所替代。在秦汉时期,人们 发现了调色技术,也就产生了斑漆。到了盛唐时期 ,经济文化的空前 发展直接推动了漆器装饰工艺的发展,金银平脱、雕漆工艺都取得了 较大的艺术成就。到了宋代时期 ,商品贸易行业促进了漆器产业的发 展。元代时期,中国漆器已经发展到—定的高度 ,为明清漆器的发展 与成熟奠定 _ r 坚实的基础,元代漆器工艺过程较为复杂,生产了大量 装饰美观的艺术品。在明清年代 ,是我国漆器发展的顶峰,明朝政府 非常重况{ 案器的生产工艺,大力提倡种植漆树 , 漆器工艺的生产管理 者 0 官府的监督与管理。 二、i 赏中国历代漆器。来探析其实用与审美价值 ( 一) 淅 中国漆器的色嚣 ; 之美 我国古代的漆器,不但装钎 精美 ,而目散发着艺术的气息。通过
精美的明代漆器赏析

精美的明代漆器赏析剔红祝寿图菱花式盘明初期从明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及室内用具来看,宫廷装饰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艺美术展览馆。
明代礼仪中所用大辂乘舆、仪仗皆有装饰。
宫廷建筑装饰,朱门金钉,金龙画彩,殿内宝座、围屏金漆装饰等,都显示着髹漆工艺的水平。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
为了满足宫廷内外对生漆工艺品需求,还专门设立了生产制作御用漆器的官办机构。
宫廷内官监下设“油漆作”,御用监所属“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计,专门负责围屏、摆设、造办填漆、雕漆、螺钿等漆器。
原先盛产漆的长江中上游各省,漆产量大增,长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园,种植漆树千万株,以供需求。
剔黑花鸟葵瓣式盘明初期明代漆器的品种,在宋元漆器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明代漆器最为发达的、制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戗金彩漆、戗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钿漆、百宝嵌、款彩漆等。
明洪武时期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制作的漆器。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戗金漆和雕漆两类。
其装饰图案中主体纹饰有人物故事、宝相花、太平雀栀子花、太平雀葵花、苍头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鸡葵花、鹦鹉长寿花、山雀茶花、竹梅,边饰有香草、四季花、回纹等。
明初的统治者比较喜欢雕漆,除了大量制作用来满足宫廷需要,还把它们当作贵重礼品赠送国外。
百宝嵌花卉方笔筒明晚期明永乐时期现存明永乐漆器以传世品为主,其中以剔红居多,也有少量的戗金漆和戗金彩漆,如红漆戗金八宝纹经板。
传世的明永乐雕漆以盘、盒为主,兼有盖碗、盏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变化较少。
盒的造型亦有两种,一种为平顶、直壁,平底微内凹,称之为“蔗段式”;一种为盖略隆起,器斜壁内收,底略内凹,称之为“蒸饼式”。
明永乐雕漆装饰图案以花卉、山水、人物为主,图案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化。
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圆盘、蔗段式盒、蒸饼式盒上。
其图案的处理手法为在盘内或盒面布满盛开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叶茂,或衬托着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饱满,画面具有完美的整体感。
汉代漆器装饰纹样的类型与特点分析

汉代漆器装饰纹样的类型与特点分析汉代漆器在继承战国漆器工艺的基础上适应了社会需要,迎来空前繁荣的全盛时期,逐渐取代青铜器的主流地位,成为工艺装饰的首选。
与此同时,漆器设计不再只注重实用性,而是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观赏性和艺术性之上,各种类型的漆器装饰纹样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汉代漆器的装饰纹样造型和艺术特征,与汉代的政治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很深的渊源,集中反映了汉代气势恢宏的繁荣局面,也映射出汉代人的独特的审美观。
一、汉代漆器装饰纹样类型汉代漆器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题材多取自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并适当借鉴了点、线、面构成的抽象几何图形,此外,由于汉代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生活场景也是常见的漆器纹样。
因此,汉代漆器纹样类型主要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生活纹样三种。
(一)动物纹样人们对动物纹样的喜爱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这也是我国传统工艺设计中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
汉代漆器的动物装饰纹样十分常见,且动物造型多种多样。
第一,动物纹样多种多样。
汉代漆器的动物纹样不仅包含牛、鸟、龟、豹、虎等常见的动物造型,也包含一些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造型,比如龙、凤凰、云豹等。
其中,云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纹样,尤其多见于汉代皇室漆器装饰,湖北出土的汉代云豹纹样漆器盖就是云豹纹样的代表之作,在这件漆器作品之中,中心的云豹造型威猛生动,四周用植物纹样装饰,整个画面十分具有观赏性。
第二,动物纹样造型夸张。
汉代漆器的动物纹样并不追求写实,而是在参照物的基础上,运用夸张、抽象、概括等手法,将动物的特征和漆器的美观相结合。
云豹图案为例,中心的云豹图案线条流畅优美,身躯呈现出夸张的大幅度弯曲,而且尾巴和须也进行了夸张化,生动展现了云豹矫健威猛的形象。
(二)植物纹样植物纹样是指以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为题材,在此基础上运用抽象概括手法进行变形,最终完成富有装饰性的漆器纹样。
植物纹样是汉代小件漆器中运用最多的造型类型,主要有蔓草纹样、卷草纹样、四叶草纹样三种,其主要作用有两点:第一,丰富、生动的衬托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之漆器

战国漆器的特点
战国时代漆器工艺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技术,生产 规模日趋扩大,成为历史上重要成长时期,漆器已 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漆器的制作已社会化,漆器 的使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其轻便、无异味、耐腐蚀、 保暖隔热的特性已被人们普遍认知。漆器制品广泛 应用于各个阶层。从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看,显示统 治者地位的陪葬品中,漆器逐渐增多,而青铜器逐 渐减少,这说明当时漆器工艺已相当成熟。 战国时期,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和冶铁业技术的提高,使漆器制作在制胎和加工方 面的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大量的漆 器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专 门培植漆树的园圃,漆工的管理也具有了一定的规 模和组织,内部分工细致。
乐舞纹鸳鸯盒 战国 长10.3cm 宽6.4cm
高8.6cm
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木胎,雕制。鸳鸯身为两半分别制作再粘合 而成。盒里髹红漆,盒外髹黑漆,用红漆与金色 绘鸳鸯的眼、嘴及羽毛等纹样。并在鸳鸯盒两侧 绘图:一幅龙形双层架座,上层悬两个甬钟,下 层挂两件石磬,一乐师手持长棒背向撞钟;另一 幅是乐师捶击建鼓,并有戴冠佩剑的舞人伴舞。
春秋漆器的特点
春秋时期,漆器由于轻便、精巧,被广泛用于当时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王亲国卿、宫廷贵族竞相使用漆 器替代青铜器,在上层社会蔚然成风,使其成为丰富 当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 出土的漆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制作之精、分布之 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春秋时期的漆器除了木胎,还有竹胎、 石胎和铜胎。漆器的种类有: (1)饮食器,如杯、盘、豆、勺、俎、壶 等。 (2)家居用器,如奁、盒、几、案、床、 衣箱、屏风等。 (3)兵器,如漆弓、漆盾、甲胄及各种兵 器的杆、柄、鞘等。 (4)乐器,如琴、瑟、鼓、笙等。 (5)生产用器,如工具箱、工具鞘等。 (6)丧葬器,如葬棺、椁以及镇墓兽等。 (7)交通工具,如车、船等。
中国传统工艺——漆器(组图)

中国传统工艺——漆器(组图)巧法造化,质则人身,纹象阴阳。
《髹饰录》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造型,经髹漆而成的器物。
在中国, 漆之为用历史悠久。
1978年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
河姆渡文化朱漆木碗,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碗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外壁涂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天然漆,微见光泽。
新石器时代,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漆器经历了它最初的繁荣期。
到了战国、汉代,漆树栽培受到重视,漆器生产规模宏大,盛况持续数百年。
战国时期,设有专官对漆器生产进行管理。
《史记》记载庄子(约前369—前286)“尝为漆园吏”,说明庄子曾任管理漆园的官职。
汉代的漆器生产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当时的漆器生产组织严谨,分工很细。
1932年,朝鲜乐浪出土的汉代漆器铭文中详细记录了制作的时间、地点、分工、工官等。
各工种各司其职,如素工制作漆胎灰底,髹工涂漆,画工彩绘,上工在漆器口缘上铜扣,清工最后修饰,漆工专门制漆,供工供应材料等。
战国早期彩绘漆内棺,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漆器制作采用木胎,比较厚重。
到了后期,器胎类型开始变得丰富:有轻便的木片卷粘胎、多变的夹(今称脱胎,由漆灰制成,再用麻布裱糊表面)和坚韧轻便的皮胎(由牛皮制作,多制成漆盾)。
战国漆器的制造以楚国为中心,主要出土地点在湖北江陵、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
漆器的色彩一般是黑红两色,以黑地红纹为多,对比明快,既朴素又华美。
装饰纹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车马、舞蹈、狩猎等社会题材,具有清新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
漆器品种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不仅可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还可应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取代了部分青铜器。
所以,尽管当时漆器价格不菲,仍备受新兴诸侯的宠爱。
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地分布也更广,以四川的蜀郡和广汉郡为中心。
皇家之奢:中国漆器艺术

品质生活·艺术欣赏皇家之奢:中国漆器艺术文/包燕丽 徐悦 图/上海博物馆千文万华漆之魂“千文万华——中国漆器艺术展”伊始,上海博物馆器物部的包燕丽主任就在特展开幕中介绍说:“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可是现在漆器的英语表达是JAPAN,这是外国人对漆器的误读。
中国才是漆器的始祖。
漆器也是真正意义上,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因为漆器皆为皇家所用之物,且素有千里万刀一斤漆的说法(制作一斤漆料就需要在千亩之地的漆树上砍制千刀,等待收割漆原料),可以说制漆是非常费人力物力的一门工艺。
制作完成的精品漆器送入皇宫,残废的漆器也不会流入民间,而是在专门的地方销毁,以体现皇家之物的尊贵象征。
我想漆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千文万华”这个词出自《髹饰录》,它原本是形容明代漆器工艺的盛况。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发现距今7000年的朱漆木碗,漆色已经不是天然大漆的黑褐色,而是调入了朱砂的红色。
“千文万华——中国漆器艺术展”已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将展至2019年2月24日。
漆器因其本质的脆弱性,不宜展出时间过长,中国漆器珍品,于漆器容易收缩变形,只收藏字画、金银器等文物,器……更谈不上有关漆器的著录。
”回顾我国古代漆器研究的历程,都是与考古发现密切相关的。
但国人对漆器似乎已经淡忘,除了出土的早期漆器外,明清漆器主要收藏于两岸故宫博和少数几馆,东瀛日本却保留了大量宋元时期的漆90品质生活艺术欣赏皇家之奢:中文/包燕代表作品:战国彩绘漆镇墓兽湖北省荆州市刘家台25号战国墓出土镇墓兽由基座、兽体、一对大鹿角组成,基座与兽体用整木雕制而成,方形底座浮雕方块纹,兽体直接插入底座中间的榫孔内。
兽头浮雕,兽眼凸起,云状兽眉,龇牙咧嘴,口吐长舌,兽颈后曲。
兽体髹黑漆,并用红漆描绘云纹、几何纹等。
一对鹿角插在兽头两边,向外张开的枝杈既显示威严,又寓意繁衍再生。
这件镇墓兽阴森中透着神秘,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
出时间过长,而一次性展出280余件自战国时期直至20世纪的珍品,足见上博收藏漆器之丰富。
古代漆器文化的研究

古代漆器文化的研究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漆来装饰物品具有多种意义。
首先,漆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制作工艺独特,精细而工整,为后世的工艺美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素材。
其次,漆器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技术水平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漆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史前时期,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使用漆来制作器物的记录。
经过长期的发展,漆器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各个朝代有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风格。
笔者在此将重点探讨汉唐时期的漆器文化。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漆器制作技术中的巅峰时期,也是漆器文化的高峰时期。
汉代漆器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文具、饰品等方面,并在表面装饰上不断创新,采用了金银镶嵌、骨雕、象牙雕、石镶嵌等技术,使漆器更加精美。
唐代漆器则更加强调色彩和描绘技法,新发明了丹、金、银等颜料,创造了各种鲜艳、华丽的色彩效果,呈现出唐代的开放、豪放、多彩的时代特色。
汉唐时期的漆器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首先,在漆器的造型上,大多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莲花、龙凤、云纹、花鸟等,这些元素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其次,在漆器的配色上,一般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颜色,如红、黄、白、黑等,这些颜色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最后,在漆器的图案设计上,大部分都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传说、神话等,这些图案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漆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文化瑰宝。
古代漆器文化的研究,不仅承载了一些历史名人的人生轨迹与实践经验、工艺水平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视觉审美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当今世界面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浸蚀之下,依然独领风骚。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古代文物的保存、收藏和展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故宫馆藏漆器赏析【图文】

故宫馆藏漆器赏析【图文】故宫馆藏漆器赏析贵文物325件。
这些漆器工艺不仅种类齐备,内容丰富,且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研究价值,是世界工艺美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彩绘漆涡纹方耳杯,战国楚,高5.5cm,口径17.5-10cm,连耳宽15cm,底径10-6cm杯为厚木斫胎,口呈椭圆形,弧壁,平底,方形耳。
器内髹红漆,边髹一周黑漆,饰变形鸟头纹间涡纹。
双耳赭色漆,绘变形鸟头纹间三角卷云纹、涡纹等。
杯外壁赭色漆,无纹饰。
此杯出土于荆州江陵雨台山354号战国楚墓。
耳杯是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饮食具,从出土的情况看,方耳杯较圆耳杯原始,时代较早,出现于春秋,到战国时数量增多,至汉代则已绝迹。
此耳杯所饰变形鸟头纹是战国漆器中最具特点的装饰纹样。
彩绘漆几何纹方耳杯,战国楚,高6cm,口径18.3-11.4cm,底径12.2-6.6cm,连耳宽15.6cm耳杯厚木斫胎,杯口呈椭圆形,弧壁,平底,方形耳。
器内髹朱漆,双耳及杯外壁髹赭色漆,耳面绘几何纹,两端侧面绘涡纹。
此耳杯出土于荆州江陵范家山15号战国楚墓。
其胎体较厚,具战国漆耳杯的胎质特点。
西汉漆器之胎体减薄变轻,耳杯胎体亦如此。
耳杯所饰几何纹及涡纹是战国至西汉漆器装饰的主要辅助纹样。
彩绘漆鹿角镇墓兽,通高110cm,兽头高69cm,底座32-19cm 此镇墓兽出土于荆州江陵藤店一号战国楚墓,斫木胎,座上插单面兽头,口吐朱漆长舌,双目外凸,兽头上插双鹿角。
通体髹黑漆,方座上绘朱、白彩兽面纹,兽身绘朱彩S形卷云纹和菱形纹等。
镇墓兽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独特的器物之一种。
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镇墓兽的基本形态由鹿角、兽形首、方形底座三部分拼合而成。
鹿角插在兽首顶部孔内,兽身插在底座方孔内,多作长颈、鼓眼、口吐长舌状。
其形制有单头、双头、变形龙面式、变形人面式等多种,多数单头,少数双头。
从出土镇墓兽的排比中可以看出其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演变规律,大致是兽面渐变为人面,无舌渐变为长舌,无颈渐变为长颈,兽面由彩绘发展为雕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1974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1973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
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
胎骨比较厚重。
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
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
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二、夏商周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 这里所说的夏周三代,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时期,从公元前二千年到前四百七十五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器时代。
奴隶制生产关系优于原始社会,而青铜器时代又较石器时代有很大进步,所以这个时期的漆工艺,加速了前进的步伐,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漆器生产,古籍中开始有了记载。
如夏商时期,《韩非子·十过》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於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处,而朱画其内。
”西周春秋时期,《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周礼·地官司徒·载师》:“唯其漆林之征,二十有五”。
《庄子·人世间》记载楚昭王(公元前512年-----前489年)时,楚狂接舆对孔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上述古籍记载表明,这个时期的漆工艺有了很大进步。
如新石器时代的漆,是来自野生漆树,而商周时期,已开始人工种植漆树,到春秋时期,种植漆树非常普通,故“割漆”已成为人们普遍而又经常性的生产活动了。
考古发现夏代的漆器,主要有二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鼓、盒、觚、匣、缽等漆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出土了两件朱漆器。
这时期的漆工艺,从地域讲,已从长江扩展到了黄河、辽河等流域;从装饰艺术讲,出现了雕刻新工艺,发现了雕花漆器。
商代漆器发现二十多处,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地。
漆器品种也大大增加,除了生活用具外,还有兵器、车马器和葬具等。
商代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经济很发达,漆工艺取得了很多新成就: (一)除木胎和陶胎外,出现了铜胎和皮胎漆器。
(二)青铜刀具车旋木胎的新工艺。
河南罗山天湖商墓一件漆木碗,是取板材车旋而成的。
(三)用绿松石、牙、龟甲、角片和石片镶嵌漆器,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说明商代漆器装饰,已开始由实用向审美意义的方向发展。
(四)金箔贴花新工艺。
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一件漆盒上,贴有半圆形的金箔片。
西周春秋时期的漆器,出土地点主要在湖北、河南、陕西、安徽、山东、北京等地。
漆器数量和分布范围均超过前代。
西周漆器突出的成就是蚌泡和蚌片镶嵌技术的广泛采用。
如河南陕县上村岺虢国墓地、洛阳庞家沟和西安张家超坡西周晚期墓,都出土了嵌蚌泡的精美漆器。
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嵌蚌片漆器令人惊叹:蚌片表面光滑平整,边缘整齐。
蚌片之间接缝十分紧密。
专家认为,“蚌片的磨制和镶嵌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准,绝非螺钿初始阶段所能及。
” 春秋漆器则以漆绘为主要特点。
大多数漆器均有线条流畅、构图精美的各种漆绘图案和纹饰。
夏商周三代漆器艺术,已经不再像新石器时代那样朴素、单纯,而变得神秘、庄严和狞厉了。
奴隶制时代是宗教、神灵、奴隶主统治前广大劳动人民,是一个从头到尾都充满暴力的社会,但文明又是在暴力中诞生的,古代文明是通过血与火、凶残、野蛮、恐怖和力量来开自己前进的道路的。
商周漆器上大量的饕餮纹、去纹、雷纹、窃曲纹,以及龙纹、凤纹、夔纹、虺纹等等,就是奴隶制意识形态在漆器艺术上的表现。
它是一种充满了神秘、威严和庄重的艺术。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的漆器上,就已经有了饕餮纹。
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漆器上,有大量的饕餮纹。
北京琉璃河西周墓的漆器,“用蚌片嵌出眉、目、鼻等部位,与朱漆纹样组合成饕餮图案。
” 饕餮是一种凶残的怪物。
《左传·文公十八年》:饕餮“贪于饮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
饕餮形象以头部为主。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已身,以言报更也。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动物在抵御处敌进攻时,总是用带角的头部正对前方,所以,它又是威猛、勇敢的形象。
去纹是天上的云彩,天上是上帝、神仙居住的地方,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雷纹也是一种神秘纹饰。
《说文·雨部》:“雷,阴阳薄气,雷雨生物者也。
从雨、雷象回转形。
”人们把夏商周三代大量的回转形几何纹称为雷纹。
夔、虺龙、凤等也都是神物,它们是力量、神秘、庄严的化身。
根据上述分析,夏商周三代漆器装饰艺术,其宗教意义是大于审美意义的,它是超人的历史量与宗教神秘观念结合的产物。
但是,今天我们从纯粹欣赏的角度去看,它们仍然有着巨大的美学魅力。
三、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的漆器艺术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581年,共1056年。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由于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这一时期的漆工艺突飞猛进,进入了中国漆工艺的巅峰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战国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钢制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
考古发现战国的漆器,遍及全国各地,以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山西等地出土最多,其中湖北、湖南、河南、均属楚地,说明楚国的漆器制造处于先进地位。
例如,考古工作者在楚国腹地湖北江陵,发掘了数千座楚墓,其中许多墓都有漆器随葬。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出土的战国漆器,有六七千件之多,近百个漆器品种,说明漆器已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
战国漆工艺有许多新成就,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夹纻胎新工艺 由于工具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夹纻胎新工艺。
这种工艺是先作胎骨模型,然后再在模型上层层裱褙麻布和涂上漆灰,干固后脱出其模,便形成了漆器的胎。
由于麻布夹在漆灰中间,人们便称其为夹纻胎,它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始祖。
夹纻胎漆器有许多优点,除了牢固和轻巧之处,随气候变化失水和吸水的能力比木胎小得多,很少收缩和膨胀,很少变形,更不易开裂,比木胎好得多,这无疑是漆器制胎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
夹纻胎漆器最早在湖南长沙、常德和四川新都等地的战国墓中发现。
(二)扣器的发明 从战国至秦汉,木胎漆器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厚木胎向薄木胎发展,漆器变得越来越轻巧和精致。
但是,虽然轻巧了,却变得不那么牢固和结实了,人们必须采取加固的措施。
于是,人们在容易磨损和开裂和口沿处,用金属进行加固,这种用金属加固器口和漆器,当时叫扣器。
《说文·金部》:“扣,金饰器口。
”用金饰器口的漆器,既牢固又美观,是漆工艺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
扣器产生于战国晚期,最初主要是铜扣。
(三)漆器从木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
过去是漆工为木工服务,现在却出现了木工为漆工服务的新格局。
秦代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考古发现的漆器不少,而且,在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漆器上,有“素”、“包”、“上”、“告”等烙印文字,说明漆器制造已有了初步的明确分工。
汉代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长达四百多年,经济非常发达,在战国秦代漆工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把漆工艺进一步推向顶峰! 汉代文献有大量关于漆工艺繁荣的记载。
《史记·货殖列传》说:全国各地市场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
《盐铁论·散不足》说:“今良民文杯画案”、“彩画丹漆”。
漆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汉人崔寔《政论》说:“农夫掇耒而雕镂”。
广大农民丢下农具,纷纷去当漆工。
所以扬雄说,汉代成都的漆器作坊,“雕镂扣器,百伎千工”,生产规模巨大。
《盐铁论·散不足》说,汉代漆器乃“养生送终之具也。
”人们不仅生前大量使用漆器,死后还要用大量漆器随葬。
漆器是汉墓的主要随葬品,一般墓随葬几件、几十件不等,最多的有一墓千余件。
全国汉墓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根据汉代文献记载,全国最著名的漆器产地有蜀郡、广汉、河内、颍川、南阳、济南、泰山、武都等八个郡、但考古发现,“蕃禺(今广州市)、布山(今广西桂林市)、莒市(今山东省内)、广陵国(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等地,也都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制造中心。
” 汉代漆工艺有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和创造。
(一)西汉初期发明了锥画漆器,西汉中期又在锥画的线条里填金彩,这是后代“戗金”的先声。
(二)以前虽然有镶嵌漆器,但嵌料多是单一的,西汉出现了“七宝”、“列宝”、“杂宝”漆器,即是用许多宝贵材料,杂嵌于一器之上,这是后世“百宝嵌”漆器的始祖。
(三)战国晚期刚刚出现的扣器,在汉代大量流行,并且有金扣、银扣、铜扣等许多品种,风行一时。
(四)在战国还处于试制阶段的夹纻胎漆器,汉代不仅大量生产,而且技术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如在麻布外再裱缯帛,或干脆用缯帛制胎。
这样,漆器表面更加光洁,造型更加美观。
(五)虽然商代就发明了金箔贴花,但只有到汉代,金、银箔贴花才大量流行,并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
(六)堆漆是汉代漆器装饰的新创造,它使图像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七)采用了专业分工很细的流水作业的先进生产方法。
一件漆器,一般要经过素工、髹工、上工、黄涂工、画工、工平、清工、造工等八道工序,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这是汉代漆工艺空前发达和进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