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杂诗》诗词鉴赏
《杂诗》古诗词鉴赏

《杂诗》古诗词鉴赏《杂诗》古诗词鉴赏《杂诗》古诗词鉴赏1《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杂诗》古诗词鉴赏2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抒情诗句】《杂诗 其一》译文注释_《杂诗 其一》点评_陶渊明的诗词

【抒情诗句】《杂诗其一》译文注释_《杂诗其一》点评_陶渊明的诗词【抒情诗句】《杂诗其一》译文注释_《杂诗其一》点评_陶渊明的诗词杂诗之一[魏晋]陶渊明生命没有根,像尘土一样漂浮在陌生人的身上。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作为兄弟登陆,为什么是血肉之躯!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如果一个繁荣的年份不再到来,那么早上就很难再起床。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蔡斯:蔡斯,跟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刚出生。
这句话和下一句话都说,你为什么需要自己的同胞和兄弟亲近?这意味着世界应该被视为兄弟。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盛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次:第二次。
【古诗今译】世界上的生活就像路上的灰尘。
它就像没有根的浮尘。
生命随风飘荡。
这段经历很艰难,而且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兄弟。
你为什么要有自己的同胞和兄弟才能亲近?当你快乐的时候,你应该开心。
如果你有酒,你应该邀请你的邻居和朋友一起喝酒。
生活就像时间。
只要它过去,它就不会回来。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做更多的事情。
【赏析】陶渊明(365?427),性格鲜明,绰号五流,晚年改名为钱。
在他死后,他的亲戚和朋友都有一个私人的追授头衔叫“京杰”。
东晋旬阳柴桑人(今九江市)。
当他年轻时,他的家庭衰落,他的父亲在八岁时去世,他的母亲在十二岁时因病去世。
他与母亲和妹妹住在一起。
孤儿和寡母大多生活在祖父孟佳的家中。
它不仅为他提供了阅读《六经》和《庄子史》的条件,也为他提供了阅读《六经》和《庄子史》的条件。
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天下豪志安逸”和“群山情怀”两种不同的兴趣。
简析陶渊明杂诗其二

简析陶渊明杂诗其二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全诗如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析: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有志不能施展的苦闷。
诗的开头四句描述了日落月升的景象,以及万里夜空的光辉和空中的景色。
这四句写景,但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而是为了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时间在不断流逝,而诗人却独自一人,无人相伴。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描述风吹入户、枕席生冷的细节,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同时,诗人也感悟到气候的变化,意识到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更替。
他因为愁思难以入睡,感受到了漫漫长夜的无尽。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他想说话却无人回应,只能举杯向自己的影子敬酒。
这种自我安慰的举动更加凸显了他的孤独和苦闷。
同时,他也意识到时间在不断地抛弃人,自己虽然有志向却无法实现。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无法平静的心情。
他因为意
识到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而感到悲伤,这种悲伤让他无法入睡,一直到天亮都无法平静下来。
陶渊明的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细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和苦闷。
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有志不能施展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陶渊明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陶渊明《杂诗八首》其一赏析

陶渊明《杂诗》其一赏析陶渊明《杂诗八首》其一赏析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赏:死亡在人生中是绝对无可避免的。
与时间的永恒相比,人的一生极为短暂。
余此以外,时间相对于个人来说,都是死亡。
因此,人生之相对于永恒,实际上就是短暂的生命之相对于永恒的死亡。
在这样的对比面前,生命和人生都是微不足道的。
诗人看到了这些,在他的眼里,这微不足道的生命和人生与大路上的.灰尘没有什么区别:毫无分量、毫无依恃,只要一阵风来,一切就全不存在了。
在这样的人生面前,很多东西近乎没有意义。
比如说骨肉之情,既然人生都已经如此轻微,那么骨肉之情还有什么呢?只要一阵风就可以改变一切了!那一阵风。
随时都可能吹断我们的前世后生。
在这一阵风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一条是放纵。
既然一切都是如此微不足道,那么就索性什么也不在意。
另一条则是珍重。
既然一切都是如此无不足道,那么就要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这是截然对立的两条路,陶潜选择的是后者。
骨肉之情都没有什么,那又何必拘拘于骨肉之爱呢?同样作为灰尘,只要能一同落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应该像兄弟一样友爱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一过,就什么也没有了。
那么,“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好好地珍惜这人间短暂的生活吧!这是陶潜的看法。
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不是从陶渊明开始的,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之后主张及时欢乐的看法也不是从陶渊明开始的。
曹丕在认识到“人生如枯枝”、随时会断裂之后,就说“何不披纨服,饮美酒”,是主张及时行乐的。
但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区别:在曹丕这里,“披纨服,饮美酒”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放纵行为,而陶渊明的“斗酒聚比邻”则更多地向往“灰尘们”在一斗酒之间获得的融融欢情。
认识到终极的虚无,直面它,然而好好地珍惜拥有的一切,最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就是陶渊明这首诗的选择。
陶渊明诗词《杂诗·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诗词《杂诗·其一》原文译文赏析《杂诗·其一》魏晋: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赏析】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
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
陌: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
”常身:常住之身。
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
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落地:指诞生。
这两句是说,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欢:欢愉。
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该聚在一起共饮。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翻译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啊,此前我有家却归去不得。
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堪:可以,能够。
直须:不必犹豫。
陶渊明杂诗赏析

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以至后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夜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是生活来说,其意义是长青的。本诗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未成、生命之价值尚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冷风入户,使诗人感悟到季节的交替、时光的流逝,思绪万千,彻夜难眠。这四句诗承
上启下,由此转入伤感悲戚的格调。诗人本怀有远大的抱负,少年时即有济苍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但是频繁的战乱、黑暗的官场,使这位志高行洁的诗人理想破灭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
陶渊明《杂诗》赏析
--------------------------------------------------------------------------------
这首诗明白的揭示了诗人蕴藏在内心之中的激动情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坚持不与黑暗的政治不合作的诗人,宁可选择田园过清贫日子的诗人,在追忆少年壮志的时候,也会对“日月掷人去”如此深致悲凄。人并不是生来就要做隐士,可见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的确采取的万不得已的方法来谋求自我的操守。一个风月清美的良宵,却承载着诗人太多的哀愁。较之少年时与今时的自我,于是悲伤的感情更加深切。与他的《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一首中一样,赞颂它心志不变的同时,也说“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惋惜着他们“有志不获骋”。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

【导语】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浔阳柴桑⼈。
东晋末⾄南朝宋初期伟⼤的诗⼈、辞赋家。
下⾯是⽆忧考分享的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
欢迎阅读参考!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 《杂诗·其⼀》 魏晋:陶渊明 ⼈⽣⽆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常⾝。
落地为兄弟,何必⾻⾁亲! 得欢当作乐,⽃酒聚⽐邻。
盛年不重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不待⼈。
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此为第⼀⾸。
王瑶先⽣认为前⼋⾸“辞⽓⼀贯”,当作于同⼀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年(414),时陶渊明五⼗岁,距其辞官归⽥已有⼋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中愁叹万端,第⼋⾸专叹贫困,余则慨叹⽼⼤,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之⽆常,感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常”“⽣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九⾸》到三曹,从⽵林七贤到⼆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调。
这种⾳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根蒂”四句意本《古诗⼗九⾸》之“⼈⽣寄⼀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之⽆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在世即如⽆根之⽊、⽆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好⽐是⼤路上随风飘转的尘⼟。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每⼀个⼈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作⽆根之⽊、⽆蒂之花,是为⼀喻,再⽐作陌上尘,⼜是⼀喻,⽐中之⽐,象外之象,直把诗⼈深刻的⼈⽣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为沉痛的悲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杂诗》诗词鉴赏
杂诗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即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理应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理应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理应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注释
蒂(dì):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落地:刚生下来。
斗:酒器。
比邻:近邻。
盛年:壮年。
即时:趁盛年之时。
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
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能够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仅仅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
更广的水准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
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
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
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人生
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