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九《停云》

合集下载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停云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停云

古诗文系列:停云
停云:
(并序)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 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其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其二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古诗文系列:停云
停云: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其四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古诗文系列:停云
赏析:
无论是“良朋悠邈,搔首延儜”的烦急, 还是“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无奈,无 论是“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的愿望,还 是 “岂无他人,念子寔多”的担忧,无 不尽显诗人的火热心肠和深情厚意。
正因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一往情深, 而使诗人陷入寂寞孤独:“竞用新好,以 怡余情”。—— 始发新芽的东园之树, 都竞相用发着嫩芽的枝叶让我快慰,这正 是因寂寞孤独而生幻觉,或聊以自慰。
古诗文系列:停云
译文:
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 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 其三 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 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 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 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 其四 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
古诗文系列:停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赏析:
因为寂寞孤独,诗人才羡慕那“翩翩飞鸟” 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
诗中“八表同昏”等诗句,表面看是 写天气,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 象来形容春季的天色,似乎形容过量,显 然,这里是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 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 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的意思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的意思

⼀尊搔⾸东窗⾥。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的意思⼀尊搔⾸东窗⾥。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的意思“⼀尊搔⾸东窗⾥。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出⾃宋朝诗⼈⾟弃疾的作品《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其古诗全⽂如下:甚矣吾衰矣。

怅平⽣、交游零落,只今馀⼏!⽩发空垂三千丈,⼀笑⼈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多妩媚,料青⼭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尊搔⾸东窗⾥。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吾不见,恨古⼈不见吾狂⽿。

知我者,⼆三⼦。

【注释】妩媚:潇洒多姿。

搔⾸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浊醪:浊酒。

云飞风起:化⽤刘邦《⼤风歌》之句“⼤风起兮云飞扬”。

不恨古⼈吾不见,恨古⼈不见吾狂⽿:引《南史·张融传》的典故:“不恨我不见古⼈,所恨古⼈⼜不见我”。

知我者,⼆三⼦:引《论语》的典故:“⼆三⼦以我为隐乎”。

【翻译】我已经很衰⽼了。

平⽣曾经⼀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惆怅。

这么多年只是⽩⽩⽼去⽽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

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潇洒多姿,想必青⼭看我也是⼀样。

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常相似。

把酒⼀尊,在窗前吟诗,怡然⾃得。

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会翻飞,狂风会骤起。

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只恨前⼈不能见到我的疏狂⽽已。

了解我的,还是那⼏个朋友。

【赏析】词的下⽚作者⼜连⽤典故,借饮酒抒怀,抒发清⼼淡泊的⾼尚节操和超凡脱俗的狂放个性。

“⼀尊搔⾸东窗⾥,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便是词⼈对陶渊明《停云》的化⽤,⽤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感叹已是⽆⼈如陶渊明⼀般知酒。

停云的诗句

停云的诗句

停云的诗句
停云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内容如下:
停云,思故乡。

故乡行云是,
行云云我悲。

归乡不及云。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看到天空中的云彩,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他认为故乡的云彩和天空中的云彩是一样的,但是当他回到故乡时,却发现故乡已经变了样。

这让他感到非常悲伤。

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手法非常巧妙。

2.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天空中的云彩和故乡的云彩进行对比,突出了故乡的变化。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排比、反
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 语言特点: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清晰。

陶渊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这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

总之,《停云》这首诗歌通过对天空中云彩的描写,表达了陶渊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它语言简洁明了,表现力强,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诗作《停云》四章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诗作《停云》四章

《停云》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分四章,其主旨为思亲友,写春来发酒,由酒思与亲友共享,然时乱路阻,不能畅怀。

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全诗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停云·并序》
停云,思亲友也。

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停云·其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其二》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停云·其三》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停云·其四》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陶渊明《停云(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

陶渊明《停云(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

陶渊明《停云(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停云(选二首)【东晋】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

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①,叹息弥襟。

其一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②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其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注】①愿:思念。

言:语助词,无意义。

不从:不顺心,不如愿。

①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

泛指天地之间。

伊:语助词。

阻:阻塞不通。

1.按照体裁分册编选诗集,请选出可以与《停云》编入同一分册的作品。

()A.《诗经·氓》B.《蜀相》C.《望海潮》D.《窦娥冤》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写作手法没有运用在这两首诗歌中?()A.景物烘托B.细节描写C.动静结合D.直抒胸臆3.小验同学想在班级公众号上发布一期“比兴”专题的诗歌推送,并向同学们征集运用比兴手法的诗歌。

你会推荐《停云》中的哪一首充实材料?请你向班级公众号投稿,并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

【答案】1.A2.B3.我会选择第一首。

第一首开头两句比兴连用,既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来起兴,引入后面的抒情,又用“霭霭”“濛濛”衬托主人公思念友人而不得见的伤感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的能力。

《停云》是四言古诗。

A《诗经·氓》是四言古诗。

B.《蜀相》是七言律诗。

C.《望海潮》是词。

D.《窦娥冤》是杂剧。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A.“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意思是: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以昏暗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伤感的心理,属于景物烘托;C.“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闲止”静景,“相和”动景,动静结合;D.“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直抒胸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所选的篇目,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选用的原因,要突出“比兴”的手法。

我选择第一首诗。

开头两句比兴连用,“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意思是: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

停云陶渊明运用的典故

停云陶渊明运用的典故

停云陶渊明运用的典故
停云是陶渊明所著《归去来兮辞》中运用的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故事。

故事中说,庄子说出“史可法策驭于尧,吴起守兵于夏,籍没
于繁丝。

彼其世有几希!”的话,引出了一个叫齐物论的问题。

有人问庄子:“何谓齐物?”庄子回答说:“齐物者,凤与鹊;
冯河与郭巨;停云与散雨。

至人无差,大德不逮。

”其中的“停云与散雨”便是陶渊明借用的典故。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他在诗中写道:“世人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通过停云典故,陶渊明将自己比作停住的云,与众
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浊世界相对立。

他认为自己注重内心修养,追求真理和美好,与世事无关,不被世俗所动摇。

因此,这个典故突出了陶渊明独立的精神和对纯洁与高尚的追求,表达了他的孤高情怀和对世俗繁华的嗤笑。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原文、赏析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原文、赏析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停云》原文停云,思亲友也。

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春,当时作者闲居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此前一年,桓玄在建康(今南京)篡东晋帝位,这一年二月,刘裕收取京口(今镇江)、广陵(今扬州),进一步攻占建康(今南京)。

桓玄逃经浔阳,挟晋帝走江陵(在今湖北)。

译文《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

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可是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其一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

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

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自奉。

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

其二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

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

其三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

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

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

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

其四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

收敛翅膀悠闲态,呜声婉转相唱酬。

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难丢。

陶渊明《停云》诗词赏析

陶渊明《停云》诗词赏析

陶渊明《停云》诗词赏析停云魏晋: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

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译文《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

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不过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其一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

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

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自奉。

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

其二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

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

其三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

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

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

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

其四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

收敛翅膀悠闲态,呜声婉转相唱酬。

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难丢。

思念良朋不得见,无可奈何恨悠悠。

注释停云:凝聚不散的云。

罇(zūn):同“樽”,酒杯。

湛(chén):没,有盈满之意。

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

这个句说酒罇之中斟满新酿之醪。

列:排列。

初荣:新开的花。

愿:思念。

言:语助词,无意义。

从:顺。

不从:不顺心,不如愿。

弥(mí):满。

襟:指胸怀。

霭(ǎi)霭:云密集貌。

濛(méng)濛:微雨绵绵的样子。

时雨:季节雨。

这里指春雨。

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

泛指天地之间。

伊:语助词。

阻:阻塞不通。

寄:居处(chū),托身。

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抚:持。

悠邈:遥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停云(并序)
停云,思亲友也。

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原言不获,抱恨如何!
陶渊明诗的杰出成就主要在五言诗,四言诗的价值远不如五言诗高,其中最好的当推《停云》和《归鸟》,尤其《停云》,得到历代学者很高的评价。

《停云》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当时陶渊明四十岁。

他辞去桓玄的官职,回到家中隐居,到此时已经三年。

东晋在这个时候即将覆亡,连年战乱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陶渊明的家乡寻阳,屡次发生战争,也是多灾多难的地方。

我们要认识陶渊明在这个时候写下的这首《停云》,鲁迅的一段话是很好的指引:“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样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陶渊明可并非淡然忘世,而是实有志于天下、希望自己能够“大济于苍生的人”。

他在写《停云》几个月以后所作的《荣木》中说:“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还想驱车策马,出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陶渊明在此时以前,曾任州祭酒,后来又当过桓玄的僚佐。

对于当时政治黑暗,风云变幻和统治集团的相互倾轧厮杀,他是有亲身的体验和认识的。

他在写《停云》的时候,刘裕等发动了讨伐桓玄的战争,而且战火已经燃烧到他的身边,他对时局自然是不能不关心的。

龚自珍很了解他创作《停云》时的心情:“陶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舟中读陶诗》)。

《停云》如诗小序所说,是写“思亲友”。

但他关心世乱、满腔悲愤之情,在字里行间奔流着,到诗的结尾,就喷薄而出,岂只是“思亲友”而已。

因为当时不便直言,渊明感变伤时,只能借思亲友隐晦曲折地表现出来。

温汝能说得不错:“诗中感变怀人,抚今悼昔,一片热情流露言外,若仅以闲适赏之,失之远矣”(《陶诗汇评》卷二)。

《停云》全诗四章,都用比兴。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一开始就写得很出色。

停云,云凝聚着不散,不流动,大概指其时天空没有什么大风。

霭霭,云盛的样子。

“霭霭停云”,
是写天空满布着凝聚不散的浓密的黑云。

“濛濛时雨”,我们可以设想,诗人从东轩望去,天空和原野里正下着迷迷濛濛的春雨。

这阴暗的云雨象征当时晋朝大乱的光景。

“八表同昏”,诗人感慨整个天地都是这样昏暗:天下大乱,晋室垂危,老百姓遭受苦难。

“平路伊阻”,平坦的道路被雨水阻塞,言外之意是,在战乱中,交通组绝,并为后面写远方的朋友不能前来作伏线。

渊明在开头四句,有感于时局动乱,就眼前的景物稍加描画,着墨不多,而意境却是那么阴沉忧郁,甚为感人。

四句诗,十六个字,可以说是字字沉痛。

这种意境自然引起渊明怀念朋友。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写出了他思念朋友的深情。

“良朋悠邈”,读者联系全篇和上下文,就会想象到,渊明所深切地怀念的朋友,在遥远的地方,在战乱中,交通阻绝,不能前来。

“搔首延伫”,渊明也许在室内走来去,也许站在窗口,凝望着前面那条朋友可能从那儿走来的小路,等待了很久,心情很烦乱,搔着头,却始终不见那朋友来。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四句,写渊明等待朋友时那种神态和心情,很生动、很真实。

他那两鬓斑白,满怀幽愤的形象活现在我们面前。

古典诗词的构思造语很精工,语言很少,而含意深远。

读诗词的时候,特别需要用丰富的想象,探索言外的深远的含意,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

第二章,“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一、二两章头四句都用兴,以复沓的联章形式,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叹,加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感情,创造优美而能感染读者的意境。

这种形式产生回环往复的旋律,加强了诗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王夫之说得好:“用兴处只颠倒上章,而愈切愈苦者,在音响感人,不以文句求也”(《古诗评选》卷二)。

要说“音响感人”,可不只这四句,就全诗说,又何尝不如此呢。

上章说“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这章说“有酒有酒,闲饮东窗”,一再反复,使得思友的感情更为殷切;上章说,望朋友来而不能来,这章说,想去看望朋友,也不能顺心;前面说“平路伊阻”、“平陆成江”,这里归结到“舟车靡从”;从此可以看出作品构思的严密。

第三章,“东园之树,枝条再荣。

”“再”,一作“载”。

皆通。

东园里的树林凋零,春天来时,还能再欣欣向荣,当前形势险恶,难道就不可能好转么?渊明感时忧世,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园树再荣,可能会给他带来希望,使他的心受到鼓舞。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

”渊明笔下的树林是活的,有感情的,竞用新的美好的光景向他召唤,我想,他会怜爱他们的。

这种光景就更使他思念老朋友了。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日月指时光,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生。

人生象远行一样很快就消逝。

在战乱中,这样说来,感慨就更深了,因而更急切地想会见朋友,而道路阻隔,只能付诸一片热切的希望:“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第四章,“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只用了几毛,就勾画出鸟儿的
动态。

更出色的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这两句细致地描画鸟儿停下来以后,收敛翅膀,闲静地停留在树枝上,用热切优美的声音相互唱和。

画活了鸟儿的神态和声音,传出了它们的心情,写得真是自然活妙。

鸟儿“好声相和”的动人情景,自然兴起渊明怀念朋友的挚切心情。

“岂无他人”,是用来衬托他们的情谊比别的朋友更深。

他是多么热切地希望和朋友相见,开怀畅叙呵,而终于“愿言不获”,怀念朋友而无由见面,于是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叹:“抱恨如何”(怀恨而无可奈何)!渊明在这首诗里,从头到尾都是写怀念朋友,写得很真实感人,到结尾一句,他关怀世乱的悲愤之情才涌现出来。

正如黄文焕所说:“比兴愤极,高处在使人骤读之不觉,并亲友亦属蒹葭之虚想”(《陶诗析义》卷一)。

萧统说,陶渊明的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集序》)。

在《停云》中,渊明因不便直说,感变伤时之情不能不借“怀亲友”而隐晦曲折地表现出来,知人论世,我们不能不说这篇诗较真实地反映了晋朝当时的战争和乱离的情况。

陈廷焯说:“渊明之诗,谈而弥永,朴而实厚,极疏极冷极平极正之中,自有一片热肠,缠绵往复,此陶公所以独有千古,无能为继也”(《白雨斋词话》卷八)。

这是对陶渊明五言诗所作的很好的评价,而这种卓绝之处,在《停云》中,也多少能体现出来。

《停云》有小序,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摘首句的二字为题,这都是受了《诗经》的影响。

诗中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
技巧很高,有所创新,其艺术效果是颇为感人的。

·萧望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