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17世纪文学【圣才出品】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4章17世纪文学4.1 复习笔记一、历史背景1.社会状况17世纪的欧洲历史舞台,揭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但是在英、法两国之外,欧洲的封建势力却加强了它的反动统治,以西班牙和意大利为害尤甚。
17世纪天主教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而出现在17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新现象是巴罗克风格和古典主义的兴起。
2.巴罗克文学(1)巴罗克文学于17世纪初期从意大利、西班牙兴起,后来流传到英、法等国。
“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
在文学上是指夸张、繁艳的藻饰,花团锦簇的风格。
巴罗克风格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常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冷僻的典故,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2)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马里诺以诗句轻松简练、韵律铿锵著称,以夸饰的词句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绪。
西班牙巴罗克文学的代表贡哥拉提倡一种与晦涩思想结合的华丽雕琢的诗歌语言。
在英国以神秘主义诗人约翰·多恩为代表,他把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好战等内容交织在一起。
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为西欧巴罗克文学的代表作品。
17世纪的德国比较杰出的作品是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
(3)巴罗克文学的影响很广,17世纪最杰出的法、英大作家如高乃依、拉辛、弥尔顿、马维尔等人的作品中也有巴罗克的痕迹。
3.古典主义(1)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各国,持续到19世纪初。
(2)古典主义的特点①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
要求文学为王权服务,语言要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
还设立“法兰西学士院”,并制定了如“三一律”等文学规范。
②注重理性。
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
③模仿古代,重视格律。
古典主义者依托模古,提出了著名的戏剧“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一昼夜之内。
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朱维之版 课后题页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现存古希腊悲剧中唯一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是《》。
Ⅰ04综合)1、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第7-8页)Ⅳ2、希腊神话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第8-9页)Ⅲ(英雄传说Ⅱ01【欧美文学史】)*《诗艺》(第14-15页)Ⅱ(Ⅱ03)3、荷马史诗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怎样分析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和其主要思想?(第17-22页)Ⅳ(荷马史诗Ⅱ02【欧美文学史】/04)4、荷马史诗有哪些艺术特征?(第22-23页)Ⅲ5、简述希腊悲剧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第23-24页)Ⅲ6、为什么说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第24、26-27、28-29、30页)Ⅳ*伊阿宋(第29页)Ⅱ(Ⅱ03)*比较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不同的悲剧风格和命运观。
(第30-31页)Ⅲ7、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运用神话题材来反映现实、表现作家的思想倾向的?(第25-26页)Ⅲ8、简述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艺术。
(第27-28页)Ⅲ9、从《美狄亚》可以看出欧里庇得斯对希腊悲剧的发展有什么新贡献?(第29-30页)Ⅲ10、希腊的“新喜剧”与“旧喜剧”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家是谁?(第31、12页)1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是什么?(第11、12页)Ⅲ12、简述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即《伊尼德》)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征。
(第34-36页)Ⅲ13、早期基督教文学的重要意义何在?(第16页)第二章中世纪文学1、欧洲中世纪文学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第38页)2、教会文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什么?(第42页)3、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哪些主要作品?(第43、45页)Ⅲ(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是盎格鲁—撒克逊史诗《》。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章节练习 (17世纪文学)【圣才出品】

第4章17世纪文学一、名词解释1.古典主义(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2.三一律(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3.巴罗克风格答:巴罗克文学是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一个新文学现象。
巴罗克一词指的是“一颗不圆的珍珠”。
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
后世把l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
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
在18世纪,一些古典主义理论家用这个词来嘲弄具有奇特风格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具有以下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甚至神秘感。
运动是巴洛克艺术的生命,巴洛克风格表现在文学上主要就是夸张、繁艳、风雅,而且充满了宗教的狂热,人的情绪被夸大,形式则为混乱和破碎的。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是诗人马里诺,有长诗《阿多尼斯》;西班牙巴罗克文学有两个代表,诗人伊·阿尔戈特和卡尔德隆,前者有《莱尔马公爵颂》、《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和《孤独》等长诗,后者有剧本《人生如梦》。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课后习题详解 (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古代文学1.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答: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都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和衰亡的阶段,它们的文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
(1)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分期①氏族公社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②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和繁荣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③希腊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4世纪初),史称“古典时期”,雅典成为全希腊的中心,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促进了雅典文化艺术的繁荣,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④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这一时期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荷马史诗》、《伊索寓言》、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2)罗马文学的发展分期①早期罗马文学(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即共和时期的文学,主要成就是戏剧。
②中期罗马文学(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即共和晚期和奥古斯都时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散文与诗歌都有新的成就,文艺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③帝国时期的罗马文学(公元1世纪~5世纪中叶),罗马文学开始衰落,仅讽刺诗和小说较有成就。
④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普劳图斯《一罐金子》、泰伦提乌斯《婆母》、贺拉斯《诗艺》、奥维德《变形记》。
2.希腊神话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答:(1)希腊神话的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2)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希腊神话很早就摆脱了兽形妖灵阶段,而走上了神人同行同性的道路。
①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
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
神通人类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甚至好嫉妒,爱虚荣,有时在道德上还不如人。
②希腊神话中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课后习题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圣才出品】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课后习题 (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8ffd84131b765ce04081423.png)
第4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1.阐述《失乐园》的叛逆精神。
答:(1)诗中的叛神撒旦反抗上帝,不屈不挠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诗人。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主要的作品。
这部长诗共12卷,取材于《圣经》,写叛神撒旦造反的故事和亚当、夏娃违犯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乐园的故事。
诗中描写的许多战争场面,可以使人联想到革命年代激烈战斗的情景。
诗中最动人的形象是叛神撒旦。
他反抗上帝,不屈不挠,虽然处于失败的地位,被囚于地狱的火海中备受煎熬,但仍是毫不气馁,鼓励同伙们继续战斗。
他说:“战场虽失败,怕什么?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2)诗中的叛神撒旦骄傲、专断和欺骗从这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革命者当年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气概,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复辟时期坚持立场、继续战斗的崇高品德。
诗人也批评了撒旦的骄傲、专断和欺骗行为。
另外,长诗对亚当与夏娃的描写,既同情了他们对知识与自由的追求,也批评了他们未能以理智克制情欲的错误。
这些都可以说是诗人对1642年革命的反思和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
2.如何评价古典主义理性原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答:(1)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有其进步意义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说过:“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这里所说的理性与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思想密切相关。
笛卡儿在哲学上是个二元论者,他认为:人人都有判断事物、辨别真伪的能力,即良知,它先于感性而存在,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实践的标准。
笛卡儿的唯理主义肯定人的理性,反对宗教的神权和蒙昧主义,有其进步意义。
(2)古典主义理性原则使戏剧艺术趋向严谨、规整,束缚了作家的想象力笛卡儿还主张人们应该用理性克制个人情欲。
笛卡儿的哲学反映了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也代表了从混乱走向统一的时代趋势。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主讲教师尹振球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一首诗⏹约翰·多恩(1572-1631)的《歌》幼年的路易十四⏹乔治·赫伯特(1591-1674)的《美德》——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莫里哀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与经济状况⏹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历史掀开新的篇章;⏹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英国,表现极为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面临一场巨大变革;⏹3、整个欧洲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二、文化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1、人文主义滑入低谷,宗教信仰回潮,社会思潮出现重大转折;⏹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与清教徒作家⏹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和他的《思想录》约翰·弥尔顿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巴罗克”风格:⏹“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指种珍珠,后来人们用以指称一种夸饰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音乐中的一种风格。
他的突出特征就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的影响:3、古典主义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1)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路易十四画像第一、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第二、注重理性。
理性即人的良知,古典主义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以理性统治国家,以国家民族为重;第三、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
⏹(3)“三一律”⏹这是古典主义对戏剧创作提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它要求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整一,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 家是高乃识,具有贵 族倾向。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高乃依
高乃依(1606— 1684)法国古典主义 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 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 务。1629年开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 (1636),《贺拉 斯》、《西拿》等。
弥尔顿
弥尔顿(1608—1674)英 国诗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 和革命文学的代表。他在政治 上是激进派,宗教上属于独立 派。革命期间,他写了很多政 论文,批驳国内外反对派对革 命的污蔑和攻击。他的文学代 表作是晚年写的三部长诗: 《失乐园》、《复乐园》、 《力士参孙》。
弥尔顿是继莎士比亚之后 最有名的英国诗人。晚年失明。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 “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 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 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 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清教徒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 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 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基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 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 英雄。气势悲壮外纪激国文文学越学古。史典第主四义章文十学七世
英雄悲剧
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
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
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 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
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 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 题材。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上”两 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个时代古 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17世纪文学
1.巴罗克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巴罗克风格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常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冷僻的典故,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称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
2.什么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
答:(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早期的法国,后流传到欧洲其他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2)基本特征
①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
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专制王权为了牢牢掌握统治权,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学语言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
②注重理性。
17世纪的法国,中央集权已经形成,专制君主便要求人们克制个人欲望,遇事以理性为重,以国家民族为重。
③模仿古代,重视格律。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的理论和创作中,全面以古典主义为最高典范,并从中找出写作的规则和格律。
3.简述17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主要作家。
答:17世纪的英国文学,受人文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1)17世纪初期,英国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剧作家仍然在继续创作,其中包括莎士比亚、本·琼生等代表作家。
他们活跃在戏剧和诗歌创作领域。
本·琼生无疑是17世纪初期剧坛的领袖人物,他的喜剧讽刺了时弊,继承了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代表作品有《福尔蓬涅》和《炼金术士》。
(2)17世纪初期的诗歌,则由具有巴罗克风格的玄学派主导。
约翰·多恩是其代表诗人,他以奇特的隐喻手法描写爱情、隐居生活和宗教感情,反映了在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势力抬头的时代背景下,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3)17世纪40、50年代,资产阶级清教徒文学蔚为壮观。
弥尔顿是其杰出的领袖,他创作了文人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表达了自己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以高昂的斗志抒写了时代的战斗精神。
(4)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带来了宫廷古典主义盛行。
桂冠诗人德莱顿为代表,其创作歌颂君主制度,严格遵守“三一律”。
除此之外,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也在创作,写作了《天路历程》和《恶人先生的生平与死亡》等作品,表现了民主思想和宗教寓意,代表了当时进步文学的成就。
4.高乃依、拉辛悲剧的代表作是什么?他们各自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代表作:《熙德》(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
主人公:罗狄克、施曼娜
(2)拉辛(悲剧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发展的巅峰)
代表作:《安德洛玛克》(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费得尔》《昂多玛格》
(3)创作特点
①高乃依写作于法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上升时期,从正面突出了理性的崇高,表现了资产阶级力求妥协和维护王权的思想情绪。
拉辛的悲剧写作于封建王朝的衰落时期,其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贵族阶级的贪婪,表现了更加鲜明的民主倾向。
②高乃依的悲剧以反映国家民族的大事、英雄伟业为主,而拉辛的悲剧则较多地关注个人感情。
③高乃依描写意志坚强的理想人物,剧中理性战胜感情,人物结局圆满;拉辛描写有缺点的人物,剧中情欲战胜理性,以悲剧收场。
④高乃依用热烈生动的语言表现人物的伟大,拉辛则重在情感的揭示,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心理。
高乃依的语言有崇高的阳刚之美,拉辛的语言典雅、和谐而简洁,具有柔情细腻的优雅风韵。
5.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主要文艺观点是什么?
答: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他的诗体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权威性作品。
(1)他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任务是模仿“自然”,但
这种模仿又必须服从理性。
只有“理性”才是获得创作成功的原则,也是文学批评的原则。
(2)布瓦洛认为作家应该“研究宫廷”,“认识城市”,也就是按照绝对王权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标准来进行创作。
(3)布瓦洛把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看做永恒的典范,模仿古代作品就是成功的“捷径”。
(4)他还按封建观念把文学体裁分成高级的史诗、悲剧与低级的寓言、闹剧等,褒扬前者,贬斥后者。
6.简述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1)思想内容
①《失乐园》的故事分为两条线索,表明两个主题。
一条线索是亚当、夏娃犯禁令,偷尝禁果而失去地上乐园的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撒但反抗天神,经过一场激烈的大战,失败而失去天上乐园的故事。
两条线索的交叉点是撒但引诱亚当、夏娃犯罪的情节。
②亚当犯禁被逐的线索,说明人类从原始社会采集果实过活的自然生活,进化到生产劳动的文明社会的历史过程。
③撒但反叛的线索正流露出英国人民和诗人自己的苦闷和郁勃情绪。
他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2)艺术特点
①继承了文人史诗的特点,具有雄浑宏伟的风格。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题材重大,结构宏伟,场景壮阔,格调高昂,富有革命激情。
②巧妙隐蔽的讽喻技巧。
弥尔顿是一名革命者,在复辟王朝极其险恶的环境下,他通过
隐蔽的讽喻,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毫不妥协的政治思想。
③史诗想象丰富,细节生动而有独创性。
诗人把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同《圣经》的宗教故事融为一体,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多彩,富于艺术性。
④节奏和音调铿锵有力。
诗人采用无韵五音步抑扬格诗体的形式,按照情感变化来调整节奏和音调,诗句舒展自由,流畅而富于变化,具有音乐美。
7.如何认识莫里哀创作的民主倾向?
答:莫里哀是17世纪具有鲜明民主倾向的喜剧作家。
他曾经带着剧团在外省巡演13年,亲自体验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了解社会,熟悉民间戏剧。
这些生活的积累都增加了他对现实的认识,使其平民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其日后戏剧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平民化倾向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莫里哀的平民化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戏剧观上,他认为戏剧不是为特权阶级服务,而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戏剧的优劣不在于遵守艺术法则,而在于教育观众;反对给戏剧划分等级,致力于喜剧创作。
(2)在题材形式上,当时其他的古典主义戏剧家,采用高雅的悲剧艺术形式,以王公贵族为表现对象,创作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莫里哀则是以写作改变社会风俗的喜剧为己任,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社会不良习气和丑恶的社会现象。
他的喜剧多以农村、乡镇生活为题材,如《打出来的医生》、《司卡班的诡计》等,充满着浓郁的下层人民的生活气息。
(3)在思想主题上,莫里哀的戏剧作品大胆地揭露了贵族的腐朽、僧侣的伪善和资产阶级的贪婪愚昧与虚荣盲目;赞美与肯定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优秀品质,反映了其平民化的立场。
(4)在戏剧创作艺术的探索中,莫里哀突破了古典主义的严格限制,将悲喜剧因素融
合在一起,运用了各种民间喜剧的表现技巧和方法,例如打耳光、父子反目、桌下藏人等,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性和生活气息,也反映了民间戏剧艺术的滋养跟其戏剧成就的密切关系。
8.《伪君子》主要人物形象(答丢夫、奥尔恭、桃丽娜)分析。
答:(1)答丢夫: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宗教骗子
①伪善是其性格的主要特点。
他伪装虔诚骗取奥尔恭和其母亲的信任,暗地里却觊觎奥尔恭的财产、垂涎其妻子,背着奥尔恭实施勾引其妻子、夺取其财产的阴谋。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表里不一,表面上装成一个节欲、苦修的虔诚教士,实际上却从不拒绝世俗的享乐,而且还为其欲望和贪婪进行无耻的狡辩。
②阴险狠毒也是其性格的特征。
一旦恶行败露,他就暴露出凶狠恶毒的嘴脸,还将奥尔恭的秘密上告警察,达到霸占其财产的目的。
③答丢夫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其形象已经成了“伪善者”的代名词。
答丢夫这个人物,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上流社会伪善的习气和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现实出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2)奥尔恭:资产阶级的代表形象
他拥护王权,但也不免受到上流社会风气影响,迷恋宗教而失去理智。
(3)桃丽娜:该剧中最生动的正面人物形象
她身为女仆,但勇敢机智、聪明灵活,目光敏锐。
她最早认识到答丢夫的伪善本质,并予以了痛斥和揭露。
她还敢于反对奥尔恭的封建专制作风,与奥尔恭论战,帮助年轻人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