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展智慧农业的三个样本

合集下载

智慧农业的主要内容

智慧农业的主要内容

智慧农业的主要内容
智慧农业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生产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和保护环境。

智慧农业依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测、管理和优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准化。

智慧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智慧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采集土壤、气象、水文等数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

精准农业可以帮助农民科学施肥、减少用药、节约水资源等,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二、智能设备
智慧农业还包括各种智能设备,如无人机、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等。

这些设备可以自动采集数据,实现对土壤、气象、水文等因素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生产管理服务。

三、数字化农业
数字化农业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数字化生产。

数字化农业包括数字化土地管理、数字化种植管理、数字化养殖管理等。

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对土地、作物、畜禽等生产要素的全面监测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智能物流
智慧农业还包括智能物流,它可以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快速、安全地送到市场。

智能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物流过程的全程监控和优化,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

总之,智慧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准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它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和保护环境,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和对策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和对策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和对策作者:张莹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3年第11期智慧农业是我国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快现代农业大数据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新动力。

本文对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分析(一)优势1.自然资源优势。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备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适宜的气候、日照时长及降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农业产能优势。

河南省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居全国第二位,畜禽种植产业居全国第一,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规模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河南省已经形成了粮食、畜牧、特色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农业产业,成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鲜明优势,为打造智慧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3.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逐步发展。

2016年11月,《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基本建成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国家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全国重要的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

(二)劣势1.智慧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智慧农业科研体系培育支持力度不够,当前农业科研体系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不足,没有明确的科研分工,缺少突破性的大型科研课题,难以系统化完成合作等,导致我国农业科研进度缓慢,且难以应用于现代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中。

2.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发展智慧农业,其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均需要大量资金,可以说资金是智慧农业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支撑。

然而,农户个体难以负担智慧农业相关设施建设,智慧产业的长期成本投入同缓慢的收益回笼使得投资方迟疑不决。

河南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河南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2.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实施。
3.技术支撑: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4.宣传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5.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合规、高效实施。
六、预期效果
1.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广智能农业机械,如自动化植保机械、智能灌溉系统等,减少人力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应用智能溯源系统,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3.农业产业链优化
-发展订单农业,对接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
-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产后损失,提升产品附加值。
4.农民科技培训
5.定期评估项目效果,根据反馈调整优化方案。
六、保障措施
-政策保障:争取政府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智慧农业发展。
-资金保障:通过政府资金、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技术保障: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宣传保障:加强智慧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
-监管保障:建立健全项目监管机制,确保项目合规、高效推进。
3.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4.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增收。
三、解决方案
1.农业信息化建设
(1)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市场、气象等信息共享。
(2)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
(3)运用遥感技术,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农业科技创新
(1)引进、筛选、培育适应河南省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智慧农业 案例

智慧农业 案例

智慧农业案例智慧农业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改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下面是一些智慧农业的案例:1. 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通过在农田中布置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农民可以根据传感器数据调整灌溉和施肥,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和产量。

2. 无人机巡视农田:利用无人机配备的高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农民可以定期巡视农田,及时发现病虫害等问题,避免大面积的损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3. 牧草智能喂养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喂养设备,实现对牧草的精确测量和投喂,根据牛群的需求量和饲料品质进行精准喂养,提高牛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4. 智能温室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参数,自动控制温室内的通风、加热、灌溉等设备,实现温室内的良好生长环境,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农产品溯源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了解产品的种植、施肥、农药使用等情况,提高产品的可信度和安全性。

6.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根据天气预报和土壤湿度监测数据,智能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关,实现精细化灌溉,高效利用水资源,避免过度灌溉和水资源浪费。

7. 农业大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农田、气象、市场等各种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农业生产决策的科学依据,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市场预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8. 智能养殖系统:利用传感器监测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氨气等参数,自动控制通风、加热、喂食等设备,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

9. 农产品质量检测:利用光学传感技术、红外成像等方法,对农产品进行快速、非接触式的质量检测,包括成熟度、含糖量、营养成分等指标,提供精确的品质评估和分类。

10. 农业机器人应用:利用机器人进行种植、收割、除草等农业操作,提高劳动生产力,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同时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智慧农业应用案例

智慧农业应用案例

智慧农业应用案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慧农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以下是十个智慧农业应用案例。

1. 智慧温室: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监测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参数,自动控制灌溉、通风、加热等设备,实现对温室内环境的精准控制,提高了作物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2. 智慧水稻: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水稻生长状况、土壤水分、氮素含量等关键指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水稻生长的预测和管理,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 智慧果园: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监测果树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结合精准灌溉和施肥技术,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4. 智慧畜牧: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牛舍内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关键指标,自动控制通风、喂食、饮水等设备,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5. 智慧蔬菜:利用智能温室技术和精准灌溉技术,实现对蔬菜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提高了蔬菜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减少了用水量和化肥的使用。

6. 智慧养殖: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水质、水温、氧气含量等关键指标,自动控制饲料、饮水等设备,提高了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减少了饲料和药品的使用。

7. 智慧灌溉: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精准灌溉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水量,自动控制灌溉设备,提高了灌溉效率和作物品质。

8. 智慧施肥:利用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监测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营养需求,自动控制施肥设备,提高了施肥效率和作物品质。

9. 智慧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农产品的快速追溯和物流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10. 智慧销售: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的预测和销售策略的制定,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和品质。

以上是智慧农业的十个应用案例,这些案例证明了智慧农业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也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智慧农业的模式机制、典型做法

智慧农业的模式机制、典型做法

智慧农业的模式机制、典型做法智慧农业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农业模式。

它通过集成各种智能设备、传感器、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和精确操作指导,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智慧农业的模式机制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决策支持系统、智能设备和数据分析四个方面。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农业的基础。

通过构建农业物联网,采集农田土壤、气象、水质等各种数据,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同时,通过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决策支持系统是智慧农业的核心。

通过对农业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结合农业专家经验和农民实际需求,开发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农民可以根据系统的指导,合理制定种植计划、施肥方案、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第三,智能设备是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设备包括无人机、遥感设备、自动化设备等。

无人机可以进行农田巡查和植物遥感,快速获取农田信息,提供精确的农业管理建议。

遥感设备可以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农田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预警和防治措施。

自动化设备包括智能灌溉系统、智能喷施设备等,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需肥情况,自动调节灌溉和施肥量,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

数据分析是智慧农业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采集到的农业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挖掘出农业生产中的规律和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加精确的决策指导。

例如,通过对不同地块土壤养分、水分和气象数据的分析,可以制定差异化施肥和灌溉策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病虫害数据的分析,可以实现精准防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智慧农业的典型做法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例如,某农场利用智能设备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农田的全程自动化管理。

他们在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采用了智能设备,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农田数据,制定了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

智慧农业“三大方向+三大模式”

智慧农业“三大方向+三大模式”

智慧农业“三大方向+三大模式”# 01、人由人工走向智能1、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

2、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

3、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 02、人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运行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 03、人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效和透明,提高农业部门的行政效能。

智慧农业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下,打通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收益。

可以说智慧农业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不二之选。

01.智慧农业链的三大发展模式# 01、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链接机制为了实现农业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共同战略利益,使加盟产业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就必须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博弈的机制来加强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使得成员企业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种机制就是混合纵向一体化连接方式。

智慧农业获奖案例

智慧农业获奖案例

智慧农业获奖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智慧农业是一种融合了现代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精确管理,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智慧农业在农业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一、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智能灌溉系统智慧农业中的智能灌溉系统是利用传感器和控制器等技术实现对农田水分情况的监测和管理,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农民可以根据农田土壤的水分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避免因为浪费水资源而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无人机监测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农田生长环境、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无人机监测,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农田的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因为病虫害侵袭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

3. 大数据分析智慧农业还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农田数据,为农民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民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预测,合理安排种植作物的品种和时间,选择适宜的施肥和灌溉方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二、智慧农业获奖案例1.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获“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称号某省某市的一家农业企业利用智慧农业技术,建设了一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致力于推广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该示范基地引入了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农田的水分和养分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

基地的种植效益显著提升,获得了“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称号。

2. 农产品质量监测平台获“地方政府优秀智慧农业项目”奖某地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开发了一款农产品质量监测平台,通过手机APP和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发展智慧农业的三个样本
所谓智慧农业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一、西平: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
2014年麦收前,笔者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做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

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

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全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

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二、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

2014年省农科院刚刚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可以监控约66.67hm2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

郑国清说,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三、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智能监控种地,触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网机电化……眼下,在邓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邓州农民也越来越多地尝
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3年,邓州粮食总产达22亿kg,连续11年实现增产,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60%。

近年来,邓州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突出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和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3年,邓州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规模经营,集中投入,主攻单产”的原则,共建设百亩方5个、千亩方23个、万亩方10个,总面积达2.13万hm2。

未来5年,邓州还将建成一批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集中打造11.33万hm2平均每667m2产量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实现高产稳产。

给农田装上“千里眼”,上代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正逐渐走近农民身边。

目前,河南建设的各类农业远程监控系统,除了可以看到实时画面,还能实时监测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中,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对症下药,给出管理意见,指导农民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