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辅导课程串讲

合集下载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辅导班讲义分析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辅导班讲义分析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辅导班讲义分析大家好,我是才思教育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考研辅导班笔记,希望对大家考研有一定的帮助。

38.艺术语言?基本分那几种?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简而言之,艺术语言是在艺术活动中使用的,是构成形象、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

不过,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

按照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可将艺术语言分为纯艺术语言、综合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三大类。

39.艺术的游戏发生说。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

它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

·游戏说最早可追溯到康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把艺术同劳动进行了比较,认为艺术如同一种自由的游戏:“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

” - 后来,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又补充说,游戏并非无目的的活动,幼小的动物和儿童的游戏,都是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准备。

例如女孩子玩布娃娃就是为未来作母亲的准备。

周此,游戏先于劳动,劳动只是游戏的产儿。

.·以游戏说解释艺术的起源是有其合理性的。

因为原始艺术同游戏确有不少相通之处,它符合艺术发展的唯物论观念和人类进化的过程。

其次,它看到了审蓑活动的非实用功利性,在谷鲁斯那儿,还揭示了游戏、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区别,特别提出了艺术具有一种外在目的;即传达于他人的希望。

游戏说的失误在于它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游戏的起源,这不能说明人类的启然本能如何转化为理性的行为。

游戏说没有看到游戏向审美活动转化的社会原因,特别是忽视了游戏与劳动的关系,犯了简单化和机械化的错误。

说原始人的装饰和艺术活动都是因为精力过剩,与实证材料也不相符合的。

40.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

’首先从戏剧作晶自身的容量来看,、它吸取了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中各种体裁的诸多元素,形成一种新的艺术体。

2016年北影考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辅导班

2016年北影考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考研辅导班

与叱咤风云的李云龙的性格相反,《士兵突击》中一根筋的许三多却是另一种英雄,一种韧性的、木纳的、潜隐的英雄。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憨厚,老实,淳朴,善良,乐观,却又的确够笨,他反应慢、不晓人情世故、笨嘴拙舌。

然而,在另一面他又行事专注,长于强记,毅力超人。

《士兵突击》讲述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故事:农村出身的孩子许三多进入军营后,在战友的帮助下从一个不合格的新兵慢慢成长为一代“兵王”。

听起来平淡无奇,但事实是在此之前,确实没有一部军旅电视剧像这样把目光对准部队基层的一名普通士兵,尤其,这还是一名“问题士兵”。

在剧中,许三多带着农村兵的不自信和固执,在新兵训练时就问题不断,最终被“发配”到荒凉的三连五班。

五班全体加上他只有五个人,负责维护后勤管理。

这里本来是打发时光的所在,但许三多坚持要“做有意义的事”,竟凭一个人的力量修出一条路来。

团长很欣赏他,特别批准把他调往全团最优秀的“钢七连”,却又一次在优秀的战友中成为拖后腿的“孬兵”,惹出很多大麻烦。

在班长史今的鼓励下,许三多靠着自己的坚持提高了军事技术,慢慢成为训练和比赛的尖子。

但由于军事改革的需要,“钢七连”迎来了被撤编的命运,拥有光荣战绩和“不抛弃不放弃”传统的连队,最后只剩下许三多一个人看守物资,等待重新分配。

这时的许三多再一次显示出别人不能理解的“一根筋”——尽管只有一个人,他还是按时作息、出操,在食堂门口独唱“饭前一支歌”,还拿了全团的“卫生标兵”。

直到半年多以后,他获得进入特种大队“老A”的资格,又一次陷入周围全是优秀人才的残酷竞争中,每天接受着难以想象的高强度训练。

他咬着牙坚持下来,并屡立奇功。

许三多常跟人进行的对话是“XXX(例如打扑克)没意义”;“那你说什么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着”;“那怎么算好好活?”“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这种翻来覆去的解释常让对方晕倒,但他用自己的行为贯彻着自己的原则,最终他做出了有意义的事情,其他人则相形见绌。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笔记讲义讲解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笔记讲义讲解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笔记讲义讲解影戏特点:1,这些影片大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鼓吹所谓“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

以此为依据来编演故事。

郑正秋开创“文以载道”,以褒善贬恶为主题;2,影片的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

(依照戏剧原则、冲突叙事)它们把“讲故事”——即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基本标准,注重影片叙事中的传奇、巧合等因素的应用,注意结构的跌宕起伏和严密有致。

同时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于情节叙事的需要,常常把人物明显地分为善恶两方,在双方的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情节,其结果则大多数都是以善良战胜邪恶而告终。

3,在影片的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影片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舞台空间、平面展开人物调度;(多横向)4,在环境造型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

摄影造型上重展现性轻表现性。

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和大景别等等。

5,镜头语言方面多以中近景为主,焦点载第三像部的中间,所谓“中近景语言体系”。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地位:中国初期电影所积累的这些经验和形成的这些特点,为后来电影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电影艺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始起步的。

缺点:初期中国电影的这一套创作经验,在郑正秋等艺术家的影片中可以结合成感人的艺术形象。

但是在其他大多数创作者手中却很难达到那样的成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期中国的这些源于文明戏的主流电影与商业投机有着深刻的联系。

它们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忽视艺术规律,只是为了迎合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而进行编造。

这最集中地表现于一些末流的小市民电影之中。

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发展也经历发展阶段:一,改革开放,外国涌入,一时间还来不及充分消化。

更多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模仿,有人概括为“形式美学”阶段,表现为首先从电影的形式技巧方面去学习模仿: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升格、降格、定格、无技巧剪接、多画面等技巧满天飞。

2016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电影导演制作考研辅导班笔记讲义总结

2016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电影导演制作考研辅导班笔记讲义总结

2016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电影导演制作考研辅导班笔记讲义总结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硕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辅导班笔记以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百科知识部分《大幻灭》《游戏规则》属于写实主义传统代表人物。

与技巧主义区别,见邵书P.741、尽量外景多。

2、摄影机运动性强。

3、长镜头表现段落场面,尽量不剪接。

4、深焦距镜头使用多,用透视表现场面全貌。

5、强调演员作用,根据演员特点塑造角色,重视演员发挥。

6、即兴创作。

拍片时,只有大纲,有时甚至无剧本,根据生活流程即兴拍摄。

30年代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先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对象局限于普通人、平民的日常生活。

对事件无集中的概括,按事件的日常性表现。

2、继承了写实主义传统,创造了一套最大限度追求真实的方法。

不依赖明星,取笑照明和搭布景,在叙事故事中强调按事件顺序,拒绝闪回,在当时起到反好莱坞乱编故事和明星制度很好的作用。

“表现生活,追求真实”如何看待卓别林的戏剧电影1、创造富于人性形象、排挤资产阶级世界,但又要进入这个社会,要求得到爱情、体面的生活的机会。

2、不同的创作道路。

当时主流是为资本主义辩护,个人主义和新教伦理占统治地位,试图把美国生活方式理想化。

但卓别林用自己的眼光来探讨美国社会的本质,塑造了一个受迫害、失业者的流浪汉典型,抨击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社会,受工人和劳动大众的欢迎。

3、电影语言重视段落场面和全景镜头,把流浪汉和周围世界关系展示出来。

突出空间意识,表达自己的观念。

电影眼睛派前苏联维尔托夫为倡导者,提倡电影机应像眼睛一样去客观记录生活。

所以他拒绝拍故事片,反传统故事叙事模式,主张实况拍摄、偷拍,追求现实感,具有现实主义因素,为六十年代真实电影、法国新浪潮有一定启示作用。

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观点异同见郑书P.79都重视蒙太奇的组接作用,最小单位是镜头,当他们单独存在时无意义,只有与其它连接,进入蒙太奇结构后才产生意义,传达概念。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笔记讲义精编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笔记讲义精编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笔记讲义精编张石川作为电影拓荒人的贡献?:张石川(1899—1954),1,导演、早期电影事业家。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最早的电影导演之一。

2,电影实业家,曾亲手创办“新民”、“幻仙”、“明星”三家电影公司。

3,办过文明戏班,后是多产的编剧和导演。

包括1913 年与郑正秋合导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1916 第一部揭示鸦毒的《黑籍冤魂》,1923 年第一部较成功的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引领市场风气的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及《脂粉市场》》、、《压岁钱》》、、《啼笑因缘》》、、《空谷兰》等共计150 余部影片。

4,张石川所导影片题材、类型多样,导演手法平易朴实,故事性强。

很受市民阶层欢迎,更多地视电影为一种商品。

创作特点:影片故事有头有尾,剧情发展清楚,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很受市民阶层欢迎,更多地视电影为一种商品。

两者比较:(结合两者具体展开)※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拓荒者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的异同钟书P12 1、郑正秋:认为戏剧改良社会,教化民众,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育,“文以载道”;2、张石川:更重视商业性。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受他们影响,中国初期电影形成了“影戏”创作风格。

最早的一批长故事片:到1920 年左右,中国本土拍出了自己的第一批长故事片(即今天电影标准长度的故事片)。

中国影戏研究社拍摄的《阎瑞生》,上海影戏公司的《海誓》和新亚公司拍摄的《红粉骷髅》。

《阎瑞生》》: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和禁片凶杀片,由“中国戏曲研究社”在1920 年始摄、1921年公映。

取材与根据1920 年发生在上海的、洋行买办严瑞生谋财害命勒毙妓女的轰动事件而创作的文明新戏,由扬小仲改编、任彭年导演。

虽然在渲染犯罪、表演拙劣,但由于表现的社会事件影响力和凶杀内容,故事绵长至10 本,引小市民的兴趣,售利颇丰。

《红粉骷髅》》:由“新亚影片公司”拍摄,管海峰编导,12 本。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讲义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讲义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考研辅导班课程讲义第五代导演创作特点“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思考,是我的一种自觉选择。

”“从最贫困最落后的莽原出发,去寻找我们民族力量的源头和新的希望”——陈凯歌1)现代意识和冷峻的眼光,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技巧;2)强烈的主体意识,突出艺术个性,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3)历史文化反思与强烈的忧患意识。

开掘历史文化底蕴,反思愚昧落后、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禁锢。

在严酷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下,剖析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4)文化寓言。

将民俗内容纳入电影表意系统,突出历史文化意识和民族特点。

影片画面、构思成为深刻的文化阐释。

5)新的电影美学形态。

打破戏剧化叙述模式,探索电影艺术自身的表意功能。

追求电影化,发挥影象造型功能,构图、光影、运动、音响音乐的运用造成强大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力。

艺术上的标新立异,有鲜明的造型意识,画面的信息量大,运用象征荒诞等手法;6)隐喻象征手法。

包含深刻所指的象征符号,通过暗示、引申、别解调动观众联想、思考。

7)从传统文艺中吸取营养,如对中国民间艺术传统,民歌戏曲民乐和民间绘画。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不足:对民族性、民族文化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彰显艺术性,忽视观赏性;轻视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

都在以后的分流中得到解决。

成为主流电影。

第五代导演的个性化风格和代表作:陈凯歌的意蕴关注,蕴涵丰富,广泛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

其次是形式因素与电影语言的关注。

张艺谋关注形式,想象的原始性、意蕴的通俗性与形式探索的刻意性恰倒好处的兼容。

文化寓言,取材民俗历史,意图的现实性。

夏刚注重感受的表达,抒情与幻想品位。

对意蕴和形式语言的创新没有刻意关注。

《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

翠巧的悲剧。

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

电影形式、语言的实验创新。

关注影象造型。

黄土地作为符号、重要角色阐释生命与文化意义。

凝固静态的镜语,缓慢滞重的节奏。

低机位拍摄,非平衡构图。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串讲笔记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串讲笔记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班课程串讲笔记以下资料由才思学员整理二者的相同在于:(1)都是视觉造型艺术;(2)都是综合艺术;(3)都需要特定的设备制作、发行和放映(播放);(4)都有编剧、制片人、发行商、导演、演员、职员等创作集体;(5)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购买剧本、聘请演职人员。

二者的区别在于:(1)制作的设备不同,传统的电影制作是胶片摄影机,但是近年来数字电影的出现,使二者的制作设备有所类似。

比如数字摄象机也被数字电影所采用,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今天数字电影的制作设备很难和电视剧的制作设备严格区分了;(2)电影和电视剧有一个区别将会保持下去,那就是节奏不同,密度不同。

一部电影故事片的长度,标准时间是90分钟(还有上下集的,上中下集的),所以电影的节奏必须紧凑。

一部电影大约有几百个到上千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从几秒钟到几十秒钟不等,最断的镜头也就一、两秒钟,这就使得电影频繁的使用蒙太奇手法,而电视剧则不同,人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过度的、频繁的转换镜头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所以电视剧的镜头一般来说都比电影长。

电视剧一般很少使用电影摄影的手法,比如推、拉、摇、升、降、跟等镜头。

电视剧的标准时间是每集40到45分钟,中间可以插播广告休息。

然后接着观看,一部电视剧短的在20集以下,长的在几百集。

可以在十天到几个月期间连续播放。

而电影则不同,传统电影在电影院播放,人们不太可能连续那么长时间每天到电影院去观看一部电影。

从电视剧视听语言的独特性上看,电视剧主要是电视连续剧与电影不同之处在于:从时空形态上看:电视剧的优势在时间。

电视剧可以是一、二十分钟的短剧,也可以是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连续剧,可以把表现时空浩大、漫长和情节曲折复杂的长篇小说全心全意因才思教纳为己用,电视剧视听语言具有小说性。

从视听感知上看:电视剧既包括了电影的造型手段,又包括了电视广播的表现手段。

电影源于“照相”,而电视源于“广播”,“听”是电视剧的老祖宗,电视剧中的对话多于也重于电影。

北电考研-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硕士考研培训班复习教材讲义

北电考研-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硕士考研培训班复习教材讲义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理论】(专业学位)考研真题【育明教育独家首发】一、名词解释1、艺术形式育明押题卷一P301(育明小本艺术理论试题库原题1988年文艺理论真题)2、意大利画派基础强化班讨论过3、巴洛克艺术育明押题卷二P36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4、造型艺术育明押题卷二P100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5、形象思维育明押题卷一P143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二、简答1、简述形象思维的特征育明押题卷一P77P106P158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P303(育明小本艺术理论试题库原题1989年文艺理论真题)2、简述审美想象的特征育明押题卷三P160P201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3、谈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育明押题卷一P92P168P196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4、谈谈艺术家与社会责任育明押题卷二P307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育明小本艺术理论试题库原题1992年文艺理论真题)5、简述艺术创作与阅读(欣赏)的关系育明押题卷二P305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育明小本艺术理论试题库原题1991年文艺理论真题)三、论述1、从文化力与影响力的角度,谈谈艺术的价值观?基础强化班讨论过2、论述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育明押题卷一P310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育明小本艺术理论试题库原题1994年文艺理论真题)3、联系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统一?育明押题卷三P158P215(育明内部资料新攻略原题)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2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理论】(专业学位)【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1、【育明教育推荐】主要参考书《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艺术概论》王宏建《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2、【育明教育推荐】辅助参考书李泽厚《美的历程》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理查德•加纳罗《艺术:让人成为人》沃特伯格《什么是艺术》丹纳《艺术哲学》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科林伍德《艺术的原理》3、【育明教育北影独家内部资料精编、北影考研试题库】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3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4导演系院系:导演系研究方向名称:故事片导演创作研究方向介绍:培养专门的影视导演人才,系统学习电影导演创作方法和创作理论,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电影导演创作技能,独立开展影视艺术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辅导课程串讲以下资料由才思学员整理著名剧作家夏衍五十年代曾提出过两种改编方法:1。

改编经典著作,无论如何要保持原作的思想、风格,不得随意改动情节;2。

改编神话、民间传说和所谓“稗官野史”,有较大的增删和改作的自由(转引张仲春著《中国电影作家作品论——夏衍的电影改编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

这里这两种改编方法都是针对内容而言的。

美国电影理论家杰弗里·瓦格纳在1975年在《小说与电影》一书中,论及美国电影改编的三种流行方法:1.移植法。

“直接在银幕上再现一部小说,其中极少明显改动”;2.注释法。

“影片对原作加了许多电影化的注释,并加以重新结构”,它“对作品某些方面有所变动”,甚至转移作品重点;3.近似法。

“与原著有相当大的距离,以便构成另一部艺术作品”(转引张仲春著《中国电影作家作品论——夏衍的电影改编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

这三种方法,既涉及了内容,也涉及了形式。

我们在这里将关于改编方法的论述综合起来,再结合当代电影改编的具体实践,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改编方式。

一、移植一般以中篇小说为改编对象时采用移植方式。

中篇的容量接近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的容量,改编不需对原著的主题、人物、故事和情节有大的更动,可以直接移植过来。

这也被称为再现式改编。

能够比较准确、完整地再现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以及风格、情调等。

如《骆驼祥子》、《早春二月》、《秋菊打官司》、《人到中年》。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当然,移植也并不只是对原著的图解,有时还需要适当的浓缩和扩充。

夏衍在谈到改编《祝福》时的一些情况:首先,要不要鲁迅先生在影片中出现?鲁迅先生用“我……回到我的故乡鲁镇”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始,是适合小说之开展的一种方法,而小说中所写的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真人真事,因此,鲁迅先生如果在影片里出现,反而会在真人真事与文艺作品的虚构之间造成混乱,所以就把这种叙述方法改过来了。

可是这样一来,又遇到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原著中祥林嫂冲着鲁迅先生发问“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这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也不得不割爱了。

经过权衡之后,夏衍保留了这个疑问或者希望,而把它改为绝望中的自问式的独白。

除此之外,《祝福》在改编中变动较大的地方还有三处:第一,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依然受到鲁家的歧视,再度被打发出来,在这之后改编本加了一场戏,就是祥林嫂疯狂地奔到土地庙去砍掉了她用血汗钱捐的门槛;第二,祥林嫂被“抢亲”之后,从反抗到和贺老六和解的那一场描写,原作是在祥林嫂和柳妈的谈话中带到的,理由是“你不知道他力气有多大”,夏衍把它改写为由于祥林嫂从笨拙而善良的贺老六对她的态度中,感到了同是被压迫、被作践者之间的同情;原作从贺老六之死到阿毛被狼叼走,中间还有一段时间。

改编本把两件事紧紧地写在一起了。

因为在两个悲剧高潮之间无论加什么情景,都会使节奏松弛,削弱应有的悲剧效果。

至于在开端和结尾加上了两段“画外音”,即“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大概在辛亥革命前后……”和“……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的用意是,其一,从通俗化出发,使未曾读过原作的观众容易理解;其二,为了使生活在今天的观众不要因为看了这部影片而感到过分沉重。

影视改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是原著的人物?是原著的情节?还是原著的“味儿”?这方面,著名导演凌子风改编的《骆驼祥子》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就形全心全意因才思教式表现看,影片的主人公祥子和虎妞的表演是非常出色的,北京特色也格外亮眼,但这是否就能成为改编原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呢?影片出来以后,作家陈建功在短文《伤心话》中认为,电影《骆驼祥子》与小说《骆驼祥子》相比,尽管影片表现了原著的情节、人物和北京味儿,但影片对原著精神实质(总体构思)的把握与传达却是失败的。

影片《骆驼祥子》的大意为:老实巴交的乡下人祥子来到北京城,经过几起几落,最后贫困交加,困死街头。

影片的总体构思是表现祥子肉体上的崩溃,即旧社会把人不当人。

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是:老实巴交的乡下人祥子来到北京城,他几起几落,最后吃喝嫖赌,更重要的是,他居然出卖朋友,出卖对他有恩的教书人曹先生。

原著的总体构思是表现祥子精神上的堕落,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两者之间的错位,使得作品改编丢失了原著的精神实质,是一种严重的失误。

二、节选也称节选式改编。

电影由于容量的限制,很难对一部篇幅很长,人物众多、情节纷繁的长篇小说进行整体改编,即使是改编了,往往也出力不讨好。

如,美国导演金·维多改编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式巨著《战争与和平》,影片是标准的100分钟左右,但它大量删减了原著的内容,只保留了娜塔莎和彼埃尔的爱情故事,而这个爱情故事由于失去了原著深刻的背景依托,显得苍白无力;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中,迄今只有《红楼梦》拍摄了全本的电影版,而这个长达六部的电影版,也不成功。

因此,才有“节选”之说。

节选,即从一部长篇作品中挑拣出相对完整的一段进行改编。

节选的部分往往是人物、事件、场景相对集中的段落。

如取自《西游记》中的电影《三打白骨精》,取自《水浒》中的电影、电视剧《武松》、《林冲》,取自《红楼梦》中的影视剧《红楼二尤》、《黛玉传》,取自《三国演义》全心全意因才思教中的影视剧《貂禅》、《赤壁》等……三、浓缩当然,对长篇小说的改编,并非只有节选一法。

如果改编者不打算从长篇小说中节选一段,而要概括全部内容,就要对原著做浓缩工作,即抓住主要人物、事件,对原著删繁就简,舍弃部分情节,砍掉不必要的枝蔓,以适应电影结构单纯、集中的特点。

美国电影理论家布鲁斯东曾举例说,美国的海区脱和麦克阿瑟改编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使一本19世纪的英国小说为20世纪的美国观众所理解,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影片《呼啸山庄》把原著砍掉了一半,却增加了大约30场戏,新增加的戏,大部分是从原著轻描淡写的东西扩展的。

它改变了小说原来的含义,完成了重点的转移。

布鲁斯东指出,“影片的精神实质,并不是从我们熟知的艾米莉-勃朗特那里来的”,而是“从电影摄制者所增添的那些情节中来的”。

不过,这种改变或者转移,是从“原著轻描淡写的东西扩展的”,所以并没有对原著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害。

这大约也就是杰弗里·瓦格纳所说的“注释法”改编之一例吧。

其他如《悲惨世界》、《复活》、《雾都孤儿》、《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的改编都是采用了“浓缩”法。

四、取意有人称为取材式改编。

编导从某一作品中得到启示,已不再把原著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是取其意而用之,即抽出其中的某一“骨节儿”,进行二度创作,重新构思编排,这种改编方式叫取意。

有时,取意也可能把外国作品中的故事加以变通,成为本国故事,更非原著的复制了。

前者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红高粱》;后者如《母与子》、《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全心全意因才思教改编自郭小川同名长诗,张军钊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一个和八个》(1984)显然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激荡人心的高潮,更多的是通过人物之间的那种无形的对立、冲突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

针对中国传统影片的故事性强,营造激烈的戏剧冲突等模式,《一个和八个》在保持了“传奇性”特点外,着重于刻画中性人物之间的冲突,从而表达一个有别于以往通俗剧“善恶分明,惩恶扬善”模式的新认识,探索在象征性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沟通和认同。

于是《一个和八个》便有了一个非常清晰并具有遵守革命叙事规则的主题。

这一个“王指导员”用自己的行动召唤着那八个“犯人”,从而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具有保卫祖国,爱护自己同胞姐妹的神圣职责”。

而“一个”和“八个”共同拥有的“被压迫甚至落草为寇”的背景又为革命队伍的合法性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相比之下,在保留了长诗在大扫荡的艰苦战争环境中,一个八路军指导员被与三个逃兵一个奸细四个土匪关在了一起的“传奇经历”外,《一个和八个》还是抛掉了传统战争片在刻画作战双方主要人物运筹帷幄挥斥方遒的古典模式,没有营造一个胜负分明的高潮。

影片中着力表现的这一段:犯人们与剩余的八路军战士抗击攻上来的日寇的场面,更像是一幅幅静态的照片,捕捉了在民族观的召唤下,普通中国人身上迸发的勇气和慷慨,给一部写实风格的影片增添了许多写意的色彩。

于是在一段充满时代烙印的语录式旁白中,一幅幅与影片相关的表现战争和剧中人物的黑白照片奠定了影片具有“史诗”色彩的庄重基调。

影片结局,面对残暴的日军刺死了小狗子,开始撕扯凌辱小卫生员的场面,在小卫生员撕心裂肺的“大叔,快逃”声中,老兵喝了一大口酒精,定了定神,把仅存的一颗子弹射中小卫生员,表现了在侵略者面前“玉石俱焚”的悲壮,呼应了影片片头的场面,形成了完整的凝重风格。

《一个和八个》之“新”体现在以接近平等的视角去理解人、表现人、表达人。

这一代电影人深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注重全心全意因才思教表现人,表现真实。

《一个和八个》中,人物群像是非常鲜明的,但是每一个人物本身也生动可感。

这和人物塑造的力求真实是分不开的。

影片中陶泽如饰演的指导员王金于郭小川原著中的描写截然不同,也有别于中国电影中传统的指导员形象,不求形象上是“战士们的指路灯”,高大完美,善于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而是一个言语不多、耿直坚强的汉子,完全符合影片中所设计的身份——一个码头扛活的出身。

在受诬陷时,他开始也有许多顾虑,对自己的处境也产生了一些想法,但是在与犯人们的接触中,他愈发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坚定了一个八路军干部的信念,开始在这个群体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助病号、影响大家、教育大家等。

他的“中国人呀……”的口头禅非常有力地激发了犯人们的民族意识抗战意识。

最为可贵的,影片中的王金被塑造成一个真实有缺点的人物。

他是一个血性男儿,在土匪瘦烟鬼以言语调戏小卫生员时,他奋不顾身地扑向对方保护自己队伍里的小同志。

在土匪们以众凌寡的殴打中,一声不吭,展示出一个战士的野性和不屈。

在受到战友的误解被当成叛徒奸细时,他冲动地冲向那个骂人的战士,几个人也拉不开他。

在大扫荡的恶劣环境中,许科长告诉他证人已经牺牲难以证明他的清白时,他勇敢地面对死亡,并像个孩子般要求在心里小声呼个口号。

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是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斯蒂芬的同名小说,影片在一开始就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作了交代。

导演巧妙地将时间和地点确定在1948年的北平,使得发生变得符合援助的精神又体现本土的结合。

整个画面表现出来的灰黑色主色调完全符合现代人脑海中战火纷飞的年代的生活面貌。

青灰色的胡同街道、人物统一的青色和黑色的着装,北平寒冷的萧条气氛,枯瘦的树枝,还有暗淡的微弱的灯光使影片一开始就沉浸在一片压抑的状态中。

画面的第一次转变是在小女孩走进作家的房间那一刹那,起先充斥在画面中那单调清冷的灰色被房间里墙壁上的沉稳的红色、被子全心全意因才思教灿烂的金色和窗帘柔和的橘黄色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