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合集下载

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方向考研导师介绍以及经验分享

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方向考研导师介绍以及经验分享

导师介绍
李学兵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 一、个人简历 1993年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获电影文学学士 1996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获电影文学硕士学位 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获电影导演博士 二、开设课程 《剧作》 《视听语言》 《影片分析》 《导演创作》 三、研究成果 发表文章: 1993年《当代电影》四期《张艺谋`陈凯歌电影"后殖民主论"之商榷》 1994年《学报》《娄烨的城市》(后被收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中) 1996年《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集》论文《内向化的现实---试论中国九十年代现实题材电影》 1997年《时装》杂志专栏撰稿 2003年2003年《当代电影》论文《人的宗教和宗教的人----〈小喇嘛看世界杯〉影片分析》《电影艺术》论文《类型 与局限---周星驰电影分析》 《学报》论文《〈金鸡〉剧作分析》 2011年博士论文《花木兰与中国电影》
导师介绍
侯克明 侯克明博士 男54岁 职务职称: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儿童电影研究所所长 艺术创作: 主要导演作品: 《我和神马查干》(儿童片,导演,2012年,2013年获得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入围2013年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际儿童电影节,入围2014年美国西雅图国际儿童电影节) 《一路向北》(电视电影,导演,2011年) 《寻找阿依阔勒》(电视电影,导演,2009年,电影频道) 《孽火》(36集电视连续剧,导演,2005年,上海电视台) 《官场现行记》(20集电视剧,导演,1996年,上海电视台) 《夏天,我九岁》(电视剧,导演,1991年,天津台与电影学院合拍。92年获中国电视家协会“飞天 奖”。) 《奇婚怪事》(电影故事片,联合导演,1990年,青年厂) 《毛泽东与卢德铭》(电视剧,导演,1989年,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题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题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题
1、下列水浒故事中有武松参与的有哪些?
2、你是一个男人,你的儿子是我的儿子的父亲,你和我是什么关系?
3、有人民币3 毛6 分钱硬币,一共有12 个硬币,有五个硬币一样,请问这五个硬币是什么面值
4、红色霓虹灯里冲的是什么气体?
5、我国特快列车的头字母是什么?
6、FIFA 是哪个国际组织的简称?
7、七步诗是谁写的?
8、工笔是哪种画中的手法?
9、哪种病不适合喝茶?
10、芭蕾舞起源于什么地方?
11、甲有一些属于乙,丙全部属于乙,那么“一定有些甲属于丙”,这种说法正确吗?
12、当你闻道你邻居家的门缝里有煤气味道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13、电脑闪存、mp3 等设备一般用什么接口和电脑连接?
14、电脑芯片简称什么?电脑显示器简称什么?
15、去年哪家公司收购了IBM 的个人电脑事业部?
16、有一个将军拿着望远镜,望见一个民居家的日历上用圆圈圈住了24 号和31 号(也就是说,24 号和31 号是同一列里面的),请问这个月一号是星期几?
除了一些电脑硬盘题,考了一下高中知识里的简单逻辑,一些看立体物体猜它的另一面是什么样的智力题.我小学时候还参加过数学奥林匹克.和那个差不多.其他差不多都是初中以下的知识,30 分以后考场里基本就没人了.
命题创作给了三幅图。

1 更衣室墙上一排挂钩其中一个挂了双运动鞋。

2 赛道上空着一个跑道,旁边的人都在做准备活动,只有穿那双鞋的人若有所思的看着什么。

3 领奖台上前
边的那个人站在亚军位置,冠军空着。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要求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要求

2020编导艺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根本要求北京电影学院在在全世界的电影院校中,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电影学院可以在电影教育方面,提供最专业的系统学习,师资也是专业领域最优秀的老师。

在电影学院学习将会为学生今后从事与电影有关的职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综合素养较高的编导考生中选拔最优秀的专业人才,一直是电影学院的招生原则。

今天的考生,大多数的基本条件都比较一致,都很聪明、灵活、活泼、见识多、兴趣广,但是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只有上述共性优点是不够的,北电张会军院长特别提醒2020准备报考电影学院的编导艺考生们,只有具备两大终极条件才可以被录取,一个是热爱艺术,一个是热爱电影,否则你是考不上的。

但很多考生或家长看到这两条件会认为,这也太简单了。

显然,仅仅看这一宏观描述,每一个考生都会觉得自己是没有问题的,热爱,可以做到或者已经做到。

但北京影向的吴峯老师在他的课堂上说,兴趣、热爱都是感性,无可描述,但是电影学院的考察内容是具体的,那就是艺术是什么,如何理解感受艺术,电影是什么,你又是如何感知分析电影的,你对电影的艺术表达有何深入认知?等等问题。

转化为更加微观的测试内容可以参考对北电导演专业的应试解读文章《详解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考试步骤及技巧》。

那么,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测试总体上的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引用了张会军院长的总结并作简要分析,给准备报考北电的考生们一些有益的参考。

他说,无论编导艺考生准备报考什么专业学系,都希望考生有敏锐的思维,有比较好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在专业课考试的时候,考官老师都将认真筛选。

这里张院长所谈到的“敏锐的思维”就是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之处以及未完成或隐藏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

在每个人的生活学习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

无论是生活中的人和事,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会传递某些这样那样的信息,而每个人在接触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真题 考研书目考试重点 考研试题解析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真题  考研书目考试重点 考研试题解析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考研重点内容总结以及经验分享电影史(红色为重点)部分:《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电影史》陆泓石文化艺术出版社《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世界电影史》汤普森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影史》罗伯特·C·艾伦中国电影出版社《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江苏教育出版社《1945年来的意大利电影》洛朗斯·斯基法诺江苏教育出版社《日本电影100年》四方田犬彦三联书店(如果时间允许,可是浏览下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部分考的很杂,几个固定的考点大概有:中国电影史76年后的部分(包括香港、台湾的),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电影四杰,前苏联早期电影等。

考察方式不一,有时只需写出导演和片名,有时会让你根据几个已知条件猜出是哪部片子。

建议在掌握电影史的基础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关注盗版市场),出卷子的人经常会从其中找一部片子作为考察目标的。

电影史及理论的简要版我会在后面帖出来,做巩固记忆用剧本创作部分(已更新):《导演功课》大卫·马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导演电影》艾里克·舍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难解决指南》悉德菲尔德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中国电影出版社《故事》罗伯特·麦基中国电影出版社《通向电影圣殿》王迪中国电影出版社《写关于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中国电影出版社《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和技巧》劳逊中国电影出版社《编剧:步步为营》温迪·简·汉森江苏教育出版社《电影剧作观念》刘一兵中国电影出版社1(最好在考试前自行创作一个90分钟的电影剧本,按正确的格式,考试时心里才会有底)导演功底(新增加)《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琳恩·格罗斯/拉里·沃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蒙太奇论》爱森斯坦中国电影出版社《分镜头脚本设计》特米勒罗中国青年出版社《影片分析透视手册》张会军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许同钧中国电影出版社《戏剧的结构与解构》孙惠柱上海书店出版社电影理论部分(绿色只需知道名字、作者和大致的观点即可)国外:《电影艺术》大卫·波得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认识电影》(插图11版已出)路易斯贾内蒂中国电影出版社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是一种艺术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将“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第一次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路易·德吕克《上镜头性》指出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①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②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③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①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②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2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③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电影的局限性包括:⑴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⑵深度感减弱;⑶照明与无色;⑷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⑸时空连续性不存在;⑹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巴拉兹《电影美学》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并认为电影表现原则是电影的革命性创新戏剧表现原则:⑴看到整个演出剧场;⑵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⑶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电影表现原则:⑴被拍场景可被分割;⑵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⑶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马尔丹《电影语言》阿斯特里克《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

北电导演系招生标准

北电导演系招生标准

北电导演系招生标准
根据北电导演系的招生标准,以下是一般的要求:
1. 学历要求:本科阶段招收理、工、文科及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2. 年龄要求:申请人年满18周岁,并正常学习、健康身心。

3. 录取考核:通常导演系要求申请人进行专业考核,包括面试、作品展示等,以评估申请人的创作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等。

4. 英语水平:通常要求申请人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

5. 其他要求:根据具体招生年份和情况可能会有一些特殊要求,例如对于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可能会要求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和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招生标准可能会随着每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建议申请人在申请前详细了解北电导演系的招生政策,并按照要求准备申请材料。

北电导演系复试流程

北电导演系复试流程

北电导演系复试流程
北电导演系复试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提交资料审核:考生需要现场确认需要提交的资料以及政审表。

2. 笔试:考生在提交完资料后参加笔试。

3. 面试:在面试环节中,考生可能会被问到与动机信相关的问题,动机信是每年决定能不能考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准备复试时,考生需要仔细研读导师的著作,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教学方式是否与自己的情况相匹配。

选报导师也是复试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总共有三个志愿老师,第一志愿老师非常重要,需要慎重选择。

以上是北电导演系复试流程的介绍,希望能对准备参加复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田壮壮访谈录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田壮壮访谈录

导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田壮壮访谈录艺术简历:田壮壮,男,1952年4月生。

中共党员。

一级导演。

导演系硕士生导师。

现任导演系主任。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78年至2003年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拍摄电影作品:2004年传记片《吴清源》、2003年纪录片《德拉姆》获2004年第十届华表奖最佳数字电影奖,2005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最佳导演奖,2005年获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2001年《小城之春》获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可最佳影片奖,1991年《蓝风筝》获1993年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瑞士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新加坡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

其他电影作品有:《大太监李莲英》、《特别手术室》、《摇滚青年》、《鼓书艺人》、《盗马贼》(被美国著名电影导演马丁·斯可塞斯评价为九十年代全球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一部)、《猎场札撒》、《九月》、《红象》等。

1994年--2003年监制电影作品:《长大成人》、《扁担姑娘》、《巫山云雨》、《桃花满天红》、《冬至》、、《云的南方》、《茉莉花开》。

经历对电影导演很重要当导演多年以后又回到学校教书,您是怎么想的?我自己的感觉,创作这个东西有两条不能少,一个是你自己心里的激情,还有一个就是跟你生命的关系,徒弟也好,生活也好,就是说生命中你会找到自己的题材,生命会给你一种启发。

我觉得这两种,一种是你自己的,一种是别人给你的。

我希望我自己能回到学院,那些年轻人,他们从各方各面带来最新鲜的信息,我能和他们沟通。

他们会跟你谈一些想法,有的时候彼此之间相差挺远的,但是你仔细想想,他有他的道理。

他们有他们的一种方法。

他们彼此欣赏的东西,你慢慢地会被感染。

我那天和几个一年级的孩子在看他们拍的电影,就特别像北野武的那种东西,受台湾早期新电影的影响,还有野兽派绘画的影响。

详解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考试步骤及技巧

详解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考试步骤及技巧

详解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考试步骤及技巧每年编导艺考所提供的报考专业方向比较多,导演、编剧、广播电视编导是考生们选择最多的三个专业选项,其中导演专业是最令编导艺考生们着迷向往的,但是,目前国内开设导演专业的大学比较少,专门开设电影导演或涉及到影视剧导演的仅有四所院校,且均为专业类重点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

就培养理念、教学设备、师资配备与课程体系等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而言,在国内电影教育领域,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到目前为止是国内唯一的专门培养电影导演的专业大学。

60多年的建校历史,已经让北电导演系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导演专业教学体系。

这一体系,最初是源自于前苏联分专业的电影“精英”教育模式,区别于欧美的普及式电影培养。

当然,其他几所开办导演专业的编导艺考院校各自有自己的教学优势和办学特色。

笔者今天重点详解一下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考试步骤及技巧,为2020年编导艺考生报考北电导演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学习备考建议。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考试步骤与技巧编导艺考报考某一所院校,首先去阅读这一大学的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上最为关键的莫过于专业考试步骤及测试内容。

通常编导艺考生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学习备考的内容都要依据招生简章中这一部分内容,专业考试步骤及测试内容相当于文化课复习中的高考大纲。

考试大纲在备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无需赘言。

下图就是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编导艺考本科专业招生简章中电影导演专业考试安排与录取原则:初试:社会、文化、艺术常识笔试。

北电导演初试是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这一形式考生们是比较熟悉的,就是大家在高中平时参加考试中所使用的客观题答题卡的形式。

初试提供一张100道选择题试卷,然后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00题内容涵盖社会、文化、艺术三大部分常识。

试卷结构上可分为两大类,大约60%左右的内容浓缩了高中三年所学全部文化课程,另外40%左右的内容被社会、艺术的常识所覆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2年,导58班毕业联合作业为:《白大姐》、《半夜鸡叫》《红小鬼》等四部35毫米短故事片。
该班毕业时,苟文伦、苏玉环二人留校任教,张暖忻此后不久也调入导演系任教。
1959年9月,导59班22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田风,班主任汪岁寒。本班第三学年时,经学院决定将学制改为五年,此后,五年学制一直持续到"文革"。导59班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加大了表演课的教学量,首次从小品到大戏积累排演了多幕话剧《骆驼祥子》,并在全院和社会上公演。
1966年5月,招收导66班工作进行到专业初试阶段,受到"文革"冲击而中止。
艰难的阶段
从1956年到1966建系十年间,电影导演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为国家输送了百多名毕业生,教师队伍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老中青结合的16人,积累了一套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初步探索了结合中国电影实际的培养导演专门人才的道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新兴的事业遭受极大的摧残,完全停顿达七年之久。
该班毕业后,司徒兆敦、韩小磊二人留校任教。
1960年9月,导60班22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吴国英,班主任师涛,任教老师有张客、干学伟等。从这一班起,实行了一年级后淘汰制。该班三年级演出了独幕剧专场。64、65年间,该班和导61班先后两次参加了京郊密云县和山西阳高县的农村"四清运动"。1965年,导60班毕业作业为35毫米短故事片两部《上班前后》(导演:谢飞、张郁强、胡葳葳、李家模、李灵明、罗小玲、付敬恭、唐英超)、《贫农的儿子》(导演:詹相持、肖桂云、秦绂生、吕绍廉、崔东升、乌兰、蔡元元、曹征、贺米生、刘蕙仪)。
1960年,导56班毕业,王心语、曾宪涤、陈敏、江世雄、王运晖等五人留校任教。
1958年9月,导58班21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张客,班主任师涛,一年后张客在"反右倾"运动中被免除系主任和主任教员职务,由田风任系主任,吴国英接任主任教员。该班入学时逢大跃进高潮,由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锐减。
1963年,导59班拍摄了《伤逝》、《虾球》两部默片片断:1964年,毕业作业为35毫米三部短故事片《搭桥的人》(导演:段吉顺等)、《挡马》(导演:郭宝昌等)、《公社的孩子》(导演:司徒兆敦等)和长故事片《夺印》(导演:汪岁寒、刘中明等)。
1963年底开始的"文艺整风",使导59班卷入了一场严酷的"阶级斗争",全班半数同学被打成"反动小集团",两名学生定为"反动学生"(后在文革中被送劳教);该班主任教员田风因之受到株连,于1965年含恨辞世。
1977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建制后,导演系由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张客兼任系主任,副主任汪岁寒、文伦。此后,加上从原北京艺术学院调来陈文静等五名教师,全系教师达到17人。
1978年9月,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导78班28名新生入学,标志着新时期电影导演教育事业的再生。主任教员汪岁寒,班主任司徒兆敦。参加教学的有张客、张暖忻、陈文静、田金夫、孙敏、许同均、徐燕,帮助辅导毕业作业和带领学生毕业实习的有谢飞、郑洞天、王心语、韩小磊。
历史沿革编辑
电影导演系是培养电影导演人才的专业学系。
1953年12月,政务院第189次政务会议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以负责培养电影艺术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与演员。"
当时,北京电影学校已有编剧、表演专业,从1954年起,电影局开始筹组导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先后从全国各制片厂和文艺单位调来干学伟、张客、田风、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等同志,1955年,中国电影赴苏考察团聘请了四位苏联专家来我国帮助筹建电影学院,九月,由导演艺术家、莫斯科电影学院教授鲍·格·伊万诺夫主持的导演干部专修班开学,这是中国电影教育史上以正规教学方式培养电影导演的开始。
教学部
师资力量编辑
系主任
王瑞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89年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1]
原系主任谢飞教授
教师成绩
导演系教师在电影电视创作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的各种奖项,为中国影视剧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教师们承担了电影艺术理论和导演学科的科研项目和教材写作,发表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和论文。
该班毕业后,谢飞、乌兰、詹相持三人留校任教。
1961年9月,导61班17名同学入学。主任教员周伟,班主任苟文伦,任教老师有徐谷明、王心语等。该班三年级演出了话剧《年青的一代》。
1966年该班毕业作业:35毫米短故事片《红柳》(导演:彭宁、丁荫楠、史践凡、马秉煜、马绍惠、于世彬、卢刚、广春兰、柳青、胡丽君),纪录片《平山》(导演:蔡晓晴、金继武)、《浑源农村文化工作队》(导演:郑洞天)正在拍摄中,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一切教学活动当即终止,该班学生遂卷入文革,除少数同学于1969年分配工作外,大部分同学遗往张家口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至1973年才由部队进行毕业分配。
中文名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创办时间
1956年
知名校友
张艺谋等
所属地区
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
导演系
1教学情况
2师资力量
▪系主任
▪教师成绩
3历史沿革
▪建立电影导演系
▪艰难的阶段
▪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导演系
▪教师的艺术实践及组织机制
4地理位置
教学情况编辑
该系培养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文学艺术的理论修养和历史知识,有较高的美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品位;系统掌握电影、电视导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熟练的视听表达能力,在创意、叙事、造型、声音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综合运用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主要课程有:剧作、表演、视听语言、导演艺术、纪录片理论与制作等专业课;电影摄影基础、电影录音基础、电影音乐基础、电影造型艺术、电影声音艺术、影视导演大师研究、中外电影史、影片分析、美术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分析、文学作品分析、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基础课。
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结合课程,独立或联合其他专业同学,用DV、录像和胶片手段完成3-30分钟的作业多轮,作业难度和规模逐步加深加长。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学业还有:1、社会实践;2、观摩活动;3、研讨与交流。
1983年9月,83导演进修班(学制一年半)12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各制片厂。主任教员江世雄、乌兰。
1984年9月,84导演干部专修科(二年制)12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各制片厂和电视台。主任教员詹相持、许同均。
该班侯克明留校任教。
1985年,新一届系领导班子任命,主任文伦,副主任郑洞天。
1985年9月,导85本科班15名同学入学,生源来自北京、武汉、兰州三个考区。教师韩小磊、许同均(第一、四学年),郑洞天、谢晓晶(第二、三学年)。该班试行"二四制",即第二学年后根据学习成绩,有六名学生作为大专毕业,其余学生继续读满四年。在该班教学中,借鉴了当代世界电影教育的成功经验,正式确立了"以实践带教学"的方针,四年中,在教师指导下,从短到长、由磁带到胶片,顺序进行了七轮拍摄作业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较扎实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功;同时,随着录像技术的普及,该班在视听语言和导演课中首开了拉片分析课程,学生的分析论文有多篇在学院的学报发表。
一九六四年九月,导64班13名同学人学。主任教员汪岁寒。在当时文艺方针下,该班教学向强调意识形态方向作了较大调整,第二学年又投人河北邢台的农村"四清运动",至66年6月返校参加文革,后与导61班相同。
1965年9月招收科教导演进修班(二年制),外请上海科影导演韩韦担任主任教员,班主任司徒兆敦,29名同学大多为理工科院校进入各制片厂从事科教片创作的青年编导,一年后参加文革,毕业返厂。
该班谢晓晶留校任教。
为了适应新时期电影发展的形势,帮助解决各厂对青年导演人才的需求,从1982年起,导演系陆续开办了几届授予大专学历的在职创作干部进修班。一批中青年教师也从此登上了主任教员的岗位。
1982年9月,少数民族导演进修班(二年制)13名同学入学,学员来自天山、内蒙、广西三个民族自治区制片厂。主任教员张暖忻、郑洞天、田金夫。
1973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成立,导演、表演专业被并入戏剧学院。从河北保定部队农场返回的导演系教师,除曾宪涤、江世雄、谢飞三人留在电影学校任共同课外,其他均被分配到戏剧学院导演系,汪岁寒、苟文伦任副系主任。当年底招收了一届导演进修班,其中学习电影导演的8名,来自各制片厂。汪岁寒、苟文伦、王心语、乌兰、司徒兆敦组成教学小组,在四人帮极左文艺路线控制和完全没有电影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进行教学。二年后该班毕业。
时届建院之初,电影教育得到了各方面特别的关照。以电影界的前辈、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亲自为导56班讲授长达一年的电影剧作课为代表,林杉、许幸之、崔嵬等著名电影艺术家都先后来系授课。
1958年,导56班与摄影56班合作,在教学实习中拍摄了8部短纪录片:《装卸之歌》、《高炉电花》、《九兰养猪》、《出租汽车》等,曾受到来校授课的苏联著名导演家吉甘的称许。1960年,导56班与摄影、表演系进行联合毕业作业拍摄,共摄制了《穿山巨龙》(导演:曾宪涤、华克)、《大木匠》(导演:陈敏、吴贻弓)、《父子俩》(导演:阙文、江世雄)、《春节前后》(导演:于得水、葛文遂)、《目标向前》(导演:王心语、孔咏宵)五部35毫米短故事片。作为电影导演教育的首批成果,其中前二部纪录片和前三部故事片曾由电影公司公开发行。
导演专修班班主任田风、郑君里、张客、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等教员协助专家教学并随班听课;学员25名,来自全国各电影制片厂,都是已有一定表导演艺术实践经验的创作干部,其中有谢添、林农、郭维、于彦夫、武兆堤、王炎、董克娜等;该班于1957年夏结业,学员吴国英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伊万诺夫专家还专为随班教师开设了为时半年有关导演教学的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