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度
化学物质的溶解与溶解度常数

化学物质的溶解与溶解度常数溶解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指的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在溶剂中完全或部分消失的过程。
而溶解度常数则是用来描述溶解过程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通过介绍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度常数以及相关应用等方面,来探讨化学物质溶解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一、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是由溶剂与溶质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溶质指的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则是指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溶质的离散化和分散化。
当这些作用力足够大时,溶质会完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溶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可逆溶解和不可逆溶解。
可逆溶解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不断地溶解和析出,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而不可逆溶解则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完全离散,不再发生溶解和析出的过程。
二、溶解度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溶解度常数是用来描述溶解过程的重要参数,它表示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通常用Ksp表示,其定义为固体溶质在饱和溶液中溶解生成离子的化学平衡常数。
溶解度常数的计算方法与溶剂中溶质的类型有关。
对于一元电解质,其溶解度常数可以通过溶解度与离解度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而对于非电解质和复盐等情况,根据溶解方程式的平衡常数可以计算溶解度常数。
溶解度常数的大小与溶质的溶解程度有关,通常用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
比如,在纯净水中溶解度常数较大的物质溶解程度相对较高。
三、溶解度常数的影响因素溶解度常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和溶剂性质等。
其中,温度是影响溶解度常数变化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随温度的升高,一般来说,固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常数会增大。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溶剂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溶质分子或离子易于脱离固体表面并溶解在溶剂中。
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如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这是由于溶剂中水分子的活动性增强导致溶解度的降低。
除了温度以外,压力对溶解度常数的影响一般较小,主要体现在气体溶解中。
溶解度的定义是什么

溶解度的定义是什么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溶解度的定义是什么1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溶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克。
这些数据可以说明20℃时,食盐和氯化钾在100克水里最大的溶解量分别为36克和34克;也说明在此温度下,食盐在水中比氯化钾的溶解能力强。
通常把在室温(20°C)下,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g~1g/100g 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的物质叫难溶物质.可见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气体的溶解度还和压强有关。
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
2溶解度计算的注意事项:1、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质量达到溶解度时,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在进行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换算时,必须是饱和溶液才能进行。
2、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的数值总是大于该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数值,根据此规律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
3、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于水的最大量是根据其溶解度的数值换算出来的,超过这数值的质量,不进入溶液,因而不能把没有溶解的固体的质量,列入溶质质量去换算成溶质质量分数。
3溶解度相关的例题某温度下,将A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分成等质量的2份。
溶解度范围

溶解度范围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完全溶解的最大浓度。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往往存在一定的范围,下面是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度范围:
1. 水(H2O)
- 氯化钠(NaCl):0.29 g/100 mL - 36 g/100 mL
- 葡萄糖(C6H12O6):91 g/100 mL - 95 g/100 mL
- 硫酸铜(CuSO4):3.2 g/100 mL - 31.6 g/100 mL
2. 酒精(乙醇,C2H5OH)
- 乙酸(CH3COOH):3.9 g/100 mL - 19.8 g/100 mL
- 碘酒(I2):12.9 g/100 mL - 12.9 g/100 mL(溶解度不随浓度变化)
3. 氯仿(CHCl3)
- 乙醚(C2H5OC2H5):6 g/100 mL - 115 g/100 mL
- 苯(C6H6):0.1 g/100 mL - 1.76 g/100 mL
4. 硝酸银(AgNO3)
- 溴化钠(NaBr):58 g/100 mL - 259 g/100 mL
- 氯化亚铜(CuCl):14.7 g/100 mL - 55.6 g/100 mL
需要注意的是,溶解度范围是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可以因为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不同实验条件下获得的数据可能会略有不同,以上仅为参考值。
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solubility,符号S),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1.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g)”。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C的时候,100克水里溶解0.165克氢氧化钙,溶液就饱和了,氢氧化钙在20°C的溶解度就是0.165克,也可以写成0.165克/loo克水。
又如,在20°C的时候,100克水里要溶解36克食盐或者溶解203.9克蔗糖才能饱和,食盐和蔗糖在20°C的溶解度就分别是36克和203.9克,也可以写成36克/100克水和203.9克/lOO克水。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溶剂里的体积数。
也常用“g/100g溶剂”作单位(自然也可用体积)。
3.特别注意: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或者是克/100克溶剂)而不是没有单位。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高量。
一般以 100克溶剂中能溶解物质的克数来表示。
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主要决定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即溶质在溶剂的溶解平衡常数。
例如,水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溶剂,甲醇和乙醇可以任何比例与水互溶。
大多数碱金属盐类都可以溶于水;苯几乎不溶于水。
溶解度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则与此相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硝酸钾KNO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硫酸钠Na₂SO₄的溶解度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物质的溶解度

t1
t2
t
2.会用溶解度曲线 已知温度求溶解度 或已知溶 会用溶解度曲线:已知温度求溶解度 会用溶解度曲线 已知温度求溶解度,或已知溶 解度求温度,交点的意义。 解度求温度,交点的意义。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或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或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想一想: 想一想:
气体溶解度由于受压强和温度两者的影响,它的曲 线我们不多做讨论。见书 P79
应用2: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鱼塘容易“泛塘”? 将冷水煮沸前也会看到有气泡产生,这时看到的是什么? 为什么 ?
本课小结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s
A P B C
a b
1.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C )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升温增压; 升温减压; 降温增压; 降温减压。 2.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溶解度 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 下列几种物质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D )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只有① ①② ③④ ①③④ 只有
/
190 180
g/ 1 0.10 0 0 0.05 g 水 0
讨论: 讨论: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硝酸钠、氯化铵等 例如 硝酸钠、氯化铵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例如食盐。 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例如熟石灰。 例如熟石灰。
物质的溶解度

课题:物质的溶解度知识点1: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1.定义:在________下,某固体物质在______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_______时所溶解的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的四个要素:a、外界条件b、溶剂的量c、溶液的状态d、溶解度单位2.意义: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质量分数(P%)的关系: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_________S(比较大小)4.影响因素:内因: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因: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2: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1体积水中______溶解气体的体积数来表示。
2.影响因素:内因:气体的性质。
知识点3归纳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知识点4 探究溶解度曲线的使用方法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根据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②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③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交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如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反思: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氢氧化钙溶液不饱和溶液都变成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降温可以让任何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学习化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溶解度,与溶解度相关的知识点非常多,大家知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溶解度的计算公式_溶解度和什么有关,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如果一种物质是可溶的,它就可以溶解。
溶解度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剂的用量通常为100克,温度为25°C。
当离子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它会分解成离子。
溶液中生成的离子数与离子化合物的配方有直接关系。
离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一般形式如下:AX(s) → A+(aq) + X-(aq)溶解度公式例题:例题1.当1摩尔氯化钙在水中溶解时,溶液中会产生多少摩尔离子?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找到正确的氯化钙配方和溶解方程式。
CaCl2(s) → Ca2+(aq) + 2Cl-(aq)在这个例子中,1摩尔的氯化钙CaCl2会产生1摩尔的钙离子Ca2+和2摩尔的Cl-氯离子,因此总共有3摩尔离子在溶液中生成。
▼溶解度和什么有关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溶剂种类等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气体的溶解度还和压强有关。
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
七溶解度曲线: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物质溶解速率与溶解度的关系

物质溶解速率与溶解度的关系物质溶解是化学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涉及到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
溶解速率和溶解度是衡量溶解过程中物质溶解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物质溶解速率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物质溶解速率和溶解度的因素。
一、物质溶解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物质溶解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溶解的量,通常用质量或摩尔浓度表示。
溶解速率与溶质的颗粒大小、溶剂的温度、溶剂的搅拌程度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首先,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解速率有显著影响。
溶解是一个表面现象,溶质颗粒越小,其表面积就越大,与溶剂接触的面积也就越大,因此溶解速率越快。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制备溶液时常常选择细粉末或颗粒较小的溶质的原因。
其次,溶剂的温度对溶解速率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加快溶解速率。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和溶剂的分子运动速度,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逃离晶体表面并进入溶液中。
实验中常用热水浴或加热器来提高溶解速率。
此外,溶剂的搅拌程度也是影响溶解速率的重要因素。
搅拌可以增加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扩散到溶液中。
因此,搅拌程度越强,溶解速率越快。
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磁力搅拌器或搅拌棒来促进溶解的原因。
最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影响溶解速率。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时,溶质分子会更难逃离晶体表面,溶解速率较慢。
相反,当相互作用力较弱时,溶质分子更容易进入溶液中,溶解速率较快。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某种溶剂中难以溶解的原因。
二、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物质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溶质。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首先,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有重要影响。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它们能否相互溶解。
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度就较低;相反,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度就较高。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计算1
姓名_________
1、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
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 7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8克,配制饱和溶液时:
(1)60克水最少需要加入硝酸钾多少克。
(2)13.8克硝酸钾最多可加入水多少克。
(3)70℃100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多少克。
3、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克,在此温度下将90.2克的硝酸钾溶解在60克水里,计算:
(1)此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其达到饱和,需要蒸发多少克水?
(3)若用增加溶质的方法使其达到饱和,应再加入硝酸钾多少克?
4、60℃时90克KNO3固体加入75克水后充分振荡,有7.5克没有溶解。
求60℃时KNO3的溶解度。
5、已知60℃时溶解度为110克,有90克KNO3固体,加入75克水,能得到多少克溶液?
6、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1)20℃,氯化钠溶液中有部分晶体未溶,加入25克水恰好将其溶解,问没有溶解的晶体有多少克?
(2)将20℃氯化钠饱和溶液34克蒸干,可以得到晶体多少克?
8、20度时,50gA溶于水,形成200g不饱和溶液,现蒸发原水量的一半,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求20度时A的溶解度。
9、20度时,已知氯化钠的溶解度时36g,现有27g食盐溶解在该温度下的200g水中,要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问:(1)至少需要加入食盐多少克?(2)至少需要蒸发水多少克?10、20度时,将某固体物质60g完全溶解于水,制成200ml密度为1.5g/ml的饱和溶液,求20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11、20度时,227g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45g某物质或蒸发125g水都能达到饱和,则20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时多少克?
12、一定温度下,Ag某固体溶质加入水中,制成Bg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是多少?
13、T度时的硝酸钾溶液200g,蒸发掉10g水后析出晶体4g,又蒸发10g水后析出晶体6g,再蒸发2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
14、25℃时,M固体(硝酸钾)的溶液200克,当温度不变,蒸发掉20克水时,有5克M 析出;若再蒸发掉20克水时,有10克M析出;若又蒸发掉20克水时,可析出M物质的质量是_____,则25℃时M物质的溶解度______。
15、已知25℃时,50克水中需溶解12.5克硝酸钾才能达到饱和。
现有一杯硝酸钾溶液500克,若要使其达到饱和需蒸发10克水,若改用加硝酸钾的方法,需加_____克硝酸钾才能使其达到饱和?
16、 30℃时,将A物质的溶液平均分成二等份,第一份恒温蒸发10克水,有1克A析出,第二次恒温蒸发25克水,有5克A析出,若第一份继续蒸发15克水,有____克晶体析出.则3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
17、某温度下,将A物质的水溶液分成等量的2份,向第一份中加入9克A物质,充分搅拌,尚有1克固体不能溶解,将第二份溶液蒸发掉40克水,并恢复到原温度,溶液恰好饱和(无A析出),则A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