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及简介

合集下载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及简介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及简介

艾灸得功效与作用及简介ﻫ艾灸得功效与作用ﻫ艾灸得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得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得艾得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就是艾得燃烧生成物所致。

艾得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艾燃烧生成物中得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得。

ﻫ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得热量,就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得物理因子红外线。

根据物理学得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与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

近红外线对人体得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

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得辐射能谱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得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得能量.艾灸时得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得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得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得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得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ﻫ艾灸得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得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得冷落。

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得疤痕。

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就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得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得现代化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得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得步伐也在加快。

现代得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与艾灸器温灸得方式作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只用,效果也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得特点。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艾灸的原理与应用

艾灸的原理与应用

艾灸的原理与应用1. 艾灸的原理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或者其制成的艾条,将艾热传导到特定部位,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理阴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的效果。

艾灸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艾草的特性艾草,即艾叶、艾绒的总称,具有温热的性质,味辛、苦,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渗透力。

燃烧艾草时,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到人体皮肤及深部组织。

1.2 经络的特点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艾灸可以刺激经络穴位,促进经络的畅通,达到调理阴阳的目的。

1.3 热量的刺激效应艾灸产生的热量可以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官,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

热量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刺激局部神经末梢,改善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2. 艾灸的应用艾灸在中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调理身体的多种不适症状。

以下是艾灸的一些主要应用:2.1 艾灸保健艾灸可以用于保健养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艾灸经常被用来调理肾脏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疲劳等。

2.2 疼痛缓解艾灸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腰腿痛等。

艾灸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痛感,达到疼痛缓解的效果。

2.3 艾灸美容艾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养颜。

艾灸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肤代谢,提升肌肤的光泽度和弹性,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2.4 艾灸调理内脏艾灸还可以用于调理内脏功能。

艾灸可以刺激肺经、脾经、胃经等经络穴位,调理对应的内脏功能,如改善消化不良、调节气管炎等。

2.5 艾灸辅助治疗艾灸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配合其他疗法使用,提高疗效。

常见的辅助治疗包括艾灸配合针灸、艾灸配合推拿、艾灸配合中药熏蒸等。

3. 艾灸的注意事项艾灸虽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3.1 适用人群艾灸适用于大多数人群,但对于孕妇、体虚气血不足、高热、皮肤有溃疡或破损的人群需慎重使用。

同时,老人和儿童也需要选择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艾灸。

艾灸的好处与坏处是什么呢

艾灸的好处与坏处是什么呢

艾灸的好处与坏处是什么呢1、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

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1、灸器点上火后不可悬空过久,以免接触皮肤时温度过高,以致烫伤,如悬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将灸器之温度搓低后再继续使用,每隔一段时间,应将灸器敲除支。

2、每使用灸条二至三条后,在灸器控制口会产生温灸油垢,应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条之通畅。

3、温灸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5、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艾灸是一种作用广泛的中医方法,可以治好生活中各种疾病,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但是这种方法虽然在治疗上有很多的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坏处的,那么艾灸的好处与坏处分别是什么呢?上面便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详细介绍,也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全面的进行了解才好。

艾叶又名冰台又叫艾蒿,是菊科植物。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艾叶历来就在我国民间广泛利用,有的用它的治疗养病,有的用它来食用充饥,更有的用它作为辟邪驱毒的信物。

功效与作用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

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

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

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草可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艾灸熏蒸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熏蒸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熏蒸的功效与作用艾灸熏蒸,是以艾叶为主要材料进行燃烧,产生烟熏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

艾灸熏蒸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以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艾灸熏蒸的原理和方法:艾灸是运用艾叶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燃烧烟熏的医疗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艾叶精油的药理作用和热熏灸对人体经络的调理作用。

通过艾炷的燃烧,艾叶中挥发的精油和燃烧产物混合的烟雾中的有效成分被皮肤吸收,通过穴位作用于人体。

一般艾灸熏蒸方法可分为直接艾灸与间接艾灸两种。

1. 直接艾灸:将艾草直接点燃放在人体穴位上进行燃烧,通过灼热传送药物成分,促进穴位血液循环,祛寒、止痛缓解症状。

2. 间接艾灸:将艾草燃烧后,用艾炷的烟熏蒸汽或温热灼热的艾绒在患部熏蒸或灼热。

艾灸熏蒸作为一种物理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二、艾灸熏蒸的功效与作用:艾灸熏蒸因其特有的作用机制,具备多种功效与作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艾灸熏蒸的功效与作用。

1. 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艾灸熏蒸能有效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筋脉,化解瘀血。

艾叶所含挥发油成分能够加速组织新陈代谢,舒展经络,消散瘀血,减轻疼痛。

2. 祛寒暖身,驱风除湿:艾灸熏蒸能改善寒性疾病,如寒性痹证、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熏蒸过程中产生的热烟能够温热皮肤,散寒驱寒,舒张血管,促进微循环,改善冷痛症状。

3. 补益气血,强健体质:艾灸熏蒸能通过艾叶挥发物质的渗透和作用于腧穴,刺激经络系统,调节气血,增强体质免疫力,改善亚健康状态,达到健身保健效果。

4. 缓解疼痛,止痒止痛:艾灸熏蒸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阻断疼痛传导,减轻疼痛感。

对于神经性疼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5. 调节内分泌,平衡身心:艾灸熏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使人体内分泌失调状态得到纠正,达到改善身心健康的作用。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作用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

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

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

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 灸,间接灸则是将艾炷放在姜片、盐 等物品上施灸。
艾灸的特点在于其温热刺激能够激发 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适用于多 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02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艾灸的治疗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借助温热刺激,温经通络 ,活血散瘀,尤其适用于寒凝 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疼痛、 麻木、寒湿痹痛、中风偏瘫等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汇报人: 2023-11-16
目录
• 艾灸简介 •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 艾灸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艾灸的科研进展与学术研究 • 艾灸的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01
艾灸简介
艾灸的定义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它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活血化瘀等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艾灸的历史与文化
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民间医疗保健中,并流传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艾灸的文化内涵丰富,与中医理论、哲学思想等密切相关。
艾灸的分类与特点
艾灸根据操作方法、穴位选择、治疗 目的等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直 接灸、间接灸、悬灸等。
悬灸则是将艾条悬空施灸,不接触皮 肤。
施灸时应注意避免烫伤患者皮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在空腹或饱腹时进 行艾灸。
禁忌
对于实热证、阴虚证、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特殊部位不宜施灸。此外,对于有 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及传染病的患者也不宜进行艾灸。
04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 分析
艾灸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胃痛、 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 系统疾病。
艾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原理(整合)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原理(整合)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原理(整合)艾灸的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根据医学者检验结果,以白金所做之寒暖计实验560度或620度及到650度,加之风送火力强时达670度,又在石棉上燃烧出540度,由此艾绒燃烧的温度可以达到500度以上。

沁艾堂联合实验机构,又在动物温肉片上艾灸,测得温度为290度,剃去兔毛在腹部进行艾灸,测得温度达到220度(生物艾灸温度比较低,因血液循环夺其热的原因)。

“艾灸最适宜的温度是多少”,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等专家特别做过研究,在研究论文《不同热灸温度和面积刺激对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中,专家们得出结论:艾灸面积与温度一定时,可以产生治疗效果,但并非面积越大、灸温越高越好。

比如,当灸温为40℃、42℃时,不管灸多大面积也不产生效应,而当温度在44℃-52℃之间,SRD神经元总能被激活。

而人类对于热刺激诱发的痛阈(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在45℃左右,考虑到散热及个体等因素,可以比这个温度稍高一些。

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

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

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

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艾灸的用法、作用和副作用

艾灸的用法、作用和副作用

艾灸的用法、作用和副作用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艾灸的使用方法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整理关于艾灸的用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艾灸的作用灸足三里: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

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

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

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

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

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

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

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及简介
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

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

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Iomm并被机体吸收。

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
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

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
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

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作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只用,效果也很好。

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
艾灸的简介
一、“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

如《庄子•
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但“灸”的本字是“久”字。

如1975 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
“久”字。

“久”以后演变为“灸”字。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
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

灸法已在殷代出现。

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

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
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
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
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
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
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
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

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五、艾灸疗法起源于一一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
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六、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
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

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