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伤人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红火蚁叮咬事故处置方案

红火蚁叮咬事故处置方案

红火蚁叮咬事故处置方案背景红火蚁是一种常见的外来物种,其叮咬会引起疼痛、红肿、瘙痒、过敏反应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由于其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红火蚁的叮咬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红火蚁叮咬事故处置方案,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处置步骤第一步:保护现场,尽快排查情况一旦发现红火蚁叮咬事故,首先要保护现场,防止事故扩大。

如果在户外,应立即离开叮咬区域,避免触碰红火蚁巢穴。

接着,应尽快对受害人进行咨询和慰问,了解其叮咬情况和症状,以便紧急处置和工作人员进行科学评估。

第二步:紧急处理受害人伤口受害人受到红火蚁咬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过度活动加速毒素扩散。

将被蚂蚁叮咬的皮肤部位擦干净,涂上适当的药膏或消毒剂,以防感染。

若受害人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其他不可控制的状况,应立即呼叫急救车和救护人员,并做好抢救准备。

第三步:专业清理蚂蚁巢穴红火蚁巢穴清除是红火蚁叮咬事故整个处置流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对于已发生事故的场所,应该尽快进行红火蚁巢穴的清理,以削减红火蚁的数量和减少潜在危险。

清理巢穴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应避免直接触碰红火蚁,也不能使用辛辣刺激性的药品和化学药品,以免加剧蚂蚁的攻击性和增大蚂蚁的数量。

第四步:完善事故报告和扩散控制红火蚁叮咬事故后,应尽快上报有关部门,并完善相关的报告和处置记录。

同时,应采取措施控制红火蚁的扩散和繁殖,降低事故的危害和影响。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红火蚁叮咬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室内清洁:室内要保持整洁和清洁,避免垃圾、食物残渣堆积,吸引红火蚂蚁。

•室外巡视和清洁:室外应定期巡视和清洁,及时检查草丛、树林、垃圾堆、电线杆等常见红火蚂蚁栖息地,减少红火蚂蚁的生存空间。

•知晓常见红火蚂蚁巢穴所在地:了解红火蚂蚁的生存环境和常见栖息地,避免前往可能存在红火蚂蚁巢穴的区域。

•穿着适当的服装:在户外活动时,要穿着适当的衣服和鞋子,避免直接接触红火蚂蚁。

红火蚁伤人救治工作预案

红火蚁伤人救治工作预案

一、预案背景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入侵我国的恶性害虫。

其叮咬对人体造成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引发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为有效应对红火蚁伤人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指挥部成立红火蚁伤人救治指挥部,负责全面领导、协调、指挥红火蚁伤人救治工作。

指挥长:由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

副指挥长:由卫生、公安、消防、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

2. 救治小组由医疗、卫生、公安、消防、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

职责:- 确诊红火蚁伤人病例;- 组织救治;- 提供技术指导;-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3. 应急小组由公安、消防、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人员组成。

职责:- 开展红火蚁防治工作;- 指导群众做好防范措施;- 及时报告红火蚁伤人事件。

三、救治流程1. 接诊- 各医疗机构接诊红火蚁伤人病例后,立即报告指挥部。

- 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治小组进行救治。

2. 救治- 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确定伤情;- 根据伤情,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对过敏体质者,立即给予抗过敏治疗;- 严重病例,立即转送上级医院进行救治。

3. 后续处理- 对救治成功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 对救治不成功的患者,全力抢救;- 对死亡病例,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宣传教育- 加强红火蚁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红火蚁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2. 防治工作- 加强红火蚁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红火蚁的蔓延;- 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开展红火蚁防治工作;- 加强对红火蚁的检疫,防止红火蚁的传播。

3. 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红火蚁;- 工作时,穿戴防护服、手套等防护用品;- 发生红火蚁叮咬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五、应急物资储备1. 药品- 抗过敏药物;- 解热镇痛药物;- 抗生素等。

2. 器械- 消毒液;- 医疗器械;- 个人防护用品等。

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1

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1

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1为有效预防、控制红火蚁危害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在发生红火蚁危害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采取应急防控措施,保障我省农业生产、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以及农业部《关于印发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的通知》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红火蚁危害情况的确认、报告与分级(一)确认疑似红火蚁发生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在24小时内将采集到的蚂蚁标本送到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由省植物检疫机构指定的专门科研机构鉴定。

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根据专家鉴定报告进行确认。

(二)报告确认本地区发生红火蚁后,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24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组织对本地区进行普查,及时查清发生和分布情况。

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24小时内将红火蚁发生情况上报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同时抄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三)红火蚁危害程度分级三级危害:在1个县(市、区)范围内发生红火蚁危害。

二级危害:在1个地级市辖的2个或2个以上县(市、区)发生红火蚁危害;或者在1个县(市、区)范围内发生红火蚁危害程度严重的。

一级危害:2个或2个以上地级市发生红火蚁危害;在1个地级市辖的2个或2个以上县(市、区)发生红火蚁危害严重的。

出现以上一至三级程度危害时,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响应各级人民政府按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属地实施的原则,根据省植物检疫机构的确认、红火蚁危害范围及程度,三级危害启动三级响应,二级危害启动二级响应,一级危害启动一级响应。

(一)三级响应县级人民政府立即成立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协调各乡镇政府及县相关部门开展红火蚁防控工作,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对红火蚁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制定防控工作方案,组织农业行政及技术人员采取防控措施,并及时将红火蚁发生情况、防控工作方案及其执行情况报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指导,并组织查清全市红火蚁发生情况;市级人民政府根据红火蚁危害严重程度和县级人民政府的请求,在技术、人员、物资、资金等方面对发生红火蚁地区给予紧急援助支持。

红火蚁识别与防控技术

红火蚁识别与防控技术

红火蚁识别与防控技术红火蚁(So1enopsisinvicta),源自南美洲,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

一旦被红火蚁咬了,就会引起毒性反应,轻者皮肤瘙痒起泡,重者则会有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一、危害症状叮咬过的人通常会留下延续数周或永久性的伤疤,重者会产生胸痛、呼吸衰竭、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识别方法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用土^堆成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

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其表面土康颗粒细碎、均匀。

I®着蚁巢内的蚁群数量不断增加,露出土面的蚊丘也不断增大。

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因此,可根据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

三、传播途径红火蚁的入侵、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

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园艺设备、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传播。

四、防控措施(-)加强检疫。

调运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尤其是带土的花卉苗木等,应先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申报,办理检疫要求书,在取得《植物检疫证书》后方可调入或调出。

(二)化学药剂处理。

将杀虫剂如毒死婢等药剂混入大豆油中,引诱红火蚁取食从而毒杀至死的防治方法。

(三)物理处理法。

沸水法是直接利用沸水处理可见蚁巢(蚁丘),防除效果接近60%o水淹法则是用水淹没蚁巢将蚂蚁淹死,有效的实施需直接挖掘蚁丘,将整个蚊巢在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

(五)生物防治。

主要使用寄生蝇,寄生真菌小芽匏能够感染工蚁并通过并哺作用传给蚁后,最终导致蚊后产卵量降低,整个蚁巢渐渐衰弱。

蚁巢可以在9~18个月内被灭绝,例如,红火蚁寄生性蚤蝇则是将卵寄生在红火蚁工就身体导致种群衰弱。

红火蚁的习性介绍、咬伤处理及防治办法与注意事项

红火蚁的习性介绍、咬伤处理及防治办法与注意事项

红火蚁是一种危险性虫害,属膜翅目,蚁科,火蚁属。

红火蚁头部和胸部红棕色,腹部黑褐色,后头部平面无凹,大颚内缘有明显小齿。

工蚁体长3-6mm。

复眼明显,由十个小眼构成。

成虫体长3-7mm,头部宽度小于腹部宽度,有翅雌成虫棕红色,有翅雄成虫黑褐色。

一、红火蚁的各种的习性1、红火蚁的生活习性:红火蚁是一种营巢生活的社会性昆虫。

群体内存在不同形态的个体类型,每个形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一个机能协调的群体。

红火蚁为完全变态昆虫,整个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

卵呈白色,圆形或者椭圆形,直径为0.2-0.3mm,幼虫身体柔软你,不能移动;成虫体小,呈红褐色或者黑褐色。

红火蚁没有固定的交配期,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有新的繁殖蚁形成。

通常在春末夏初气候条件合适时,大量有翅的繁殖蚁会在同一时间段内分飞。

雌雄繁殖蚁会在飞行中交配,此过程叫婚飞。

2、红火蚁的栖息习性:在温暖阳光的季节,红火蚁多出现在公园绿地、人行道、草坪、高尔夫球场、田间、菜园、苗圃、竹林、家畜养殖基地以及荒地。

在干旱季节,多出现在铁路、机场、办公用地、建筑物附近和居家附近电气设备(电表、8电话箱、变电器箱)中。

红火蚁离不开水,喜欢在水边或者开阔的阳光地带地面筑巢,所以,一般可在溪流、沟渠、河流、池塘和湖边发现其蚁巢。

3、红火蚁的食性:红火蚁食性杂,喜欢取食腐肉、遗骸、食物残渣、花蜜、其他昆虫和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等,也可取植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

4、红火蚁的活动:红火蚁的传播方法有:季节变化种群迁移、自然迁飞、洪水中随水迁移。

雌雄蚁会飞到90-300m的空中婚飞配对与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蚁约可以飞行3-5km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

二、被红火蚁咬伤该如何处理?万一被红火蚁叮咬,要及时用肥皂与清水清洗被叮咬的患部,并进行冰敷处理,一般可用地塞米松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软膏等含类固醇的药膏涂抹患部;尽量避免搔抓患部,避免将脓疱弄破,以防伤口的继发感染,必要时也可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外涂。

63例入侵红火蚁蜇伤的临床分析

63例入侵红火蚁蜇伤的临床分析

Y ANG Xi— u n qi,
Ⅳ We —iLIY - a n l, uxi
方 法 对我 院 2 0 0 9年 3月至 2 1 年 6月 收治 6 例 红 火蚁 蜇 伤 患者 的 临床 病 历进 行 回顾 分析 整理 。结 果 显 示从 蜇 伤 引起 红 肿 水泡 ,脓 泡 01 3 开始 到 症 状 完 全消 失痊 愈 大 约需要 2d左 右 的时 间 ,轻 型 患者 3 0 2例 ,重型 3 例 ,6 l 3例均 痊愈 。结论 红火蚁 蜇 伤人 体 皮肤 后 , 受伤部 位 很 快 产 生 中毒 症状 ,过 敏 者会 发生 全身性 反应 、循环 障碍 、休 克甚 至死 亡 ,治疗 以大剂 量糖 皮质 激 素 为主 ,加 用抗 组胺 类 等对 症处 理 ,及
[] 宋丽 莉 . 抑郁 药 物 在癌 性 神经 病理 性 疼 痛治 疗 中的作 用 和 临 2 抗
床研 究 [ . J 中国疼 痛 医学杂 志 , 1, () 7—7 . ] 2 1 78: 54 7 0 1 4 [] 周 际昌. 用肿 瘤 内科 学 [ .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1. 3 实 M] 北京 人 2 329 0 [] 汪 向 东, 4 王希 林 , 弘 . 理 卫生 评 定量 表 手 册 : 马 心 中国心 理 卫 生杂
物止 痛治疗 的疗 效有积极 的意义 ,心理护理 可有效 减少患者 的抑郁表
6  ̄ 入侵红火 蚁蜇伤 的临床 分析 31 J
杨新球 谭 文立 李 玉 霞
( 新会 区大鳌镇卫生院 ,广东 新会 5 9 4 ) 2 14
【 要】 目的 进一 步 了解 入侵 红 火蚁 蜇伤人 体 后 引起 的一 系列 临床 表现 ,并 对蜇 伤 经过 及原 因进 行 分析 ,提 出应 急 处理 方法和 预 防措 施 。 摘

红火蚁蛰伤医疗救治工作指引

红火蚁蛰伤医疗救治工作指引

红火蚁蛰伤医疗救治工作指引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1930年入侵美国,2001年入侵新西兰与澳大利亚。

2003年9-10月,亚洲在台湾桃园与嘉义地区首次发现红火蚁,并有农民与民众被叮咬而送医的案例。

红火蚁蚁巢在受到外力干扰骚动时极具攻击性。

红火蚁攻击人类时,工蚁以大颚紧咬皮肤,用其蛰针连续针刺7-8次,将毒囊中大量含蚁酸和毒蛋白的毒液注入皮肤,被蜇皮肤局部会迅速出现火灼伤般的疼痛感并起水疱。

据国外有关报道,极少数体质敏感的人,可能产生过敏性的休克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一、诊断要点(一)患者有被红火蚁叮咬的病史。

(二)发病急,局部立即出现如火灼伤般的疼痛,持续1小时以上。

(三)叮咬部位出现红肿、丘疹、风团,约4小时后被蛰处形成白色无菌性脓疱,严重的出现大疱或大片红肿区,大部分的人10天左右便可复原,通常会留下一些疤痕。

若脓疱破溃,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四)严重病例可出现全身症状,大多数可在蛰伤后数分钟发生,轻者可表现为全身瘙痒,风团样皮疹或皮下散在性和弥漫性红斑;重者出现头晕、乏力、烦躁不安、一过性昏迷及抽搐等脑缺氧和脑水肿表现,也可出现恶心、呕吐、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低血压即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或自基线下降≥30%;患者可有意识障碍,轻则意识模糊,重则昏迷等循环衰竭的表现,或出现胸闷、憋气、发绀、喉头堵塞感、气急等喉头水肿及呼吸麻痹而死亡,少数患者可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应及时抢救。

二、治疗原则立即脱离蛰伤环境;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注意观察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一)局部治疗。

1.先将被叮咬的部位予以冰敷处理,并以肥皂水、10%氨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清洗被叮咬的的患部。

2.一般可以使用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膏或止痒药水外搽,如肤轻松、炉甘石洗剂、百部酊等。

3.被叮咬后应尽量避免伤口的继发性感染,并且避免将脓疱弄破。

广东省卫生部门红火蚁伤人防治应急预案

广东省卫生部门红火蚁伤人防治应急预案

广东省卫生部门红火蚁伤人防治应急预案(试行)一、目的红火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是高度分化的社会性昆虫,常见工蚁大小约3~6mm,红褐色,形状与家里常见的小黄家蚁相似,但比小黄家蚁大。

红火蚁螫叮人后会产生火灼伤般疼痛感,可出现红肿、白色的小脓泡,少数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极个别会出现过敏反应。

为确保在发生红火蚁伤人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我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科技、群防群控。

三、病例诊断主要依据暴露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红火蚁螫叮史。

红火蚁棕红色,攻击性强,螫叮时身体呈弓形,首尾相连。

(2)螫叮时灼热样持续性疼痛,个人体质不同产生局部皮肤红润、硬肿、脓泡等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3)个别过敏体质者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主要表-1-现为全身过敏反应、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全身荨麻疹,血压下降等,甚至出现抽搐、昏迷。

四、报告和公布出现红火蚁地区的医疗机构,对被红火蚁蜇伤就诊病例进行登记,定期报告同级疾控部门,由疾控机构汇总上报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红火蚁伤人情况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授权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公布,并通报相关部门和地区。

五、治疗(一)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叮咬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软膏涂抹患处。

有条件的可用冰敷,减轻肿胀和疼痛感。

(二)保持皮肤清洁,切勿抓挠伤口,避免脓泡破溃造成继发感染。

(三)全身过敏反应者,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诊疗。

六、预防(一)群众发现可疑红火蚁后,应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报告,不要擅自触动红火蚁蚁巢。

(二)对红火蚁蚁巢做出明显标志,避免人群触动蚁巢。

(三)开展宣传教育。

教育群众特别是儿童不要踩踏蚁巢,不要抓捕红火蚁,以免被咬伤(四)做好个人防护。

田间劳动作业时做好个人防护,可穿雨鞋、戴手套等,防止被咬伤;随身携带类固醇类外用药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火蚁伤人诊断和治疗
一、红火蚁背景资料:
我市十余县(区)有红火蚁分布。

5-10月份是红火蚁发生高峰期(近期接数位患者报告被红火蚁叮咬,其中有例全身系统过敏者)。

红火蚁(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拉丁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为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家蚁属成员,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流域,其蚁群分工严密,喜群聚并好攻击,对人、畜有骚扰及叮咬损伤甚至致死性。

二、红火蚁伤人诊断:
主要依据暴露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红火蚁叮咬史。

红火蚁棕红色,攻击性强,叮咬时身体呈弓形,首尾相连。

(2)被叮咬部位持续性灼热样疼痛(似胡蜂叮咬);局部皮肤形成红斑、水泡、硬肿,有痒感,如水泡破裂常可引起细菌性二次感染。

(3)少数体质敏感的人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全身过敏反应,症状包括喉头或支气管水肿与痉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因脑缺氧和脑水肿,有头晕、乏力、神志淡漠、烦躁不安、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三、病程及预后:
局部疼痛持续约1小时,咬伤后数小时出现水泡或脓泡。

病程约10天,使用药物后可大大缩短病程,皮肤局部常留有色素沉着。

四、治疗:
(1)叮咬局部可用冰敷,减少血液及淋巴扩散,减轻肿胀和疼痛感。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叮咬部位。

(2)保持皮肤清洁,切勿搔痒,以免脓泡破溃,造成伤口的继发感染。

使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软膏涂抹患处。

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外用后能减轻充血和水肿,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性反应暂时得以缓解和消退,如皮炎平、皮康霜、肤轻松等。

(3)如有全身反应者,可进行抗过敏、抗休克等治疗方案。

内容源自原国家卫生部2005年《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