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木结构建筑赏析之西江苗寨

合集下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其建筑特色的介绍。

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完全是由木材、土坯、石灰等天然材料制成,体现了“自然,环保,可持续”等现代建筑的理念。

寨子内部由斜坡式排布的多层楼房组成。

线条流畅,飞檐翘角,雕刻精致,整个苗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窑洞房苗族窑洞居住形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窑洞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大特色。

窑洞是人类利用天然石灰岩进行居住的独特形式,既保温又采光,还非常适合岩居人类的特殊习性。

窑洞房的外形一般为长方形,开口朝南,门前有小平台可以晾晒物品或种花种菜。

木结构建筑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寨子内部,每个院落里都有高大的天井式门廊,悬挂着苗族手艺人制作的老虎、龙、麒麟、凤凰等雕刻精细的木门头。

门廊的内侧有一条透明的甬道,进入甬道便是主体建筑——飞檐翘角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庭院结构,各别楼房之间用飞檐半遮盖,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苗族传统建筑学的构造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苗族民居风格。

彩绘装饰苗族的彩绘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壁画王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中也保存了大量彩绘装饰,丰富而细腻的图案和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苗族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绘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逼真,颜色鲜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窑洞房、木结构建筑以及彩绘装饰,全部体现了苗族的生活和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蕴含了苗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介绍作文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介绍作文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介绍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介绍作文1西江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江镇,今天我和父母来到了西江的千户苗寨游玩。

我对这里印象深刻,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镜头一,建筑苗寨里的房屋全都是用木头做的,在这里不能点蜡烛,如果点蜡烛会有可能引起火灾,发生火灾,不仅是这一个大房子,还会把整个寨子燃烧起来!在每一家房子的房顶下方,有3、4扇木头围成的长方形大窗户,玻璃干净得连里面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走进要住宿的“时光里”,房屋里面虽然没有我们那里那么舒适、整洁,可也毫不逊色于我们的家。

房子十分巧妙、独特,一间连着一间,连绵不断,好像看不完一样!镜头二,打糍粑:道路两旁,有许许多多打糍粑的人,他们有男的女的,还有一些40、50岁的,旁边就是打糍粑的道具。

一些面团在一个类似船型的大盆里,盆的里面还有一个大木锤,打糍粑的人举起锤头,我看见那上面沾上了一些白色的面团。

我和爸爸也过去看了看,爸爸先拿起锤子,双手握住锤柄,用力往上拉,爸爸也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拉开,打了几下就不打了;到了我,我用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将锤子和盆子里黏在一起的的面团拉开,好不容易拉开了,我又差一点被锤头砸到脚了,我就不再尝试了。

可是那些打糍粑的人毫不费力气的高高举起了木锤,打了下去,打了好几下他们好像也不累的样子呢(⊙o⊙)!镜头三,苗族的服饰要说苗族的服饰,那可是十分独特呀:先说头饰,头饰的结构十分复杂,就像一顶皇冠;然后是上衣,在领口有两道红色的宽宽的杠上面有一群花,袖子是到胳膊肘的有粉色的、绿色的`和红色的宽杠;腰上也有一样的宽红杠,就像是腰带,下面就是有两道宽约5厘米的直到脚的玫粉色的杠;还有银饰,银饰要戴两个,先戴一个跟手臂一样长的,元宝形的下面是20多个银线,尾部是银珠。

我也穿过这个衣服,头饰很重,银饰挂在脖子上也非常重,不过真的银饰有好几公斤呢!西江千户苗寨真美呀!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介绍作文2暑假里,我们全家去了贵州省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为什么叫“千户苗寨”呢?是因为聚居着一千二百多户苗族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的物质影响因素分析

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的物质影响因素分析
三、 建造场地 西江苗族先 民选 择了西江这块土地定居 , 并且一直居住至今 , 是 有一定的原 因的。其 中最主要 的就是西江地势地貌符合苗族的风水 理念。首先, 苗民们居住 的西江东北山坡 , 坡度不高 , 从两侧下山, 一


自然 环 境
西江苗族所在地为一处断层谷地 , 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 称 , 相对 高度达数百米 。西南侧 山高坡陡 ; 东北侧坡度稍缓 , 干户吊脚楼则主 要建于 此侧 ;东 南侧是贯穿苗族的 白水河长期侧 向侵蚀塑 造成 的一 边直接通向小盆地 , 便于耕作 ; 另一边紧靠 白水河 . 可以方便人 畜用 个山间盆地 , 盆地面积不大 , 苗寨 居民世代在这里进行耕 作 , 自给 自 水的获取 。 其次 , 村寨集中于东北坡 , 山下平地被充分利用于农田; 并 足。 苗民 以大米为主主食 , 同时还有土豆 、 糯米等副食 , 因此需要足够 且 , 西江苗族 的集 中度极高 。 几乎没有离开东北坡单独建屋居住 的苗 的水 田进行耕作 , 才能满足全寨 居民的饮食需求 。但是 , 西江地势崎 民, 这种群居村寨格局可以有效抵抗一些 自然灾害 , 于宗教聚居 也便 岖, 谷地起伏较大 , 适宜作为农 田的沿河 平地面 积较小 , 苗民们只能 和群体活动 , 牢固血缘和族群关系。 再次 , 从苗寨全局来看 , 村寨背靠 将住宅修建在靠近白水河的山坡 上 ,并且顺着地势 的起伏呈现不 同 山, 象征敦厚实在 ; 被河水环 绕 , 象征人丁兴旺 ; 山种树保寨增加 山 后 的建筑变化。 西江苗民充分发挥了干栏 式建筑 的特点 , 巧妙运用吊脚 脉灵气 ; 河水下游修建风雨桥象征水龙被截住 , 以聚财源 。 作者简介 : 邝翼 星(9 6 )男 , 州大学 20 级人文学院美学 18一 , 贵 09 楼 的建 造 优 势 。 二、 建造材料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影视美学。

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木结构建筑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木结构建筑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特点 与 文化 内涵
谢云中
摘要 : 贵州 西江千户 茁寨木结 构建筑历史 悠久 , 文 化 内涵 深 厚 ,建 筑 特 征 独 特 。 整 个 苗 寨 木 结 构 建 筑将雕刻 与绘画 紧密联系在一 起 , 具 有 较 强 观 赏 性 和 实 用 性 。 建 筑 设 计 中通 过 点 、 线 、面 的排 列 组 合 , 使 木 结 构 建 筑 群 充 满 节 奏 感 ,房 屋 的空 间 布 置 和 建 房 的 祭 祀 礼 仪 , 体 现 了 中 国 传 统 建 筑 中 的人 文 思 想 与
首先 ,贵州西江千 户苗寨 的木结构 不只是简单 的木架子 建筑 样式 ,在 建筑户里 户外 ,处处充满 了艺术趣 味,且有较 强 的观 赏性 ,表现 得最突 出的是装饰 性雕 刻和绘 画。 雕刻 艺 术 是苗 寨 人极 为 重视 文化 的表现 ,是西 江 千户 苗寨 的木结构 建筑装饰 手法之 一,主要 分布在柱 、梁 、檩 、 枋 、椽和 门窗上 。雕 刻技法上采 用浮雕 、地雕 、线雕 ,雕刻 题材 包括人物 故事 、生活场景 等 。各种 木结构建筑 加上雕刻 图案,显得更 加灵动和 形式 多样 。如 :在 门窗上 一般会根据
成为 山村 群聚建筑 的典型代表 ,整体建 筑规划 、空间设 计特
征独特 ,且具有节 奏和韵律 变化 的音乐 情节 ,给 人 以优 美的
视觉感受 。
苗族人 生活情节 ,带着浓浓 的风俗 韵味 ,表 达 了西江 苗族人
最质朴 的情 感 。 其次 ,西 江千户苗 寨木结构 建筑的另一 个突 出特 点是对 称性 ,它不仅保 证 了建筑 的安全 ,也展现 了结构特征 的独特 审美韵 味。 西江 千 户苗 寨木 结 构 建筑 非 常讲 究 中轴 线 对称 ,建筑

典型木式结构之西江千户苗寨

典型木式结构之西江千户苗寨
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 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 雷公山麓
风雨桥(wind-rain bridge)
侗族独有的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 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 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 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 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 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 风雨桥。
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
1.平地吊脚楼
2.斜坡吊脚楼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 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 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 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 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 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 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 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 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 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 的教育意义。

西江千户苗寨――正在消逝的苗族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正在消逝的苗族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正在消逝的苗族文化介绍西江的现状西江千户苗寨――正在消逝的苗族文化在中国的西南腹地,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贵州。

那里的山、水、林、洞,天然生就,原始古朴,回归自然只需置身其中。

在贵州的东南处,有一处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

红彤彤的木制吊脚楼映在波光粼粼的白水河面上,为清澈的河水铺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美人靠上的苗族妇女舒缓着劳累了的筋骨,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

我们已不清楚西江苗寨何时被发现,但我们相信,那时的她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懵懂又好奇地看着围在她身边无不面露惊喜的学者、探险家。

他们惊叹她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文化之原生,历史之悠久,村民之质朴。

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原先这位清纯的少女早已被世俗所玷污,商业化的气息弥漫在西江的各个角落,人头攒动的游客代替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苗族村民。

你去过西江吗?你在不同的时间去过西江吗?记得20年代末的时候,沿河滨的游方街的并没有开发出来,白水河两岸是不规整的土坡,进入苗寨后,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会敬你一碗自家酿造的米酒,“行云流水”的苗歌在寨中回响。

可如今,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传统流逝的魔咒并没有放过西江苗寨,一切早已随着当地政府的不合理开发而改变。

随着当地政府对旅游经营企业的引进,西江的开发早已变了味道。

这些企业进驻固然可以快速发展当地经济,缓解财政压力,但作为旅游企业,其本性是追逐利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往往会造成对资源的毁灭性打击。

原来的吊脚楼建筑鳞次栉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

吊脚楼之间通道依山而上,曲折复杂,这种通道连接起来便成为寨道,进入寨道就像进入了一座迷宫。

原来的寨道是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而成,这种天然石料的寨道和鹅卵石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而现在,却将这种寨道改铺成水泥道,破坏了西江吊脚楼建筑的文化氛围。

虽然现在寨中的街市已重新被铺成鹅卵石,这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做法在各地并不少见,可如此“整修”,就是我们所希望,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吗?旅游景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政府、当地居民、旅游经营企业的共同努力。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以西江千户苗寨清宅更新改造设计为例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以西江千户苗寨清宅更新改造设计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黔东南地区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

为了苗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苗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查阅书籍资料的方法,从苗居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再生设计的可行性。

发掘了苗居建筑的缺点及其自身优势条件。

通过清宅这一实例,探索更新苗居建筑室内环境的可能性,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苗族人提供一个可行的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

关键词:苗族吊脚楼再生设计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1-0158-03Abstract:The Miao nationality,is an ancient ethnic group with a long history,and lives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which is the center of Miao nationality’s native cultur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people's residen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Miao peopl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access to books and materials,w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generation design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blems faced by Miao Dwellings locate. Excavat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iao dwellings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Talking the example of the Qing house,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renewing the indoor environment of the Miao dwellings,presenting a feasible direction and model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to Miao nation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era. Keywords:The Miao Nationality Suspended building Regeneration design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贾丽媛李瑞君引言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海拔500米到1000米,位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山形复杂地势不平,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

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

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

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作者:施鹤芳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早上抵达贵阳后,便乘坐大巴前往雷山县的西江苗寨。

外面稀稀拉拉的雨一直下着,大巴沿着曲曲折折的公路环绕大山,河水相伴,路窄又滑,时不时体验下坐过山车的刺激与胆颤。

大巴一会儿爬上山头,眼前豁然开朗;一会儿又驶进山谷,层层叠叠,无穷无尽。

这是此次贵州考察写生的第一站,黔东南苗族侗族白治州。

这里独特的建筑宝藏对人艺术美学研究者有着强大的吸引。

地处苗岭山脉雷公山区的西江苗寨,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深山里,但却是苗族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

大概有八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这里——西江千户苗寨。

质朴宁谧拖着皮箱,沿着雨水冲过的石路。

雨依然下着,一群像是刚放学的孩子嘻嘻闹闹,一切是那样的祥和释然。

四面的山将苗寨围合成起来,揽入其中。

山高谷深,有千余户苗族人家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两座山包上,依山就势,贴壁凌空,鳞次栉比,层层相叠,从山顶一直延续到山脚下山顶,黑色的瓦顶是那么的抢眼。

山坡有苗族人耕种的层层梯田,青翠碧绿,极富生气。

完美展现山、房、田等村落要素,构架了黔东南西江苗寨特殊的村落网络结构。

山,是苗寨建村立寨的基址,取薪造田的依托。

黔东南西江苗寨大多位于山麓和山顶等距的山腰上,一般依西江苗寨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最彰显的村落景观之一。

古村落村头寨尾,古树林立。

房,是西江苗寨的主体内容。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房,多为木质结构,分平房和吊脚楼两大类。

平房和吊脚楼均为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一般为四排三间或六排五间正房,中间为大堂屋。

田,是西江苗寨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是古村落建村立寨的根本。

黔东南苗族村落的田主要分布于寨前山麓坝子和左右两侧。

坝子田依势舒展,平整开阔。

舞动的吊脚楼布满了两座山头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可谓魅力之源。

它的持久魅力,是在于那些永恒的内蕴。

五百多年前苗族的先祖迁徙而来时,西江的山头是一片原始林海,白水河沿岸是瘴疠弥漫的沼泽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 一层存放农具,关养牲畜、储肥,二层住人, 设有堂屋、灶房、卧室、客房。堂屋中央 摆着一张木制花边长桌,为迎客宴席之用 。。 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 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 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
西江苗寨的结构体系
世界各国的建筑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 的不同,以及受到所属历史阶段和民族文 化的影响。 对于木结构的建筑,我们现在可以从这两 方面去考察它:结构工艺逻辑和形式的表 现;材料。


吊脚半边楼多数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横屋面 的“偏厦”或顺屋面但稍低于正屋的“一 矮”,正中间为堂屋,带吞口。走廊较宽, 置连接两吊脚柱宽尺许的坐枋,坐枋上置 外伸横梭柱,嵌数十根弯月形木条连接坐 枋,形成坐椅栏杆,称“阶息”。走廊多 从上屋基处起直通堂屋,用细木条镶成齐 腰高网状或直条栏杆通廊。大多为三层结 构,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 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

穿斗式
西江的木结构建筑,90%的都是采用穿斗 式。 穿斗式: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距较 密,直径较小的柱子与短柱直接承檩,柱 子之间不架梁而用很多穿枋联系。数层枋 贯通各柱子,从而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穿斗式的特点:用较小的柱子与檩做成相 当大的构架。

穿斗式木构架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较少,抗风能力强,但 由于柱子密,室内空间不够开阔。 穿斗式木构架主要用于民居,西江苗寨就 是个很好的例子。 穿斗式的各个木构件主要以榫卯连接为主。

风雨楼
长桌宴会
西江苗寨的独特建筑
一.结构 西江苗寨依山傍水南而建,远看苗寨,吊 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吊脚楼立于 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 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较 长柱,上级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楼板与 后面半间地面平行,形成半边楼。每排柱 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 吊脚柱,“吊脚楼”因此得名
经典木结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的雷山,是全国最 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 “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 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 族,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 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 为二。 在西江苗寨中,主要有5个大家族,每个家族有一 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 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西江苗寨欢迎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