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图表总结)

■未依法履行工程质量保修义务或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造成严重后果的
■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 行政相对人
☆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 行政主体内部
■ 四种关系
☆ 行政管理关系
☆ 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 行政救济关系
☆ 内部行政关系
■ 行政处罚法
■ 行政复议法
■ 行政许可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城乡规划法
■建筑法
经济法
调整经济关系
■ 统计法
■ 土地管理法
■ 标准化法
■ 税收征收管理法■ 预算法源自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7大类)
部门
调整关系
包括的主要法律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规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
宪法、6个相关法
民法商法
■ 三类主体间(平等主体)
☆ 公民间
☆ 法人间
☆ 公民与法人间
■ 两类关系
☆ 财产关系
☆ 人身关系
■ 民法通则
■ 合同法
■ 物权法
■ 侵权责任法
■ 公司法
■ 招标投标法
行政法
■ 行政主体与三类主体
或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专业
承包
可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和建设单位发包的专业工程,可劳务分包
60个
分为1-3个资质等级或不分等级
劳务
分包
劳务作业
13个
分为2个资质等级或不分等级
4.1资质许可的权限
资质许可部门
权限
住建部许可
1)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资质、一级资质
我国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我国法律体系是指中国的法律体系,是指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法律制度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我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等各种法律文件和制度。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旨在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是其他法律法规的最高准则和原则。
宪法设立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合法关系。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法律法规是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表现,是最有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法律规范。
法律通过制定与修订,准确地规定了国家机关的权力与义务,保障了公民的权益与义务。
法律规定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法治环境的形成。
法律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行政性规章、决定和命令等,用于规范行政行为和处理行政事务,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法规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对特定行政领域加以细化和明确的规定,具有概括性、强制性和行政性的特点。
地方法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合作制定的法律法规,用于解决地方性的行政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
地方法规是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和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的地方性法律制度。
地方法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显现,对地方自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影响。
司法解释是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对诉讼案件有关法理问题进行解释的活动。
司法解释对法律的具体适用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司法解释是维护法律稳定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对法律适用和司法公正有重要的影响。
规范性文件是法律体系中的一种法规形式,是各级政府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文件,用于细化、明确具体行政管理事项的规定。
规范性文件是高效管理、法治环境营造和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的法律文件和制度,我国法律体系还包括法学理论、司法制度和执法体系等多个方面。
我国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法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律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严密而完善的制度体系,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的法律体系进行探讨,包括法律的层级结构、法律的来源以及法律的特点。
一、法律的层级结构我国的法律体系由多个层级构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被奉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法律是宪法之下的层级,包括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律。
行政法规是政府制定的为了实施法律而制定的规则,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部门规章是由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规范本部门的行为。
二、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
宪法是法律的最高来源,是制定其他法律的根据和依据。
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包括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是政府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三、法律的特点我国的法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法律的普遍性: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和法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法律保障了平等和公正,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法律的保护。
2.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是强制性的,每个公民和法人都有义务遵守法律的规定。
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规范了公民的行为。
3.法律的稳定性:法律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动的,一旦通过,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才能进行修改。
这种稳定性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法治的实现。
4.法律的开放性:法律是开放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法律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中国的法律体系

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 我国的诉讼制度分为:刑事诉讼、民
事诉讼、行政诉讼。
3.2 我国的立法体制
3.2.1 立法体制的概念 3.2.2 我国立法体制的特 3.2.3 我国的立法体制
3.2.1 立法体制的概念
即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 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关于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制度 和结构,也包括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国家机关 之间关于法的创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立法体制与 国家性质的关系,立法体制与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
第二讲 中国的法律体系
3.1 法律体系的概念
► 所谓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 的全部法律规范,根据不同法律规 范的调整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若干 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 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相互有 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
我国的法律体系(七个门类)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3.行政法 4. 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法山法海驾驭之道
► 宪法至高无上 ► 不同位级------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 ► 相同位级------1、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
2、新法优先于旧法
(李慧娟案件之评析)
4 中国的司法制度
►审判制度 ►检察制度 ►律师制度
4.1 审判制度
► 就是法院制度,包括法院 的设置、法官、审判组织和活 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 2、国务院的立法权;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
法权; 4、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 5、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的立法权; 6、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
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图表总结)

我国法的形式(共七类)
名称法律形式制订单位
宪法宪法全国人大
XX法法律(民法通则除外)全国人大及常委会
XX条例行政法规国务院
XX规定、办法、实施细则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
XX地方XX条例地方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
XX地XX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地方规章省级和较大的市级人民政府
XX公约、条约、协议、宪章、盟
约
国际条约
法的效力层级
■ 宪法至上
■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 新法优于旧法
【重点难点】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 同级别地方法规>同级别或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同级别人大制定的比政府制订的效力大)
■ 上级地方规章>下级地方规章
■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种类
一般规定建设工程领域
行政处罚(6类)
■ 警告
■ 罚款
■ 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 责令停产停业
■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
■ 行政拘留
■ 警告
■ 罚款
■ 没收违法所得
■ 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
■ 取消一定期限内投标资格
■ 责令停止施工
■ 降低资质等级
■ 吊销资质证书
■ 责令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等行政处分(6类)
■ 警告
■ 记过
■ 记大过
■ 降级
■ 撤职
■ 开除。
五大法律体系

五大法律体系“五大法律体系”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包括的宪法及其相关法律、行政法及其相关法律、民商法及其相关法律和经济法及其相关法律这五个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另一部分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而国家基本法律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常也称为“母法”。
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则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来看,共包括宪法及相关法律(如《民法通则》、《刑法》、《合同法》等)、民商法(如《物权法》、《合同法》等)、行政法(如《立法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经济法(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刑事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如《公务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法官法》、《行政复议法》等)在内的基本法律及众多法律部门(包括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军事法规、劳动法规等)。
我国的立法宗旨,就是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个方面的工作纳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轨道,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
这里的“法制”不仅包含了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而且还包括法律思想、法律观念和法律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建设。
具体来说,我国的立法宗旨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总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实践又是理论。
依法治国,最终要落到依法治权上来。
只有依法治权,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同时,也只有真正做到依法治权,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进程,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依法治国。
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引言:在现代社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公民应该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以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义务。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层级1. 法律体系的定义法律体系是指法律制度的结构和组织,是整个法律秩序的总体。
它包括了国家法律体系和国际法律体系两个层次。
2. 国家法律体系的层级(1)宪法层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其他法律具有最高的效力。
(2)法律层级: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是国家重要的法律规范。
(3)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层级: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地方性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二、我国法的分类1. 宪法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 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的权益关系的基本法律,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等。
3. 刑法刑法是调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犯罪与刑罚关系的法律,规定了犯罪行为、犯罪责任和犯罪刑罚等。
4.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行政关系的法律,包括行政管理法、行政诉讼法等。
5. 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包括工商法、招标投标法、劳动法等。
三、法律适用的原则和方法1. 法律的适用原则(1)法定原则:法律的适用应当以法律为依据。
(2)平等原则: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贵贱、职务高低。
(3)公平原则:法律适用应当坚持公平正义。
(4)合法性原则:法律适用应当遵循法定程序和原则,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
2. 法律适用的方法(1)严格解释法律(2)灵活解释法律(3)结合实际情况解释法律结语:通过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的层级和分类,掌握法律的适用原则和方法。
中国的法律与司法体系

中国的法律与司法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独特而完备的法律与司法体系。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为了保障国家的法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的法律和司法体系进行探讨,以了解它是如何运作和应对挑战的。
一、法律体系的概述中国的法律体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传统。
封建时代,中国实行“律法”和“礼法”相结合的制度,以强调社会和谐。
然而,现代的中国法律体系主要建立在大陆法系的基础上,这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法律体系之一。
该体系以国家法律为核心,包含了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律文件。
中国法律体系具有一定的层级结构。
在最高层级,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修订的宪法。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下一级别,国务院和中国各级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法律效力,并为各级法院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司法体系的组成中国的司法体系由多个层级的法院组成,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负责监督和管理全国的法院系统。
各级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和解决各类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
基层人民法院则主要处理一些简单和较小规模的纠纷和争议。
中国的司法体系还包括检察机关,主要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基层人民检察院组成。
检察机关负责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事追诉和依法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它们在司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监督和公正性的作用。
三、司法改革和挑战中国的法律和司法体系正在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中国的司法改革主要着重于提高司法公正性、加强司法独立性和保护人权。
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包括推行审判公开、加强证据的审查和取证制度、完善法官选任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然而,中国的法律和司法体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防止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尽管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腐败,但仍有一些腐败事件暴露出司法体系中的不完善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法律体系
宪法及其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
【分析】有法可依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
构成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主要有宪法及其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程序法7个法律部门。
1、宪法及其相关法作为部门法之一的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和主导性的法律部门,是其他部门法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最高依据,处于特殊的地位和起着特殊的作用。
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除了包括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文件外,还包含有一些处于附属层次的法律文件: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国籍法、国旗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公民基本权利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立法法和授权法,等等。
2、行政法是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调整行致管理活动中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发生的行政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组成的。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行政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是规范和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的总称。
行政法规作为一种法的渊源,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是由众多的单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构成的。
行政法可以分为—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两个部分。
一般行政法是对一般的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公务员法,等等。
特别行政法则指对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活动适用的法律、法规。
主要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国家安全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监狱法、土地管理法、高等教育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海关法,等等。
3、民商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商法分为民法和商法两个次级法律部门。
关于民法和商法是分立还是合一,各国做法不268尽相同。
从立法模式上看,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模式。
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婚姻、家庭、收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商法是民法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调整商事法律关系主体和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商法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商事活动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4、经济法是有关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
经济法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的法律,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方针和政策的法律,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统计法,农业法,企业法,银行法,市场秩序法,税法,等等。
5、社会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关于这一法律部门的理论还不完善。
一般认为,社会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该部门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规范,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规范,如劳动法与
社会保障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规范,如环境保护法、能源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生态法等;促进社会公益的法律规范,如社区服务法、彩票法、人体器官与遗体捐赠法、见义勇为资助法等;促进科教、文卫、体育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如教师法、科技进步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卫生法,等等。
6、刑法是规定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是一个传统和基本的法律部门,在国家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法律部门。
我国有关犯罪和刑罚的基本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这一法典中。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单行决定。
这些规范都是刑法部门的组成部分。
7、程序法部门指规范因诉讼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由诉讼程序法与非诉讼程序法两部分构成。
诉讼程序法是有关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简称诉讼法。
我国的诉讼法主要由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组成。
非诉讼程序法主要包括仲裁法、律师法、公证法、调解法等基本法律构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