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省烟台市高考语文诊断性测试试卷(已审阅)
【高考冲刺】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烟台模拟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考冲刺】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烟台模拟卷)语文试题(解析版)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音乐文化已有8000多年历史。
时至今日,现代音乐创作依然延续着某些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
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乐;西周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及一系列礼乐制度。
尽管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稳定,却也历史性地将之托举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滥觞。
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主要适用于重大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句缓慢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
雅乐被历代文人士大夫奉为音乐正宗。
先秦雅乐的遗风余韵,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开篇。
当代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提出“新雅乐”概念,并着手创立“新雅乐”体系。
为了取得多元化视听效果,也为给观众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真实场景,新雅乐演唱者在舞台造型上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
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
“新雅乐”取材不仅限于古代雅乐。
还有的取材于古典诗词,把经典古诗词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代表作品有《游子吟》《关雎》等;有的则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德、礼等思想范畴进行全新创作,代表作品有《礼》《孔子曰》等。
山东省烟台市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绘画美。
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
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于绘画后的一种品评。
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
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表现出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
随着题画诗的出现,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在这种方式的不断渗透下,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选自《今传媒》,2017年第4期)材料二: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
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做到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
其题画诗也不例外。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冬雪、温泉“五绝”著称。
其中,①;而云海在冬季出现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夏季,其时,峰、石、松(隐现/隐没)于云海之中,影影绰绰..,亦真亦幻,恍如人间仙境。
冬日,皑皑白雪,遍铺峰峦.,处处冰雕玉砌.(qiè),千姿百态,令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雾凇、冰挂等也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夜寒风起,万树银花开。
”百里黄山,一夜之间玉树琼枝,分外妖娆.(ráo)。
棵棵黄山松婉.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
满树满枝的雾凇、冰挂,仿佛珠帘长垂,风吹树动,万籁..有声,②。
冬天的黄山云海气势磅.(páng)礴,比其他季节显得更加奇绝壮观。
清晨雪霁.(qì),红日东升,霞光万道,(辐射/映射)在云海之上,霎时间(云谲波诡/色彩斑斓),鲜艳夺目,形成了奇妙壮观的霞铺云奇景。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影影绰绰..雪霁(qì) B.峰峦.冰雕玉砌.(qiè)C.万籁..有声妖娆.(ráo) D.婉.若气势磅.(páng)礴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隐现辐射云谲波诡 B.隐现映射色彩斑斓C.隐没辐射色彩斑斓 D.隐没映射云谲波诡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只有在冬季才可见到冬雪②和谐有节,清脆悦耳,如闻仙乐B.①冬雪只有在冬季才可见到②清脆悦耳,如闻仙乐,和谐有节C.①只有在冬季才可见到冬雪②清脆悦耳,如闻仙乐,和谐有节D.①冬雪只有在冬季才可见到②和谐有节,清脆悦耳,如闻仙乐【答案】1.C2.B3.D【解析】1.试题分析:A“霁”读jì;B“砌”读qì;D“婉”应为“宛”。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高三诊断性测试二语文试题

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二)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媲.(bì)美戏谑.(nüâ) 昏愦.(kuì)无能毁家纾.(shū)难B.奇葩.(pà) 缜.(zhēn)密虚与委蛇.(yí) 骁.(xiāo)勇善战C.攻讦.(jiã) 粗犷.(ɡuǎnɡ) 为.(wâi)渊驱鱼心广体胖.(pán)D.靓.(liànɡ)女悭.(qiān)吝博闻强识.(shì) 一无长.(chánɡ)物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黯然神伤兴利除弊圆滑世故以儆效尤B.合睦相处和中共济根深蒂固斐然成章C.暴殄天物流言蜚语犯而不校焕然冰释D.无耻之尤陈词烂调金块珠砾蔚然成风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考文科______________考理科?”(2)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李白赠别杜甫的诗歌亲切动人,充分_____________李白与杜甫的深厚友谊。
(4)目前的一些农村小说,差不多没有描写,偶尔有,也只就农村生活取喻,既___________了当,又新鲜有味。
A.还是逐步表明简捷B.或者逐步标明简洁C.还是逐渐标明D.或者逐渐表明简洁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B.目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条分缕析....,教师过分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2020年高考诊断性测试烟台一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0年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A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不合文意,“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2.(3分)A(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3.(3分)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4.(4分)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分)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2分)5.(6分)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
)7.(3分)D(“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8.(4分)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1分)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1分)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1分)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1分)9.(6分)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
山东烟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东烟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烟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
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
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
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
“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
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
“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
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3月)语文.doc

2020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沈壮海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
②涤除仍客观存在的丈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
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
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
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
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
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
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
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
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
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
山东省烟台市2020年高考诊断性测试(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题纸

◣
◢
准 考 证 号
座号
高三语文答题卡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座号
注意事项:
1. 选择题作答必须用
2B 铅笔,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简答题作答必须用黑色签字笔填写,答题不得超出答题框。
2.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
◤
四、写作(60分)
第2面/共2面高三语文答题卡500
600
700
800
900
折叠,不要弄破。 3. 在考生信息框中填写
姓名及准考证号。 4. 考后查看个人成绩 。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第1面/共2面 高Hale Waihona Puke 语文答题卡(一)4.(4分)
5.(6分)
9.(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13.(8分)(1)(4分)
19.(4分) (三)17.(6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1.(5分)
第 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烟台市高考诊断性测试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流行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社会大众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
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流行文化在文化主体和文化功能上与其它文化形态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
它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具有娱乐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为某些群体稳定的生活行为方式。
②流行文化与其他文化都是在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更显著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
在大众传播充分发展的情形下,流行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扩散,而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流行文化中所利用的关键形式。
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流行文化的形成是人类在信息传播互动中产生的某个文化现象作为一个讯息元素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信息的传播互动被许多人迅速认同、模仿,并将其作为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过程。
文化行为或实体要被不同群体的人们所接受并形成流行,就要有更多受传者的需求基础。
一条传播的讯息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不同群体的成员才会进行记忆和实践,最终形成流行文化。
③大众传媒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在人们平日的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对象,人们正因此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人们减少了选择各种文化的机会。
大众传媒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时间安排,干扰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选择。
其次,大众传媒由于传递单一的文化元素,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大众传媒的即时消费性致使它不可以深度阐释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它把原先的理念和观点模糊掉。
例如我们经常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不可摆脱的媒介依赖,难以摆脱;我们所接受的观点和想法一定要从媒介中查找来源;更倾向于在虚拟的现实中表达自身观点并且逃避真实的社会交往。
④基于此种情况,流行文化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难以引领新风尚,使得文化本该有的功能出现异化。
而文化垄断、强势话语使流行文化开始出现西方价值取向。
一些发达国家凭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生活习俗、思考问题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对别的国家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如日本的动画片《蜡笔小新》《机器猫》《火影忍者》等,以及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为中国观众所追捧,靠精彩的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轻诙谐幽默占领了流行文化市场,人们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动画片时,就已经不自觉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
因为流行文化拥有强有力的渗透力、感染力、同化力,先进且具有优势的文化会凭借流行文化对弱势文化进行强有力的侵占和改变,从而使落后地区的流行文化出现异化、扭曲。
⑤大众传媒对人性的重新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可以促进流行文化的合理发展。
因此,把握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影响的整体脉络,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共荣,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刘馨政《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传播影响探析》,人民网2018年5月17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流行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面向社会大众,可以产生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B. 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交往互动的结果,但它们的文化主体和文化功能有所不同。
C. 流行文化的产生、扩散和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没有大众传媒高度介入的文化往往难以成为流行文化。
D.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旦将大众传媒当成娱乐消遣对象,就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削弱独立思考能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①段点明了流行文化的本质,第②段则进一步论述了流行文化的形成条件及过程。
B. 第③段“大众传媒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消极影响”一句,在行文中起领起下文的作用。
C. 第④段借好莱坞大片等受中国观众追捧的事实,强调西方大众传媒的先进引领作用。
D. 大众传媒促使了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带来消极影响,文章对此进行了客观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当下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如《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等,经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也属于流行文化范畴。
B. 某个文化现象常常通过传播互动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被人迅速认同和模仿,成为人们唯一不变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便应运而生。
C. 大众传媒的即时消费性特点导致其对文化的阐释过于浅显,因此我们为印证某观点和想法的来源而通过手机网络查到的信息不足为据。
D. 大众传媒对人性重新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促进流行文化合理发展,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追求,使其最终演变成主流文化、精英文化。
【答案】1. D 2. C 3. 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需要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来提升效率。
大数据将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继土地、能源之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
“短短几年里,大数据战略已经从全面总体布局,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
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大布局体现了大数据发展驱动效应日趋凸现。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表示,辨识和管控大数据风险成为监控国家安全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体现国家安全的“晴雨表”。
为保障大数据安全,中央网信办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指挥协调与落地部署工作。
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央网信办协同相关单位,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共同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增补完善和相应国家战略政策的落地出台;在安全审查方面,进一步防范信息安全产品与技术应用领域的潜在隐患和安全风险,为公民、国家信息主权和数据主权的保护提供切实支撑。
(摘编自李政葳《构建大数据健康发展的安全生态环境》,《光明日报》2017年5月29日)材料二:为了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很多地方和学校纷纷“出招”。
上海市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资助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以数学建模的方式,立足于10万余条数据信息,确立了新的“量化测评模型”。
这些大数据的手段不仅能够“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还能更加切合实际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介绍,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每天实时采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对学生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消费反常、上网成瘾等异常行为进行实时预警。
郑庆华说:“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提高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明晰职业规划、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创新精神等发展性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推进“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并为建档立卡学生专门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陕西省12地市政府实习、海外交流访学和国际组织实习,开展“国运交大”青年领导力公益实践项目,提升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编自樊未晨《学生资助将从经济资助转为资助育人》,《中国青年报》2018年9月7日)材料三: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
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往往被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综合挖掘和应用。
但目前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仍然存在障碍。
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
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这些都不利于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应用。
(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大数据战略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大数据的驱动效应也越来越显著,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比土地和能源更重要的生产资料。
B. 大数据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为各行各业提升效率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危及公民隐私、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新问题。
C. 大数据的运用,能够使地方和学校“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并为其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因此得以实现。
D. 受技术条件限制,传统行政模式往往会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诸多问题,运用大数据能够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大数据风险的辨识和管控已成为衡量国家安全监控能力的重要指标,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规、技术保障等手段,调动各层面的优势力量来予以加强。
B. 大数据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运用,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和为建档立卡学生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等活动的开展。
C. 大数据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可实现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大数据的运用可帮助政府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为创新治理模式提供有效支撑。
D. 目前,大数据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不成熟,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学习和研究力度,增强应用能力。
6.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试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D6. 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理解大数据的意义,加大对大数据的自觉主动学习、研究、运用力度。
②构建有效机制,明确权责关系,规范数据运用,促进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国家战略政策,强化数据安全保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常克①离开广元,心头回味的是一片芦苇荡。
四川广元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剑门雄关、昭化码头等古迹,也有现代化的闹市繁华,但我心头久留的,却是那片连绵的芦苇荡。
②从雄奇峻峭的剑门关回到广元城区,朋友们决定去逛逛最热闹的老街。
司机很热情地对我们说,这个地方叫上下河街,广元的商业中心,就是这里了,现在才八点来钟,正热闹。
③人来人往,霓虹灯光芒四射,广元的老城闹市区,这个时间正欢快得手舞足蹈。
转悠几条街,眼睛渐渐有些倦怠。
正想回宾馆,有朋友往前一指说,前面好像到嘉陵江边了,过去看看。
我们漫不经心越过街区,走下临江护堤的石梯。
宽阔的嘉陵江奔涌而过,而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居然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黑压压的,在夜色中犹如浓墨泼洒,波澜壮阔,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