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X¨ i YI i Br . a In_l a 1 o a il l X In
学生工作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路 方 芳
( 博兴 县博奥学校 , 山东 众所 周知 , 赏识是一种认可 , 是教师对学生学 习与活动
的一 种 积 极 的 评 价 。 赏识 本 质 是 爱 , 由此 而 发 展 成 的 赏 识 教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行为 , 自觉改正 自己的错误。教 师批评学 生首先要考虑用什 么批评方式学生才能提 高认识 ,改正错
误。
有 的 教师 认 为 “ 打是 亲 , 骂是 爱 ”爱 就 是 严 格 。 格 并非 , 严
必须建 立在真诚而 炽热 的情 感 、 智慧 、 思想 、 操 的基础之 情 上 。但是在现实生活 中, 多教师仍然滞留在赏识教育 的误 ” 许
下实 施 的教 育 , 教 育 者 与 受 教 育 者共 同成 长 的过 程 。 没 有 是 爱就 没 有 赏 识 教 育 , 是 前 提 和基 础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曾 经说 爱 过, 一个 好 教 师 首 先 意 味 着 他是 这 样 的人 , 热 爱 孩 子 , 到 他 感 跟 孩 子 交 往 是一 种 乐 趣 。但 是 仅 有 爱还 是 不 够 的 , 正确 的爱
外、 害怕 , 甚至恐惧 。一些教师为了使批评能立即收到效果 ,
往 往 用 “ 不 然 ” “ 则 ” 类 最 后 通 牒 式 的语 言 。这 一 方 面 要 、否 之
() 2 不注意细节 问题 的处理 , 自由散漫的风气得 以滋 使
长。
容易引起 师生情感上的对立 ; 另一方面威胁式批评往往不付 诸行动 , 教师的威信也就丧失 了。
德情操和 丰富渊博 的学识基础之上 。苏霍姆林斯基 曾断言 “ 神空虚 , 精 思想枯竭 , 志趣低下 , 愚昧无 知等 , 绝不会焕发和 孕育出真正的爱 ” 。因此 , 要做一个 热爱学生 的教师 , 必须深 入学习和钻研教育学 、 心理学 , 深入地 了解学生 , 深入他们 内
如何走出“赏识教育”中存在误区

如何走出“赏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当“赏识教育”在中国学校中大行其道时,老师们欣喜于学生的进步,发明者也为赏识教育产生的正能量而自豪。
然而,我们却不能不警惕,其中一些老师对赏识教育理解不充分,存在片面性,而使赏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赏识教育的真谛,走出对赏识教育认识片面、狭隘的误区。
我认为,当代社会对赏识教育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误区一:为了赏识而赏识我通过观察发现,很多老师存在“故意”赏识的错误。
自从推行赏识教育以来,老师们发现赏识教育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极为有利的,大力表扬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及主观能动性,让她们爱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绩自然的提高了。
显然,赏识教育在这一点上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
于是,一些老师便认为,只要经常赏识学生,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步。
当在学习过程中,对明显的错误,老师也极尽褒扬,不纠正学生的过错,这种“只要表扬,不要批评”的赏识教育,只能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错误就是错误,错误就应该被纠正。
如果孩子所做的每一种行为都得到赞赏,那老师的赞赏,对他们将逐渐失去意义。
一个只敢给予学生表扬的老师,而不敢批评学生错误行为的老师,是不信任自己学生,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不自信。
表扬无疑只是赏识教育的方法其中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
当孩子做错题,或做错事的时候,作为他们的老师,更要严加批评,让他们汲取教训,杜绝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的孩子不是温室里的小花,经不起风吹雨打,我们要经得起挫折,受得住表扬,才能不被挫折打倒,不被表扬冲昏了头。
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有用的人才,相信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发自内心地去赏识学生,自信地面对自己。
2. 误区二:只有优等生才能被赏识,学习成绩好,各方面都好从智力教育到素质教育,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一直都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师很容易产生学习成绩好,学生其他各方面也同样优秀的潜意识。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的 自尊 , 以爱 和 信 任 为 基 础 , 孩 子 这 样 的感 觉 : 了错 不 要 给 犯 紧 , 师 欣 赏 你 承认 错 误 的勇 气 和 改 正 错 误 的 决 心 。 老
二 、 有 优等 生 才 能得 到 赏识 只
数 学 对 小 学 生 的逻 辑 思 维 要 求 比较 高 .所 以 数 学 教 师 会 以数 学 思 维 的 好 差 及 在 数 学 课 堂 中 的 表 现 来 判 定 优 等 生 、 后 进 生 。 至对 成 绩 的评 定 会 影 响 到 教 师对 其整 个 人 的态 度 , 甚 使 得 成 绩 好 的 学 生 在 老 师 眼 里 各 方 面 都 好 , 比较 优 秀 . 那 些 都 而
一
因此 , 赏识 教 育 中 不 仅 可 以 批 评 , 在 而且 可 以 更 大 胆 地 批 评 , 奥 秘在 于 “ 可 杀 不 可 辱 ” 即在 批 评 孩 子 时 要 保 护 孩 子 其 士 ,
尬 境 地 . 可 能 使 未 受 表 扬 者 产 生 自卑 的心 理 。 又 教 师 表 扬 时 应 该 在 全 面 了 解 和 把 握 学 生 间 的 差 异 的基 础 上 做 纵 向分 析 , 行 个 体 “ 进 内差 ” 议 , 把 学 生 的 “ 天 ” 评 即 今 与 “ 昨天 ” 比 , 扬 其 进 步 与 提 高 的地 方 , 样 更 有 助 于 增 强 学 相 表 这 生 的 自信 心 , 能 激 励 学 生 。 更
风雨迎接挑 战呢?
无 视 学 生 间 的 差 异 性 和不 可 比性 . 自觉 地 “ 高 一 个 . 倒 不 抬 打 片” 。这 样 的表 扬 除 了 被表 扬 者 外 . 疑 在 间接 地 批 评 着 全 无 班 同学 。 既 可 能 使 被 表 扬 者 陷 入 被其 他 学 生 议 论 、 刺 的尴 这 讽
教师走出对学生“赏识过度”误区的探讨

性思维 ,使其最 终走 向成功。“ 哪怕学生只有—点 点成绩,就要 得脆弱不 耐挫折?这种无节制的廉价 表扬 会不会养成孩子虚荣 、 表扬 ; 只要有一小点进 步,也要鼓励 。 ”以表扬促学习,以鼓励 自负、骄傲 的心理? ——这 种种的疑虑给我们提 出了一个现实的
促发展,这是赏识教育的核心。有一位心理学 家说 过 : 人类本 教 育话题 : “ 赏识教育是 不是 就是一种 简单的表扬 教育,赏识教 质中最殷切 的需要是 : 渴望被赏识。 ”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 育是不是 就不再需要批 评教育了?
自 、骄 傲 、脆 弱, 赏识教 育进入 了 负 一个 误 区 :赏识过 ’ “ 。
关键 词 : 赏识教育 ;赏识过度 ; 赏识有度 ; 批评教育
作者简 介 : 缪素华 (9 8 ) 17- ,女,江苏泰州人 ,江苏省姜堰 中学政治教 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 :中学政治教学。( 江苏
说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赏 识 可 以 发 现 孩 子 的 优 点 和 长 处 ,激 发 孩 子
三 、教 师走 出对学生 “ 赏识过度”误区的对策
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 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 信孩子、鼓励
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 孩子, 可以帮助孩子扬 长避短 , 克服 自 、 卑 懦弱心理 , 树立 自 。 赏识教育,其关键在于发现每名学 生的闪光点,对每名学生的成 停 赏识能催 人奋进 ,人在 受到赏识 的时候工作 或学 习,效果最好, 长都抱有坚 定、乐观 的态 度,所关涉的是刷新 教育理念的大 问 学生—旦受到了赏识, 无论对于 眼前的学 习还是 日 的长久 发展, 题,是传统 的师生、亲子 关系 的重新定位,它能增强孩子的进 后 都是大有裨益 的。无论 多么顽 皮的学生,无论 多么冷漠的学生, 取心和 自信心,激 发孩子 的创 新精神,符合 素质教育 的总体要 其 内心深处都非常渴望被别人 赏识。赏识 可以使他们体验 到成 求。但它绝不是仅仅拘泥于表 面化 的表扬,因为 简单肤浅的表
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误区

”
才能更 好地 利 用 赏识
。
、
赞美
,
与宠爱
,
强 化 了 他 们 与众 不 同 的 意 识
“
进 而 使他们有 意
不同
”
,
以促进 学 生 健 康和 谐 地 发展
.
识 地 表 现 出言 行 出格 以 示
独特
”
与
“
而这些言
1 把 赏 识 教 育 曲解 为 赞扬 教 育
行 是 否 符 合学 生 的 日常 行 为 规 范 或 社 会 道 德 规 范 却 往 往
.
解答 出的难 题 或考试 取 得 高分时 好事时
“
,
或后 进 生
”
一
旦做了
”
包 括 对 学 生 纠 正 自己 错 误 能 力
或 勇 于 承 担 自己 过 错 应
.
竞无 端猜 疑
”
“
:
“
这 是 你 自己 独 立 做 出 的 吗 ?
”
负 责 任 的信 任
展
、
。
不 顾 学 生 的实 际情况
一
甚 至 偏离 全 面 发
、
赏 识 学 生 自 然 要 对 学 生 良好 的 言 行 给 予 赞 美 赞
、
称
被教 师所 忽略
而 忽略其缺点
。
持这 种 观 点 的教 师 只 看 到优 秀生 的优 点
同时 常 常忽视 后 进 生 身上 的亮点
。
、
鼓励
、
表扬
,
但 赏识 并 不 意 味着 不 要 批 评
,
。
针对学
,
闪光
。
生 言 行 的 不 当或 错 误
“赏识教育”的利与弊

“赏识教育”对于现代父母来说并不陌生,越来越多的父母尝试着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然而,有些父母并没有理解赏识的真正内涵,盲目赏识不仅不能让孩子从中获益,反而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
误区1:不切实际地夸赞典型状态描述:看到宁宁的画,妈妈脱口而出:“宁宁画得真好!我家宁宁最棒了!”听了妈妈的夸奖,5岁的宁宁不但没有高兴,反而不屑地说:“你就会说‘最棒’了,还有没有新鲜点的。
”宁宁妈非常认可赏识教育的观念,所以,时常把“你真棒!”挂在嘴边。
在儿子3岁前,自己的“赏识”似乎还能激发起儿子的热情,可是,随着儿子年龄不断增长,他对妈妈的夸奖越来越不屑了。
心灵点击:很多父母认为,赏识孩子就是告诉他们“你真棒!”。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
孩子比较轻松地做成了某件事情,父母如果给予不切实际且大张旗鼓的夸赞,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他会相信自己真的很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接触的环境越来越广,在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之后,他会发现,父母的夸赞有很多水分,渐渐地,父母口中的“你真棒!”就不值钱了。
看起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它给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不容小觑——1.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降低。
2.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降低。
孩子一旦意识到自己没有父母夸奖的那么好,他就会开始怀疑别人对他的评价,觉得大家都在骗他,他的自我价值感反而会因此降低,进而变得很自卑。
到了那时,不管父母怎么鼓励他,他都很难自信地面对外面的世界。
3.孩子变得自大、自负。
有些孩子可能会把父母的“夸赞”当作自己的保护层,他们宁肯相信这些有利于自己的评价而在无意识中屏蔽外界信息,从而变得目空一切。
特别提醒:父母对孩子的夸奖应该是经过认真品味后的真正欣赏。
因此,不要泛泛地夸孩子画得好,而应用心欣赏孩子的画,你可以夸奖孩子主动完成绘画,态度非常认真;也可以夸奖孩子的画中有某些细节处理有进步……记住:夸奖孩子的动机与态度要比夸奖结果更重要哦。
误区2:“你比他们都强!”典型状态描述:小区里,小美正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比赛唱歌。
论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

一、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定位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教育手段。
它们应是辩证、和谐的统一体,在育人过程中,就要赏罚分明,只要赏罚运用得当,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误区不知从何时起,赏识教育在社会上、在教育界被广泛提倡,惩罚教育却被人们与体罚学生划上了等号。
于是才有了当前教育中一个弊病:重赏识,轻惩罚,重表扬,轻挫折。
其实惩罚的前提是维护其自尊,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批评与惩罚中获得教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要求教育者首先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惩罚的目的是在培养和塑造孩子建立起以自信、自尊、自强、自我负责为核心的健康人格,而不是为惩罚而惩罚。
再者,惩罚要懂得因人而异,适度。
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必须充分考虑受罚者的个性、尊严和承受力。
三、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的正确应用多鼓励,少批评学生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
我班张欢同学平时少言寡语,独来独往,不愿和别人交往,甚至害怕和别人交往,更不愿和老师交往,见了老师就紧张,不敢和教师打招呼,把自己严严实实的封闭起来,有一次上语文课,轮到他课前说话了(语文课上的一种教学活动),他站起来,吭哧了半天就是说不出来,后来干脆就来了个徐庶进曹营——言不发。
语文老师把这件事告诉我后,我一直考虑怎样来给他做工作,后来机会来了,有一天英语早读,英语课代表没来,正好这个学生英语不错,我就找到他,让他领大家早读,一开始他不愿意,后来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接受了,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他领读的非常好,我适时的表扬了他,当时我发现他的脸红扑扑的带着微笑,腰板也挺的直直的。
从那以后,他慢慢的变了,变的开朗了,愿意和人交往了,大家都说他变了一个人。
可见,赏识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性格较消沉的同学,赏识教育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增强信心,奋发向上。
扬长处,避短处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避开学生的短处。
赏识教育利弊之浅析

赏识教育利弊之浅析o高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得到尊重和赏识。
人生是一次远征、一次攀登,支撑着人们去远征和攀登的精神支柱就是必胜的信心,而这必胜的信心来源于有效的夸奖和适时的鼓励。
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一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要想实现成功的教育,就必须寻求实施赏识教育的最佳途径,因人施教,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尊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一)教师博大的爱心是赏识教育的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0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
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使他们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二)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是实施赏识教育的最佳途径。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口号是/要让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0他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崇高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善的人。
0他坚信,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尊重和欣赏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这也是成功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
(三)信任学生是实施赏识教育的感情基础。
美国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学生的奥秘概括为/信任学生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1-03-11T16:12:23.75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路方芳
[导读]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污染。
路方芳(博兴县博奥学校,山东滨州256500)
众所周知,赏识是一种认可,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评价。
赏识本质是爱,由此而发展成的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与被教育相互激励与激发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过程。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教育,爱是前提和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但是仅有爱还是不够的,正确的爱必须建立在真诚而炽热的情感、智慧、思想、情操的基础之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仍然滞留在赏识教育的误区之中。
一、给予学生太多的“爱”
1.溺爱
爱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
然而,溺爱是教师应当摒弃的,它是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大敌。
溺爱往往易被表面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面纱所遮掩。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教师的溺爱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与学生关系处得过近,淡化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感。
(2)不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使自由散漫的风气得以滋长。
(3)赏罚不分明。
该批评的不批评,该表扬的不表扬,对遵章守纪者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
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纪律,对不良现象予以批评,才能够形成班集体的健康舆论。
2.偏爱
学生非常希望教师对待他们能一视同仁。
在学生看来偏爱就是偏心,学生对教师的偏心深恶痛绝。
一方面,不被教师偏爱的同学自然对教师感到不满;另一方面,被教师偏爱的学生往往被其它同学孤立,也会对教师不满。
因此,偏爱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大敌。
教师的偏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偏向成绩优秀的学生。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也是大多数教师的通病。
(2)偏爱听话的学生。
听话的学生好教,不会给教师带来麻烦,有时还能帮助老师。
这种偏爱忽视了对这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3)偏爱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和有背景的学生。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污染。
二、不能把握批评学生的“度”
批评,就字面来讲含有品评、判断的意思。
教师的批评,是通过客观地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沟通师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师批评学生首先要考虑用什么批评方式学生才能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有的教师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爱就是严格。
严格并非错误,但是,过分严格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一些教师认为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儿”。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批评观”,使得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
1.羞辱性批评
羞辱性批评就是用挖苦、讽刺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难为情、窘迫,甚至感到受污辱。
这很容易刺伤学生稚嫩的心灵。
2.威胁式批评
威胁式批评就是用恐吓性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
一些教师为了使批评能立即收到效果,往往用“要不然”、“否则”之类最后通牒式的语言。
这一方面容易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对立;另一方面威胁式批评往往不付诸行动,教师的威信也就丧失了。
3.埋怨式批评
埋怨式批评就是用教训、指责、怪罪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因而失去信心。
怎样才能提高批评效果,达到批评的目的呢?反思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感到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端正态度,二是要讲究方法。
作为教师,要想用好批评之法,必须首先对批评有一种科学的认识。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必须建立在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渊博的学识基础之上。
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因此,要做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深入地了解学生,深入他们内心世界。
同时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
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爱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师爱。
真正热爱学生并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头脑的教师,才能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