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中国荒漠化治理与治理制度创新

2017年第1期中国荒漠化治理与治理制度创新文/北川力也1吴厚鉴2(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内容提要:中国仅荒漠化面积就接近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经过长期的 修复和治理,土地荒漠化速度得到初步控制,整体面积呈逐年缩减趋势, 但局部区域仍有扩展。
要变目前“拉锯式”治理现状为可持续循环模式,治 理重心需要从较易治理的荒漠化边缘地区向难于治理的核心地区转移。
显然,这是一场攻坚战,无论是政府的政治激励还是资本的利润激励,对 于荒漠化治理来说都还存在缺陷。
但如果建立“沙镇”,并把政治激励、利 润激励有效结合起来,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院荒漠化沙镇治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 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323(2017)01-0027-06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 最广和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经过几代 人的综合治理,部分地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止2014年,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 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逐 年减少,沙区功能呈现逐步增强的良好态 势,但局部地区仍有扩展。
咱1暂就目前荒漠化 治理现状来看,治理速度与社会发展速度 不成正比。
土地荒漠化不仅加速沙区居民 的贫困,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 展。
加快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 文明家园、改善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避免 产生生态难民的关键,也是促进区域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因此全新布局荒漠化制度和机制具有时代迫切性。
一、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中国存在严重荒漠化的问题,成为威 胁国家民生、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强势 变量。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与认 知的差异,荒漠化问题未得到政府的及时 关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才在全 国范围内开展了首次全国沙化土地普查工 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查清了全国沙漠、戈 壁及沙化土地面积、分布、类型,至今共进 行了五次全国性普查,相关数据统计如下 表所示,从整体数据看,中国荒漠化面积惊[作者简介]1.北川力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创新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经验 努力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

黄 霓
民勤 县地 处河 西走廊 东北 部 ,石羊河 流 域下游 , 对封 禁 保护 成效 监 测 、植 被恢 复等 难 点进 行技 术 指 导, 提 升封禁 保护成 效 。 四是加 强督 促检查 。健 全完 善督查 检 查制度 、 T
式 和 管理 机 制 , 持续 推 进 防沙 治 沙 , 全县 人 工 造林 保
存 面 积达 到 2 2 2 . 8 1万亩 ,完成 工程 压沙 3 7 . 1 3万 亩 , 封育 天然 沙生植 被 3 2 5万亩 、 封育 成林 7 8 万亩 , 森林 覆盖 率提 高 到 1 2 . 0 8 %, 生 态恶化 趋 势得 到初 步遏 制 , 区域生 态坏境 持续 改善 。 自今 年 9月 份 被 确定 为 全省 沙 化 土地 封 禁保 护 试点县 以来 , 在 省林业 厅 பைடு நூலகம் 财政厅 的关 心指 导下 , 遵循
任制 , 全 方位 跟踪 服务 , 加强 工程 管理 , 确保项 目规范 实施。
三是 加强科 技服 务 。 围绕 沙化 土地封禁 保护 围栏
用 技术 , 努力 提 高 防沙治 沙 工作 的成 效 ; 靠 实监 管 部 门及人 员 责任 , 加 大 巡查 频 次 , 坚 决杜 绝 一 切破 坏 植 被 的生 产和开 发建 设行 为发 生 , 促 进封禁 保 护 区内植 被 的 自然恢 复和地 表结 皮 的形成 , 有效 改善 区域 生态
作 激励 制度 和 定期 通 报制 度 , 林业 、 财 政部 门采取 定 点督 查 、 跟 进督 查 等方 式督 查 项 目进 展 情 况 , 现 场协 调解 决工 程实施 过程 中出现 的实 际困难 , 督促 实施单
《学术交流英语教程》汉译英

P1951、我是X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近日从网上得知,“第五届国际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将于2004年3月在牛津大学举办。
我对参加这次会议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以从事这方面研究多年。
I’m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X university. In recent, I learned from the website th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seminar” will be held in March 2004 in Oxford . I’m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attending this conference because I have been studying in this field for many years.2、我从会议的第一轮通知上得知,将于明年在哈佛举行的“IEA2004”的会议主题是网络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这正是我近几年来的研究兴趣所在。
I learned from the first round notice that the theme of “IEA2004”conference that will be held in Harvard next year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and education, which is just a focus of m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3、请您把我的个人资料收入会议的数据库并把我的地址列入“通迅名录”。
希望能及时收到所有关于这一会议的进一步信息。
Please put my personal information into the database of conference and include my address in “address list”. I’m looking forward to receiving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in relation to this conference in time.4、我已接到论文被采用的通知和出席会议的正式邀请,并已于2月20日在网上正式注册参加会议,但至今尚未得到任何会议资料。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荒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使土地失去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的荒漠化问题严重,给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治理荒漠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就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进行探讨。
一、治理模式1.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政府注重把握科学植树技术,逐步建立起了以土地利用和林业法规为基础,秉持保护生态原则的森林和草原建设体系。
自1998年以来,中国每年实施的造林任务都在1亿公顷以上,最高达到1.65亿公顷。
截至2018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2.96%。
2.农牧业结构调整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农牧业结构调整。
当地政府积极推行耕地休耕、畜牧业增收等政策,大力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同时还加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和乡村环境,保障农牧业人民的生产生活。
3.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治理荒漠化的一大重要方式。
中国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家们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发展模式。
例如,在福建泉州成功栽种天然竹林,从而重现原生态,建设了现代“竹海工业园区”,成为中国生态园时代的代表之一。
二、制度创新1.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构建了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治理荒漠化奠定了基础。
这一体系由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政策和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组成。
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措施,如《荒漠化防治法》、《国家林业计划》等。
这种法制思想的推动,为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
2.政府与市场联动中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作用。
政府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制定环保规范;企业方面,积极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科技创新,如中国电建在戈壁滩地区部署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一方面满足了沿海电力需求,另一方面又可治理沙漠化,实现了市场与资源的有机结合。
荒漠治理方案

荒漠治理方案一、背景与问题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荒漠治理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治理方案1. 生态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恢复沙漠化地区的生态平衡。
在选择树种和草种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等特点,以提高其成活率和抗逆性。
同时,应加强植被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二次破坏。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荒漠治理的关键因素。
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可以通过修建蓄水池、滴灌等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农业结构调整:在沙漠化地区,应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发展林果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4. 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认识到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宣传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5.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为荒漠治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荒漠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三、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对沙漠化地区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其生态环境和治理难度。
2. 制定计划: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计划,包括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
3.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治理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治理效果。
4. 效果评估: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持续发挥。
总之,荒漠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才能实现荒漠化的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新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新时代,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首先,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监管。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生态系统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严格限制开发活动,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
同时,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监测和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红线的行为,确保红线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次,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
这包括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在能源领域,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引导企业和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
再者,强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实施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面积和质量。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的综合治理。
比如,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和改善;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发挥湿地在蓄水、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手段。
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防治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加强对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等的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例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江河湖泊等水体的保护和治理,保障饮用水安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土壤污染的管控和修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应该怎么治理沙漠沙漠怎么治理

应该怎么治理沙漠沙漠怎么治理内容摘要: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治理沙漠?大家都会回答种树就可以了,不过种树的人和钱要从哪里出就是问题了。
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治理沙漠?大家都会回答种树就可以了,不过种树的人和钱要从哪里出就是问题了。
以下是解决之策:如果你是学生的话,这里我推荐你研究一下《京都议定书》中绿色购入这种减排机制,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种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算作该国家的减排量。
如果减排量通过政府和国际的认定,可以获得国际资助,这样治理沙漠的费用就有了,不过前期费用还是要自己凑错的。
其次是人力,如果你是政府人员的话,建议你通过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除了要求费用之外,希望企业分批的派人员到沙漠地区参与植树活动,算作他们的社会责任履行业绩。
说的有点多,但确是从实际出发。
3.1加强草场管理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
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
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
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
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
(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妥善安排山区农民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
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
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的沙漠化和水资源的丧失,使土地失去了原有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防治土地荒漠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为了保持和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以下是我对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第一,加强土地管理和土地保护。
加强对土地的立法和监管,建立健全土地使用和保护制度,严禁非法占用土地和进行乱砍滥伐等行为,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第二,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防治荒漠化的关键。
要加强水资源的调控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安排农田排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第三,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
植被是维持土地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要加大植被恢复的力度,进行树木和草地的人工种植,促进土地的绿化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培育和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
第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基础和关键。
要加强对土地荒漠化的科学研究,探索适应我国土地特点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土地治理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第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加强对土地荒漠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要鼓励公众参与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活动,共同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
以上是我对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建议。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来解决。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治理,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然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
当代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过大。
然而,荒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它将荒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文章还就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创新发表了看法。
作者樊胜岳,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高新才,1961年生,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展荒漠化的治理,近半个世纪以来,荒漠化研究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荒漠化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研究表明(朱震达等a,1989; 朱震达等b,1994),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 56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 10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47%。
当前荒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因此,需要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主要表现方式
荒漠化成因是荒漠化治理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对此,论者的意见大体上可归纳为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种观点。
前者多认为荒漠化是自然过程,主要因气候干旱而造成,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次要的(f.k.hare,1988)。
而后者多认为,荒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主要由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 ①。
实际上,荒漠化的成因用不同的时间尺度来衡量, 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
在10年尺度上讨论荒漠化的成因,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的加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而造成的。
这个结论目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人类活动引起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态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过程。
我们从荒漠化过程中人类主要行为方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认识人口压力引起脆弱生态地区荒漠化的机制。
1.滥垦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
它有两种方式: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不断下降,农牧民在粮食单产较低的生产条件下为增加粮食产量盲目开荒,其规模较小,但量大、面广,数量难以统计。
二是有组织的开荒,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
据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等10省(区)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草地被开垦6.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各类放牧场和割草场[注解:李吉均:《在"新亚欧大陆桥与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干旱区地理》1996年第19卷第1期。
]。
由于过分强调"以粮为纲",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过3次大规模开荒,开垦草地在6.67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范围从最北部的呼伦贝尔到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直至青海共和。
开垦为农田的草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降水量少而不稳,土壤富含沙质,风力强大,风季与干季及植被无叶期同步。
开垦后,由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人均占有耕地
0.53-0.87公顷,而每个劳动力所要耕种的土地达2-3公顷,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很低,作物亩产在50公斤左右),土壤表面在缺乏防护措施下,受到风蚀或沙埋,单产急剧下降,只好撂荒。
撂荒地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很快发生沙化。
2.滥牧滥牧是指超过天然草地承载能力的放牧活动。
随着人口增加和受市场利益驱动,牧民盲目增加牲畜头数,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抢牧、争牧现象也经常发生。
结果,一方面由于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植株变稀变矮,优良牧草减少,毒草因牲畜不吃,数量急剧增加,草场可食牧草的产草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牲畜的过度践踏,使地表结构受到破坏,造成风蚀沙化。
据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 900万头(只)发展到9 000多万头(只),草原面积却因开垦破坏和沙化减少667万公顷,使过牧现象更为严重[注解:李毓堂:《关于中国草地生态建设的几个问题》,见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编著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中国林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2页。
]。
目前,牧区牲畜超载一般在50%-12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载300%。
以晋陕蒙接壤地区为例,伊克昭盟所属的伊金霍洛旗、东胜市、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1990年天然草地超载率为170.6%,其中准格尔旗达331.7%[注解:郭绍礼、杜国垣、王钟建:《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总体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56-63页。
]。
根据计算,目前荒漠化地区共有10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长期超载过牧是一个重要原因。
3.滥樵荒漠化地区燃料缺乏,由于生活贫困、交通不便,煤炭难以购进,农牧民主要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燃料。
樵柴的方式通常是大片的连根挖掘,使地表植被和土壤遭到彻底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大面积固定、半固定沙地顷刻之间变成流沙。
荒漠化地区现有薪炭林面积2 470平方公里,每年能提供594万公斤薪材,仅占实际薪材需求总量4 189万公斤的1
4.2%,缺额巨大。
如果缺额完全来自天然植被,每年约需破坏草原2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该地区草原总面积的9%,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据伊克昭盟统计,全盟每年砍伐沙篙、沙柳等估计在5亿公斤以上,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中,因滥樵而使草原沙化和退化的面积多达2 000平方公里[注解:伊克昭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第二册),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193页。
]。
4.滥采滥采是指农牧民为了增加副业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发菜等资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