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黄土高原》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
2. 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
3. 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
4. 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
导学内容: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 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东邻黄河,西接秦岭,南靠淮河,北依长城。
2. 地貌: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壤呈黄色。
二、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1. 气候: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 降水:黄土高原降水不足,干旱成为主要气候特征。
三、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1. 植被:黄土高原植被稀少,以草原和灌木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
2. 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四、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1. 资源开发:黄土高原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农业发达。
2. 环境珍爱:黄土高原环境珍爱工作重要,近些年来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生态修复。
五、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1. 历史文化: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人文景观:黄土高原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兵马俑、华山等。
导学活动:1.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黄土高原的地理、气候、植被等相关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2.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珍爱之间的干系。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感受黄土高原的魅力。
4. 撰写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黄土高原的报告,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被状况、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等内容。
5. 教室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报告,分享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感悟,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导学评判:1. 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气候、植被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珍爱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认识。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储备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生物区系、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横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7%。
二、地质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由于位于中国板块东段断裂、隆升和沉积活动的边缘,受三大山系和黄土高原内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黄土丘陵、盆地和高原。
三、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干旱少雪,春、秋季温差大。
气候特征影响了该地区植被分布、土壤结构等。
四、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由黄色的淤泥状黄壤和灰色的粉状灰壤组成,土壤质地松散,易被风蚀、水蚀。
该地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不足,土地肥力差。
五、植被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多样,由林、草、灌丛、荒漠等不同类型组成。
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荒漠化和沙化现象。
黄土高原的植被结构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六、生物区系黄土高原的生物区系种类较多,有大量的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
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七、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保持已成为该地区的头等大事。
原本缺水缺土的黄土高原如今,被称为全国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之一。
水土保持突出问题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城市化的统筹协调。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黄土高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保护好黄土高原,减缓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重要的贡献。
七年级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地理学科探讨的是地球的表面及其上的物质,其中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
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黄土高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和青海省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
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 坡度陡峭,平均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
2. 地表覆盖着层层黄土,这种黄土不仅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而形成,而且还被因为人类的过度活动而加速侵蚀。
3. 河谷纵横、谷口喇叭状,因此产生了大量盆地和深沟壑。
4. 不同的山体上分布有各种类型的植被,其中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
三、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由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殊,其气候条件多样,局地降水、温暖湿润,极端气温高,低温多见。
1. 干旱气候。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少,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相对较多,夏季降水较少,气候干燥。
2. 季风气候。
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充沛,而冬季干燥。
3. 寒冷气候。
高原山脉一般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会有雪、冰、寒风和低温等气候特征。
四、黄土高原的水资源黄土高原缺水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且其降雨分布相对稀疏,使得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此外,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地表土壤上的植被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水资源管理的问题成为了黄土高原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环境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因素,但是人类却在这里繁衍了数千年。
这里的农民们以耕作和牧区为生,保持着特有的种植和畜养习惯,这种生产方式既呈现出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促进了本地区社会平稳发展。
综合来看,了解黄土高原相关地理知识点,对于中学生通过地理课学习地球生态和生产力等方面的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的确存在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人们重视,对于黄土高原内的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也需要我们作为公民尽自己的一份力。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中文名黄土高原外文名Loess Plateau地理位置中国中部偏北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别称乌金高原位置北纬34°~40°东经103°~114°范围晋、陕、甘、青、宁、豫等省区矿产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1基本简介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种,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川。
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巨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西部,紧贴着南北绵延4000多公里的“横断山”(也被称为青藏山脉)。
其多数部分被定义为一个大自然保护区,由几个大的沙漠组成,其中最大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黄土高原参差不齐的地形丰富多样,有简单平原、矮山、陡崖、绿洲、湖泊、河流等地貌景致。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势较高,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最高点可达4600多米,这也是青藏高原的加拿大。
地形复杂,因此,它的气候变化也很大,冬天非常寒冷,夏天非常炎热,平均气温差异较大,河谷地区气温较高,山顶处气温较低。
一年中几乎一切季节都有降雨,但具体局部地区则有区别,具有季节性变化,雨量也变化很大,一般在200-600毫米之间。
黄土高原的地质构造主要由基性及超基性岩石构成,岩性以砂岩和灰岩为主,其地壳厚度大约为20-25千米。
地表的主要土壤特征是红褐色的沙质壤土,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灰色黄土,岩石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细菌营养不足,水质贫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黄土高原上有着许多古人类活动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
自古以来,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与河谷地带形成极为丰富的生态环境,对黄土高原的居民来说是生活的源泉。
此外,黄土高原的地形多变、气候宜人,也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构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众多,其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
自古以来华夏文明在西部诞生,黄土高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资源基地,及其古老的文明遗存。
由于历史文化价值、自然资源丰富及生态环境完善等特点,使黄土高原成为中国人民的温暖家园和资源发掘的重要基地。
黄土高原的位置是中国西部,多数部分被定义为一个大自然保护区,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大的沙漠,地形丰富多样,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最高点可达4600多米,气温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地质构造以基性及超基性岩石构成,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灰色黄土,是众多古人类活动遗址所在地,历史文化价值、自然资源丰富及生态环境完善等特点,使黄土高原成为中国人民的温暖家园和资源发掘的重要基地。
高三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三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资源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了解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点。
一、形成原因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剥蚀作用和风化作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缺乏,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过度人类开发,使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退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黄河中游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4°~39°,东经103°~114°之间。
2. 土地类型:黄土高原主要由黄土构成,分为林黄土、耕地黄土、草地黄土和沙化黄土等几种类型。
3. 地势起伏: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米左右,最高海拔可达3400米。
三、土地利用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比较困难。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旅游业等。
1. 农业:黄土高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
2. 林业:在部分较为湿润的区域,适宜发展林业,主要种植柏树、杉树等。
3. 牧业: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疏,适宜养殖牛、羊等牲畜。
4. 旅游业:黄土高原的奇特地貌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发展起了旅游业。
四、环境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人类开发和环境破坏,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1. 水源短缺: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源短缺问题。
2. 土地退化:长期的过度人类开发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退化严重,包括水土流失、沙化等问题。
3. 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4. 灾害频发: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地质条件脆弱,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总结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地貌,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等知识点对于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试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经纬度:北纬40°左右气候:基本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夏季多暴雨),可能会有少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黄土高原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原.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土质: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风力方面不是很清楚但黄土高原是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坡的地貌情况总体情况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司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分区论述山地区黄土高原西部涅水与黄河谷地之间的拉脊山、马衔山等海拔3000-40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石质山地。
黄土高原中部的六盘山、白于山、唠山、子午岭、黄龙山、关中盆地北侧的北山等主要为石质或土石中山。
六盘山主脊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东西两侧地貌差异较大,是黄土高原中西部之间-条重要的地形界线。
地理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高原各 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 现为地址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 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 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 发生地频度增大。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 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
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 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 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小测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西至_____,南连_____, 北抵_____。 2.黄土高原经过以下哪些省区? 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湖北、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青海省、四川省 3.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哪些?
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 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 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 ______雨
不同类型的 地貌显示出 了侵蚀的不 同程度。
人们利用黄土高原复杂的地貌种植了许多 农作物,如小麦、谷子、糜子、油料作物、 棉花、烟叶和甜菜播种面积最大,是黄土 高原主要作物。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 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寒冷干燥多风沙; 夏秋季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总 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部为 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 湿润区。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总结。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 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 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 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 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 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 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黄土面积覆盖最大的高原。
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
最厚达150~180米。
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
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
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
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1]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
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