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地质作用和地貌特征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图中沿110°E自北往南地表表层物质颗粒越来越 细,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风力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选性,110°E自北往南 随冬季风的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形成了地表物质越来越细的现象。 (2)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 和存在的环境问题,今后区域 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环 境
土地盐碱化
水土流失
本质: 土地退化
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
四、晋陕蒙接壤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进行合理生态移民 过度放牧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退牧还草,减少沙化 植树种草,建设“三北防护林”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和
(内蒙古高原)
可再生能源
1、原因: 快行冷锋 A、自然原因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侵蚀力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景观图
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B ) A.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雨水 D.地下水 2.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 B ) A.台风雨 B.快行冷锋的暴雨 C.地形雨 D.准静止锋的阴雨 3.该河流主要分布在( B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地区
原因:离风源地越远,风能越小,携 带物质的能力会下降.重的沙 质颗粒物就会先沉积,轻的后 沉积。
黄土高原的位置 与成因、分布规律
一、黄土高原地理位置
农牧交错带的区域定位
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 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称为农牧交错带,是农 业生产边际地带和生态脆弱带。
108°E
112°E
400mm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暖温带 半湿润区 地形: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储备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生物区系、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横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7%。
二、地质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由于位于中国板块东段断裂、隆升和沉积活动的边缘,受三大山系和黄土高原内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黄土丘陵、盆地和高原。
三、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干旱少雪,春、秋季温差大。
气候特征影响了该地区植被分布、土壤结构等。
四、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由黄色的淤泥状黄壤和灰色的粉状灰壤组成,土壤质地松散,易被风蚀、水蚀。
该地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不足,土地肥力差。
五、植被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多样,由林、草、灌丛、荒漠等不同类型组成。
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荒漠化和沙化现象。
黄土高原的植被结构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六、生物区系黄土高原的生物区系种类较多,有大量的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
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七、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保持已成为该地区的头等大事。
原本缺水缺土的黄土高原如今,被称为全国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之一。
水土保持突出问题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城市化的统筹协调。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黄土高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保护好黄土高原,减缓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重要的贡献。
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的形成1. 引言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集中分布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地区。
黄土高原的形成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过程,是地球地质和气候变化的产物。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和气候变化两个方面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
2. 地质构造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球板块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生代晚期,黄土高原所在地区处于从大陆向海洋的板块边缘过渡带,大量的沉积物被带到这个海洋盆地,并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堆积形成了强大的沉积层。
随着地壳运动的演化,该地区逐渐由海洋向陆地转变,原本的沉积物被隆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地堑。
随后,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过程使得这些沉积层变得松散,形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黄土高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第四纪冰期,这个地区的气候变得非常干燥,降水减少,同时也出现了强烈的风蚀作用。
这些风暴将黄土地表的松散物质掀起并迁移,最终形成了丰富的黄土。
同时,气候变暖和湿润的时期也影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这些时期的降水增加和植被覆盖的恢复导致黄土地表的侵蚀减弱,黄土层得以保留。
4. 黄土高原的特点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赋予了它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地貌特征黄土高原地貌起伏不平,呈现出丘陵、沟壑和河谷的形态。
由于松散的黄土土层容易被风和水侵蚀,形成了很多深刻的沟壑,这也是黄土高原丰富的地质景观形成的原因之一。
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的土层疏松,水分保持能力较差,植被相对脆弱。
尽管如此,黄土高原仍然有一定的植被覆盖,包括草地和灌木。
这些植被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黄土高原的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5. 黄土高原的保护和治理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区,其保护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修复通过森林的植被恢复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得到了改善,土壤侵蚀得到有效地控制。
水土保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梯田、植被带、沟壑拦蓄等来减缓水流速度,保持土壤。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高考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具有浓厚的地质和地貌特征。
了解黄土高原的知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黄土高原的形成、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汇总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土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沉积、压实、风积和水蚀等多个环节。
1. 沉积过程:在古老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曾是一片浅海,海底的沉积物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2. 压实过程:随着地壳的抬升,海底变成了陆地,并受到岩石和土壤的压实作用,沉积的物质逐渐变成了黄土。
3. 风积过程: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风力较大。
细小的黄土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翻飞和聚集,形成了黄土高原的特有地貌。
4. 水蚀过程:在某些地区,水的冲刷和侵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黄土高原的地貌更加多样化。
二、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貌、水文和气候三个方面。
1. 地貌特征:黄土高原的地貌以平缓丘陵和沟壑深切的塬地为主。
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给人一种波浪状的景观,被誉为“黄土马蹄”。
2. 水文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水资源匮乏,大部分地下水属于矿泉水,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特征:黄土高原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干湿季节的对比。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较少。
三、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1. 植被覆盖:黄土高原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植被覆盖严重破坏。
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土壤保护: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但也容易流失。
土壤保护是保障地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大力实施梯田改造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浅析水土流失现状: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
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
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
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
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
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
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
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
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
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
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
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高三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三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资源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了解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点。
一、形成原因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剥蚀作用和风化作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缺乏,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过度人类开发,使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退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黄河中游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4°~39°,东经103°~114°之间。
2. 土地类型:黄土高原主要由黄土构成,分为林黄土、耕地黄土、草地黄土和沙化黄土等几种类型。
3. 地势起伏: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米左右,最高海拔可达3400米。
三、土地利用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比较困难。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旅游业等。
1. 农业:黄土高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
2. 林业:在部分较为湿润的区域,适宜发展林业,主要种植柏树、杉树等。
3. 牧业: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疏,适宜养殖牛、羊等牲畜。
4. 旅游业:黄土高原的奇特地貌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发展起了旅游业。
四、环境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人类开发和环境破坏,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1. 水源短缺: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源短缺问题。
2. 土地退化:长期的过度人类开发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退化严重,包括水土流失、沙化等问题。
3. 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4. 灾害频发: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地质条件脆弱,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总结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地貌,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等知识点对于高三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试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

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及其类型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黄土高坡的气候特点经纬度:北纬40°左右气候:基本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夏季多暴雨),可能会有少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黄土高原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原.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土质: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风力方面不是很清楚但黄土高原是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坡的地貌情况总体情况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司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分区论述山地区黄土高原西部涅水与黄河谷地之间的拉脊山、马衔山等海拔3000-4000米,相对高差1000-2000米,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石质山地。
黄土高原中部的六盘山、白于山、唠山、子午岭、黄龙山、关中盆地北侧的北山等主要为石质或土石中山。
六盘山主脊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东西两侧地貌差异较大,是黄土高原中西部之间-条重要的地形界线。
新高考绘图题突破:类型10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 (解析版)

类型10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1.(2022·福建龙岩·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1)依据地形剖面线和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画出该沉积岩层顶部的剖面线。
(2)假设在①②两处开凿隧道,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应选择哪一处,并说明理由。
【答案】(1)(2)②处,因为②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背斜为拱形构造,不易塌方。
【解析】(1)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
如图所示:(2)由上题分析可知,②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而①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处,原因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利于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易储存地下水,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且便于施工;背斜岩层呈拱形结构,能保证工程的稳定,不易塌方;而且背斜岩性较疏松,易开凿,节约成本。
故选②处。
2.(2022·浙江杭州·高一期末)下图是某校地理学科小组做的地理实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该小组用玻璃制成中空箱体,在风的入口侧附近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不均的干燥沙粒,箱体中部放置少许阻挡物。
使用电动吹风机向箱体内送风以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尝试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实验中风力不同,观察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
(2)当停止吹风时,察看沙粒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简单绘制阻挡物前形成的沙丘平面和剖面形态。
(4)指出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
【答案】(1)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粒径也越大。
(2)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颗粒大的沉积近,颗粒小的沉积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磨蚀作用(abrasion)
风力扬起的碎屑物对 地表的冲击和摩擦以 及碎屑物质颗粒之间 的冲撞和摩擦。
卵石或砾石可以被磨 蚀成多个磨光面,而 且边棱清晰鲜明,这 种石块称为风棱石 (windcut stone)。
哈密奇石-风棱石
新月型砂丘
纵向砂丘
横向砂丘
神秘的五彩沙漠库姆塔格
3)泥漠
三、风沙的危害及防治
本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3万吨,人均2公斤!
北京2002年3月18日
北京2002年3月20日
防治风沙危害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降低风 速,保护地表沙屑及 土壤,抵抗风蚀,固 定流沙。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 方面:营造林带、工 程固沙、合理利用土 地,改进耕作方式。
雅丹地形(玉门关雅丹魔鬼城)
2)石蘑菇(aeolian mushroom)
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地形 称为风蚀蘑菇。其形成 是因气流在近地面部分 所含的砂粒较多,一些 突出地面上的孤立岩石, 下部受风蚀较甚所致。 如果下部岩性较上部岩 性为软,或因水平节理 发育,在差异风蚀下, 更易形成风蚀蘑菇。
3)风蚀洼地
6)蜂窝石(alveolar stone)
神奇的蜂窝石
二、风积作用及沙丘
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沉积作用 风积地貌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1、风的搬运作用
1)悬移:当风速达5m/s时,就能使粒径小于0.2mm的 砂粒悬移。而粒度小于0.05mm的粉砂粒一旦进入悬 浮状态就不易降落而长期随风飘扬。
2、风蚀地貌
风蚀巨型地貌
风蚀巨型地貌主要有 岩漠和石漠;
北疆--古爾班通古特的岩漠
1)岩漠又称石荒漠, 干旱地区地势较高地 带,因风的作用,再 加上强烈的物理风化 作用和暴雨的洪流冲 刷作用,形成基岩裸 露,地形起伏不平, 植物稀少的地貌景观。
2)石漠,砾漠(蒙古语叫戈壁)
风蚀微地貌
1)岛状山﹑风城,雅丹地形
风的地质作用和地貌特征及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风的地质作用 风成黄土及其地貌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 失与水土保持
第一节 风的地质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及风蚀地貌 风积作用及沙丘 风沙的危害及防治
一、风的剥蚀作用及风蚀地貌
1、风的剥蚀作用简称 风蚀(aeolian erosion)。包括吹 扬和磨蚀两种方式。
3)推移:当风速较小或者地面砂粒较大(粒径大于 0.5mm)时,砂粒沿着地面滚动或滑动,简称推移。 其动能来自于其它跳跃砂粒的撞击。
2、风的沉积作用
风力堆积的物质称为风积物(aeolian sediment)。
风积物的特点
(1)碎屑物主要由砂、粉砂以及少量粘土级的物 质组成,粒度在2mm以下。
(6)颜色多样,但占优势的是红色色调。
3、风积地貌
(1)砂堆 :风砂流遇到障碍时,因能量消耗而沉积下 来,把障碍物埋没形成砂堆,呈舌状,高度小于 10m,内部具交错层。
哈密鸣沙山 当人们从鸣沙山顶向下滑 动时,由沙粒相互挤压碰 撞产生的压电能可以转变 为弹性能,再由弹性能转 变为音响能,该音响能经 柳条河共鸣箱共振放大后 便可发出“嗡嗡嗡”、 “嘶嘶嘶”似轰炸机掠空 般的轰鸣声。
(2)分选性较冲积物高,这是由风力搬运的高度 选择性所决定的。
(3)碎屑颗粒即使是很细的粉砂(成分主要是石 英),也具有较高的圆度。
(4)碎屑中可以存在较多的铁镁质及其它化学性 质不稳定的矿物,如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方 解石等,这些性质不稳定的矿物在由水力搬运的 沉积物中较少存在。
(5)具有规模极大的交错层理,其形成是由于风 积物作大规模移动的结果。
2)砂丘(sand dune)
风积物形成的砂质丘岗。它是从砂堆演化而来。 (1)新月型砂丘(barchan dune) 平面上呈
月牙形或新月形,高度一般<15m的砂丘称新 月型砂丘。 (2)纵向砂丘(longitudinal dune) 又称赛 夫(阿拉伯语,意为长剑)砂丘,呈互相平行 的长条形砂岗。 (3)横向砂丘(transverse dune) 砂丘总的 延长方向与盛行风向直交。 (4)星状砂丘(star dune) 具有较高的顶, 从顶点向四周呈放射状射出三条以上砂脊,仿 佛金字塔形,故又称金字塔型砂丘。
2)跃移 :砂粒在气流中以跳跃方式前进,简称跃移。 跃移物往往是粒径0.2—0.5mm的砂。当风速达到某 一临界速度时,砂粒开始以滚动或滑动方式移动, 移动的砂粒相互撞击,两个碰撞颗粒或其中之一粒 在冲击力与弹力的作用下跃入空气中。如果地面岩 石硬,则砂粒撞击地面后会跳回空中,继续向前移 动;如果地面是松散的砂,则降落下来的砂粒就撞 击地面的砂粒使之跃起,并以抛物线形式向前移动。
A、风蚀城(aeolian castle) 布地区
水平岩层分
B、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意即具有陡壁 的风蚀垄槽 。干旱地区湖积和冲积平原常
因干缩而产生龟裂,主要由定向风沿着裂隙
不断吹蚀,使裂隙逐渐扩大而成沟槽,沟槽 之间形成高可达5—10米的垄脊。这种地貌 在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最为典型。
新疆之沙漠景象——魔鬼城景象
因风蚀而形成的洼地。洼地的底面如达到地下 水面,这里就会成为沙漠中的绿洲 。
4)风蚀柱
垂直节理发育的岩石经长期风蚀后,易成为 柱状,称为风蚀柱。
5)风蚀谷(aeolian valley) 风蚀残丘(aeolian monadnock)
由暴雨和洪流的强烈冲刷所产生的并因风蚀而 扩大的谷地称为风蚀谷。
第二节 风成黄土及其地貌
一、黄土的成因和我国 的黄土地层
二、黄土的理化性质
三、黄土区的地貌和水 文特征
黄土【loess】指的 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 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 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 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一、黄土的成因和我国的黄土地层
黄土是一种颗粒很细的粉砂质或亚粘土,它们主 要是随风飘落沉积而成的。形成黄土的这些细小 颗粒被碳酸钙松散地胶结并堆积起来,这就是我 们看到的黄土。黄土覆盖了地球陆地表面大约 10%的面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广大地区都 有黄土覆盖。我国的黄土高原经过考察得出的年 龄是240万年。黄土很均匀,没有分层的结构, 内部多孔而且有很多垂直的孔隙。这就会使黄土 堆积过程中可能发生断裂,形成一些垂直陡峭的 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