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省份之一。

地形地貌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陕西的地形特点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交通、农业、旅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陕西的地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陕西的地理特点。

1. 地理位置与边界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东经105°29′03″至111°15′04″,北纬31°42′45″至39°35′17″之间。

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中游的交汇区域,东邻山西、河南,南接湖北、重庆,西南接四川,西北和北边界与甘肃相连。

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15%。

2. 地形特征陕西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中包括几个重要的地形特征。

2.1 黄土高原陕西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境内黄土面积广阔。

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西部山地相对较高,东部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黄土地表干燥且无防护植被,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2.2 秦岭山脉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我国自然界的屏障之一。

秦岭山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陕西,其山势高峻,地势险峻。

秦岭东南坡地形复杂多变,有许多山峡、溪流、瀑布等地貌景观。

秦岭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有许多河流自南向北发源于秦岭,为陕西及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和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渭河流域渭河是陕西境内重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秦岭,流经陕西中部,最终汇入黄河。

渭河流域地形较为平坦,地势逐渐由西部的山地过渡为东部的平原。

河流沿岸存在较多湿地和灌溉区,为周边农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渭河流域也是陕西人口和农业集中的地区之一。

2.4 高原和平原陕西境内还有一些高原和平原地形。

其中,位于陕西北部的毛乌素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

陕西南部的巴山高原地势也较为平缓,是陕西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此外,陕西东南部和东部沿黄河的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形,地势较为平坦,是农田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2)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2)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1. 引言陕西是位于中国大陆腹地的一个省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地区,陕西的地形特征对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陕西省的地形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地理位置和边界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东邻河南、安徽、山西,南接湖北、重庆、四川,西连甘肃,北靠内蒙古。

其地理位置相对独特,使得陕西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3. 地形特征陕西省地形主要呈东高西低的趋势,总体上可划分为五个地势分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偏西山地和陇中山地。

3.1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陕西省东北部的一个主要地势分区。

其地势相对平缓,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

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以黄土为主,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

这种地形特点对于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的储存。

3.2 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的中部,与黄土高原相邻。

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平均海拔约为400米。

这个地区是陕西省的重要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水果等农产品。

由于丰富的水源和平原地势,关中平原的农田灌溉条件良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3.3 秦巴山地秦巴山地位于陕西省的南部,是整个陕西省地势最高的区域。

秦巴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四川省相接。

这个地区山峰陡峭,海拔较高,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以上。

秦巴山地是一个重要的林业资源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

山区的地形特点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适宜,山区仍然有一定的农业产出。

3.4 偏西山地偏西山地位于陕西省的西部,与甘肃省接壤。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平均海拔约在1500米以上。

偏西山地是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区,盛产煤炭、铜、铁等矿产资源。

由于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寒冷,农业产出相对较低。

3.5 陇中山地陇中山地位于陕西省的西北部,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交。

地势相对较低,平均海拔约为1000米左右。

陕西省省情

陕西省省情

省情概况之陕西省基本情况一、位置面积,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

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平方千米。

(2)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黄土高原、中部关中平原,南部秦巴山地。

(3)陕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兼具沙漠气候特征。

关中平原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

陕南在维度上仍属北方,但是由于秦岭和汉中盆地的影响体现亚热带的气候风貌降水明显,温度叫同纬度地区相对偏高,冬季温暖湿润,有小江南之称、二、主要河流和主要山脉(1)主要河流:延河:渭河:北洛河:嘉陵江:汉江:丹江:(2)主要山脉:太白山:化龙山:首阳山:终南山:华山:白子山:巴山:子午岭:三、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已发现拥有矿产130余种,探明储量的91种。

矿产535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64处,探明储量居全国第1位的有锶、铼、不泥灰岩等9种,居2、3位的有汞、钼、天然气、煤等18种。

全部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24万亿元,居全国第4位。

(2)能源资源:全省含煤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4。

保有储一1619.6亿吨,居全国第3位。

主要集中于陕北、渭北,以低灰、低硫磷、高发热量为特色。

正在开发的神腐煤田探明储量1400亿吨,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其灰分仅8%,含硫0.5%,磷0.06-0.03%,发热量66900大卡/公斤,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务煤、气化煤。

全省煤炭预测储量达一万亿吨。

天然气储量丰富,榆林地区的气田面积即达200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3.69万亿立方米以上。

陕北的石油探明储2.7亿吨,年开采、加工能力100万吨。

(3)有色金属:金堆城钼矿累计探明储量在全国名列第三,钼精矿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汞矿储量居全国第二,旬阳县有特大型汞锑矿床数处。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陕西的地质位置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中国南、北接壤,东、西过渡和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层发育齐全,各种岩类发育,可追溯的地质历史近30亿年,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在本省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地层区划横跨华北、华南两个地层大区、4个地层区、10个地层分区和20个地层小区,从新太古代-新生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

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中深变质的高级片麻岩系组成,呈构造穹隆或构造残块出露于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早—中元古代以浅变质火山岩和次稳定变质细碎屑岩为特征;长城—蓟县纪由火山沉积为主逐渐转为陆源碎屑沉积为主;震旦纪—早寒武世全区均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古生代海相地层分区明显;中三叠世以后全区均为陆相地层。

一、地层(一)陕西地层的基本特征横跨华北、秦岭和杨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

除晚白垩世缺失、晚侏罗世尚有争议和古元古代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不同程度均有纪录。

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太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南缘,研究程度低。

元古界分布较广,为本省前寒武系的主体。

古生界构成本省南部地层的主体,研究程度较高。

中、新生界遍及全省,集中于陕北、关中地区。

地层大小单元达263个。

(二)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前震旦系主要沿南、北古老地块的边缘形成,呈带状分布,震旦系主要分布于秦岭区和扬子区,华北区仅分布于南缘,寒武一奥陶系和二叠一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华北区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全省普遍缺失沉积;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

以上反映了古生代以来,省内地壳有两次普遍沉降和两次整体遭受剥蚀的过程。

金堆城小区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为我国西北地区所少有。

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的横向连续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阳平关小区及高滩—兵房街小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剖面连续过渡,是研究两者界线的良好地区。

岚皋—竹溪分区志留系笔石化石特别丰富,笔石带较为齐全,是研究笔石化石不可多得的地区。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摘要我的家乡——陕西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也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出了其省区发展的特点,那么其发展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地貌地质情况。

本文将通过从北到南的方位顺序,对陕西省的地貌分区域进行阐述,由此能够对陕西区域发展的一些特点做出解释,也希望读者能够更加了解陕西地区的地质人文,而不是过去简单的以为只有黄土高原。

关键词沙漠高原、黄土地貌、断陷盆地、构造山脉正文陕西地区的地质地貌呈现区域差别明显的特点,从北至南可划分为四个地质地貌区域:陕北沙漠高原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陕南秦巴山地,接下来我将以此顺序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概况分析。

一、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介绍陕西的轮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500字

介绍陕西的轮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500字

介绍陕西的轮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500字
陕西省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
1.中国第二级阶梯。

总体特征南北高,中间低。

2.三个地貌区:陕北高原(45%)、关中平原(19%)陕南山地(36%)
3.气候:半干旱气候区(北);半湿润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4.植被:草原;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自然地理单元: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

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900—1900米,总面积8.2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

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460-850米,总面积4.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

在陕西境内有许多著名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陕西省,古称三秦大地,地处祖国大西北,为西北五省之第一大省。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著名的景点有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华山、古汉台、黄帝陵、壶口瀑布等。

陕西八大怪是陕西人文所在,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分别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碗盆分不开、秦腔吼起来。

陕西分布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地理调研报告陕西

地理调研报告陕西

地理调研报告陕西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省份。

本文将对陕西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气候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

一、地理特征陕西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临黄河,南临秦岭,东临黄土高原,是中国西北的门户。

这种地理位置赋予了陕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全省总面积20.6万平方千米,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从高原过渡到丘陵和山地。

陕西境内的秦岭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不仅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也使得陕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二、自然资源陕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其中,丹江河流域地区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是中国主要的煤田之一。

陕西还有梯田、森林和水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渭南地区的梯田景观被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

陕西的自然资源还体现在独特的地质地貌上。

举例来说,延安市的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高原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旅游价值。

另外,阿房宫遗址和华山等著名景点也成为了陕西的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气候陕西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势和地形的影响,陕西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全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延安、榆林等北部地区冬季寒冷,而大部分地区夏季温暖。

陕西的秋季气候宜人,被誉为“天府之国”。

四、经济发展陕西的经济发展在中国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陕西是中国的农业大省,粮食和水果是陕西的主要农产品。

此外,陕西还拥有重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玉米、小麦、棉花和烟草是陕西主要的经济作物。

随着对旅游业的重视和发展,陕西的服务业快速增长。

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兵马俑、华山和陕北梯田等,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陕西的制造业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和食品加工行业。

延安、西安和宝鸡等地成为了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总的来说,陕西作为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魅力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陕西概况

陕西概况

(一) 陕西基本概况1. 位置面积、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1)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19万多平方千米(2)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3) 陕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兼具沙漠气候特征;关中平原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陕南在维度上仍属北方但是由于秦岭和汉中盆地的影响体现亚热带的气候风貌,降水明显,湿度较同纬度地区相对偏高,冬季温暖湿润,有小江南之称。

2. 主要河流和主要山脉(1)延河、渭河、北洛河、嘉陵江、汉江、丹江(2)太白山、化龙山、首阳山、终南山、华山、白子山、巴山、子午岭。

3. 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已发现有用矿产130种,探明储量的91种。

矿产地535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264处。

探明储量居全国第1位的有锶、铼、不泥灰岩等9种,居2、3位的有汞、钼、天然气、煤等18种。

全部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24万亿元,居全国第4位。

(2)能源资源:全省含煤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4。

保有储一1619.6亿吨,居全国第3位。

主要集中于陕北、渭北,以低灰、低硫磷、高发热量为特色。

正在开发的神腐煤田探明储量1400亿吨,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其灰分仅8%,含硫0.5%,磷0.06-0.03%,发热量66900大卡/公斤,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务煤、气化煤。

全省煤炭预测储量达一万亿吨。

天然气储量丰富,榆林地区的气田面积即达200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7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3.69万亿立方米以上。

陕北的石油探明储2.7亿吨,年开采、加工能力100万吨。

(3)有色金属:金堆城钼矿累计探明储量在全国名列第三,钼精矿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汞矿储量居全国第二,旬阳县有特大型汞锑矿床数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境内以黄土高原、平原为主,亦有少量山地,地貌形态南北迥然不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

北部属黄土高原南缘的一部分,其中东北部为土石山地。

北山以南为泾渭冲积平原,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

依地貌和高度可分为黄土台原和河流阶地与河漫滩。

一、地貌类型
(一)平原
境内由渭、泾等河流作用所形成的堆积平原(不包括黄土台原),按其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形态特征,分为泾渭河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洪积扇裙等类型。

1、泾渭河冲积平原
主要是渭河冲积物以及泾河、清峪河、冶峪河和漆水河等河流冲积物所组成的平原,大部分布在渭河北岸和泾河下游东部,基本连成一片,范围较大,但在渭河北岸呈带状分布,泾河以东呈片状。

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河漫滩及各级阶地等。

2、河谷平原
属渭河、泾河的一些较大支流如沣河、马栏河、漆水河、冶峪河等,以及泾河上游切穿黄土高原、黄土台原或冲积平原而形成的具有平坦较宽广的河谷阶地、河漫滩的地貌形态。

3、洪积扇裙和洪积扇
在北山南麓一带,从三原嵯峨山一直延伸到乾县石牛山,分布着东西向的带状冲积扇,其宽度不一,西宽东窄。

洪积扇分属4个不同的洪积时代,即晚中更新世早期、晚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

这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南缘在第四纪一直处在上升运动之中,故又使老洪积扇被切割,新洪积扇又在老洪积扇之下出现,但它们之间的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埋藏型洪积扇裙,也有迭置洪积扇裙。

组成物质为含泥的砂砾卵石及含砂砾质粘土及次生黄土状土,全新世以前的洪积扇的上部,多为风成黄土或亚粘土、亚砂土层所覆盖。

一些范围较小,尚未形成洪积平原的现代洪积扇、冲积堆等个体形态,在境内为数众多,常附加在平原、台原、阶地等地貌形态之上。

(二)黄土台原
1、黄土台原
黄土台原为关中渭河两侧或山前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

本市的黄土台原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以北、北山以南的范围内,泾河以西面积最大,是黄土台原的主体。

黄土高原以南正处在渭河北岸的断阶部位,而断块式断凸自北而南陷落,断凸上覆厚层黄土后形成阶状台面,阶状台面南低北高。

黄土台原地势较高,海拔高度450~800米,平均高出平原200~300米,台原与平原往往以陡坎相接,成为境内地形的第二阶梯。

黄土台原的组成物质,下部多为第三系或第四系早期的洪积、冲积、湖积物,上部为第四系风成黄土或冲积黄土。

台原表面一般比较平坦、完整,坡度一般在5°以下,很少超过10°,台原边坡冲沟发育,滑坡、崩塌、泻溜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里的台原间有河谷切割,其上有洼地、岗梁分布,各级台地以陡坎相接,相对高差50~150米。

本市黄土台原依原面高程、倾斜程度、物质组成以及下伏地层,可分为两级。

低者为一级台原,位置偏南;高者为二级台原,位处一级台原之北。

2、台原洼地
是在黄土台原上的槽形洼地,洼地大小不一,但基本上都呈条状,排列方向为北东东。

洼地成因不一,有构造作用形成,有侵蚀作用形成,也有古河道低地。

乾县梁村至礼泉骏马、渭城底张、兴平店张和泾阳白王滩等都是著名洼地。

洼地汇集地表水,地下水位升高,但水质差,并导致盐渍化。

(三)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为北山及其以北的具有黄土地貌的区域,是陕北陇东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位置偏南,海拔高度800~1500米,为本市第二阶梯,地势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又由于泾河斜穿其中,两边原面又作相向倾斜;其范围包括长武、彬县和永寿等3县全部,旬邑、淳化大部,乾县、礼泉、泾阳和三原的北山部分。

本区构造基础是鄂尔多斯地台南缘斜坡带,自南而北依次又可分为南缘断褶带、高褶曲带和低褶带等三个次级构造单位,它们对当今地貌格局有控制作用。

区内组成物质为第四纪不同时期的黄土,马兰黄土覆盖在黄土地貌的顶部,厚度不大,一般在10~30米之间,中、晚更新世的黄土厚度大,约100~150米,成为黄土地貌的主体;黄土之下伏前第四纪地层,主要是中生界的灰绿色、灰白色砂页岩和灰黄色、紫红色泥岩及块状砂砾岩,以及三趾马红土及底砾层,其基岩侵蚀面比较平缓,上有浅形河谷分割。

黄土地貌形态结构由谷间地和河沟谷地两种地貌形态组成,正负地形非常明显。

原、梁、峁和众多沟壑成为黄土地貌的总体,所以地形破碎。

依据地貌形态的差异性、侵蚀形式和强度以及物质组成,又可分为黄土原、黄土残原、黄土倾斜台状地几个亚型。

(四)山地
山地类型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一处在东北部,一处在中部偏西的地方,第三处在黄土高原南缘一带。

依据海拔高度、构造、物质组成和形态,可分为石质低山、黄土低山等。

二、地貌分区
境内地貌区划,可分为3个地貌区和4个亚区。

(一)南部平原区
包括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全部和乾县、礼泉、泾阳、三原的大部,南界为市界,北界大致以800米等高线为界。

本地貌区属关中盆地的一部,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貌类型有河漫滩、河流阶地、黄土台原和山前冲积扇裙。

该区处在渭河地堑之中,地面覆盖有巨厚的第四系沉积物。

平原区自南而北呈台阶状升高,但各台阶面平坦、开阔,水土流失较轻。

本区依其形态又可分为泾渭河冲积平原和黄土台原两个亚区。

(二)黄土高原区
本区指北山及其以北,但不包括东北山地在内的广阔地方,包括彬县、长武、永寿全部,淳化绝大部,旬邑大部,以及乾县、礼泉、三原偏北部。

古地貌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舒缓,岩性有下古生界灰岩、中生界砂页岩及泥质砾岩等,其上被第四系各期黄土覆盖。

泾河及其支流,还有渭河的支流,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把原面切割成块状,沟壑的进一步发育,使高原变得支离破碎,原、梁、沟、谷交错,正负地形相间。

高度差异大,形态多样。

依其地貌形态,可分成黄土原和黄土残原低山丘陵两个亚区。

(三)山地区
为市东北部子午岭南伸的余脉,包括旬邑的马栏、石门山和淳化的黄花山、凤
凰山、爷台山,为土石山地,地势最高,自北而南依次降低。

区内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一般较轻。

三、地貌形成与演替
现今境内的地貌轮廓,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的。

现代地貌骨架的雏形,大约形成在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末、第三纪初燕山运动末期。

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大范围抬升,结束了内陆湖盆的发展历史,黄龙山、子午岭露出地面。

与此同时,由于地台南部的秦岭北麓断裂带、北山南麓和渭河断裂带的复活,秦岭山地大幅度上升,中部产生断陷,渭河地堑从此出现,为黄土高原、山地和盆地3个地貌单元奠定了基础。

新生代早期,即老第三纪时,地壳处于宁静阶段,气候炎热,地台南部处于侵蚀、剥蚀和风化夷平的改造阶段,至中新世已成准平原,而渭河地堑接受老第三纪沉积,达2千米左右。

进入新第三纪中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开始,承袭燕山运动的特点,但比燕山运动来得更加剧烈。

鄂尔多斯地台急剧上升变成为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接受了上新世早期的三趾马红土堆积。

渭河地堑边缘的断裂带又继续加强活动,秦岭和北山发生大幅度地块上升,地堑又复加深。

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喜马拉雅山运动第二幕发生,这次来得更加剧烈,不但使老断层又强烈活动,同时又新产生一系列次级和更次级的小断裂带,并且这些不同构造体系的断裂带相互穿插、交切,使地堑在纵向出现阶梯式的陷落,横向也产生了许多小型的地堑和地垒。

断凸成为黄土台原的基础,断凹演变成冲积平原。

地堑边的山地也受到强烈改造,北山变成南陡北缓的沿断裂翘起的山地。

第三纪末的河流发育,为渭河地堑的物质搬运成为主要动力。

第四纪开始,新构造运动沿着老构造运动的地貌骨架继续作强烈的间歇性的垂直升降活动,渭河地堑继续加深,梯级式的断陷更加显著。

周围山地相对升高,侵蚀剥蚀加强,冲积扇出现;北部马栏、石门山同样隆起,并接受强烈侵蚀。

盆地周围山坡上的风化物被洪水搬运到盆地,沉积了厚达千米多的下更新统河湖相沉积物。

与新构造运动活动的同时,第四纪的气候虽比第三纪凉湿,但冷暖、干湿变迁明显。

冷干时期,先后堆积了午城、离石和马兰黄土,成为黄土高原和黄土台原的物质基础;暖湿时期,径流发育,沟谷形成,侵蚀作用加剧,搬运作用加强,地表形态发生巨变。

咸阳市地貌在内外营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对比明显的黄土原、梁,中低山丘陵、黄土台原和冲积平原等地貌综合体。

在地貌的形成和演替中,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对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以及盲目的开垦耕种,亦加速了流水冲蚀作用,沟壑不断扩大,加速重力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面变得愈来愈破碎,水土流失不断加大,从而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