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土地利用的地形特征分析_以陕西省户县为例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这座位于陕北的小城,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其利用现状对于吴堡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吴堡县地处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丘陵沟壑、河谷川地等。
这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格局。
从农业用地方面来看,吴堡县的耕地资源相对有限。
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耕地多分布在河谷川地和缓坡地带。
这些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玉米、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红枣、花椒等经济作物。
然而,耕地面积的不足和土地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部分耕地存在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建设用地方面,吴堡县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和一些重点乡镇。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县城的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一些原本的农用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
但在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存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建设用地的布局不够合理,影响了城镇的整体发展和功能分区。
吴堡县的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这些林地对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林地的管理和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人为的乱砍滥伐和非法侵占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林地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在吴堡县也占有一定比例。
黄河流经吴堡县,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但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利用不合理,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农业灌溉用水。
吴堡县的土地利用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
例如,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的规划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土地利用项目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土地利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不足,使得一些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对策研究

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针对陕西省特殊的地形地貌,根据陕西省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状况与近年来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揭示了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不良后果,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出发,提出可行性措施和建议,进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对策、陕西省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haanxi special landform,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factors,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and reveals the land us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adverse consequences, fro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feasibility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o raise the level of.Keywords: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countermeasures, shaanxi province中图分类号:DF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土地资源面积是有限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且其利用具有不可逆转性。
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动态评价

陕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动态评价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
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陕西省的土地资源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陕西省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陕西省土地利用的多功能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陕西省土地资源的现状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交汇的地带,地形多样,地貌复杂。
其土地资源以农用地为主,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面积。
陕西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给农村土地造成了巨大压力,农田面积在逐渐减少。
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变化给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带来了挑战。
二、陕西省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1. 农业生产功能农业生产是土地的首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对于陕西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而言。
农业生产功能包括粮食生产、果树种植、蔬菜种植等,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供农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用地被用于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生态保护功能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
多功能土地利用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护好湿地、森林等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加强对土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 社会功能土地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居住用地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是土地资源多功能利用的重要内容。
4. 经济功能土地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旅游用地等。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省份之一。
地形地貌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陕西的地形特点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交通、农业、旅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陕西的地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陕西的地理特点。
1. 地理位置与边界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东经105°29′03″至111°15′04″,北纬31°42′45″至39°35′17″之间。
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中游的交汇区域,东邻山西、河南,南接湖北、重庆,西南接四川,西北和北边界与甘肃相连。
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15%。
2. 地形特征陕西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中包括几个重要的地形特征。
2.1 黄土高原陕西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境内黄土面积广阔。
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西部山地相对较高,东部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黄土地表干燥且无防护植被,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2.2 秦岭山脉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我国自然界的屏障之一。
秦岭山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陕西,其山势高峻,地势险峻。
秦岭东南坡地形复杂多变,有许多山峡、溪流、瀑布等地貌景观。
秦岭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有许多河流自南向北发源于秦岭,为陕西及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和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渭河流域渭河是陕西境内重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秦岭,流经陕西中部,最终汇入黄河。
渭河流域地形较为平坦,地势逐渐由西部的山地过渡为东部的平原。
河流沿岸存在较多湿地和灌溉区,为周边农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渭河流域也是陕西人口和农业集中的地区之一。
2.4 高原和平原陕西境内还有一些高原和平原地形。
其中,位于陕西北部的毛乌素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
陕西南部的巴山高原地势也较为平缓,是陕西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此外,陕西东南部和东部沿黄河的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形,地势较为平坦,是农田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2)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1. 引言陕西是位于中国大陆腹地的一个省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地区,陕西的地形特征对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陕西省的地形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地理位置和边界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东邻河南、安徽、山西,南接湖北、重庆、四川,西连甘肃,北靠内蒙古。
其地理位置相对独特,使得陕西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3. 地形特征陕西省地形主要呈东高西低的趋势,总体上可划分为五个地势分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偏西山地和陇中山地。
3.1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陕西省东北部的一个主要地势分区。
其地势相对平缓,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
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以黄土为主,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
这种地形特点对于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的储存。
3.2 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的中部,与黄土高原相邻。
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平均海拔约为400米。
这个地区是陕西省的重要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水果等农产品。
由于丰富的水源和平原地势,关中平原的农田灌溉条件良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3.3 秦巴山地秦巴山地位于陕西省的南部,是整个陕西省地势最高的区域。
秦巴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四川省相接。
这个地区山峰陡峭,海拔较高,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以上。
秦巴山地是一个重要的林业资源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
山区的地形特点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适宜,山区仍然有一定的农业产出。
3.4 偏西山地偏西山地位于陕西省的西部,与甘肃省接壤。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平均海拔约在1500米以上。
偏西山地是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区,盛产煤炭、铜、铁等矿产资源。
由于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寒冷,农业产出相对较低。
3.5 陇中山地陇中山地位于陕西省的西北部,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交。
地势相对较低,平均海拔约为1000米左右。
户县公益林立地条件分析

I
Ⅱ
弃耕地、 撂荒地 1 8 0 0 m 以下 ≥6 0 e a r
厚 9 0 0
核桃 、 板栗 、 油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 ) 海拔 1 0 0 0 2 6 0 0 m 为针 、 阔 叶混交林 带, 树种 分布有 华 山松 、 油 松、 红桦 、 漆树 、 复叶槭、 麻栎、 辽东栎、 栓皮栎 、 锐齿栎 、 山杨等。 ( 4 ) 海拔 6 8 0 ~ l O 0 0 m为 阔叶林带 , 主要树种 有麻栎 、 毛栗 、 剌槐 、 侧
红桦等 。
4 宜 林荒 山荒地情 况及 立地 条件 类型 划分
4 . 1 宜林荒 山荒地情况
我县现 有宜林荒山荒地 2 6 . 9 0万亩 ,其 中:国有林 场 4 . 4 4万亩 , 占 1 6 . 5 %; 集体 2 2 . 4 6万亩 , 占8 3 . 5 %, 以蒋村、 石井、 太平 3个乡镇为重点分 布于沿 山各乡镇, 地类 以群众的弃耕地, 撂 荒地为主 。
1 基本情 况
( 1 ) 户县地 处西安市近郊 , 秦 岭中部 , 位 于 东径 1 0 8  ̄ 2 2 t 1 0 8  ̄ 4 6 , 北 纬3 3 。 4 6 ~ 3 4  ̄ 1 6 之间。东以高冠河 、 沣河与长安为界; 西 以白马河、 甘峪 西梁 与 周 至 县 相 邻 ; 南 以 秦 岭 梁 与 宁 陕县 接 壤 ; 北临渭河 , 与兴平 、 咸 阳 相望 。东西宽约 3 l k m, 南北长约 5 3 k m, 总面积 1 7 9 . 4 9万 亩, 地势南高北 低, 南 部 为秦 岭 山地 , 面积 1 0 0 . 6 9万 亩 , 北部 为关中平 原区 , 面积 7 8 . 8 O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目录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二、三大地貌单元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四、丰富多样的植被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
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
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
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
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800~1300 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325~8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1200~20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6% 。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
县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陕西省蓝田县为例

县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陕西省蓝田县为例王晓;李佳秀【摘要】Based on the planning perspective with Lantian County,Shaanxi Province as study area,combining with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future land use quantity and temporal-spatial dynamic changes,environmental effects which may brought by land use planning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land use change,area of forest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while grass land and housing land area decreased ; in eco-environment aspect,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constantly occupy agricultural land,result in soil degradation,easily lead to eco-system imbalance.%基于规划的视角,以陕西省蓝田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分析蓝田县未来土地利用数量和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蓝田县土地利用规划可能会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而草地和住宅用地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建设用地的增加,不断的侵占农业用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容易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15【总页数】3页(P6953-6955)【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效应;县域【作者】王晓;李佳秀【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8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依据区域属性与特征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协调,进而能够有效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6期2011年11月干旱地区农业研究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Vol.29No.6Nov.2011收稿日期:2011-04-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2073)作者简介:马廷刚(1983 ),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
E -mail:mtg@ 。
*通讯作者:常庆瑞(1959 ),男,陕西子洲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3S 技术研究。
E -mail:chqr@nws 。
县域土地利用的地形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户县为例马廷刚,秦占飞,常庆瑞*,谢宝妮,郝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基于GIS 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陕西省户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该区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
结果表明:户县耕地、园地和建设用地在1~6地形位上的优势明显,而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指数则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1~6、7~20和21~25,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3.44%、50.39%和6.17%。
地形位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地形条件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信息;分布指数用于描述某种组分的实际分布与标准分布的差异,可以排除面积的干扰,为各种比较分析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合理利用户县土地资源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1(2011)06-0191-04土地利用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交互的结果[1]。
坡度和海拔等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普遍认为地形因子与其它自然、人为因素一起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2~6]。
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有助于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功能特征,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已成功地运用于土地利用分异研究[5,7~9]。
陈利顶[10]等提出土地利用随地形梯度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处的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扩展的难易程度。
本文基于GIS 技术构建了户县精确的数字高程模型(DE M),结合高程和坡度组合而成的地形位指数,通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从宏观角度了解土地利用的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影响规律[11~13],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性信息和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选择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陕西省户县,该县位于东经108 21 58 ~108 46 06 ,北纬33 45 51 ~34 15 56 。
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为渭河阶地,中部为黄土台原、洪积扇及扇缘洼地。
地势南高北低,差别很大,北部渭河河谷最低点海拔388m,山基海拔680m,山区最高海拔3015.1m,相对高差2627m 。
县境南北长55.48km,东西宽37.68km 。
全县土地总面积1280km 2(统计数据),县辖16个乡(镇)、515个行政村。
县境内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山地,在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甘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县。
户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 ,降水量879mm,全年无霜期219d,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平原地区土壤肥沃。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本研究数据包括研究区2009年1 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 5万地形图。
为了分析研究方便,研究所用土地分类按照能适应研究目的的原则进行归并,最终合并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见图1)。
首先,将研究区图件进行扫描、校正处理,在Arc GIS 软件支持下对扫描后的图件进行屏幕跟踪数字化,生成拓扑关系完整的矢量图;然后,用矢量化的等高线图建立不规则三角网(TI N)模型,经过网格化处理后得到栅格大小为25m 25m 的DE M 模型(GRID 格式),从中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利用Ar -c GIS 建模将二者组合形成地形位指数模型;最后,将坡度、高程和地形位指数图分别与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属性查询,得到不同地形位指数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信息,统计计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见表1。
2.2 研究方法2.2.1 地形位指数 地形因素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往往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地形位指数能综合描述最主要的地形因子 高程和坡度属性,并且可定量分析土地利用与地形梯度之间的关系[6],本研究用地形位指数来度量地形梯度。
地形位的计算公式如下:T=lg[(E/ E+1) (S/ S+1)](1)式中,T为地形位指数;E及 E分别为空间任一点的高程值和区域平均高程值;S及 S分别为空间任一点的坡度值和区域平均坡度值。
2.2.2 分布指数 利用地形位指数对地形差异进行重新描述后,地形条件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影响被简化为对地形位梯度上土地利用类型出现频率问题的探讨。
为了消除不同地形位区段的面积差异和不同利用类型的面积比重差异,本文用分布指数[14]来描述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分布情况。
其计算公式如下:图1 户县2009年土地利用图Fig.1 Land use types of Huxian Coun ty in2009表1 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km2) T able1 Area of land use types of the study area土地利用类型Land use type建设用地Cons truction land未利用地Unutili zed land水域Water草地Gras sland园地Orchard耕地Crop land林地Forest面积Area117.19 4.4714.6219.4717.41412.24695.23占总面积比例Rati o of area 9.150.35 1.14 1.52 1.3632.1954.29P=(S ie/S i)/(S e/S)(2)式中,P为分布指数;S ie为第e种地形位下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km2);S i为整个研究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km2);S e为整个研究区第e种地形位的总面积;S为研究区总面积(km2)。
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布优势指数对于其在地形上的空间分布有着指示意义:如果P值大于1,表示第i种地类在第e级地形上的分布水平高于该地类在区域中的平均分布水平,即其在第e级地形上的分布属于优势分布,P值越大,优势度越高,该级别地形适宜该类土地发育和分布的程度越大。
反之,如果P值小于1,则说明第i种地类在第e级地形上的分布低于区域平均分布水平,属于劣势分布,说明该地形级别不适宜该地类分布或者发育,当分布指数P=1时,表示某地类在某地形位上的比重与研究区内该地类的比重相等。
2.2.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除了从空间形态上分析土地利用外,还可以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考虑其利用程度,在研究中引入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La=100 n i=1A i C i(3)其中,La=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第i类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第i类土地利用的面积百分比。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高程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由表2分析得知,草地、林地主要分布于高程600m以上的区域,总体分布特征表现为随海拔上升,分布面积逐渐增加,并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二者面积之和所占比例达97.85%,远远超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这是因为随着高程的增加,土地开垦利用的难度加大,导致该区域草地、林地面积的增192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第29卷加。
建设用地的分布状况呈相反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其分布面积逐渐减少。
园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高程低于600m的地区,高于600m区域内仅6.9%。
这主要是由于在长期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山区农村居民地周围形成了人工梯田,用于种植果树和一些粮食作物。
表2 研究区不同高程带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k m2)T able2 Area of land use types in di fferent elevation-zone of the study area高程(m) Elevation建设用地Constructi on land未利用地Unutiliz ed land水域Water草地Gras sland园地Orchard耕地Crop land林地Forest[390,400]15.890 5.900 2.1578.030.83 [400,410]24.4700.8700.9287.330.30 [410,450]51.96 1.90 2.600 6.75176.340.42 [450,600]22.95 2.00 3.780.06 6.0360.53 6.61 [600,1000] 1.320.130.74 1.660.36 6.1783.49 [1000,3000]0.600.440.7317.75 1.20 3.84603.583.2 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结构的特征分析表3数据可知,耕地主要分布在0~6 之间的坡度范围内,占整个耕地面积的96.7%,在更陡的坡地中只有零星耕地分布。
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坡度大于25 的秦岭山地,在6 ~25 的土地上明显减少,6 以下的地区只有零星分布。
草地的分布与林地相似,分布面积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大于25 的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82.5%。
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处于0~2 的坡度范围内,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加,分布面积急剧减少。
表3 研究区不同坡度带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k m2) Table3 Area of land use types in different slope-zone of the study area坡度Slope( )建设用地Constructi on land未利用地Unutiliz ed land水域Water草地Gras sland园地Orchard耕地Crop land林地Forest0 ~2 108.49 3.7112.230.1313.73385.61 5.54 2 ~6 5.540.190.770.13 1.9213.05 5.29 6 ~15 1.140.010.190.620.41 3.7423.54 15 ~25 0.670.060.22 2.520.45 4.4980.74 >25 1.340.51 1.2116.070.91 5.35580.143.3 不同地形梯度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布特征将所研究县域内的地形位指数(0.133~1.146)等分为25个级别,分别计算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在这25个级别上的分布指数(见图2),其中,将P>1(即y>1)的地形位区间设定为优势地形位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