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英汉恭维语与告别语的对比分析开题报告2100字》

学院
指导老师
职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论文(设计)题目
英汉恭维语与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礼貌用语是一种语用表达,对它的研究有助于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文化意蕴。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礼貌用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人历来重视“礼”,讲究“尊他贬己”,给他人留面子也保全自己的面子。在对外贸易中常常会用到恭维语和告别语等礼貌用语,如何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仪文化传递给国外的商务伙伴,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尴尬,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更是对外贸易工作者的工作。因此,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Brown, P. and Levinson (1987)对礼貌原则的指导下的对礼貌语言的话语功能展开探讨:问候、致谢、委婉、客套、祝愿等脚本,并且对礼貌语言的语境义进行了认知方面的分析,研究的十分深刻。
Mills, S. (2003)Analysis on new politeness principle对leech的礼貌原则进行修正,认为他没有注意到一些变量参数,为此,他认为礼貌语言的运用要考虑三个方面:自身、对方和第三方。那么礼貌原则的遵守就要以注意自身、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为理论框架基础。
2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恭维语和告别语对比分析出欧美国家在学习汉语时经常出现的礼貌的语用偏误及其原因,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礼貌用语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留学
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必然要学习她的文化,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在跨交际过程中,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文化没有优劣好坏,我们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对方民族的文化,了解对方文化的喜好和禁忌,说礼貌语,行礼貌事。其次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翻译工作的意义。翻译讲究信、达、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苦于某种特殊的语境或表达无从翻译,要么就是翻译出来的结果实在不妥当。在礼貌语用中尤其如此,比如面对称赞,中国人常说的“哪里哪里”该怎么翻译才能被欧美国家的读者接受?汉语里的语气助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又该如何表达?这个问题就需要理解两国语言表达习惯,怎样表达是礼貌的、得体的就怎样翻译。
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2年第·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27期Fe b2012[摘要]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学习,更应该是文化交际的学习。
礼貌是交际有序进行的润滑剂。
论文分别从利奇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入手,对比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从而得出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恭维语与应答;礼貌原则;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119-02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宋晓丽1,2,左巧1(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2.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400)作为一名语言教学者,应了解语言发展的最新趋势。
过去的语言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语言本身,也就是语义学层面,而且语言研究多为单语言研究,很少进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或者与语言所相关的文化、思维领域的对比研究,致使语言的学习呆板化、僵硬化,成为“死语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联系的不断加深,对我们的语言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言学习的重点应是语言的交际运用。
在交际过程中,礼貌是交际和谐的必要条件,而恭维语或者说赞美语又是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进行研究,对英语语言教与学从“死语言”变成“活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论述:一、英汉的礼貌原则理论1.利奇的礼貌原则(Le e ch’sPolitenes sPrinciple s)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礼貌原则(PP),认为礼貌的功能是可以避免交际的不和谐或冒犯,保证交际的顺畅。
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Tact maxim(Minimiz e cos t to other;Ma xim iz e be ne fit to o ther.)得体准则(对他人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英汉恭维语对比及其应答对策

英汉恭维语对比及其应答对策作者:李天宇吴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7期摘要:恭维是日常交际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礼貌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交际的“润滑剂”。
随着时代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怎样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误会、增进友谊和促进发展,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
本文以从英汉恭维语的表达形式(词汇特征,句法),表达内容(话题分布,对象)和应答对策等方面对英汉恭维语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旨在寻找如何恰当地给予和接受恭维语的有效途径来化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尴尬。
关键词:英汉恭维语;应答对策;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恭维语被誉为“口头礼物”,“社交场合的润滑”,在人际交往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
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全球性的交际语言,但它也受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交际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
美国人认为恭维别人是很随意的,但他们也常会因恭维中国人却遭到拒绝而感到尴尬万分。
对于如何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恭维可以减少误会、增加友谊的问题,国内外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陆续的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J.L .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提出,—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之意”和“取效行为”。
1英国学者Leech (1983)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CP),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
该原则包括以下六个准则:第一,策略准则:尽量缩小对方的损失,尽量让别人受益。
第二.慷慨准则:尽量缩小自己的好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汉英恭维语对比研究

汉英恭维语对比研究作者:李婷玉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9期【摘要】汉英恭维语存在诸多不同,本文将从恭维对象、恭维内容、恭维应答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并从中探求产生这些差异的深层文化因素。
从而更好地促进两个民族的文化交际。
【关键词】恭维对象恭维内容应答方式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恭维语,会使交际顺利进行,人际关系融洽,还能帮助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本文通过对汉英恭维语的对象、内容及其应答方式差异的对比,寻求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
一、汉英恭维语对比1.恭维对象的差异。
首先,恭维对象最显著的体现在异性之间。
就比如说女性的外貌仪表,中国的男性都是选择一些很笼统含蓄的词语来称赞女性,而在西方文化中,男性会直接称赞女性的外貌、身材、穿衣打扮等等。
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中的恭维更多的是发生在同性之间,女性之间的称赞往往集中在容貌和服饰上,而男性则是体现在能力和成就上。
其次,对待长辈的恭维,汉语中年轻人都会夸赞长辈“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等;而英语文化中,老年人很忌讳“old”这个词,因此更多的是年长者对年轻者的表扬与鼓励。
第三就是对自己家庭成员的称赞。
汉语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也很少会直接恭维对方,夫妻之间就更加如此。
但在英语文化中则恰恰相反,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恭维常常都是脱口而出,这些话更多的是带有鼓励的意味。
2.恭维内容的差异。
首先是外貌的差异。
有关外貌恭维的话语,两种语言都集中于女性身上,但汉语往往都是关于个人修养、才智与品德方面的内容。
而西方人,集中在衣着和发型上,特别是那些经过人们精心打扮后的美丽有尤受到人们的赞赏。
其次是能力和成就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年长的、社会地位高的人对年轻的、社会地位低的人恭维,常常是一种鼓励与赞许;反之则多是为了博得对方的喜爱与好感。
而在西方,恭维者基本是那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因为他们自身就有较高的能力与成就,这就赋予他们去恭维别人的能力与成就的权利。
英汉恭维语对比及其应答对策

英汉恭维语对比及其应答对策作者:李天宇吴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7期摘要:恭维是日常交际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礼貌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交际的“润滑剂”。
随着时代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怎样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误会、增进友谊和促进发展,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
本文以从英汉恭维语的表达形式(词汇特征,句法),表达内容(话题分布,对象)和应答对策等方面对英汉恭维语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旨在寻找如何恰当地给予和接受恭维语的有效途径来化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尴尬。
关键词:英汉恭维语;应答对策;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恭维语被誉为“口头礼物”,“社交场合的润滑”,在人际交往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
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全球性的交际语言,但它也受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交际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
美国人认为恭维别人是很随意的,但他们也常会因恭维中国人却遭到拒绝而感到尴尬万分。
对于如何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恭维可以减少误会、增加友谊的问题,国内外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陆续的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J.L .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提出,—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之意”和“取效行为”。
1英国学者Leech (1983)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CP),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
该原则包括以下六个准则:第一,策略准则:尽量缩小对方的损失,尽量让别人受益。
第二.慷慨准则:尽量缩小自己的好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英汉对比恭维语赏析

第三, 在西方国家里, 一般是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进行恭维 , 尤其是在公司, 上 级恭维下级, 目的是想维护上下级之间的融洽关系, 例如老板称赞员工 工作做得不 错哦, 继续努力! 而在中国, 相反, 却是地位较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进行恭维。在中国 同样是对下属的恭维 (同上 ) 就可能是警示、警告的意思, 即(老板 ) 你太露锋芒了, 都快让我难堪了, 该注意了!
4. 英汉恭维语应答方式的差异
在英汉文化中 ,对恭维的应答方式大体可以分为 “接受” “降级” 与 “否定” 三 种应答方式。在具体的语用中又有明显的差别。
4.1在英语文化中 ,对恭维“接受” 的应答方式包括感谢、同意、 回赞等方式。 (1)感谢。面对恭维 ,大多数情况下可用感谢的方式 ,通常以一句 “Thank you !” 来应 答别人的恭维。这样可以避免对恭维内容表态 ,只是对对方的友好态度表示谢意。 如: A :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B : Thank you. (2)同意。受恭维的一方对恭维内容表示同意 ,并完全接受。如: A :What a beautiful scarf . B :Oh yeah ,it is. (3)回赞。受恭维的一方不仅认可恭维内容 ,而且对对方的友好态度表示感谢并去恭 维对方 ,以进一步巩固其融洽的关系。如: A : Your kids are really lovely. B : Yours ,too.
其次, 在汉语恭维语中, 形容词极少单独使用, 一般我们都会在形容词前加 上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在形容词后加上表示程度的补语。而英语恭维语的形容词 通常情况下都单独使用。 如:你这身儿打扮真时尚。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
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
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
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
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
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
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一)侧重的内容不同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
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
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二)运用的场合不同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
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 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恭维语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比分析,从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内容和应答方式两方面,分析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并总结出造成英汉恭维语差异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一些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
恭维语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一、引言恭维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
恭维不是为达到特定目的的阿谀奉承,而是指社会交往中对人对事的一种积极评价。
这种言语行为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
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本文正是通过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从涉及的话题和应答方式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中西方恭维语所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希望这些研究对从事外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对比1.英汉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差异英汉恭维语话题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
本文仅就英汉恭维语话题涉及最多的两个方面——“外貌仪表”与“成就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在美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中国对女性在“外貌方面”的恭维可能被认为是违反了禁忌,当传统女性在外貌上受到别人的夸赞时仍感到窘迫不安无言以对。
关于“成就和能力”恭维语,因为这两者能反映出实现自我价值所做出的奋斗,因而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话题。
但是,西方文化中,涉及别人能力的恭维是很严肃的判断,而且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这样做,这类恭维通常出现在上下级之间或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
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恭维的范围比较广,对别人能力的赞美,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人才有权利这么做;但同时也有年长者对年轻者的鼓励性的赞美,而这仅仅是一种鼓励;同时,年轻者也可以赞美年老者,下级也可以赞美上级,而这更多的是对赞美者的一种恭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2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3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4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6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7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8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9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10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 uanming12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13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1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5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1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17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18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19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20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21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2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23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2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25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26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27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28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29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30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3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32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33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34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35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36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3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38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39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40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41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42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43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 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44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45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6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47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48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49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50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51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52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53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54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55 浅析艾伦坡小说《黑猫》中的哥特式风格56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57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58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59 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60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61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62 女性主义视野下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研究63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64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65 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66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67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68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69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70 Y ou-attitude 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71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72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73 How Chinese Culture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Of Martial Arts74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75 Cultural Conflicts in Daisy Miller—An Analysis on Henry James’ International Theme76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77 《安尼尔的鬼魂》中“鬼魂”的象征意义探究78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79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80 Sexism in English and Its Causes81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82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83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84 大学生英语听力两种辅助活动实证研究85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8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87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88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89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90 克里斯加德纳的成功之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评析91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92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93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94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95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96 论《红字》中的孤独感97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98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99 交际教学法在当前高中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100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101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102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103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104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105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06 合作原则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107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108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109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110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111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112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113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分析114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115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116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117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18 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119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120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121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122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123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124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125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26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127 从莎士比亚女性主义意识浅析《驯悍记》主角凯瑟琳娜128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29 Culture-base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Titles130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of Bacon’s essay Of Studies131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32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133 论英语广告语中的双关应用及翻译134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35 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6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137 浅析《紫色》中书信体的运用138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139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140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141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142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 wakening 143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144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14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146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47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48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149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150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151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152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53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154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155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及策略研究156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157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158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59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160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61 口译者心理环境的适应研究162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63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16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165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166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67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68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169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170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171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172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173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174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175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76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77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178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179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180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181 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82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183 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184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185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186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187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88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89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190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 anity Fair191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192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 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193 On Application of Humor in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194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95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196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197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198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199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200 An Analy 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