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方剂学·总论

二、常用治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 消法、补法等八大治疗方法。
法”。
常 用 治 法
八 法 一 览 表(一)
名称 汗 法 基本卫、疏散肌表外 邪的治法。
适应范围
1、表证; 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以 及水肿、疮疡、痢疾等初起 而具有表证特征者。
立法原则
反佐药
性能(味)与君、臣药相反而作用相成之药;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
使 药
引经药 调和药
引诸药以达病所之药。 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例如]: 1、麻黄
君药,辛温,发散风寒, 兼宣肺平喘。
麻 黄 汤
2、桂枝
臣药,辛甘温,助麻黄 发汗解表,又能调和营 卫。与麻黄同用,使放 寒祛,表气和。
佐药,苦温,苦降肺 气,合麻黄宣肺以利 平喘,温助麻、桂散 寒。 使药,甘温,调和诸 药,并缓麻、桂发汗 太过之性。(佐制)
方 剂 的 组 成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
君 药 臣 药
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之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组 成 原 则
佐助药
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 药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素问》“其在皮者, 汗二发之”是汗法 的理论依据之一。
吐 法 下 法
通过涌吐,从而 1、痰涎壅塞咽喉证; 《素问》:“其高 排除胃脘上停痰、 2、顽痰停阻胸膈证; 者,引而越之”是 宿食、毒物的治 3、宿食、毒物停滞 吐法的理论依据之 法。 胃脘证。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上篇总论第二章方剂与治法教学课件

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方即 是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辨证 立法
组方
辨证——治法——方剂
三者必须紧密相合,任何一环发生舛错, 则一切枉然。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总结
▲▲▲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法
方
药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方即是法
理
第三节 常用治法▲▲
一、汗法
1.含义——汗法又称解表法,是指通过宣发 肺气、开泄腠理、促进发汗的方 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如感 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水 肿初起,腰以上肿甚;疮疡、初 起而有寒热表证;疟疾、痢疾初 起而有寒热表证。 3、常用分类: 分 类 依 据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八法理解要点
掌握各法的具体精神和特点; 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对待每一种治法;
根据病情变化,有机地、灵活地运用中 医八法,使之切合病机,反映在方剂上, 就是要在辨清主证、斟酌选方的基础上 善于进行合理的加减变化。
五、温法
1、含义——温法是指通过温里、祛寒、回 阳、通滞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 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干姜
附子
六、清法
1、含义——清法是指通过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的方法,使在里之热邪 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七、消法
1、含义——消法是指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 血、化痰利水、驱虫的方法,使 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 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 法。 2、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 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 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等 3、常用分类:理气、活血化瘀、祛湿、祛痰、 消食、驱虫等。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
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
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
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
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教案方剂与治法

方剂的主要药物配伍改变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该方的主要作用。
(3)药量的改变
小承气汤大黄大黄枳实厚朴
枳实120克3枚60克荡热攻实,主治
厚朴三物汤厚朴(主药)阳明腑实
120克5枚240克行气通便
主治气滞腹部胀满便秘之证
用实例来验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教案用纸年月日
(4)剂型更换
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药露、茶剂、锭剂、灸剂、条剂、线剂、浸洗剂、熏剂、生药、导法
麻君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黄臣药――桂枝、辛甘温,温经和营,解肌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
汤佐药――杏仁、若温,降肺气以助麻黄平喘。
使药――灸甘草-甘温,调和诸药,并制麻桂之温燥(缓和药性)。
3.方剂的灵活应用――病症、体质、年龄、季节、方土习惯
(1)药味增减的变化
一般指一个方剂在主证、主药未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挟证的不同,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新的病情的需要,故又称随证加减。
教案用纸年月日
两热相配,一清一渗,对肝阳上亢的头昏头痛,目赤肿痛,口苦胁痛,都可应用,或下焦湿热引起的小便赤涩淋痛,妇女湿热带下之症,也可应用。
(3)减缓药物毒副反应
甘遂――苦寒有毒,为泻水逐饮要药,其逐水之力猛,且有毒性,不利于人体
大枣――缓和峻药泻下和毒性
2、常用的配伍形式
(1)相辅相成的配伍
丁香――辛温,暖胃温肾
2.组成原则
君药――针对病因/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药――协助和加强主药功能、增强疗效
佐药――协助主药治疗兼症,标本同治(正佐)
制约主药的偏性-安全用药(反佐)(佐制)
使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引经药)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供中医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二节 常用 治法
一 病证分类 二 组成分类
三 治法分类 四 笔画分类
二 固体剂型
一 液体剂型
三 半固体剂型
一 煎 各论
0 1
第一章 解 表剂
0 2
第二章 泻 下剂
0 3
第三章 和 解剂
0 4
第四章 清 热剂
0 6
第六章 温 里剂
0 5
第五章 祛 暑剂
第一节 凉开剂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 降气剂
第一节 行气剂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 止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剂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 平息内风剂
第一节 疏散外风剂
复习思考题
第二节 滋润内燥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剂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第二节 清热祛湿剂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
第六节 祛风胜湿剂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复习思考题
0 1
第一节 燥 湿化痰剂
0 2
第二节 清 热化痰剂
0 3
第三节 润 燥化痰剂
0 4
第四节 温 化寒痰剂
0 6
复习思考题
0 5
第五节 治 风化痰剂
第二节 健脾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剂
复习思考题
乌梅丸 《伤寒论》
化虫丸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肥儿丸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第六节 清虚热剂
第五节 清脏腑热剂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祛暑解 1
表剂
第二节 祛暑清 2
热剂
3 第三节 祛暑利
湿剂
4 第四节 祛暑益
气剂
5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法
• “损者益之”--------补法
《伤寒论》有关八法的方剂:
汗法----麻黄汤 下法----承气汤 吐法----瓜蒂散 和法----小柴胡汤
温法----理中丸
消法----桃核承气汤
清法----白虎汤
补法----人参四逆汤
《医学心悟》对八法的论述:
• 1.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针对某一 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 2.具体治法:从属于治疗大法,针对具体 证候的治疗方法。
多体系:根据不同的辨证方法有不同的治法 分类 • 脏腑治法体系:宣肺止咳,健脾和胃
•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
• 六经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
• 三焦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
• 《内经》
临床应用
• 《伤寒论》
• 《医学心 悟》
奠基
明确提出
《内经》关于八法的理论:
•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 • “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 • “其实者,散而泻之”------下法
•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温法
•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清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三节 常用治法
【目的要求】 掌握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熟悉
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 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了解
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第一节 治法概述
治法 辨证审因,针对疾病采取的治疗法则
多层次
治法特点
多体系
两个层次: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病之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 温、补八法尽之”。
• 每一种治法都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配合应用, 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 运用八法时,要知常达变,举一反三,灵活运 用。正如《医学心悟》所说:“一法之中,八 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复习思考题
1.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怎样?
2.试述八法的概念、适应病证及使用注意。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发展过程看 方先于法,法源于方
• 从辨证论治看 方从属于法
•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以法统方” •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 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统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第三节 常用治法
八法
汗 法 吐 法 下 法 和 法 温 法 清 法 消 法 补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