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二、常用治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 消法、补法等八大治疗方法。
法”。
常 用 治 法
八 法 一 览 表(一)
名称 汗 法 基本卫、疏散肌表外 邪的治法。
适应范围
1、表证; 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以 及水肿、疮疡、痢疾等初起 而具有表证特征者。
立法原则
反佐药
性能(味)与君、臣药相反而作用相成之药;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
使 药
引经药 调和药
引诸药以达病所之药。 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例如]: 1、麻黄
君药,辛温,发散风寒, 兼宣肺平喘。
麻 黄 汤
2、桂枝
臣药,辛甘温,助麻黄 发汗解表,又能调和营 卫。与麻黄同用,使放 寒祛,表气和。
佐药,苦温,苦降肺 气,合麻黄宣肺以利 平喘,温助麻、桂散 寒。 使药,甘温,调和诸 药,并缓麻、桂发汗 太过之性。(佐制)
方 剂 的 组 成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
君 药 臣 药
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之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组 成 原 则
佐助药
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 药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素问》“其在皮者, 汗二发之”是汗法 的理论依据之一。
吐 法 下 法
通过涌吐,从而 1、痰涎壅塞咽喉证; 《素问》:“其高 排除胃脘上停痰、 2、顽痰停阻胸膈证; 者,引而越之”是 宿食、毒物的治 3、宿食、毒物停滞 吐法的理论依据之 法。 胃脘证。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一.先秦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二.两汉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时期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注重实用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科方书四.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历史第一次方剂数量的积累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外台秘要》唐王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五.宋元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代表著作:(一)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典(二)临床著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宣明论方》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案》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朱丹溪(滋阴派)《局方发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科方书(三)方剂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开方论之先河六.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明代历史上第二次方剂数量上的积累和整理清代重视普及教育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普济方》明官修方书我国史上最大一部方书(6万余张)《医方考》明吴昆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注《医方集解》清汪昂创综合分类法《温病条例》清吴鞠通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七.现代时期时代特点:集成整理,现代化研究第二章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
治法的最高层次;:治则其次:治疗大法(八法)再次:具体治法(方剂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方剂体现完成治法,方剂验证治法以法统方:1.以法组方2.以法遣方3.以法类方4.以法释方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致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适应症:外感表证分类:辛温发汗(治疗风寒表证)辛凉发汗(治疗风热表征)使用注意:1.辩证(风寒,风热)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不宜久煎(解表药通则)吐法: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是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总论

第一单元总论1.方剂学在中医学习中极为重要。
2.学好方剂的方法(1)知晓方剂的考核方向。
(2)针对考核有的放矢。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等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则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故云“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与治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为“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四方面,而这四方面又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法统方”。
常用治法常用治法主要是指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概括总结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使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此外,凡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吐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或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
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方法,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方剂学》总论

治法
回答此方之 所以适用于 这些病证的 作用机理
由证及理,于理联法,以法统方, 一环紧扣一环,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 一起。 既不能有方无法,亦不能有法无 方;方是法的体现,法是方的依据。 或者说,方从法中来,法从方中现。 方以药成,辨证、治法、方剂三 者必须紧密相合
第二节 常用治法
• 治法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就内治法而言,可以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概括之。
《方剂学》总论
主讲:XX XX
XX大学XX医院
绪
言
从这两公式你想到了什么?
TK+S SK+T (T:teacher K:knowledge S:student)
• TK+S
SK + T
• 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
教师的美称与赞誉
“蜡烛” “油灯”式的
“教学相长”
美国哈佛大学80年代创立的New Path Way 教 学模式,教师起到的是Catalyst 的作用
七 具体要求
• 本教材共208首方 一级方剂100首,掌握组成、用 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 要加减变化,深刻理解其配伍 意义。 二级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 功用、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方剂,了解其功用及主治 病证。 一、二级方要求背诵方歌。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
历史重任
六、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先,深刻理解组方原理,掌握 配伍规律及其变化,熟悉其功用、 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2 背诵和熟记
3.时时温故而知新,不应平素不努 力,事先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从而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4.复习一遍《中药学》和《中医诊 断学》等基础课程。 5.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会“渔” 的本领
方剂学总论

4、发展 《肘后备急方》
晋、唐、宋 葛洪
意义:收载便、廉、验之方剂于一书。 载方:单方510首, 复方494首. 《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 意义:集唐朝以前方剂之大成。 载方:前者5300首,后者2200首。 孙思邈
《太平圣惠方》
意义: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 载方:16834首。
《和剂局方》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为政府编辑的成药药典。 载方:788首。 《伤寒明理药方论》
二.“七方”,始于《内经》,明确提出是《伤寒明理论》 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方法。 l 大方: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或作用强,以治疗
邪气亢盛,或须顿服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大青龙
l 小方: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或作用缓和,以治 疗邪气较轻,须分次频服的方剂。如葱豉汤、桑菊饮。
l 缓方:药性缓和,需长期服用,用于一般慢性虚弱 性疾病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l 急方:药性峻猛,须迅速服用,用于病势急骤的方 剂。如四逆汤。 l l 奇方:药味以单数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偶方: 药味以双数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二、 方剂的定义与标准: 1、方剂的标准: l 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l
l
能体现正确的治法。
符合组方原则。
l
l
用法、用量、剂型切合病情。
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的方剂。
2、方剂的定义: 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根据病情,确立治法, 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斟酌用量,决定剂型, 规定用法,有机地组合而成的药方。 三、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明理法,善于联系。
2、重点记忆,强调方歌。
A、四味以下药物组成的方剂可强记。 B、某些方名就是方剂的组成。如麻杏甘石汤。 C、多方组成方剂。如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黄连 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组成。
方剂学总论【31页】

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 泌物。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1、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的首要药物 2、活血散结: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 3、止痛:用于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催产下胎: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量用法】0.1-0.15克。入丸、散剂,不入煎剂。 【注意】 孕妇忌用。本品对妊娠子宫呈明显兴奋作用。
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导滞、促进消化,消除饮食积滞的药 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二、性能、功效及适应证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化饮食积滞、 健运脾胃,开胃和中之功效。主要用治宿食不消、饮食积 滞所引起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
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 缓。
方解: 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中
加减: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以健脾益气和胃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健脾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健脾 和胃,理气止痛。
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乌梅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1、敛肺止咳:肺虚久咳。 2、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3、安蛔止痛:蛔厥腹痛,呕吐 。 4、生津止渴:虚热消渴。 【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 者均不宜服。
开窍药
一、定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能使昏 迷者神志苏醒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
方剂学--总论

6.以形象比喻方的特点及疗效命名。(仙方活命饮;逍遥丸)
7.以合方及用量比例或特殊药物用量命名(胃苓汤、六一散)
8.以组方药物总数及主药特点命名。(九味羌活汤)
9.以方剂治法及所治病证命名。(痛泻要方)
10.以方剂所治病证、病位和功效命名。 (理中丸、补阳还五汤“元气亏五成,剩五成”) 11.以方剂出处书名命名。 (《千金》苇茎汤、《金匮》肾气丸) 12.以方剂的服药时间或剂量比例命名。(一厘金) 13.以药物新陈特点命名。
方剂的核心是药物配伍
首先要掌握方剂的组成药物,深刻理解君臣 佐使的配伍关系及其配伍变化,进而推断其功 用与主治。在理解贯通的基础上,背诵和熟记 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在背诵中再加深理解组 方原理及配伍意义。 其次,对组成与功用近似的方剂,加以鉴别 比较,分析其组方特点及用药、用量、功用、 主治的异同,从比较中掌握配伍规律。这样, 才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不仅能够熟练地运 用成方,而且可以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 组方的能力。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组成原则
组成变化
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Monarch:
即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 主要作用的药物,为一方中 的核心。
臣:
Minister
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Assistant 佐:
其义有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 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沟通中医、中药与临床 中医 中 方剂 临 药 床
将医理和药理完美结合于临床防治疾病的 实践是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的学术特征,方 剂学则集中实现了中医理论和中药理论的 高度统一。
方剂的组成是以 中医学理和中药 药理为依据的。
方剂学总论

⒈简述方剂学的涵义。
答:方剂学是研究何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⒉简述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答:它们的关系包括: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何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⒊汗法常分几类,其依据是什么?答:汗法常分为辛温、辛凉两种,其依据卫病情之寒热。
问答1.下法和消法在适应证上有何不同?答: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功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而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证上有所不同。
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热急迫,形证俱实,邪在脏腑之间,必须速除,且可以从下窍而出。
消法所治主要是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的症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2.药物通过配伍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分别举例说明之。
3.写出君臣佐使的涵义,并以麻黄汤为例加以说明。
解表剂1用解表剂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解表剂是用以治疗表证的一类方剂,临床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药物,不宜久煎。
②服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铺之以粥以助发汗;同时禁生冷,油腻之品。
③解表取汗的标准是遍身持续微汗出。
④如果表邪未尽有见里斟,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邪全部入里则不宜再用解表剂。
2简述xxxxxx.xx的配伍意义?答:麻黄汤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治宜发汗宣肺。
方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用桂枝解机发表温通血脉,两药相须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又可兼治营阴郁滞,经脉不通之疼痛。
3桂枝汤中主治之证已有汗出,为何仍用汗法?答:桂枝汤证之汗出,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
故外邪不去,卫不和则汗不能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胶囊剂:分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衣胶囊剂。 * 胶囊剂的优特点: ·分散快,吸收好; ·生物利用度高; ·稳定性好; ·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 ·服用、携带方便; ·外形美观。
第二节 汤剂制备 * 汤剂的煎法 • ·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香药物为主 • 组成的方剂,宜武火急煎。 ·补益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文火久煎。
•
第三节 服药方法
* 服用的时间: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 · 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 · 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前服用; · 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方剂宜饭后服用; · 急性病不拘时候服用; · 慢性病宜定时服用。 * 服用的方法:汤剂一般宜温服。 · 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 · 清热剂宜凉服。
第五章 方剂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 常用剂型 一、概念:将药物依据不同的药性和治疗的需要,加工 制成含有一定剂量而不同形状类型的制剂,称之为 药物剂型。 二、常用剂型简介 a.汤剂: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一定程 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 * 汤剂的优特点: · 吸收快; · 疗效迅速; · 运用灵活; · 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
*
•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组 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 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的著作,载方283首 (能 够辨认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著作,托名黄帝、 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书 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 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使药: a.调和药性的药物; b. 引经报使药 : 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 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例: 太阳经 — 羌活、防风 风邪头痛 少阳经 — 川芎、柴胡 阳明经 — 白芷、葛根 * 说明: · 方剂的组成,一般是君、臣、佐、使药具备;有些方剂 则不必君臣佐使药俱全,但必须有君、使药存在或体现 出来。 · 君、臣药是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佐、使药是方剂的辅 助部分; · 君、臣药可兼佐、使药的作用; · 君药一般是药量重,药力大; · 君药味数较少,一般是1~2味。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配伍的概念:
* 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物 与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二、组成方剂的目的: · 增强原药效;
· 综合多药效; · 产生新药效; · 制约烈毒性。 然而,为什么西药很少是复方
?
* 药物配伍的形式: ·同类相须; ·异类相使; ·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升降相随、散收 同用、刚柔相济、通涩并行。 ·制毒纠偏;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 方剂学是连接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桥梁;
* 方剂学是现代中医药学科研的前沿。 ..\..\ 国家自然基金 \ 杂项 \ 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 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化研究.doc
•
第四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背诵方剂歌诀及期末考试的规定(25首方歌,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方证对应—有斯证,用斯药(方)。 证是“的”,方是“矢”。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 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治法来源于方剂——-先有方,后有法; * 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方从法立,以法统方; * 方剂体现并验证治法—-方即是法,方能验法。 三、“八法” * 概念: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 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 八种治疗大法的具体含义。
三、病证症结合的组方思路 · 因病选药; · 因证配伍; · 因症用药。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 病情的轻重 · 邪正的虚实 · 兼证的有无 · 体质的强弱 ·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 d、复方的变化。
第二节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
*“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二、组方的结构 — 君、臣、佐、使药
*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药物。即《内经》所谓“主病之谓君”。 * 臣药: 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辅助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其将 方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 固、因”。 4.以主方归纳分类方剂:始见于明代施沛之《祖 剂》。 5. 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 昂之《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以治法 (功效)为主的分类法,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 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 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和急救良 方共22剂。
要求正确默写出20首以上,得20分;否则为0分) (简表及白皮书)
第五节 方剂学的研究范围
1.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 2.制方原理(方解,揭示组方的要素与功效的关系。) · 证机分析; · 药物配伍关系的分析(君、臣、佐、使药); 3.现代研究。
第六节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
1.以中医学术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方剂为 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的规律; 2.研究方法: ·以临床观察为基础的临床试验方法; ·以实验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 ·以文献为主的文献整理方法; ·以理论探索为目标的逻辑思维方法。
b.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 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 散剂的优特点: · 吸收较快; · 不易变质; · 节省药材; · 携带方便; · 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 C.丸剂:指将药物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形剂制成 圆形的固体剂型。 * 丸剂的优特点: ·吸收缓慢; ·药力持久; ·体积小; ·贮存、携带、服用方便。
21世纪课程教材
方 剂 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方剂学教研室(B8115) 华浩明
上篇
方剂学总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的概念:
•*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
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酌定剂量、确定适 宜Biblioteka 剂型及用法,用于防治疾病的一组中药。
二、方剂学的概念:
佐药: a.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 — 佐助药; b.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更次要的 治疗作用)— 佐助药; c.制约君、臣药烈、毒性的药物 - 佐制药。 d.反佐药 -- 指在病重邪盛时,用于消除或避免产 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 · 即《内经》所谓:“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 以寒而佐以热。”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61739首。
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古籍。
*《医方集解》:为清代所汪昂编著。书中开创了新的
以治法(功效)为主的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汪氏还著有《汤头歌诀》。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共十一
册,载方96592首。
•
第三节 方剂与中药
* 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 (方药先后问题); * “方以药成”; * 方剂的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功用的进一步 确定和新的发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一、方剂分类的依据 ─ 治法 二、代表性的方剂分类法:古有“七方”说、病证分 类、主方分类、治法分类等。 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 论· 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 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2.十剂:源于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成无己伤寒 明理论· 药方论》序中则曰:“制方之体,宣、 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 也”。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 著,载方788首(通行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太平圣惠方》 :宋代王怀隐奉诏编撰,载 方16834首。 *《圣济总录》 :宋赵佶撰,载方约近2万。 *《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 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 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开创了 “方论”研究的方法。“方之有解,始于成 无已”(汪昂语)。
d. 颗粒剂: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少量药材 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状的一种制剂。 * 颗粒剂的优特点: · 疗效快而稳定; ·口感好; ·体积小; ·服用、携带方便。 e. 片剂: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混 合匀后,压制成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制剂。 * 片剂的优特点: ·质量稳定; · 疗效较快; ·体积小; · 生产成本低; ·服用、携带运输、贮存方便。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伤寒杂病论》:乃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载方314
首。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创融理、法、方、 药于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载方验、便、廉。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 是作辑迭工作的常用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