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

合集下载

1方剂学总论+解表剂

1方剂学总论+解表剂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5)煎煮时间:一般水溶性差的或滋补类的药,煎煮至水开后维持半小时, 或者更多一些时间,解表药和其他的芳香、化湿、理气药,水开了以后,维 持15-20分钟,久了有效成分会挥发。 6)及时过滤:中药成分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7)煎煮次数:一般来说,煎到2-3次。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01 总论-方剂与治法
1.治法的概念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01 总论-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论治病之方”又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02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
组成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去节,三两(9g)
去皮,二两(6g)
去皮尖,七十个(6g)
炙,一两(3g)
用法
功用与主治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 煎服,温覆取微汗)。
特殊煎法: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以及一些有毒药物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有效成分不耐高温。 包煎:容易混汤的药;质地轻的药;有毛状物的药以及易于粘锅的药。 另煎:贵重药,如人参等。 烊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阿胶) 冲服:液体类、入水即化的药物等。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服药方法
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 方剂的服法
方剂的服法是指方剂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剂的服法应根据剂型、药性、病情等因素进 行选择,如汤剂应煎煮后服用、丸剂应用温水送服等。方剂的服法还应注意药物的剂量、时间 、频率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剂学_总论

方剂学_总论

搜罗广博、规模宏大的官修巨著,即我国古代规 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 出现了第一部方论专著一一吴昆的《医方考》 张介宾《景岳全书》, “ 新方八略 ” 所创制的 部分方剂,对后世影响极大 吴又可《温疫论》、虞抟《医学正传》、龚廷贤 《万病因春》、秦景明《症因脉治》、绮石《理 虚元鉴》、薛己《外科发挥》、陈实功《外科正 宗》、武之望《济阴纲目》
《证类本草》
北宋唐慎微 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 列医方的先例,同样留下许多验方的宝贵资料。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






金元时期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刘完素《宣明论方》 张从正《经验方》《秘录奇方》 李东垣《东垣试效方》 杨用道《附广肘后方》 朱丹溪《局方发挥》 许国祯《御药院方》 孙允贤《医方集成》 李仲南《永类铃方》 陈子靖《医方大成》

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医药院校不同层次使用的方剂教材、教学参考书,更 是不断更新;同时,有关治则、治法及组方原理、配 伍规律和复方效用的研究,既有文献的整理、临床的 观察,又有大量现代实验研究。方剂理论研究更加深 入,方剂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中药制剂学的分化,中 成药在生产工艺、剂型改进、药效、药理、毒理、质 量标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新的产品不断研制成功,剂型不断改进和更新,设备、 技术和检测手段更加先进,疗效可靠而安全的法定处 方、协定处方不断增加。随着中医学的全面发展,方 剂学中的独特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并对人类的 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方书

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 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 疮、痈疽、疥癣、汤火伤等外科方 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 用药成就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二、常用治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 消法、补法等八大治疗方法。
法”。
常 用 治 法
八 法 一 览 表(一)
名称 汗 法 基本卫、疏散肌表外 邪的治法。
适应范围
1、表证; 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以 及水肿、疮疡、痢疾等初起 而具有表证特征者。
立法原则
反佐药
性能(味)与君、臣药相反而作用相成之药;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
使 药
引经药 调和药
引诸药以达病所之药。 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例如]: 1、麻黄
君药,辛温,发散风寒, 兼宣肺平喘。
麻 黄 汤
2、桂枝
臣药,辛甘温,助麻黄 发汗解表,又能调和营 卫。与麻黄同用,使放 寒祛,表气和。
佐药,苦温,苦降肺 气,合麻黄宣肺以利 平喘,温助麻、桂散 寒。 使药,甘温,调和诸 药,并缓麻、桂发汗 太过之性。(佐制)
方 剂 的 组 成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
君 药 臣 药
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之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组 成 原 则
佐助药
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 药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素问》“其在皮者, 汗二发之”是汗法 的理论依据之一。
吐 法 下 法
通过涌吐,从而 1、痰涎壅塞咽喉证; 《素问》:“其高 排除胃脘上停痰、 2、顽痰停阻胸膈证; 者,引而越之”是 宿食、毒物的治 3、宿食、毒物停滞 吐法的理论依据之 法。 胃脘证。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一.先秦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二.两汉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时期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注重实用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科方书四.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历史第一次方剂数量的积累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外台秘要》唐王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五.宋元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代表著作:(一)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典(二)临床著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宣明论方》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案》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朱丹溪(滋阴派)《局方发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科方书(三)方剂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开方论之先河六.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明代历史上第二次方剂数量上的积累和整理清代重视普及教育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普济方》明官修方书我国史上最大一部方书(6万余张)《医方考》明吴昆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注《医方集解》清汪昂创综合分类法《温病条例》清吴鞠通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七.现代时期时代特点:集成整理,现代化研究第二章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

治法的最高层次;:治则其次:治疗大法(八法)再次:具体治法(方剂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方剂体现完成治法,方剂验证治法以法统方:1.以法组方2.以法遣方3.以法类方4.以法释方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致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适应症:外感表证分类:辛温发汗(治疗风寒表证)辛凉发汗(治疗风热表征)使用注意:1.辩证(风寒,风热)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不宜久煎(解表药通则)吐法: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是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从 功效 主治
治法
回答此方之 所以适用于 这些病证的 作用机理
由证及理,于理联法,以法统方, 一环紧扣一环,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 一起。 既不能有方无法,亦不能有法无 方;方是法的体现,法是方的依据。 或者说,方从法中来,法从方中现。 方以药成,辨证、治法、方剂三 者必须紧密相合
第二节 常用治法
• 治法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就内治法而言,可以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概括之。
《方剂学》总论
主讲:XX XX
XX大学XX医院


从这两公式你想到了什么?
TK+S SK+T (T:teacher K:knowledge S:student)
• TK+S
SK + T
• 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
教师的美称与赞誉
“蜡烛” “油灯”式的
“教学相长”
美国哈佛大学80年代创立的New Path Way 教 学模式,教师起到的是Catalyst 的作用
七 具体要求
• 本教材共208首方 一级方剂100首,掌握组成、用 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 要加减变化,深刻理解其配伍 意义。 二级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 功用、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方剂,了解其功用及主治 病证。 一、二级方要求背诵方歌。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
历史重任
六、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先,深刻理解组方原理,掌握 配伍规律及其变化,熟悉其功用、 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2 背诵和熟记
3.时时温故而知新,不应平素不努 力,事先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从而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4.复习一遍《中药学》和《中医诊 断学》等基础课程。 5.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会“渔” 的本领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低层次——病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病机与治法的形成有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
15
三、多体系性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脏腑辨证--脏腑治法体系 六经辨证--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气血津液辨证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治法体系
治法概述 16
第三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外寒直中
方剂与治法41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方剂与治法42
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方剂与治法43
清法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 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方剂与治法44
3、常用分类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
治法概述 34
和法
1、含义:
狭义:和解---- 少阳证 广义:调和----表里、营卫、阴阳、脏脏间的失调
不和
治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35
• 狭义和法与广义和法的关系
36
和法
和解
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 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调和
“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和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证候(病
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二、狭义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疗
方案。
治法概述 7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则 :防治疾病的总体原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方剂学总论【31页】

方剂学总论【31页】

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 泌物。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1、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的首要药物 2、活血散结: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 3、止痛:用于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催产下胎: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量用法】0.1-0.15克。入丸、散剂,不入煎剂。 【注意】 孕妇忌用。本品对妊娠子宫呈明显兴奋作用。
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导滞、促进消化,消除饮食积滞的药 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二、性能、功效及适应证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化饮食积滞、 健运脾胃,开胃和中之功效。主要用治宿食不消、饮食积 滞所引起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
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 缓。
方解: 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中
加减: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以健脾益气和胃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健脾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健脾 和胃,理气止痛。
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乌梅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1、敛肺止咳:肺虚久咳。 2、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3、安蛔止痛:蛔厥腹痛,呕吐 。 4、生津止渴:虚热消渴。 【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 者均不宜服。
开窍药
一、定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能使昏 迷者神志苏醒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

【方剂学】总论知识点

【方剂学】总论知识点

【方剂学】总论知识点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是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

当治法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原则。

而方剂则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1.1先秦《吕氏春秋》议论烹调的方法,“阳朴之姜,招摇之桂”。

战国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学著作。

记载方剂280首,单味方药Π0首。

《黄帝内经》记载方剂13首。

12两汉《汉书•艺文志》介绍有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类书籍。

但均已遗失。

东汉《治百病方》载方30首。

张仲景《伤寒论》载方∏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除去重复者,共计323方。

开创辨证论治,讲求理法方药,为方书之祖。

1.3魏晋南北朝方书大量涌现。

葛洪所著《玉函方》又名《金匮药方》,多达100卷,但失传了。

《肘后备急方》是《玉函方》择要而成,书仅3卷,1060方。

内服者714方。

陈延之著《小品方》12卷。

至北宋初年亡佚。

佚文多保留在《外台秘要》、《医心方》中。

14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收录方剂6500首。

王素《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唐以前医方赖此书以存。

陈藏器《本草拾遗》创“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之十类药剂分类法,但后世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方剂分类法。

1.5宋宋太祖时《太平圣惠方》共100卷,16934首方剂。

宋徽宗时《圣济总录》共200卷,20000首方剂。

元半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始载方297首。

本书既是配药手册又是用药指南。

现存于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10卷,载方788首。

南宋时小型方书增多。

如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24卷,收方∏18首。

钱乙《小儿要证直诀》,刘昉《幼幼新书》都是儿科史上突兀的高峰。

1.6金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逐条注解仲景原文,“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

张元素(洁古)《医学起源》《珍珠囊》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g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从方见法,以方验法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清代程钟龄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八法”
汗法 清法 温法
吐法
下法
消法
补法
和法
汗 法
是通过解表、疏风、宣肺等方 法,使邪气从表而解。适用于 各种有表证,如外感表证,外 感咳嗽、疮疡初起,水肿中的 风水等。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 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 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在“君臣佐使”组方结构理 论的指导下遣药组方,可使方 中诸药主从有序,相辅相制, 主从有序 相辅相制 各药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 切的配合,从而使方剂成为配 伍严谨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 有机整体 组方原则的要求。
第四章方剂的剂型

三.药后调护: 1.解表剂服后,多饮水,微汗,避风。 2.泻下剂服后,应注意饮食。 3.疾病对饮食的要求: 水肿病少盐;消渴病少糖及肥腻; 下利病禁生冷油腻。 4.药物对饮食的要求: 地黄、参忌萝卜;土茯苓忌茶叶。


四.煎药方法:
1.注意事项: 1)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一30分钟, 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对某些要求特 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注明 : (1) 先煎 ; (2) 后下 ; (3) 包煎 ; (4)单煎 (5)溶化:烊化 (6)冲服

2)注意事项: (1)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用文火。 解表剂与泻下剂的煎煮时间宜短(从沸腾 起15-20分钟),其火候宜急,水量宜少 若滋补剂与质地坚实的药煎煮时间宜长 (大约50分钟左右),其火候宜慢,水量略多 (2) 药物煎煮焦枯,则弃之不用,以免发 生不良反应。 (3)勿频揭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 的损失。

7.茶剂:将药物加工成粗末或制成块状, 用沸水泡服。 特点:服用方便,宜于长期服用。 运用:感冒,胃肠疾病。

8.冲剂(颗粒剂):将药材提取物加赋 形剂或部分药粉制成小颗粒。 特点:体积小,含量高,作用迅速,味 道可口。

9.片剂:将药粉或提取物加辅料压制成 片。 特点:体积小,用量准确,味苦或具恶 臭的药物压片后再包糖衣,更易于服用。
腹胀明显 ________________ 时有胸闷 ________________ 不欲饮食 ________________ 眼睑浮肿 ________________ 面目虚浮 ________________ 汗出而粘 ________________ 便溏 ________________ 舌苔厚腻 ________________ 脉缓 ________________
湿滞脾胃证
苍术 大枣
平胃 散
厚朴
生姜
甘草
陈皮
方剂是辨证论治的产物,是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工 具,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古今医家临床经验 与学术思想的载体。
方剂学的性质
方剂学属于基础课, 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必 修课和主干课。
学 习 目的 融会基础理论 掌握方剂知识 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方法
①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② 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 断学知识;③深入理解方剂的组方 原理与配伍变化,对组成和功用相 近的方剂要进行鉴别、比较,分析 其用法、用量、功用、主治的异同, 从中理解配伍规律及配伍变化。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源远流长”

起源:单药单方
复方
数量:少


严谨 理论
发展 组方:粗糙 应用:经验
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 的方法,使停留 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 食、毒物等从口 中吐出。适用于 中风痰壅、宿食 或毒物尚在胃中 等。
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的 方法,使停留在胃 肠的有形积滞从大 便排出。适用于各 种积滞为病。如燥 屎内结、冷积、食 积、痰积、瘀血等。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 调和的方法,使半 表半里之邪,或脏 腑、表里、阴阳不 和的病证得以解除 的一种治法。适用 于少阳病、肝脾不 和、肠胃不和、表 里同病、寒热错杂 等病证。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
桂枝
三两
二两
杏仁 炙甘草
七十个 一两
麻黄9g 君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6g 臣 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与麻黄合用,可使风寒去,表气和 杏仁6g 佐 利肺平喘 与麻黄合用,可使邪气去,肺气和 炙草3g 使 调和药性,延缓药力 与桂枝合用,辛甘化阳
功用 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4.膏剂:将药物煎熬去渣浓缩成半固体,或将药材用适宜的溶 媒浸出有效成分,去除溶媒,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 A.分类及特点:可分为内服与外用 内服:(1)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 (2)浸膏:龙胆草浸膏 (3)煎膏:即膏滋,枇杷膏 特点:(1)体积小 (2)含量高 (3)便于服用,携带 (4)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 外用:(1)软膏:药膏。 特点:吸收慢,药效持久 运用:外科疮疡疔肿,烧烫伤,多用于皮肤、粘膜或创面 (2)硬膏:膏药。麝香风湿膏 特点:同软膏 运用: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2.散剂:将药粉碎成细粉混匀 A.分类:(1)内服:七厘散 (2)外用:金黄散,生肌散 B.内服散剂特点:(1)制作简便 (2)吸收较快 (3)节省药材 (4)便于服用及携带 (5)不易变质

3.丸剂:将药物细粉加粘合剂制成球形 A.特点:(1)丸者缓也,吸收较慢。 但芳香类药物与毒剧药物制成的丸剂作 用峻急。 (2)药效持久 (3)节省药材,体积小 (4)便于携带与服用 B.分类:可分为蜜丸,水丸,糊丸, 浓缩丸,蜡丸等。
教材:六版《方剂学》 对象:临床八年制 主讲:袁立霞

个人简介
袁立霞 中药方剂教研室 方剂学博士 副教授 电话:61648257 QQ: 195154565 邮箱:cnylxtcm@



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 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常用剂型
一.剂型的定义: 剂型是指所组之方依病情与药物的特点 制成的一定的型态。 剂型的发展: 1.《内经》:汤、丸、散、膏、酒、丹 2.明,《本草纲目》:40余种 3.建国后:发展了片剂、冲剂、注射剂, 口服液,软胶囊等等。

常用剂型简介:
1.汤剂:水煎去渣取汁 A:特点:(1)汤者荡也,吸收快 (2)药效发挥较迅速 (3)便于随证加减变化 B.缺点:(1)不便携带 (2)费时 (3)浪费大
消法
补法是通过补养的 方法,恢复人体正 气的一种治法。适 用于各种虚证,如 气虚、血虚、阴虚、 阳虚以及脏腑虚损 补法 等。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方剂的组成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 合群之妙用”
“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 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如何使方剂中的药物
“各全其性” ?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第二节 服药法


一.服药时间: 1.病在上焦者及对胃肠有刺激者,食后服; 2.病在下焦者,食前服 3.泻下剂、补益剂宜空腹服 4.安神剂且临睡前服 5.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 6.治疟剂应于发作前2小时服。
二.服药方法: 1.一般一日一剂,分2-3次温服 2.服药呕吐者,可先服姜汁少许或嚼 陈皮,或冷服频饮少进 3.昏迷、口噤者,可鼻饲。 4.热证,可寒药冷服; 寒证,可热药温服 5.服药反佐法:真寒假热者,热药冷 服;真热假寒者,寒药温服 6.峻、毒药,由小渐增,以防过量中毒。

10.糖浆剂:将药材煎煮去渣浓缩后, 加入适量蔗糖的水溶液。 特点: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味甜适口

11.口服液:将药材经提取制成的澄清 液体。 特点:吸收快,服用方便,量小,口感 适宜 。

12.注射剂:将药物提取,精制,灭菌。 特点: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 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给药方便、快捷 。
2.佐制药 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烈之性
3.反佐药 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
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 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 的药物
使药
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
1.引经药
引导它药达于病所 某些药物对某脏某 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2.调和药
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 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 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 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清法
清法是用寒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清除里热的 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 证、热毒以及虚热等。由于 热邪所在部位不同,所以清 法又分为清气分热、清血分 热、清脏腑热等。
温法是用 温热药祛 除里寒的 一种治法。 适用于各 种里寒证 和阳虚证。
温法
消法是通过消导、 疏利的方法使气、 血、痰、食、水、 虫等有形之邪, 得以渐消缓散的 一种治法。
5.酒剂:将药物用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 煮,去渣取液。又称药酒。 特点:活血通络作用,易于助长药效。 运用:风湿与虚弱者。

6.丹剂:可分为内服与外用。 内服: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 为丹。如至宝丹等。 外用:称丹药。 是某些矿物药经高温烧炼制成 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

第五章煎服法与服药法
汤剂制备(掌握)
服药方法(了解)
一.煎药用具:
(1)以瓦器、砂锅为好。 (2)搪瓷器具亦可; (3)忌用铁、铜器皿。

二.煎药用水:

洁净的冷水。
三.煎药火候:
1.武火:急火称“武火”。急煎取其生 而疏荡。如解表剂与泻下剂。 2.文火:慢火称“文火”。久煎取其熟 而停留。 如补益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