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及防治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小反刍 兽疫是 由小反 刍兽 疫病 毒 引起 的一种 山羊 和 绵羊 的 急性 或 亚 急性 传 染 病 , 也称 羊 瘟 , 以发热 、 口 炎、腹泻 、肺 炎为特征 的 急性接触 性传 染病 。 山羊和 绵 羊易感 ,特别 是 山羊 发病率 和死 亡率均 较 高,给养 殖业 带来 很大 的危害 。因此 ,综合防控该病 是十 分必要 的。 小反刍 兽疫病 毒属 副粘病 毒科 麻疹 病 毒属 。与牛瘟 病毒有 相似 的物 理化 学及 免疫 学特性 。病 毒呈 多形性 , 通常 为粗糙 的球 形 。病毒 颗粒较 牛瘟 病毒 大 ,核 衣壳 为 螺旋 中空杆状 并有特 征性 的亚单 位 ,有囊 膜 。病 毒可在 胎绵 羊肾 、胎 羊及新 生羊 的睾 丸细胞 增殖 ,并产 生细 胞 病变 ,形成合胞体 。世 界动物卫生组织规 定该病为A 类 传
3 病理变化
多数病例 发现 口腔和 鼻腔 黏膜糜 烂坏 死 ;支气管 肺
炎 ,肺尖肺 炎 ;有时可 见坏 死性或 出血 性肠 炎 ,盲肠 、 结肠近 端和直肠 出现特 征性 条状 充血 、 出血 ,呈斑 马状 条纹 :有时可 见淋 巴结特 别是肠 系膜 淋 巴结水肿 ,脾脏 肿大 并可 出出现坏 死病变 。组织 学上 可见肺 部组 织 出现
死亡率等特点。
l 流行病学特点
山羊 和绵羊 是本 病唯 一 的 自然宿 主 , 山羊 比绵羊 更 易感 ,且 临床症 状 比绵 羊更 为严 重 。山羊不 同品种 的易 感性有差 异 。盘 羊 、野 山羊 、羚 羊 、鹿等可 感染 发病 。 该病主要通 过直 接或 间接接 触传 播 ,感染途 径 以呼吸道 为主. 但 多雨季节和 干燥寒 冷季节 多发 。本病潜伏 期一般
反刍动物传染病小反刍兽疫(PPR)

防制
严禁从存在本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相关动物。 在发生本病的地区,应接种小反刍兽疫疫苗。也可根据小反刍兽疫病
毒与牛瘟病毒抗原相关原理,用牛瘟组织培养苗进行免疫接种。 处理:一旦发生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
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患病和同群动物。 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诊断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 病原检查: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该方法简单,但对病毒抗原含量
低的温和型小反刍兽疫检测灵敏度不高)、免疫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本法可快速鉴别诊断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对流免疫电泳 试验、组织培养和病毒分离(可用原代羔羊肾或非洲绿猴肾细胞组织 培养分离)。RT-PCR快速检测试剂盒。 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体温可上升至41℃、 流黏液脓性鼻漏
病理变化
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 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 皱胃常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
创面红色、出血。 肠可见糜烂或出血,尤其在结肠直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
出血或斑马样条纹。 淋巴结肿大,肺炎、脾有坏死性病变。
坏死性口炎、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
THE END
病羊尤为危险。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偶有严重病例发生,幼年动物发病严重。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食欲减退,体温可上升至41℃ 。 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咳嗽,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 易感羊群发病率高达 60%以上,死亡率为50% 以上。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养羊技术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的接触性传染病,羊是由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病羊主要是发生高热、下痢,有黏脓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口腔黏膜形成溃疡,甚至发生糜烂坏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羊业的发展。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特性。
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如在50℃温度下作用1 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约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
如果将该病毒置于冷冻或者冷藏组织中,能够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
但是,该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如酒精、乙醚、柠檬酸、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都能够使其灭活。
易感动物。
该病主要是绵羊和山羊容易发生,且相比于绵羊,山羊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且表现出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绵羊和山羊是该病的唯一自然宿主。
另外,野鹿和野山羊等也能够感染该病,但牛和猪等家畜感染后往往呈隐性感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传染方式。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主要是经由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患病动物污染的草料、饮水以及用具等也是该病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经由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是幼羊容易发生,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大约只有2天。
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3℃,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有黏液性分泌物从眼睛和口腔流出。
病羊开始时发生便秘,之后发生水样腹泻,从出现发病到死亡一般在5-6天以内。
有时病羊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
该类型具有4-6天潜伏期,临床上通常在3-21天之间。
病羊往往急性发病,呈现高热,体温超过41℃,持续3-5天稽留。
发病初期,病羊鼻镜干燥,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从口鼻腔流出,呼出气体散发恶臭味,齿龈和口腔黏膜发生充血,进一步恶化会导致颊部黏膜发生广泛性损害,造成分泌大量液体,并形成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唇、下齿龈等。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2020.21·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126 ·2020.21的齿轮周围会出现小面积的坏死病灶,发病严重时坏死病灶逐渐扩展到硬腭、齿垫、颊部及舌头[2]。
坏死组织脱落后会形成不规则的糜烂烂斑。
多数患病羊在出现体温升高症状的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身体迅速脱水,体重下降,妊娠母羊还可引发流产。
对急性型的患病羊出现发热症状后,短时间死亡,不会表现出其他临床症状,急性型的患病羊表现为烦躁不安,背毛杂乱,口腔鼻腔干燥,采食欲望下降,后期排出的腹泻物中夹杂很多血液,机体严重脱水,身体消瘦。
发病率通常为100%,幼年动物感染病毒后,致死率90%以上。
3 病理学变化病死羊解剖后发现,在鼻夹骨喉头气管黏膜表面均会出现出血斑块,大多数病死羊都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
病死羊的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高度充血水肿。
脾脏肿大,在脾脏表面还能看到坏死病灶。
大多数病死羊的口腔和鼻腔黏膜存在糜烂坏死,表现为严重的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病变严重时炎症还能蔓延到咽喉部位。
皱胃中会出现规则的轮廓状的糜烂烂斑,创面呈现红色,出血严重。
另外,在病死羊的直肠和结肠的结合处会出现特征性的现状或者斑马纹状的出血情况[3]。
4 疫情处理发现养殖场存在符合小反刍兽疫病临床症状,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后,应立即向当地的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当地的动物防疫机构初步判定为小反刍兽疫病后,应在2 h 内报本地兽医主管部门,并按照逐级上报的原则,将疫情上报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动物御防控制机构诊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病后,应立即向省级的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将相关信息上报给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 h 内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
确诊为小反刍兽疫病后,应立即将议程下发到省级动物预防机构和授予主管部门,同时将疫情上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务院受益主管部门。
羊得小反刍的急救方法

羊得小反刍的急救方法
羊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动物,但在饲养过程中,羊得小反刍的情况时有发生。
小反刍是一种常见的羊群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羊的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了解羊得小反刍的急救方法对于养殖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当发现羊得小反刍时,应立即将羊隔离起来,避免其他羊受到感染。
隔
离的同时,要观察羊的情况,看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如果有其他症状,需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给羊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饲料,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饲料要易于消化,可以适当添加些益生菌,帮助羊的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
同时,要确保饮水的新鲜和干净,避免因为饮水不洁导致羊的病情加重。
另外,对于羊得小反刍的情况,可以适当进行按摩和散步来帮助羊排气和促进
消化。
轻轻按摩羊的背部和腹部,可以帮助羊舒缓肠胃不适,促进食物的消化。
同时,适当的散步可以帮助羊进行运动,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排气和排便。
最后,定期对羊进行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的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
相应的急救措施。
同时,要保持饲养环境的通风良好,避免羊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影响。
总之,羊得小反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养殖户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注意观察羊的健康状况,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羊得小反刍的发生。
同时,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保障羊群的健康和生产。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附件2: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流行病学特点2.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1.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2.1.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羊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治措施

2 临床表现
到1 0 o化 环境 :防治羊 小反 刍兽 疫消 毒是 关 突 然 发热 ,第 2 ~3 d 体 温 达4 0 ℃ ~4 2 ℃高 峰 。发 热 持续 3 d 左 键 的措 施之 一 ,绝 不 能认 为注 射 了疫 苗就 万 事大 吉 ,当环境 病 原 右 ,病羊 死 亡多集 中在 发热 后期 。 浓 度达 到一 定程 度 时 ,再好 的疫 苗也 起不 了多少 保护 作 用 。要 制 病初 有 水 样鼻 液 ,此 后 变成 大量 的粘脓 性 卡他 样 鼻液 ,阻塞 定 防疫 消毒制 度 、定期 消毒 ,使消 毒工 作制 度化 。 鼻 孔造 成 呼 吸 困难 。鼻 内膜 发 生坏 死 。眼 流分 泌 物 ,遮住 眼睑 , ( 4) 加强 饲养 管理 ,对 于外 来人 员和 车辆进 场前 都应 彻 底消 出现眼结 膜 炎 。 毒 ,严 禁从 疫 区购 买 羊 只。对 新 购入 羊 只 ,尤其 是从 活 羊 交 易市 病 羊 口腔 内膜 轻 度充 血 ,继 而 出现 糜烂 。初期 多 在下 齿 龈周 场 购人 的羊 只需要 隔 离观 察2 1 天 以上 ,经检 查 确认 健康 ,方 可混 围出 现小 面积 坏 死 ,严 重病 例 迅速 扩 展到 齿垫 、硬腭 、颊 和颊乳 头 以及舌 ,坏死 组织 脱落形 成不 规则 的浅糜烂 斑 。 群 饲养 。 多 数病 羊 发 生严 重腹 泻 或 下痢 ,造成 迅速 脱水 和体 重下 降 。 参考文献 1 ] 陈晓艳. 羊小反刍兽疫病 的综合 防治『 J 1 . 当代 畜禽养殖业 ,2 0 1 4 , 怀 孕 母 羊 可 发 生 流 产 。特 急 性 病 例 发 热 后 突 然 死 亡 ,无 其他 症 [
疫 病 防 控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 0 1 6 年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U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才秀加小反刍兽疫也被称作是羊瘟以及肺肠炎等,主要是由于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导致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出现,进而会对小反刍动物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在现阶段的畜牧领域不断发展大环境下,多种畜牧疫病经常出现,让养殖大户出现了经济方面的 损失。
尤其是小反刍兽疫,相关的养殖人员要更加重视,使用合理有效地防治方法,降低疫病出现的概率。
一、 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对象主要是小反刍动物,例如,绵羊以及山羊等,在亚洲与非洲等区域所流行。
此类疾病的传播渠道是直 接接触,而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属于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对于病羊而言,其传染性非常高。
对于此疾病而言,会感染到猪类动物,然而,却不会存在临阵症状。
二、 疾病症状此疾病的潜伏时间主要是4天到21天,所以要及时进行诊断。
如若出现自然发病现象,只会出现在绵羊与山羊的身上,其它现象都属于病原传播感染。
此疾病能够进行治疗。
然而,某些山羊康复之后的唇部位置会出现口疮情况。
经过感染的动物,其 具体症状和牛瘟病牛之间类似,其体温会上升到41!,持续3天到5天的时间。
患有疾病的牲畜非常容易发生烦躁现象,降低 食欲现象。
在发热疾病的前四天时间当中,口腔黏膜出现了充血现象,颊黏膜会遭受巨大的损害,之后也会发生坏死性病灶。
与此同时,口腔黏膜存有坏死病灶现象,之后转变为粉红色,不断 向下齿龈以及下唇的位置进行演变。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牲畜而言,会过度到乳头以及舌头等位置。
在此疾病一直发展到后期 阶段的时候,病畜容易出现腹泻现象,不断消瘦以及脱水,其致死率非常高。
三、 临床表现山羊患有此疾病的症状非常显著,对于绵羊而言较为轻微。
病畜经常出现忽然发热现象,具体的时间在2天之后的温度会实现42!,之后持续性发热3天的时间,在发热后期的时候,病羊会出现死亡现象。
在刚开始生病的时候,病羊容易流出水样的鼻液,然后不断变成粘稠性的鼻液,导致病畜的鼻孔出现堵塞现象,导致呼吸非常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11期(总第238期)疾病防治小反刍兽疫及防治措施丁环魏丽君刘来可丁艳刘德锋(山东省阳谷县畜牧局 252300)中图分类号:S858.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11-0029-02小反刍兽疫又叫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及一些野生小反刍动物。
该病的临诊表现与牛瘟相似,故也称为伪牛瘟。
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上消货道溃疡与肺炎,发病率极高,严重爆发时致死率极高。
1 分布及危害该病于1942年在非洲西部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首次爆发,其后,非洲的塞内加尔、加纳、多哥、贝宁等有本病报道,尼日利亚的绵羊和山羊中也发生了本病,并造成了重大损失。
亚洲的一些国家也报道了本病,根据国际兽疫局(OIE)公报,2004年国际上共有29个国家暴发该病。
到2006年初,我国周边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老挝、俄罗斯和缅甸等先后暴发了大规模PPR疫情。
2007年,世界上共有41个国家发生PPR疫情。
2007年7月,我国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首次发现并确诊小反刍兽疫疫情。
2013年12月份以来,新疆、甘肃、内蒙古、辽宁、湖南、宁夏、吉林、安徽、江西、黑龙江、贵州、云南、广西、陕西、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浙江、江苏等省(区)连续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
而且疫情传播快、跨度大、风险高,给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严重威胁。
2 病原学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同属的其他成员还有牛瘟病毒、犬瘟热病毒、海豹瘟病毒等。
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
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
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
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
小反刍兽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在50℃ 1h即死亡,在412℃h和pH6.7~9.5之间最稳定,在pH<4.0或pH>11.0条件下失活。
试验感染山羊的尸体,在4℃保存8d后,从淋巴结内仍然可以找到PPRV 但是滴度显著降低;即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
醇、醚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NaOH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3 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岩羊、野山羊、盘羊等小反刍动物,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或被其污染的饲料、用具包、饮水等,还可能经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感染,感染的母羊发病前1d至发病后45d期间经乳汁传染。
尚无间接传染的病例报道。
非疫区多因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故需要管制感染动物及相关物品的移出。
患病羊康复后不会成为慢性带毒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也不能引起疾病的传播。
该病潜伏期为4~5d,最长21d,《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d。
如同其他动物传染病,首次入侵时,所有感受性羊群即暴发本病,但一旦6 综合防治根据病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1)提供优良合理生活环境,鸡群密度不能过大,通风优良,又利于冬季保温。
给予适度的光照,2~3周龄肉雏鸡光照时间应以16h为宜,以后适当降低。
(2)营养全面合理搭配,科学配方,提供优质的饲料原料,粗蛋白一般以20%为宜,维生素含量应合理,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可降低本病的发生,饲料中减少小麦成分,用玉米代替小麦。
用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同时用粉料代替颗粒料,用部分鱼粉代替豆粕均可降低本病发生。
(3)调节平衡。
添加某化学物质,饲料添加碳酸氢钠或氯化钾可降低肉鸡猝死综合症的死亡率,在10~21日龄的肉雏鸡饲料中可添加0.3%~0.4%的碳酸氢钠拌料10d,或加0.5%碳酸氢钠和0.3%氯化钾饮水,连喂3d可降低死亡率。
(4)限制饲喂。
在饲养前期通过限饲来适当控制肉鸡的生长速度,降低发病率,在生长后期增加饲料能量以弥补前期的慢速生长,另外,将生长率特快的鸡进行单独限饲,也是一种好方法。
(5)减少各种应激因素,谢绝参观,避免各种不利因素。
(收稿日期:2016–07–27)29山东畜牧兽医2016年第37卷常在后,变为散发,随季节性羊羔的出生而病例增加。
4 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兽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该病临床症状和牛瘟相似,但只有山羊和绵羊感染后才出现症状,感染牛则不出现临床症状。
自然发病多见于山头和绵羊,由于动物样品、年龄差异以及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敏感病不一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类型。
4.1 最急性型在平均2d的潜伏期后,出现高烧(40~ 42℃),精神沉郁,感觉迟钝,不食,毛竖立。
同时出现流泪及浆液、粘性鼻液。
口腔黏膜出现溃烂,或在出现之前死亡。
但是常见齿龈充血,体温下降,突然死亡。
整个病程5~7d。
4.2 急性型潜伏期为3~4d,症状和最急性的一样,但病程较长。
自然发病多见于山羊和绵羊,患病动物发病急剧,高热41℃以上,稽留3~5d,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流脓性分泌物,并很快堵塞鼻孔,呼出恶臭气体。
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从发病第5天起,黏膜出现溃疡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乳头、舌等处。
舌被覆盖一层为微白色浆液性恶臭的浮膜,当向外牵引时,即漏出鲜红和很容易出血的黏膜。
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表现。
死前体温下降。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
母畜常发生外阴—阴道炎,常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孕畜可发生流产。
病程8~10d,有的并发其他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型。
4.3 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病程延长至10~15d,常见于急性期之后。
早期的症状和上述相同。
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饥饿脓包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包混同。
5 病理变化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相似。
本病最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
开始为白色点状的下坏死灶,直径数微米。
待数目增多即汇合成片,形成地面红色的糜烂区,上覆易脱落的上皮碎片。
在舌面、齿龈、上腭这些溃疡很快就被一层由浆液性渗出和脱落碎屑以及多核白细胞混合构成的黄色浮膜,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6 预防及治疗6.1 预防措施(1)因该病的危害相当严重,是OIE及我国规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因此加强国境检验、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验监管、强化疫情监测,防止该病的传染和蔓延,受威胁区可注射小反刍兽疫活疫苗或小反刍兽疫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山东省统一发放新疆天康畜牧生产的活疫苗,通过2年来对本地山羊、波尔山羊、杜泊、小尾寒羊统一免疫证明,该疫苗首免,抗体存活率达60%,7d后强免后,抗体存活率达90%。
(2)养羊场(户)应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应彻底消毒。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有关法律法规,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只,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21d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3)养殖户发现疑似小反刍兽疫患病动物后,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限制其移动,加强消毒,并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确诊疫情后,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应急处置措施,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患病和同群动物、彻底消毒,严格封锁疫区、防止扩散,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6.2 治疗措施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
对于抵抗力较强,耐受过的动物,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控制,以降低死亡率。
(1)碘可安消毒剂:直接用于羊体水泡、破溃部位的涂擦消毒,无刺激性、可快速改善溃疡灶的持续恶化,避免炎症病灶对羊体的持续影响。
(2)温和病例:采用沃瑞特(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或普佑宁(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配合温严清(双黄连口服液)、芪美(黄芪多糖注射液)使用,2次/d,连用3~5d。
发热40℃以上羊只同时注射普得平(5%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2mg/kg体重,1~2次/d,连用2~3d。
(3)采食量严重下降病例:可采用温严清配合芪甘素,混饮,2~3次/d,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6.3 消毒措施(1)舍内消毒:可采用碘可安(5%聚维酮碘) 100~150倍稀释,1~2次/d;高效消毒剂普易佳(2%戊二醛)或奥妥威(5%苯扎溴铵)100倍稀释,1~2次/d。
(2)舍外消毒: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普易佳(2%戊二醛) 100倍稀释,1~2次/d;奥普威(10%月苄三甲氯铵溶液) 100~200倍稀释,1~2次/d;奥妥威(5%苯扎溴铵)100~200倍稀释,1~2次/d。
(收稿日期:2016–0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