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

合集下载

1方剂学总论+解表剂

1方剂学总论+解表剂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5)煎煮时间:一般水溶性差的或滋补类的药,煎煮至水开后维持半小时, 或者更多一些时间,解表药和其他的芳香、化湿、理气药,水开了以后,维 持15-20分钟,久了有效成分会挥发。 6)及时过滤:中药成分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7)煎煮次数:一般来说,煎到2-3次。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01 总论-方剂与治法
1.治法的概念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01 总论-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论治病之方”又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02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
组成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去节,三两(9g)
去皮,二两(6g)
去皮尖,七十个(6g)
炙,一两(3g)
用法
功用与主治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 煎服,温覆取微汗)。
特殊煎法: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以及一些有毒药物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有效成分不耐高温。 包煎:容易混汤的药;质地轻的药;有毛状物的药以及易于粘锅的药。 另煎:贵重药,如人参等。 烊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阿胶) 冲服:液体类、入水即化的药物等。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服药方法
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 方剂的服法
方剂的服法是指方剂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剂的服法应根据剂型、药性、病情等因素进 行选择,如汤剂应煎煮后服用、丸剂应用温水送服等。方剂的服法还应注意药物的剂量、时间 、频率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剂学_总论

方剂学_总论

搜罗广博、规模宏大的官修巨著,即我国古代规 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 出现了第一部方论专著一一吴昆的《医方考》 张介宾《景岳全书》, “ 新方八略 ” 所创制的 部分方剂,对后世影响极大 吴又可《温疫论》、虞抟《医学正传》、龚廷贤 《万病因春》、秦景明《症因脉治》、绮石《理 虚元鉴》、薛己《外科发挥》、陈实功《外科正 宗》、武之望《济阴纲目》
《证类本草》
北宋唐慎微 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 列医方的先例,同样留下许多验方的宝贵资料。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






金元时期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刘完素《宣明论方》 张从正《经验方》《秘录奇方》 李东垣《东垣试效方》 杨用道《附广肘后方》 朱丹溪《局方发挥》 许国祯《御药院方》 孙允贤《医方集成》 李仲南《永类铃方》 陈子靖《医方大成》

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医药院校不同层次使用的方剂教材、教学参考书,更 是不断更新;同时,有关治则、治法及组方原理、配 伍规律和复方效用的研究,既有文献的整理、临床的 观察,又有大量现代实验研究。方剂理论研究更加深 入,方剂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中药制剂学的分化,中 成药在生产工艺、剂型改进、药效、药理、毒理、质 量标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新的产品不断研制成功,剂型不断改进和更新,设备、 技术和检测手段更加先进,疗效可靠而安全的法定处 方、协定处方不断增加。随着中医学的全面发展,方 剂学中的独特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并对人类的 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方书

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 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 疮、痈疽、疥癣、汤火伤等外科方 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 用药成就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二、常用治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 消法、补法等八大治疗方法。
法”。
常 用 治 法
八 法 一 览 表(一)
名称 汗 法 基本卫、疏散肌表外 邪的治法。
适应范围
1、表证; 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以 及水肿、疮疡、痢疾等初起 而具有表证特征者。
立法原则
反佐药
性能(味)与君、臣药相反而作用相成之药;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
使 药
引经药 调和药
引诸药以达病所之药。 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例如]: 1、麻黄
君药,辛温,发散风寒, 兼宣肺平喘。
麻 黄 汤
2、桂枝
臣药,辛甘温,助麻黄 发汗解表,又能调和营 卫。与麻黄同用,使放 寒祛,表气和。
佐药,苦温,苦降肺 气,合麻黄宣肺以利 平喘,温助麻、桂散 寒。 使药,甘温,调和诸 药,并缓麻、桂发汗 太过之性。(佐制)
方 剂 的 组 成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
君 药 臣 药
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之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组 成 原 则
佐助药
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 药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素问》“其在皮者, 汗二发之”是汗法 的理论依据之一。
吐 法 下 法
通过涌吐,从而 1、痰涎壅塞咽喉证; 《素问》:“其高 排除胃脘上停痰、 2、顽痰停阻胸膈证; 者,引而越之”是 宿食、毒物的治 3、宿食、毒物停滞 吐法的理论依据之 法。 胃脘证。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一.先秦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二.两汉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时期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注重实用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科方书四.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历史第一次方剂数量的积累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外台秘要》唐王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五.宋元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代表著作:(一)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典(二)临床著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宣明论方》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案》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朱丹溪(滋阴派)《局方发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科方书(三)方剂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开方论之先河六.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明代历史上第二次方剂数量上的积累和整理清代重视普及教育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普济方》明官修方书我国史上最大一部方书(6万余张)《医方考》明吴昆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注《医方集解》清汪昂创综合分类法《温病条例》清吴鞠通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七.现代时期时代特点:集成整理,现代化研究第二章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

治法的最高层次;:治则其次:治疗大法(八法)再次:具体治法(方剂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方剂体现完成治法,方剂验证治法以法统方:1.以法组方2.以法遣方3.以法类方4.以法释方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致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适应症:外感表证分类:辛温发汗(治疗风寒表证)辛凉发汗(治疗风热表征)使用注意:1.辩证(风寒,风热)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不宜久煎(解表药通则)吐法: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是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从 功效 主治
治法
回答此方之 所以适用于 这些病证的 作用机理
由证及理,于理联法,以法统方, 一环紧扣一环,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 一起。 既不能有方无法,亦不能有法无 方;方是法的体现,法是方的依据。 或者说,方从法中来,法从方中现。 方以药成,辨证、治法、方剂三 者必须紧密相合
第二节 常用治法
• 治法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就内治法而言,可以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概括之。
《方剂学》总论
主讲:XX XX
XX大学XX医院


从这两公式你想到了什么?
TK+S SK+T (T:teacher K:knowledge S:student)
• TK+S
SK + T
• 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
教师的美称与赞誉
“蜡烛” “油灯”式的
“教学相长”
美国哈佛大学80年代创立的New Path Way 教 学模式,教师起到的是Catalyst 的作用
七 具体要求
• 本教材共208首方 一级方剂100首,掌握组成、用 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 要加减变化,深刻理解其配伍 意义。 二级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 功用、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方剂,了解其功用及主治 病证。 一、二级方要求背诵方歌。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
历史重任
六、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先,深刻理解组方原理,掌握 配伍规律及其变化,熟悉其功用、 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2 背诵和熟记
3.时时温故而知新,不应平素不努 力,事先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从而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4.复习一遍《中药学》和《中医诊 断学》等基础课程。 5.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会“渔” 的本领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低层次——病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病机与治法的形成有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
15
三、多体系性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脏腑辨证--脏腑治法体系 六经辨证--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气血津液辨证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治法体系
治法概述 16
第三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外寒直中
方剂与治法41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方剂与治法42
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方剂与治法43
清法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 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方剂与治法44
3、常用分类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
治法概述 34
和法
1、含义:
狭义:和解---- 少阳证 广义:调和----表里、营卫、阴阳、脏脏间的失调
不和
治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35
• 狭义和法与广义和法的关系
36
和法
和解
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 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调和
“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和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证候(病
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二、狭义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疗
方案。
治法概述 7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则 :防治疾病的总体原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方剂学总论【31页】

方剂学总论【31页】

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 泌物。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1、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的首要药物 2、活血散结: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 3、止痛:用于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催产下胎: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量用法】0.1-0.15克。入丸、散剂,不入煎剂。 【注意】 孕妇忌用。本品对妊娠子宫呈明显兴奋作用。
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导滞、促进消化,消除饮食积滞的药 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二、性能、功效及适应证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化饮食积滞、 健运脾胃,开胃和中之功效。主要用治宿食不消、饮食积 滞所引起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
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 缓。
方解: 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中
加减: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以健脾益气和胃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健脾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健脾 和胃,理气止痛。
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乌梅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1、敛肺止咳:肺虚久咳。 2、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3、安蛔止痛:蛔厥腹痛,呕吐 。 4、生津止渴:虚热消渴。 【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 者均不宜服。
开窍药
一、定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能使昏 迷者神志苏醒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

【方剂学】总论知识点

【方剂学】总论知识点

【方剂学】总论知识点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是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

当治法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原则。

而方剂则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1.1先秦《吕氏春秋》议论烹调的方法,“阳朴之姜,招摇之桂”。

战国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学著作。

记载方剂280首,单味方药Π0首。

《黄帝内经》记载方剂13首。

12两汉《汉书•艺文志》介绍有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类书籍。

但均已遗失。

东汉《治百病方》载方30首。

张仲景《伤寒论》载方∏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除去重复者,共计323方。

开创辨证论治,讲求理法方药,为方书之祖。

1.3魏晋南北朝方书大量涌现。

葛洪所著《玉函方》又名《金匮药方》,多达100卷,但失传了。

《肘后备急方》是《玉函方》择要而成,书仅3卷,1060方。

内服者714方。

陈延之著《小品方》12卷。

至北宋初年亡佚。

佚文多保留在《外台秘要》、《医心方》中。

14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收录方剂6500首。

王素《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唐以前医方赖此书以存。

陈藏器《本草拾遗》创“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之十类药剂分类法,但后世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方剂分类法。

1.5宋宋太祖时《太平圣惠方》共100卷,16934首方剂。

宋徽宗时《圣济总录》共200卷,20000首方剂。

元半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始载方297首。

本书既是配药手册又是用药指南。

现存于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10卷,载方788首。

南宋时小型方书增多。

如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24卷,收方∏18首。

钱乙《小儿要证直诀》,刘昉《幼幼新书》都是儿科史上突兀的高峰。

1.6金元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逐条注解仲景原文,“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

张元素(洁古)《医学起源》《珍珠囊》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g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发展 《肘后备急方》
晋、唐、宋 葛洪
意义:收载便、廉、验之方剂于一书。 载方:单方510首, 复方494首. 《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 意义:集唐朝以前方剂之大成。 载方:前者5300首,后者2200首。 孙思邈
《太平圣惠方》
意义: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 载方:16834首。
《和剂局方》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为政府编辑的成药药典。 载方:788首。 《伤寒明理药方论》
二.“七方”,始于《内经》,明确提出是《伤寒明理论》 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方法。 l 大方: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或作用强,以治疗
邪气亢盛,或须顿服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大青龙
l 小方: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或作用缓和,以治 疗邪气较轻,须分次频服的方剂。如葱豉汤、桑菊饮。
l 缓方:药性缓和,需长期服用,用于一般慢性虚弱 性疾病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l 急方:药性峻猛,须迅速服用,用于病势急骤的方 剂。如四逆汤。 l l 奇方:药味以单数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偶方: 药味以双数味药物组成的方剂。
二、 方剂的定义与标准: 1、方剂的标准: l 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l
l
能体现正确的治法。
符合组方原则。
l
l
用法、用量、剂型切合病情。
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的方剂。
2、方剂的定义: 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根据病情,确立治法, 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斟酌用量,决定剂型, 规定用法,有机地组合而成的药方。 三、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明理法,善于联系。
2、重点记忆,强调方歌。
A、四味以下药物组成的方剂可强记。 B、某些方名就是方剂的组成。如麻杏甘石汤。 C、多方组成方剂。如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黄连 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组成。
D、采用趣味记忆。如玉女煎
三仁汤 三人扑通滑竹下
十七亩麦地
3、反复训练,应用帷幄。 4、明辨方祖,率一统十。
5、前后比较,融会贯通。
使药
有二种含义:
A、调和药性。调和全方药性不致过偏 B、引经药,引药直达病所。 如肝经 脾经 肾经 柴胡 白术 附子、熟地 心经 肺经 黄连 桔梗
病案分析: 一患者主诉: 近几天来发热,恶寒,头痛,肢节酸楚疼痛, 口微渴,察其舌,苔白,切其脉,脉浮。 辨证:
立法:
选药组方:
辨证: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
A、先煎:介壳与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实, 药力难以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 右,再下其他药。如龟板、代赭石、龙骨、龙 齿、磁石、水牛角、寒水石、生石膏等。某些 质轻而又用量较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亦可先煎 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如灶心土、糯 稻根等。其他,尚有麻黄应先煎去沫,以防令 人心烦;乌头、附子先煎以降低毒性。
方剂学
方剂教研室
方剂学
绪言
要求:
1、 明确方剂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掌握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3、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一、方剂学定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与治法的理论,方剂 的配伍规律以及临床应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 地位和重要性:
1、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架于中医基础到中医临床之间的桥 梁学科。
大黄四两
厚朴三物汤
厚朴八两
枳实三枚
厚朴二两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
行气通便 气滞便秘
C、剂型的更换变化: 组成、用量相同,而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这 种差异表现在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适应病势缓急 不同。如理中丸和人参汤。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要求: 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二、治疗大法 1.源流:《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五》:“故曰:病之始 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 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 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 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 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 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 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
3、煎药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即用“文 火”。“武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都比较 急的火。“文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都比 较慢的火。同时,要根据药物的性味、质地及所需时 间的要求,酌定火候。如解表剂与泻下剂的煎煮时间 宜短(20~30分钟),其火候宜急,水量宜少;若是滋 补剂与质地坚实的药煎煮时间宜长(大约50分钟左 右),其火候宜慢,水量略多。若将药物煎煮焦枯, 则弃之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4、煎药方法:煎药前,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 浸泡20~30分钟,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在煎药的过程 中,不要频频揭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 失。
黄。
君药的特点:
A、数量:原则上不宜多,药味1~2味。B、用量大。
C、作用强。D、有些君药就表现在方名中E、君药选择 的原则:标缓时针对主病,标急时针对主症。
臣药 增强君药的药效,起辅助治疗作用的 药物。 如白虎汤中知母。
①帮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说明:a.数量不宜多 b.与君药的配伍表现为相须或相使 c.不同的臣药决定君药不同的作用趋势
胆怯之证的方剂,称为“重剂”。如朱砂安神丸。
l
滑可去着
凡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用于有形
燥屎停着胃肠的方剂,称为“滑剂”。如五仁丸。
l 涩可固脱 金 锁固精丸。
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气、
血、津、精滑脱失散的方剂,称为“涩剂”。如
l l
燥可去湿
凡具有温燥健脾作用,用于湿滞
中焦脾胃的方剂,称为“燥剂”。如二陈汤。
载方:61739首。
《医方考》 意义:是历史上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医方集解》
意义:开创方剂综合分类方法的先河。 6、停滞 民国百年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7、创新 新中国成立
《方剂大辞典》 意义:辑秦汉以来一直到1986年的医学文献中有方 名的方剂共96592首。堪称当今方剂之大成。
立法:解表散寒,祛风除湿,兼清里热。
选药:羌活 祛风散寒除湿 君
防风、苍术
发汗散寒,祛风除湿,助君
药作用 臣
细辛、川芎、白芷
散风寒,宣湿痹, 止痹
痛 佐助药 佐助 反佐
黄芩、生地
治兼症之热 制辛温药之性
甘草
调和诸药
使
四、方剂的变化形式: 1、为什么要组方变化? A、病情的复杂性。 B、体质的强弱 C、年龄的大小。 D、气候的差异。 F、地区用药习惯。
和法
广义 调和营卫、阴阳、表里、肝脾、寒热
如桂枝汤、逍遥散。
l
消法:
通过消导和散结方法,以祛除体内气、血、痰、 湿、虫、食积聚的一种治法。 狭义 消食导滞 消食剂
消法
广义 消散体内气、血、痰、湿、虫积聚
如理气剂、理血剂、祛痰剂、祛湿
剂。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要求: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湿可去燥
凡具有增液养阴作用,用于脏腑
津液亏虚的方剂,称为“湿剂”。如增液汤。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求:
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组成变化,突出方剂的配 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一、为什么要组成方剂? 1、增强药物功效,提高临床疗效。 2、 产生协同作用 3、监制药物毒、烈之性。
4、随症合药,扩大治疗范围。
l 复方:两方或两方以上药物的组成,用于治疗复杂 病证的方剂。如八珍汤。
三、“十剂” 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是用功 效归纳药物的一种方法。其后,《圣济经》添以“剂” 字,而成无巳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则称为“十剂”。 l l l 宣可去壅 凡具有行气活血消食作用,用于气
滞血瘀食积的方剂,称为“宣剂”。如越鞠丸。
2、组方变化的形式: A、药味加减变化 随症加减:主药主症不变,随次要兼症的不同而 加减。(佐药的加减) 如桂枝加杏朴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证基础上兼咳喘 桂枝汤证基础上兼颈项拘急
B、 药量的增减变化: 药物组成相同,由于药量变化,使方剂功效、 主治均发生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比较
小承气汤
5、控制单味药物的作用趋向。 6、不产生抗药性。 二、如何组成方剂? 辨证 选择药物 方。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 1、来源:《素问知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 立法 按照组方原则 组成新
规定用法、用量、 剂型
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完整提出《伤寒明理论》
2、 含义: 君药 药 针对主因(病)、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 物,方中不可缺少的主药。如麻黄汤中麻
2、 常用治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八法:清代 程钟龄《医学心悟》
书中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 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病之方,则再以汗、 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l
和法:
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用于祛除病邪为目的的 一种治法。 狭义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佐药
有三种含义:
A、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 疗兼证或次要症候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杏仁。 B、佐制药:监制君、臣药物的毒、烈之性,起到
药用安全目的的药物。如十枣汤中大枣。
C、反佐药:药性与君药相反,起相反相成作用的 药物。如芍药汤中肉桂。 说明:a.根据病情和制方需要选用不同的佐药。 b.用量宜轻。
一、煎药法:
1、煎药用具:以瓦罐、沙锅为好(化学成分稳定的器 皿好),搪瓷器具或铝制品亦可以,但应切记住铁器、 铜器不能运用。煎具应大些,以便于药物的翻动,另 外,煎药时应加盖,以防有效成分的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