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八年级音乐下册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人音版

教案:八年级音乐下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风格,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音乐特色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3. 通过学习《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如歌唱、演奏、合唱等。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曲调和歌词。
2. 歌曲的节奏、拍子、速度等音乐要素。
3. 歌曲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曲调、歌词及音乐要素。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授歌曲:教师讲解歌曲的曲调、歌词,引导学生跟唱。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
4. 合唱展示:各小组进行合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改进。
5. 歌曲分析: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拍子、速度等音乐要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6. 情感表达: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特点。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加强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的掌握。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的练习情况。
4. 下次上课前提交作业,教师进行点评。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曲调、歌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包括歌声、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
3. 评价学生对歌曲的音乐要素(如节奏、拍子、速度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音乐家或者音乐老师进行讲座,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音乐厅,欣赏类似风格的音乐作品。
3. 开展中亚细亚草原音乐主题的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理解音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 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曲子的背景和意义;2.学会唱这首歌并掌握歌曲的节奏和调式;3.学生能够熟练演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人音版五线谱;4.通过学习《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曲子,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在人音版五线谱中理解音符及其时值;2.掌握调式和节奏,能够准确演奏乐曲;3.学生理解《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曲子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教师简要介绍《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2.让学生体会和唱一遍《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帮助他们理解曲子的节奏和调式;3.介绍人音版五线谱,并让学生学习这张谱子的具体内容,了解每个音符所代表的音,以及谱号的含义;4.让学生使用乐器(如口风琴等)演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人音版五线谱,帮助他们掌握调式和节奏,熟练演奏乐曲;5.通过演奏和听懂《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曲子,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审美特点及音乐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估1.学生成功熟练演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人音版五线谱;2.学生了解了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意义,能够与现实联系起来;3.学生表达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对学习音乐有所提高。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更多类似的中亚细亚音乐,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2.让学生了解丰富的民间文化,逐步提高他们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曲子,学生也通过唱、演奏这首曲子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它,又让学生对音乐有了新的体验,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扩展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音乐下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人音版

教案:八年级音乐下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人音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一首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这首歌曲描绘了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拓宽音乐视野。
1.2 教学目标(1)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特点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2)学会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现歌曲。
(3)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歌曲分析2.1 歌曲结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采用ABA型三部曲式结构。
A段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B段展现了中亚细亚人民的生活状态,A'段为A段的再现,使歌曲达到高潮。
2.2 旋律特点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采用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2.3 歌词特点歌词描绘了中亚细亚草原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富有诗意,展现了草原人民的豪迈情怀。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聆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歌曲的美感。
3.2 学唱歌曲(1)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
(2)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讲解五声音阶。
(3)学生分组练习,加强合唱效果。
3.3 歌曲讨论(1)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旋律、歌词等方面分析歌曲的地域特色。
第四章:音乐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旋律,创作一首类似的歌曲,可以结合自己家乡的景色和生活。
4.2 表演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表演,其他同学欣赏并提出宝贵意见。
本节课学生学会了歌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并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创作练习,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2 拓展学习学生课后可以收集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学习,丰富自己的音乐视野。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后练习等方面。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及案例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及案例教案: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特点、动植物资源和人类活动;2.掌握中亚细亚草原的形成原因和生态系统特征;3.学习中亚细亚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地图、图片、PPT等;2.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了解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了解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特点、动植物资源和人类活动的看法。
2.知识讲解(1)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家和地理特点;(2)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大草原动物、植物等;(3)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等;(4)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生态系统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食物链、能量流动等;(5)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包括政府政策、科学研究等。
3.案例分析选择中亚细亚草原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具体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特点、问题和解决办法。
可以选择以下案例之一:(1)哈萨克斯坦的草原生态系统:了解哈萨克斯坦草原的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特征,以及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蒙古国的大草原生态系统:了解蒙古国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特征,以及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讨论与总结让学生就案例分析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特点有哪些?(2)中亚细亚草原的动植物资源有哪些?(3)中亚细亚草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4)中亚细亚草原的生态系统特征有哪些?(5)中亚细亚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有哪些?四、拓展应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亚细亚草原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份报告,包括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动植物资源、形成原因、生态系统特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等内容。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亚细亚草原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初中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乐曲中自由、和平的思想,学生能够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并能够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两个音乐主题的不同风格特点,明确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及鲍罗丁生平,并能够简单哼唱作品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了解两个音乐主题的不同风格特点,明确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及鲍罗丁生平,并能够简单哼唱作品主题。
【难点】了解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并感知作品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播放歌剧《伊戈尔王》选段。
提问学生:这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知识真丰富,这就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鲍罗丁的作品,鲍罗丁的音乐如诗如画,优美动听,这其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鲍罗丁的音乐世界,领略中亚细亚草原的美。
引入课题——《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二)感受体验1.初听乐曲并设问:“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乐曲速度为小快板,给人一种激动昂扬、振奋人心的感觉。
2.复听乐曲并设问:“你听到乐曲可分为几个主题?”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该乐曲由两个不同主题组成。
(三)分段赏析1.播放主题A,引导学生感知乐曲情绪。
2.播放主题B,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绪及描绘场景。
3.讲解交响音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内容及音乐旋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4.整体播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表达的爱国思想。
5.发声练习,讲解发声方法及变声期嗓音保护相关知识。
八年级音乐下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人音版

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著名作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地域音乐特色的认识。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曲家鲍罗丁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创作背景。
2. 音乐特点: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3. 歌词解读:解读歌词的意义,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介绍作品背景、音乐特点和歌词意义。
2. 运用示范法,为学生展示正确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
3. 采用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感。
2. 讲解:介绍作曲家鲍罗丁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和歌词意义。
3. 示范:教师演唱或播放专业演唱视频,为学生展示正确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
4. 练习:学生跟唱歌曲,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5. 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地域的音乐作品,对比分析其音乐特色。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以及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
2. 演唱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跟唱歌曲时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以及他们在小组演唱中的表现。
3.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频文件,包括专业演唱和教学示范版本。
2. 视频资料:鲍罗丁的简介和作品分析的视频资料,以及其他地域音乐作品的对比视频。
3. 乐谱资料:为学生提供《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乐谱,方便他们学习和演唱。
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精品教学设计-优质教案(推荐)

1.聆听音乐,东方商队音乐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音色、调性有有变化?
2.跟着音乐一起甩丝带表现轻松愉悦的东方商队。
提示学生当音色、调性变化时,动作幅度随之变化。
【ab对位】
1.你觉得下面哪组线条更适合表现这段音乐?为什么?
2.看乐谱,师介绍对位。
3.生随着音乐,用双手画旋律线体验两个主题对位,感受音乐形象。
从音乐的写作手法入手,用双手跟着音乐感受、体验主题ab对位,表现出
的俄罗斯军队保护着东方商队,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着行走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形象。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场景图片
节奏
旋律
主奏乐器
a
图片一
疏松
宽广悠长
单簧管、圆号
b
图片二
密集
神秘而忧郁
英国管
【a2+a3+a4】
1.你能听到熟悉的旋律吗?请用动作来表现。
2.这段音乐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力度有没有变化?
主题旋律出现3次,力度由弱渐强,分别由单簧管、圆号、乐队分别奏出。
3.跟着音乐,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加上拍腿动作,用动作的叠加体验由远至近的俄罗斯军队。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中亚细亚草原上的生态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使学生认识到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和文化特色。
3. 培养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中亚细亚草原的生态环境3. 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与文化4. 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5. 保护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与文化3. 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典型民族和文化现象。
3. 小组讨论法:讨论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绘制中亚细亚草原的风光画,增强对草原生态与文化的感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的美丽与神秘。
2. 新课导入:讲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3. 案例分析: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典型民族和文化现象,如哈萨克斯坦的牧民文化、吉尔吉斯斯坦的丝绸之路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绘制中亚细亚草原的风光画,展示自己对草原生态与文化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和文化特色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的认识。
4. 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如绘制的中亚细亚草原风光画。
七、教学资源1. 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和地图。
2. 关于中亚细亚草原民族和文化的视频资料。
3. 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聆听。
了解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2、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3、能熟悉《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两个主题旋律,并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画。
进一步了解交响音画体裁。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启发学生聆听音乐,想像音乐描绘的画面。
2、分析比较两个主题,体会其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请大家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欣赏后简单地描述一下你眼前的画面。
生:有马和骆驼的脚步声,有很多人的脚步声像军队………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首交响音画描写的就是描绘了一支骆驼商队在俄国军队的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由远而近,继而又消失在空旷的远方。
这部音画充满爱国主义的热情,以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
2、解释音乐出处
师: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
鲍罗丁专门为此写了一部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逐渐获得广泛的传播。
1881年夏天,当鲍罗丁在魏玛同李斯特重逢时,由于李斯特特别喜欢这首乐曲,鲍罗丁便把它题献给了李斯特。
鲍罗丁是作曲家,还是有机化学教授、医学博士。
结识了巴拉基列夫等人,并听从他们的劝告而从事音乐的创作,成为“强力集团”的成员。
其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乐《第二交响曲》(《勇士》),等。
鲍罗丁的创作吸取了俄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
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广阔胸襟。
表达丁俄罗斯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师:乐曲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俄罗斯军队的第一主题,气息宽广,具有俄罗斯歌曲特有的舒缓悠长的风格。
另一个主题是代表土著商队的第二主题,悠扬迷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听出来,并且找找看这其中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
再次播放音乐
播完生哼出主题旋律。
播放PPT,显示主题旋律的谱子
3、唱旋律:
A、出示主题1旋律,老师示范,让学生用“la”音模唱旋律:
B、出示主题2旋律,学生用“lu”音来模唱旋律:
: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段乐曲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生答
师总结:第一主题旋律:由单簧管奏出,给人以草原茫茫,无边无际的空旷感。
是宁静而悠扬的俄罗斯音调代表了俄罗斯军队。
第二主题旋律:富于东
方色彩表现了中亚商旅的驮队。
师:同学们还听到有什么乐器?
生:乐器有小提琴、单簧管、和圆号等。
师:对,这其中用到了小提琴、单簧管、和圆号、英国管、长笛和拨弦乐器。
4、分析乐曲
一小段一小段开始放音乐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乐曲开始,音乐是通过什么乐器,运用了什么样的旋律速度力度。
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答
老师归纳:小提琴在高音区轻轻地奏出了高八度的持续音,描绘出厂阔空旷的茫茫草原。
(接着放下一节音乐)师:在这个空旷的背景上,单簧管与小号相继奏出了代表俄罗斯军队的主题,乐曲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的,又呈现怎样一幅画面?
师归纳:速度稍慢,力度稍弱。
茫茫草原上俄罗斯军队在从容地缓慢地进行巡逻。
(接着放下一段音乐),音乐用拨弦的方法刻画怎样的情景?
师总结:在地平线上另一端传出了马匹与骆驼的脚步声,出现另一队阿拉伯商队
(接着是代表东方音调阿拉伯商队的旋律)播放
提问:刚才大家从音乐中听到了马队、和骆驼等,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能模仿一下这种声音吗?
同学自由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马蹄声和驼铃声。
教师:作品是怎样通过音乐手法来刻画阿拉伯商队前行的步伐?
生答,师总结:附点、装饰音、三连音使音乐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像骆驼前行叮咚作响。
师:之前同学们分析的很好,这首交响音画描写的就是在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宁静的俄罗斯歌曲的奇妙旋律。
接着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与骆驼的脚步声,以及郁悒的东方歌曲的音调。
一队土著的行商,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在俄国军队的保护之下,安然前进。
商队慢慢地走远了,俄罗斯宁静的歌曲与东方歌曲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回升长久地在草原上萦绕回荡,最后终于消失在远方
5、说说什么是交响音画
交响音画,是一种与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相类似的音乐体裁,侧重于景物的描绘。
6、游戏《音与画》
请选出你认为与音乐相符合的图画。
打开PPT,播放音乐《基辅大门》、《墓穴》、《鸡脚上的小屋》。
师:音乐与图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欣赏与拓展
世界上有许多音乐与图画结合得很好的作品,PPT展示,例如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船夫曲》、莫奈《日出》——管弦乐《日出》、梵高《田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五)总结。
音乐虽不能像造型艺术那样塑造或描绘出形态逼真富有立体感的持久物象来,也不能像语言艺术那样表达明确的思想,叙述具体的情节,但它可以发挥音乐艺术所特有的优点,利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消长、节拍和速度的转换,以及和声、复调、调式、调性和音色的变化,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听觉、利用想象勾勒一副耐人寻味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