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赤霉素对番茄花芽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赤霉素对番茄花芽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赤霉素对番茄花芽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赤霉素(GA)是一类属于双萜类化合物的植物激素,在植物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能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种子萌发、下胚轴和茎秆伸长、根的生长及开花等。

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促进种子萌发、茎秆伸长、果实发育以及提高植物耐逆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日本科学家发现GA能够促进植物生长。

1926年,日本病理学家黑泽英一研究水稻“恶苗病”致病原因时,发现感染赤霉菌(Gibberellafujikuroi)的水稻植株会出现疯长现象。

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发现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但也会出现类似“恶苗病”的过度生长症状。

1935年,日本薮田贞治郎和住木谕介从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中分离出这种活性物质,鉴定了它的化学结构,并将其命名为赤霉素。

1956年,C。

A。

韦斯特和B。

O。

菲尼分别证明了高等植物中也普遍存在着类似的萜类化合物。

迄今,已从不同维管植物、细菌及真菌中先后鉴定出了136种结构明确的GAs,并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命名为GA1-GA136.但是,只有部分GAs具有调节植物生长的生理效应,例如:GA1、GA3、GA4和GA7等。

遗传学的证据表明,尽管植物中已分离鉴定出GA3,但是在许多植物中GA1和GA4是主要的活性GAs。

此外,在拟南芥和水稻中,GA4的活性成分强于GA1.自20世纪60年代起,“绿色革命”中半矮化育种的大规模推广极大幅度地提高了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

水稻和小麦的“绿色革命”都与赤霉素密切相关。

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semi-dwarf1)编码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一个关键酶GA20ox2;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1(Reducedheight1)编码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调控元件DELLA蛋白。

近年来,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有关赤霉素信号转导以及GA-DELLA与其它激素和环境因子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李婉琼前言绿色革命就是要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工业制品、绿色消费等,使基要生产函数和碳排放量挂钩,最终实现生态要素资本与经济发展间的“全面脱钩”。

绿色革命缩小了人与自然的差距,人与人的差距,以及人与国家之间的差距。

而这里,谈及的主要是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绿色革命”,以及引发“绿色革命”的赤霉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地位。

正文这些年,植物激素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植物科学界的热点和重点。

植物激素一般以多种衍生物或修饰形式存在,是调节激素在体内平衡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方式。

植物激素参与调控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例如控制作物株型、水分和营养的利用以及通过与环境因子的互作调控作物对生物和非生物性胁迫的适应性等,对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品质的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半矮秆水稻和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效地解决了“高产和倒伏”的制约矛盾, 使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严峻危机, 这一历程即为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

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人们才逐渐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到, 第一次“绿色革命”原来都与植物激素有关。

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是控制水稻赤霉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而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1则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元件DELLA 蛋白基因。

赤霉素作为五大植物激素之一,是一种高效能的广谱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实现了赤霉素的产业化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上第一次“绿色革命”就是利用农作物本身的赤霉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缺陷所产生的矮化植株来培育抗倒伏农作物新品种,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至此,人们把越多的目光投注在了植物激素,赤霉素上。

赤霉素由日本植物病理学家在研究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e)的过程中发现. 1934年,Teijiro Yabuta等最先从恶苗病菌的发酵滤液中分离获得有效成分的非结晶体,发现该成分能促进水稻的徒长,并于1938年正式命名为赤霉素。

赤霉素的作用

赤霉素的作用

赤霉素的作用
赤霉素(erythromycin)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它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断了细菌的生长和复制过程。

赤霉素可以有效抑制许多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生长,包括许多耐药菌株。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对于细菌性感染的治疗。

它可以用于治疗许多不同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喉炎和支气管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耳部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它也可以用于某些针对胃肠道的感染,如巴氏杆菌感染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此外,赤霉素还可用于治疗一些胃肠道疾病。

它可以用于治疗胃肠动力障碍,如胃痉挛和胃排空障碍。

这是因为赤霉素可以通过增加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来促进胃肠蠕动,从而改善胃排空和胃肠道功能。

对于一些皮肤病的治疗中,赤霉素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它可用于治疗痤疮,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痤疮病原体的生长来减轻痤疮症状。

赤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一些皮肤感染,如疱疹等。

除了上述作用,赤霉素还被用作为一种先兆缩宫药物,用于处理早产威胁。

这是因为赤霉素可以促进平滑肌收缩,包括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抑制早产的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赤霉素也可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
腹泻等胃肠道不适。

在使用赤霉素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避免滥用和长期使用。

高等植物赤霉素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高等植物赤霉素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高等植物赤霉素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李强1,2吴建明2梁和1黄杏2丘立杭2【摘要】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各个阶段,如促进种子萌发、茎杆伸长、叶片展开、花的发生及果实与种子的发育。

综述了赤霉素合成、信号转导途径、与其他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对环境信号的响应以及DELLA泛素化降解过程的研究进展,这将有助于人们对赤霉素生理作用和分子调节机制的了解,有利于对赤霉素各方面的机理进行深入地研究。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7【关键词】赤霉素信号转导植物激素调控机理赤霉素(Gibberellins,GAs)属于一种四环双萜类植物激素,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褐藻、绿藻、真菌和细菌中。

目前已知有136种天然赤霉素[1],但在植物体内只有少数GA分子(如GA1、GA3、GA4和GA7等)具有生物活性,它们可调节和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例如促进种子萌发、茎杆伸长、叶片展开、花的发生以及果实与种子的发育[2-6]。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水稻sd1基因和小麦Rht1基因在育种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使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极大幅度地提高,这一历程即为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

研究表明主要农作物的“绿色革命”都与赤霉素密切相关[7]。

赤霉素参与调节植物生物发育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促使茎的伸长和植株增高,其效应包括:(1)GA能增加一些植物(如莲座天仙子)的细胞分裂,它能促进细胞分裂是因为缩短了细胞周期G1期和S期的时间。

(2)GA可通过提高木葡聚糖内转糖基酶(XET)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细胞壁组成成分木葡聚糖,促使细胞伸长。

(3)GA促使微管的排列方向与生长着的细胞的长轴垂直。

在缓慢生长的节间中,其居间分生组织以上的细胞内微管方向发生倾斜,因而有利于细胞伸长[8]。

赤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在拟南芥、水稻、南瓜、小麦、木薯和甘蔗等植物已经被克隆并进行表达及功能分析[9-15]。

资讯 赤霉素龙头谋建绿色生存线

资讯 赤霉素龙头谋建绿色生存线

所 必 需 的 多 种微量 元 素 和活性 氨基酸。可 以 说, 这 些 废渣 和 废液 是 生产有 机 肥 料 的 上 好 原料。 刘义雄 也 意 识 到这一 点 ,为 此 ,新瑞丰 的 研究 人 员 将 高 浓 度 萃余液 通 过 板框 过 滤 、 生产 氨基 浓 缩、 复 配 添加 营养元 素 等 方 式 , 酸 叶 面 肥 。然 而 摆 在 眼前的 仍 然 是市场 推 广 难题, 由 于 生物 肥 的 价 格 与 农 民 所 接受 的 价 市场 推 广 一 度 受阻 , 进 展 缓慢。 格 相 差较 大 , 不过,在刘义雄 看 来 ,对于 赤霉素企业 人才、 市场 来 说, 今后的 行 业 竞争 在原 材 料 、 等 条件 趋 于大 同 , 而 要 想 在 同 行 业中 赢 得 优 势地位, 决胜 点 还是在于 清洁 生产。 未 来 新瑞丰 运 用 高 新 技术 刘义雄 表示 , 不 断 提 高 清洁 生产 水 平 。 另 改造 传 统 产业, 外 还 要 增 加 品种 、 改 善 品质, 研 制赤霉素新 型 制 剂 以 及 其 他 生物农药 和 生物 发 酵 产品。
。 赤霉素是促进农业高产增收不可或缺的 “好帮手” 图片来源: 昵图网
增产丰收的 “好帮手”
早在 1926 年, 日本病理 学家 黑泽在水 稻恶苗 病 的 研究 中 发 现 , 水 稻植株 发生 徒长 是 由 赤霉 菌 的 分泌 物 所 引 起的。 之 后, 日本 科 学家 又 从 水 稻 赤霉 菌 中 分离 出 一种 活性 。 制品, 并得 到 结晶 , 最终定名 为 “赤霉素” 其实 , 赤霉素 就 是 一 类属 于 双萜类 化合 物的 植 物 激 素, 其最突 出 的生 理 效应 是 促进 茎 的 伸 长 和诱导 长 日植 物 在 短 日 条件 下 抽 薹开花 , 也 是 一种 高 效 的 植 物生长 调节剂。 据 刘义雄介绍 , 目 前 已 经 大 规模 工业化 生产的赤霉素 A3 、 A4 、 A7 产品, 都 是 由 赤霉 菌 所 产生的 多 种成 分 的 次级 代 谢 产物。 其 中,赤霉素 A3 是世 界现 有生物农药中 最 为 也 是 促进 农业 高 产增 收 不 成 功 的产品 之 一, 。 可或缺 的 “ 好帮 手” 据 了 解 , 赤霉 素 A3 能 显 著促 进 植 物 茎 、叶 生长, 特别 是对 遗传型和 生 理 型 的 矮 生 植 物有 明显 的 促进作用 , 并且能 代 替 某 些 种 子萌 发 所需要 的 光照 和 低 温条 件 , 从 而 促进 发 芽。 “赤霉素 A3 在水 稻、 水 果、 蔬菜 、 花 卉等 领 域 应用 广泛 , 尤 其 是 能 使杂交 水 稻 制种产 量 提 高 十几倍 。” 刘义雄对 《中 国 科 学 报》 记 赤霉素不 仅 开 始 在水 稻 生产 者说 。 近 年 来 , 上施用, 而 且 还 作 为 添加 剂 用 于 饲料 生产。 数据 统计, 国内 赤霉素 市场 目 前的 需 求 量 在 195 吨 左右 , 市场 缺 口约 50 吨。 可 以 说, 随 着 需 求 量的 日 渐 增 多 , 赤霉素 未 来 的

浅谈赤霉素与绿色革命

浅谈赤霉素与绿色革命

浅谈赤霉素与“绿色革命”上世纪中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而作物育种中遇到的“高产和倒伏的矛盾”制约着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以Nonnan Borlaug博士为代表的育种家,把来自小麦品种“Norin l0”的半矮秆基因册RHT运用到小麦育种中,培育了一系列高产抗倒伏的小麦品种。

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育种家,利用起源于我国的水稻农家品种“Dee-geo-woo-gen”携带的半矮秆基因SD1,育成了一系列高产抗倒伏的水稻品种。

植株高度大大降低的小麦、水稻半矮秆新品种,因表现出抗倒伏能力强、产量潜力大和对化肥反应敏感等显著特点,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得世界粮食总产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当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严峻危机,这一历程即为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

Nonnan Borlaug 博士因此而荣获诺贝尔奖。

40多年后,借助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科学家们发现原来是植物激素“赤霉素”的巨大生物学效应带来了造福全人类的“绿色革命”。

i 到今天,人们已经在维管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分离和鉴定出130多种赤霉酸,分为自由态和结合态两种,统称赤霉素。

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为GA1,GA2……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赤霉素都对种子植物有生物活性,其中活性最好的是GA3,稀释至生理浓度的GA3能够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植株的营养生长。

在一些物种比如水稻和拟南芥中,赤霉素还能够诱导成花,参与花器官和果实种子的发育。

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是控制水稻赤霉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而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1则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元件DELLA蛋白基因。

综上所述,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如下:一、赤霉素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

二、由赤霉素引发的“绿色革命”,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并引发了人们对植物激素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赤霉素的矮化作用及其在草坪草育种中应用的展望

赤霉素的矮化作用及其在草坪草育种中应用的展望

赤霉素的矮化作用及其在草坪草育种中应用的展望赤霉素(gibberellins,GAs)是五类植物激素之一。

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大类四环二萜类化合物,至今已发现100多种,总称赤霉素类(GAs)t1。

其中只有少数赤霉素具有生物活性.能作用于高等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它有许多与植物生长和发育相关的生理功能。

如诱导Ot一淀粉酶的形成、促进禾谷类种子萌发、促进节间和叶片伸长、促使茎的伸长和植株增高、促进花器官形成和孤雌生殖及果实形成等。

但大多数植物体内的活性GAs以GA1或GA4为主。

中间产物和非活性GAs(结合态GAs1有几十种。

GA类似物、GA合成抑制剂在农作物和观赏植物上有多种用途,已发挥重要的作用。

草坪具有绿化美化、水土保持、调节小气候、观赏和运动等功能.对于居民休憩、娱乐及景观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

北京已建植草坪4000公顷.年增250多公顷.为北京的环境美化和首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草坪修剪与灌溉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常30%一40%的管理费用于草坪草修剪。

矮化的草坪草以其低修剪率、低耗水率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逐渐成为草坪草育种工作的一个方向。

首先讨论赤霉素的植物矮化作用。

其次探讨赤霉素在草坪草矮化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1赤霉素的矮化作用GA是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最基本的一种内源激素,与GA有关的矮化突变可分为两类,合成型突变体和非应答型突变体。

1.1合成型矮化突变体合成型突变体在于抑制、阻碍了激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步骤,使得内源GA缺乏或痕量存在。

合成型突变体叉分为两类:GA缺陷型和GA失活型。

绝大部分的突变体属于GA缺陷型,呈明显的矮化。

其体内GAs的含量显著降低。

外施GA可恢复正常型特征,。

如水稻突变体d和豌豆突变体le表现出GA缺乏表型,呈现明显畸矮、叶片深绿突变型,能抑制GAs对糊粉层中仪.淀粉酶基因的诱导表达;d突变体的节间伸长对活性GA的敏感性较野生型植株弱100倍。

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

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

菲律宾从1966年起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 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Biblioteka 列措施, 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
我国的杂交水 稻是第一次绿 色革命时期的 杰出代表。
图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 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在某些国 家推广后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 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 决了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绿色革命应用的主要作物
水 稻
小麦
主要由国际玉米和小麦改 良中心 和国际水稻研究所 这两所机构完成对这两种作 物的改良。
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
利用具有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 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 杂交,育成了三十多个矮秆、半矮秆品 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 ~50 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 的突出优点。
国际水稻研究所:
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所 具有的矮秆基因,导入高产的印度尼西亚 品种“皮泰”中,培养出第一个半矮秆、 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奇迹 稻“国际稻8号”品种。此后,又相继培养 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 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上述品种在发展中国 家迅速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巨大效益 。
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
什么叫做“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一词,在生物学上指一种农 业技术推广。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 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 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 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 。
绿色革命的产生背景
20世纪,随着殖民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这些国家的人口以历史性的速度快速增长。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饥饿和营养不良成 为普遍现象。特别在亚洲,一些国家日益 依赖富裕国家的食品援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李婉琼
前言绿色革命就是要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工业制品、绿色消费等,使基要生产函数和碳排放量挂钩,最终实现生态要素资本与经济发展间的“全面脱钩”。

绿色革命缩小了人与自然的差距,人与人的差距,以及人与国家之间的差距。

而这里,谈及的主要是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绿色革命”,以及引发“绿色革命”的赤霉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地位。

正文这些年,植物激素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植物科学界的热点和重点。

植物激素一般以多种衍生物或修饰形式存在,是调节激素在体内平衡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方式。

植物激素参与调控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例如控制作物株型、水分和营养的利用以及通过与环境因子的互作调控作物对生物和非生物性胁迫的适应性等,对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品质的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半矮秆水稻和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效地解决了“高产和倒伏”的制约矛盾, 使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严峻危机, 这一历程即为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

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人们才逐渐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到, 第一次“绿色革命”原来都与植物激素有关。

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是控制水稻赤霉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而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1则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元件DELLA 蛋白基因。

赤霉素作为五大植物激素之一,是一种高效能的广谱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实现了赤霉素的产业化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上第一次“绿色革命”就是利用农作物本身的赤霉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缺陷所产生的矮化植株来培育抗倒伏农作物新品种,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至此,人们把越多的目光投注在了植物激素,赤霉素上。

赤霉素由日本植物病理学家在研究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e)的过程中发现. 1934年,Teijiro Yabuta等最先从恶苗病菌的发酵滤液中分离获得有效成分的非结晶体,发现该成分能促进水稻的徒长,并于1938年正式命名为赤霉素。

目前,已经从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发现赤霉素类物质136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存在于高等植物中,一部分存在于真菌或细菌中,另一部分属真菌和植物共有. 按发现的顺序,分别命名为:GA1, GA2, GA,……GA136。

在植物激素中,仅只有赤霉素类物质是根据化学结构来分类的. 此外,赤霉素还分为游离态和结合态. . 在植物不同发育时期,结合态赤霉素和游离态赤霉素可以相互转化. 如在种子成熟时,游离态赤霉素不断地转化为结合态赤霉素而储藏起来;而在种子萌发时,结合态赤霉素通过酶促水解的方式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态赤霉素,从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经过50多年的研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比较清楚,尤其是赤霉菌中基本合成途径已经相当清楚几种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这些酶为真菌和植物所共有.分别是:古巴焦磷酸合酶、内根-贝壳杉合成酶、GA-20氧化酶、GA-3β羟化酶。

赤霉菌的贝壳杉烯的合成由单一的CPS/KS双功能酶将GGPP直接催化. 这种CPS/KS双功能酶与植物的CPS和KS 同源性比较,无论在核酸水平还是在氨基酸水平都较低. 因此,GA的复杂生物合成途径在高等植物和真菌是各自独立进化的,而不仅仅是水平的基因迁移。

根据对外源激素的敏感程度,可把GA突变体分为GA缺陷型突变体和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两大类。

对于GA缺陷型矮化突变体的研究,目前,很多采用克隆G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

一些控制矮化性状的基因也已经被克隆出来,证实这些矮化基因的功能在于干扰GA的合成或作用,从而使植株达到矮化的表型。

众所周知,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的功能。

而用于叶面施肥的肥料又称为叶面肥料。

根据当今国内外肥料发展总趋
势的要求,叶面肥发展趋势越来越绿色环保化、复合多功能化、天然汁液矿物化。

这一发展趋势为植物激素开辟出了一个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元素类型的叶面肥。

其国家标准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加上微量元素,其中单质微量元素含量之和≥ 4 % 。

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不但能合成许多物质与结构物质,同时也产生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称为内源植物激素。

这些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虽很少,却能调节与控制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诸如细胞的生长分化、细胞的分裂器官的建成、休眠与萌芽、植物的趋向性、感应性以及成熟、脱落、衰老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激素的调控。

人工合成的一些与天然植物激素有类似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的有机物质,叫作植物生长调节剂。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等。

综上所述,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如下:
一、赤霉素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

二、由赤霉素引发的“绿色革命”,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并引发了人们对植物激素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赤霉素从生理水平上,在水稻苗期杂种优势的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随着赤霉素种类被越来越多地发现,科学家们开始从它的生物合成以及合成途径,更加深入地研究赤霉素的其他方面的绿色优质的作用。

随即掀起了一场,植物激素的研究热潮。

四、继引发第一次“绿色革命”的赤霉素之后,发现其它激素在调控农作物产量方面也具有重大贡献,这为新的绿色革命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

五、赤霉素被开发出很多新型绿色环保高科技产品,如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一些经济作物生长、发芽、开花、结果,防止器官脱落和打破休眠等。

总结研究赤霉素合成及其调控机理,对进一步应用赤霉素改良作物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且,我国激素研究方向应该围绕植物激素作用机理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最迫切的重大需求,了解激素控制农作物产量及质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加速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进程”。

参考文献:
[1]谈心,马欣荣.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 14 ( 4 ): 571~577
[2]黄先忠,蒋才富,廖立力,傅向东.赤霉素作用机理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模式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6, 23 (5): 499~ 510
[3]张乍如.对立与统一: 谈绿色革命与生物多样性[[J].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 1): 91~94
[4]许智宏,李家洋.中国植物激素研究: 过去、现在和未来[[J].植物学通报,2006, 23
(5): 433~442
[5]马谦.水稻苗期杂种优势分析及赤霉素与苗期杂种优势生物学基础的关系研究[A]主编.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C].华中农业大学.2011.1~9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