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

合集下载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

建筑风格: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 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 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 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 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 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 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 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 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 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 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 居的民俗风情。
因此,他们每到一 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 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 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 筑形式——土楼。 由于 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 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 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 匮乏,豺狼虎豹、盗贼 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 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 “抵御性”的城堡式建 筑住宅——土楼。如四 角围龙--辛亥革命元老: 何子渊故居等。
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 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 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 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 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 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 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 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 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 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 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 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 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 甩出墙外。
方楼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博平岭纵贯其间, 宋代至今,为汀、漳2川的区划所在。方楼在3类土楼中数量最多。 据目前对3至5层方楼的初步统计:龙岩适中镇共有242座(另有遗址 可查的,1864年太平天国战时被毁38座,1924年军阀混战时被毁24 座)。永定高陂镇649座(其中2座6层),坎市镇1016座(其中1座 6层),抚市镇统计暂缺,湖雷镇609座,古竹乡统计暂缺,岐岭乡 376座,大溪乡155座,湖坑镇201座(其中6座6层),下洋镇统计 暂缺。南靖奎洋乡34座,梅林乡62座,书洋乡230座。无庸赘言,永 定方楼总数占支配份量,撇开分布零散的几个乡镇不计,已有统计数 字的6个乡镇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计,则统计暂缺的3个乡共 1500座,则永定一县3层以上的方楼总数超过4500座,真是一个惊人 的数字。另须指出,上述全部方楼的楼主或建造者几乎都是客家人。 龙岩适中镇居民属性不明,其通行土话亦非客家话非闽南话,但“适 中大楼建筑师来自永定金丰,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适中定居”。南靖 县11乡镇中,8个乡镇全为闽南人,只有奎洋、梅林、书洋3乡客家 人闽南人混居,而且方楼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则为纯客家人居住 县。 方楼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过渡区域,这里耕地较少,经济较差, 交通不甚便利,历史上匪患械斗多发。因而方楼同五凤楼比,显然秩 序感减弱而防御性增强。

客家土楼结构类型有许多种类型(客家文化︱客家围屋一共几种类型)

客家土楼结构类型有许多种类型(客家文化︱客家围屋一共几种类型)

客家土楼结构类型有许多种类型(客家文化︱客家围屋一共几种类型)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以及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客家地区的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特色。

以下为常见的围屋种类:方形围楼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

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

“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

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圆形围楼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

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

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

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

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闽西、粤东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半月形围楼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

半月形围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

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

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椭圆形围楼椭圆形的客家围楼,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发现六座。

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

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八角形围楼▽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

围龙屋_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_张莓芟

围龙屋_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_张莓芟

55论。

五种色彩黄、黑、青绿、红、白,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

说明在色彩上,这些建筑本身也具有中国特色,称之为“中华巴洛克”更为恰当。

四、建筑的文化内涵“每一种符号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在建筑装饰上突出了形式与意义的双重使命[15]”。

中华巴洛克街区的女儿墙,本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而当它成为一个个体符号时,它自身又具备了多重使命,无论是历史,还是装饰、色彩、结构等一切外在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注释:[1]刘松茯.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风格与文脉[J].华中建筑,1992(02)[2]彼得・罗(Peter G.Rowe)、关晟(Seng Kuan)著.成砚译.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2页[3]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实习编辑:张 雪作者简介:谷岩,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禹含,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围龙屋——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文/张莓芟客家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理念,设计并建造了他们在建筑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民居建筑——围龙屋。

围龙屋建筑外形引人注目,内部雕饰异常精美。

其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审美意识。

作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围龙屋,以其独特的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167页[4]刘明凯.给百年哈尔滨留下“历史名片”[N].哈尔滨日报.2007-2-3-2007-2-4[5]张健、蔡军、若山滋、近藤正一.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形态母题及美学意匠1、2[J].建筑学报,1997(09)[6][7][8][9]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A].见: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及其特征[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1-248页[10][11][15]刘松茯、何颖.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因”研究[J].城市建筑:学者论坛,2011(08)[12][13]刘川、刘瑞刚.哈尔滨道外区近代城市建筑立面的文化特色浅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侯幼彬、张复合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客家人原为中原南迁的汉民,相对于新居地的原住居民来讲被称之为“客家人”。

民居建筑——围龙屋

民居建筑——围龙屋

设计特点: 设计特点:
坚固性 安全性 封闭性 合族聚居性
代表建筑 : 双墙围龙屋
双墙围龙屋助居民躲战祸, 年历史, 双墙围龙屋助居民躲战祸,有201年历史,墙体至今保存较为 年历史 完好。 完好。 四角楼”包裹住, 四角楼” 一马蹄形状的高大围墙将 “四角楼”包裹住,“四角楼”正 门前有一弯半圆形的小池塘,两者有机结合, 门前有一弯半圆形的小池塘,两者有机结合,使整个建筑群呈椭圆 形布局,远远望去,非常吸引眼球。 形布局,远远望去,非常吸引眼球。
从建筑特点来看,围龙屋有如下几个方面特点: 从建筑特点来看,围龙屋有如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第一,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第二, 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 第二, 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 第三, 大屋顶、高台基和玲珑的屋身。 第三, 大屋顶、高台基和玲珑的屋身。 第四, 以木材为主的结构。 第四, 以木材为主的结构。 第五, 绘画复杂,色彩浓郁。 第五, 绘画复杂,色彩浓郁。
民居建筑
——围龙屋 ——围龙屋
围龙屋建筑历史: 围龙屋建筑历史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 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 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 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 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 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 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 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 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客家文化之瑰宝——传统的围龙屋民居

客家文化之瑰宝——传统的围龙屋民居

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 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 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 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 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 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 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 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他们的居 住地大多在偏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
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 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 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 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 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 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 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 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 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 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 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 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 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前半部布局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 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 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 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 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 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 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 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 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 然 的 肥 料 仓 库, 也 是 污 水 自 然 净 化 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 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 ;有“三栋 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 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 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 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 三 栋 二 横 围 龙 屋, 有 上、 中、 下 三 厅, 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 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 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 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 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布局 正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 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 而 得 名。 弧 形 的 围 屋 间, 拱 卫 着 正 屋, 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具代表性。

其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简介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历史起源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

客家围屋PPT课件

客家围屋PPT课件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 传承 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 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 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 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 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 -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 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 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
屋宇层层叠叠,每一层称为一“围” 或一“围龙”
围龙屋的内部
围龙屋的建筑材料
围龙屋, 主要是土 木结构。
其墙(包括外墙和间隔墙)以泥土夯筑为多,或 用泥砖砌至顶部。
上盖是以原木为梁,木片为桷,建成两面 倾斜的屋顶,以小青瓦互扣
大门框、天井沿、走廊沿口及屋内台阶, 一般用石板铺砌
天井地面石板或鹅卵石铺砌
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 落
合族聚居性
围龙屋的分布地区 围龙屋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梅县、兴宁、大埔、 蕉岭、丰顺等地。 比较集中的是梅县、隆文、南口、白宫、松 口等地。还随着客家人的播迁而衍布广西、 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台湾、香港等地。

客家围龙屋简介

客家围龙屋简介

围龙屋旳布局
因为客居异乡,围龙屋旳构造具有独特旳防 御和实用功能,同步还被赋予一定旳迷信色 彩。例如:屋前旳池塘多为半月形,用来蓄 水防旱、养鱼浇灌、调整气温等,同步又是 一道天然防线。禾坪是公用旳活动场合,平 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花 阶是处于上堂和围屋间旳一块半圆形龟背状 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浇灌。它旳布 局也要由风水师根据建屋者旳生辰八字来决 定。
——客家老式文化旳瑰宝
围龙屋简介
客家民居建筑旳风格和形式,在不同旳历史 时期和不同旳地域有不同旳变化,有圆寨、围龙 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旳是 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旳经典客家 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旳“四合院”、陕 西旳“窑洞”、广西旳“杆栏式”和云南旳“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旳五大老式住 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旳五大特色之一。
文化旳瑰宝,她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 筑旳五大特色之一。它受到中外教授如此高旳评 价和赞誉,我们能不了解它,认识它吗?
围龙屋旳布局
围龙屋从整体来看 是一种大圆。从格 局上看,她就像一 种太极图。她旳前 半部分是半月形旳 池塘,后半部分是 半月形旳围屋,池 塘和房屋之间是禾 坪。
围龙屋旳布局
围龙屋旳布局
围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堆 放杂物,遇到洪水时也可搬到上层居住。围 屋旳外墙十分坚厚,屋墙上段开有观察孔。 为保护风水,不得在屋后加建房屋,破坏整 个太极圈旳完整。屋后植有一圈树木将围屋 包住,叫风围林。屋衣能够美化环境,保持 水土,并代表着将风水团团围住。
围龙屋旳特点
围龙屋旳来历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身为为异乡客,他 们极少和外界来往,保存了诸多古代汉族风俗和 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搬家至南方 后,客家人居住在气候湿润山区。客家先民们结 合中原文化和本地环境,不断革新,终于形成了 今日旳围龙屋样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 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 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 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 境。
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 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
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 点。
第四段:写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 别致等特点。
第五段:写傣族建造竹楼的传统习俗 及文化内涵。
傣族竹楼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 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 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 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 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 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 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 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 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 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 均匀,宏伟壮观。
• 闽:福建省的别称。 • 粤:广东省的别称。 •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 奇葩: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 营垒:军营和四周的围墙。 • 夯筑:夯: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本课指客家人在崇
山峻岭中夯实地基,筑厚墙,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 • 贮仓:贮:储存,积存;仓:库房,仓库。 •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 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 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 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 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 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 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 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 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 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平等互助
客家围屋
2.那么傣家竹楼有什么特点呢?
(1)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2)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主要 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 气。 (3)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 (4)傣家竹楼结构简单。 (5)傣家竹楼也有别致美观的特点。 (6) 它还有“宽敞和通风很好”的特点。 (7)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 忙。这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团结友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主要从 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 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 的民族,“傣”为本民族自称。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 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文 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 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 字。
4.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 文化?
找出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点的 语句。
(1)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营垒式住宅。 (3)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4)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
匀,宏伟壮观。 (5)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
“──”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 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 事物。 • 安然无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 病。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
思考:
1.读一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 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2.读第2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 何处?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 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北 京 胡 同
上 海 石 库 门
陕西窑洞
江南水乡民居
无锡民居
四川羌寨民居
云南版纳傣族民居
云 南 瑞 丽 傣 族 民 居
客家围屋
词语认读: 闽西南 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 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 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 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 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 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关于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 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 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 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 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 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 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
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 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 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 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 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 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 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 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 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 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 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 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 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 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 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 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