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_胡壮麟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2语用学研究现状谈向明友 同济大学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
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
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
语用理论的应用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
前景化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较成熟 ,熟 练掌握文体 学理论和前 景化理论 的教 师也有很
多。我们完全 有能力在 吸收 、 鉴 国外 的这 ( 借 下转第 9 2页)
・
6 ・ 9
新 校 同理 论版
X X ou I uBn i iYa na n a ni L
营造生活化的情境 。 录像 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把声和画结合在
“ 际法 ” 难 在 课 堂 上 推 广 。 交 很 教 学 方 法 的 不 足 也 引 起 其 他 方 面 的问 题 。例 如 , 燥 的 枯
仅给学生带来 新鲜感 , 高了学生注意力 和兴趣 , 提 而且两位
老师可 以根据授课 内容 的需要进行互动 , 完成一位教师难 以
完成的教学任务 。
语言与有生命的生活结合在 一起 , 使英语 生活化 , 课堂生活 化。 学生在生活化的课 堂上无时无刻的使用英语。由单纯的
学语 言转化 为用 语言来生活 , 提高学习的热情 , 达到顺 利的 与别人交际的 目的。 把课 堂教学活动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生活 情境之 中使 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步人英语学习的殿 堂。
一
素质教育
传统 的约束 , 引导学生带着 自己的知识 、 经验 、 思考 、 灵感 、 兴
致参 加学 习活 动 。在七 年级 时 ,可以带 学生 去餐厅 学 习
f d n ee be, o sad vgt l 去超 市 学 习 hw m c n o ay o a s o uh ad hw m n .
以借用前景化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的进行 。 前 景化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很好 的启示。 由于师资和其
他条件 的限制 ,中国很多学校英语课堂人数动辄三 四十人 ,
甚 至 七 八 十 人 , 于 这 样 的 大 班 授 课 , 多 好 的授 课 方 法 无 对 许
法语文体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影 响法语文体学教学 效果 的 , 除教学资料 问题 之外 , 我 们还应注意到文体学这一学科本身 的复杂性. 作为一 门流派 众多、 结 构庞杂 的学科 , 长期 以来 , 文 体学理论各 流派 的分 类与研究范围都呈现出百家争鸣 的局面.从教学的角度 , 我
学实践 中教 师方 面存 在的第一个困难 : 教学资料 不够丰富 , 师资力量 明显不足. 这一 困难导致的直接 结果 即教 师对 文体 学理论 阐释不够充分 ,对 教程中文体学例文与练 习的分 析 不够透彻 ,因此不 能够完 全达 到提 高学 生 口头及书面表达 能力和阅读与鉴赏能力 的教学 目的. 目前 国内高校法语文体
学教 学过 程 中通用 的教程 是北京 大学 王文 融教 授编 写 的
语文体学 与修 辞学 的研 究论 文只有 3 9 篇, 学术研 究工作 的 不足使 国内原本边缘化 的法语文体学教学愈发显 得基 础薄 弱. 文体学 由法语 教学实践而产生 , 却 在中国的法语教 学 中
处于相对弱势的位 置 , 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法语 教学者深思 .
第3 O 卷 第 2期( 下)
2 0 1 4年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前 法语 教 学 的 情 况 看 , 文体 学 一 直 处 于 一 个 相 对 边 缘 的 位 置 . 本 文 将 从 教 学 实践 的 角 度 , 针 对 法 语 文 体 学课 程 在 本科 阶段 设 置的必要性 、 教 学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及 可 能 的 应 对 措 施 等 进 行 探 讨 , 同时 根 据 个 人 教 学 经验 , 提 出将 文 体 学 教 学 与 其 他 专 业 课 程 教 学相 结 合 的 几 点 设 想 .
文体学研究简述

文体学研究简述作者:周东方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14期摘要:最早起源于修辞学的文体学是一个既新颖又古老的学科。
古老在其可以追溯到中西方早期的修辞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新在于其现在的发展阶段——现代文体学开始与上世纪初,迅猛发展于六十到八十年代,但是不像别的学科,到目前为止其定义和研究范围仍处于讨论和发展中。
本文将讨论其定义、起源、分类、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探讨。
关键词:文体学定义现代文体学一、文体学定义文体学最简单的广泛的定义就是“对文体的研究”,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
但是具体准确的定义是什么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人们比较认可的看法是“文体是表达”“文体是偏离”“文体是选择”。
二、文体学分类及其主要观点总的来说,文体学可以分为5大类。
即:认知文体学,女权主义文体学,语料库文体学,教学文体学和语用文体学。
文体学发展至今,对其学术界一共有三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
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
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体学是文艺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哲等主编的《世界新学科总览》(1986):“文艺风格学:亦称文艺文体学,简称风格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西方语言学和文艺学之间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
”第三种观点认为,文体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绝非是哪门学科的附属,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种观点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如美国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文体学研究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因此,比文学甚至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更广大。
三、文体学的发展(一)国内发展状况我国外语界从事文体学研究的主要是归国学者,如胡壮麟、侯维瑞、钱佼汝等;留学生如申丹等,以及本土的研究生。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外语界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体学研究。
“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

“翻译”定义中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摘要]自夏商朝出现最早的翻译活动以来,无论中西翻译界,都对翻译的定义、标准、原则等做出各自不同的定义与解释,翻译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其中,对形式和内容的争议更是激烈热闹。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到底内容重要还是形式关键,且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各自内涵是什么,仍然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该文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各十位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所做的定义解释,对形式和内容的内涵以及关系做了一个初步统计与分析,“形式”与“内容”是理解和研究翻译的重要因素,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各自偏重的程度也会不同。
[关键词]翻译定义;形式;内容;关系一、何谓“形式”、“内容”?(一)“形式”的定义首先,“形式”与“内容”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 720)将“形式”分为四类:1.可见的形状,如音乐和文学创作中的语符排列、文体风格;2.事物存在或出现的特殊方式,细分为单词拼写、发音、音调变化的方式和字、词、句、篇章的结构,因此任何形式的改变都意味着意义的改变;3.事物的体裁或类型,如艺术体裁或文学体裁;4.常规的方法或程序,如词序和惯用词语、套话。
而《文体学研究》(胡壮麟,刘世生,2004:133)中的形式主要是指:1.语言的一个层次,居于表达和内容之间,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2.文学批评中的体裁(小说或抒情诗形式)和格律结构(十四行诗或民歌或五音步以及抑扬格等);3.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
由此,“形式”的具体概念就可以被定义为语音语调及拼写,字、词、句、篇章结构与语法,体裁类型,词序,俗语和惯用语,节奏格律和单一语篇的外形结构。
(二)“内容”的定义根据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889:396)”内容”是言语和文学作品等所要解决的主旨要义或是物质材料,与形式或文体风格相对。
探究利用文体学知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探究利用文体学知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1 引言1.1国内外文体学研究成果综述文体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论,而现代文体学的创始人则是文体学家巴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现代文体学逐渐兴盛,“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等流派纷呈。
而文体学在中国国内的研究大概在解放后逐渐出现,资料(胡壮麟,刘世生2000)显示。
我国修辞学与文体学的研究论文在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的50年间,达到了1446篇之多。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文体学的研究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全国文体学研讨会多次举办,中国文体学研究会也在第四届研讨会上成立。
文体学的研究进入新阶段。
1.2研究特色1984年王佐良先生就提议用文体学课程代替高年级的精读课,但如今英语专业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如何在阅读中运用文体学知识。
因此,文体学可以应对阅读学习中的哪些困难,如何将文体学理论应用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中,成为我们调查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另外,我们还将定量的问卷调查和定性的访谈调查相结合,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建立起名为“英语文体学与阅读”的微博,为今后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和研究提供良好平台。
2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文体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必要性本立项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用文体学知识加以解决。
问卷显示36%的学生词汇量偏少,阅读科技文时存在困难,但是通过科技文体词根词缀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词汇量。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文体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而且,学习文体学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文体学主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其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另一方面,学习文体学可以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素养。
很多写作手法是作家通用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自然难以体会作者的用意。
2.2可行性虽然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十分了解文体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与文体学完全脱节。
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所开设的报刊选读课程就是从报刊文体这一角度来进行英语阅读训练。
文体学五种文体[文体、文体学与文体分析新解]
![文体学五种文体[文体、文体学与文体分析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277be0eda6c30c2258019e51.png)
文体学五种文体[文体、文体学与文体分析新解]1963年,王佐良发表《关于英语的文体、风格研究》一文,开中国现代文体学研究之先河。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更是不断涌现。
我们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文体学”为“主题”检索词可以检索到:1980-2010年国内各核心期刊共发表与文体学有关的文章达1383篇,这其中1990-2010年所发表的文章达1207篇,平均每年60多篇;若以“文体分析”为“主题”检索词则可以检索到,1980-2010年国内各核心期刊共发表与文体分析有关的文章达992篇,其中1990-2010年所发表的文章达869篇,平均每年43篇多。
可见,对文体学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呈不断上升蓬勃发展之势。
然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文体这一概念一直未达成共识,对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和意义以及对文体分析的范围和步骤还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体学的更快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前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新见解,以便为今后的文体学和文体分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文体研究文体学理论,探讨文体分析,就不能不首先谈文体。
在RichardsSchmidt(2003:522)看来,“文体指个人说话或写作的变体。
文体通常随情景类型、受话人、交际地点和交流话题的不同而有随意和正式之分。
某一特殊文体,如正式文体或口语文体有时被视为文体类型。
有的语言学家用‘语域’这一术语表示文体类型,而其他语言学家则对两者加以区分。
文体也可以指某个人一贯的说话或写作风格,或指某一段时间的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比如狄更斯的写作风格、莎士比亚的写作风格及18世纪的写作风格等”。
这一定义至少包含四层意思:其一,文体是指个人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其二,文体有随意和正式之分,某种文体是随意文体、非正式文体还是正式文体,需根据情景类型等因素确定;其三,文体与语域关系密切,究竟可将二者等同视之还是区别对待,人们并未达成一致;其四,文体可指个别作家的风格,亦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
胡壮麟 语境的分类

胡壮麟语境的分类摘要:1.引言2.胡壮麟的背景和贡献3.语境的分类4.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影响5.结论正文:【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而语境则是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
在语言学领域,对语境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胡壮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语境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对胡壮麟的语境分类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影响。
【胡壮麟的背景和贡献】胡壮麟,生于1933 年,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语言学、教育学研究,尤其在语境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其中包括《语言学教程》、《语境与语言理解》等。
胡壮麟对语境的分类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境的分类】胡壮麟将语境分为三类:物理语境、心理语境和社会语境。
1.物理语境:指与言语行为直接相关的周围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
物理语境是言语行为的外部条件,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有重要影响。
2.心理语境:指言语行为者内心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背景。
心理语境涉及个体的经验、知识、态度、情感等方面,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3.社会语境:指言语行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语境包括共享的价值观、规范、信仰等因素,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影响】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语言意义的影响:语境决定了语言的意义。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2.对语言表达的影响:语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3.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语境是理解语言的重要依据。
离开了语境,语言的理解就可能产生偏差。
4.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语境规定了语言使用的范围和方式。
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语言策略来进行交际。
【结论】总之,胡壮麟对语境的分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什么是文体? 秦秀白 ( 1988) 、顾 曰 国 ( 1991) 、刘 世生 ( 1992, 1994b, 1998) 、顾玉兰 ( 1993) 都认为要 弄清 文 体 学 的 确切 含 义, 归 根 结蒂 是 弄 清 st yle 这个词的意义。但恰恰就是 这 st y1e 有 多种意义, 像条活泥鳅, 一手休想抓住。秦秀 白曾归纳了多种定义, 如/ 表达方式说0/ 外衣 说0/ 行为方式说0/ 选择说0/ 社会情景制约说0 等。刘世生则罗列了 31 个定义, 并一一注明 出处, 这里举 一些秦文中未 谈到的, 如 Gorgias 的/ 风格即修辞0说、Aristot1e 的/ 风格即 形式0 说、Cicero 的/ 风格 即雄辩 术0 说、Sw ift 关于/ 在恰当 的地方使用恰 当的词0 的论述、 Buff on 的/ 文如其人0、M urry 的/ 个人表达上
似强调探索一个语篇的文体风格特征及其效 成。这场争论直到 1980 年代中后期才在我国
果, 话语分析偏重于研究在一个语篇中信息的 一些 文 章 中 反 映 出 来。所 不 同 者, 倾 向 于
表达和理解, 特别是隐含的信息, 而语篇语言 Vendler 和 Fish 的 是 钱 佼 如 的 两 篇 文 章
一批资深教授如丁往道、胡文仲等编写了5英
语文体学引论6, 并经国家教委外语教材编审
委员会批准邀请李赋宁等教授于 1984 年在北
京外语学院召开了该书的审稿会。与会专家
在会上还建议了两件大事, 一是决定于 1985
年在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召开/ 高等院校英语专
业-英语文体学. 教学大纲0制订会议并进行学
术讨论, 一是授权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
Halliday 的/ 风格即意义潜势0说, 等等。
是否就没有风格呢?0有些人讲话罗唆, 事倍功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定义呢? 刘世生指 半, 是否就不算他的风格呢?
出两个原因, 一是界定者所依据的语言学理论
2. 什么是文体学?
不同, 如有的定义以传统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从文体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人们常认
用对照法界定文体, 认为/ 文体0是体裁分类, 详见表四。
/ 语体0是功能分类; 传统文体学已不能解释今 表四: 我国修辞学与文体学研究论文统计½
英语
俄 语 日 语 德 语 法 语 西班牙语
修 文 诗 修 文 诗 修辞学 修辞学 修辞学 修辞学
辞体
辞体
与
与
与
与
学 学 学 学 学 学 文体学 文体学 文体学 文体学
表一: 我国文体学研究论文统计( 综合部分、英语、俄语) ¼
情况分述如下。 自解放后至文革结束的 28 年间, 在5西方
综合部分 英语 俄语 各时期 平均每年
文章篇数
文体学 文体学 文体学 总计
篇数
语文6、5外语教学与翻 译6 和5 外语教学与研 究6 等杂志上总共发表了 25 篇有关文体学的 论文, 也就是说, 每年不到一篇, 主要撰稿者为 王佐良( 4 篇) 、许国璋、徐燕谋、杨仁敬等。
计)
计)
三者难以分辨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于当 代文体学代表了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衍生的 一个分支, 即文体风格传统( 顾曰国, 1990) , 二 者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修辞 学注重语篇的生成过程, 而文体学注重语篇的
接受过程( 张德禄, 1997) 。二是由于迄今为止 对文体学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对诗歌的研究, 因 而成为诗学的一部分。事实上, 在语言中反映 出来的文体风格特征的范围远远超过传统的 修辞格, 与其说两者相等, 不如采用 Leech 的
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教授程雨民、钱佼汝、虞
苏美等负责编撰国外论文汇编。前者的会议
论文分两批发表于5外语教学与研究6 1985 年
第 2 期、第 3 期上, 后者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出版。从此以后, 国内一些学校, 纷纷开设 了文体学课程, 如北京大学设置了为本科生讲 授/ 英语语体学0和/ 文学文体学0、为研究生讲 授/ 理论文体学0的系列课程, 至今已有十多年 的历史。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3 期(总第 4 期)
文 体 学 研 究 在 中 国 的 进 展¹
胡壮麟 刘世生
摘要: 本文借助电子文献检索的现代技术手段, 从七个方面对文体学在中国的进展情 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结论认为, 从文体学当前的研究动向和对一些问题的争 论来看, 今后的文体学研究将在下列几个方面受到重视: 1. 文体学的研究对象; 2. 文 体学的解释力; 3. 文体学与符号学; 4. 文体测量学; 5. 跨学科交流; 6. 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文体学; 进展; 中国; 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 H0- 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536( 2000) 03- 0001- 10
我们的统计资料显示, 进入 90 年代后, 文 体学研究又有较大发展。1999 年 6 月在南京 国际关系学院召开了首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 35 所院校和出版单位的 60 名代表参加了会 议, 向大会提交论文近 50 篇。会议的主要议 题是: 国内外文体学的教学与研究状况, 文体 学在教学、翻译、功能语体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文体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会议开得很成 功, 大大推进了我国文体学的教学与研究。 2000 年 9 月下旬将在山东大学召开第二届全 国文体学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 国 内外文体学研 究现状与走向, 文体 学流派研 究, 中西文体比较, 文体学与外语教学, 文体学 与文学批评, 具体时代作 家或作品 的文体研 究。
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加深了对文体实 年至 1997 年的 3 年间发表了文体学研究文章
质的认识, 并试图将有 关理论应用 于文体分 187 篇( 根据同期5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 ,
析, 从而使这门学科相应地获得飞速的发展, 平均每年 60 多篇; 1998 年一年发表了文体学
获得了/ 新文体学0、/ 科学文体学0和/ 语言文 研究文章 107 篇( 根据同期5中国学术期刊#光
1949- 76 1977- 88 1989- 94
14
11
25 ( 28 年)
0. 9
3 14
64
37 8 ( 12 年)
31. 5
2 49
61
31 0 ( 6 年)
51. 7
自改革开放以来, 情况大为改观, 每年发 1995- 97
1 49
38
18 7 ( 3 年)
62. 3
表的文体学研究文章数目呈递增趋势, 如改革 开放后至 1988 年的 12 年中, 有5 外语教学与
2
的特点0、St endhal 的/ 赋予既定思想并适合产 天的交际现象, 如今已进入语体取代文体的时
生出 它 应 有 效 果 的 全 部 形 式0 的 观 点。 代。
Enkvist 的/ 以最有效的方式讲恰当的事情0的
尽管像瞎子摸象一样, 每个人从自己的经
观点、Jakobson 和 L ev-i St rauss 的/ 结构 对等0 验感受来谈论 st yle, 我们在今 后的研究中应
和专著, 我们能够见到的有以下 13 种, 详见表
二:
表二: 供我国英语专业使用的部分文体学教材和专著
王佐良
1980 5 英语文体学论文集6
秦秀白
1986 5 英语文体学入门6
王佐良、丁往道主编 1987 5 英语文体学引论6
程雨民等主编
1988 5 英语文体学和文体学
论文选6
侯维瑞
1988 5 英语语体6
摘要6 在目录中把三者并列来看, 编者一方面 1966) , 前者不欢迎语言学插足于文体学。争
认为这三者有其共性, 一方面多少有些区别, 论 双 方 唇 枪 舌 战, 以 致 有 些 感 情 用 事。
虽然这三者都要采用语言学的方法。文体学 Vend1er 的观点 最后由 F ish 在 1973 年 集大
19 49 )
19 76
7 14 16 18 11 6
2
2
19 77
)
247 314 272 45 64 20 76
11
30
2
19 88
19 89
)
216 249 121 42 61 10 135
22
7
5
19 94
262
57
1995 ( 修辞 学 与 ( 修 辞学 与
)
15
1997 文 体 学 合 文 体 学 合
有的定义则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二 为文体学和修辞学、诗学难以分辨。从5外国
是界定者本人认识上的不同, 如有的界定者以 语言研究论文索引6在目录中把三者有时候单
研究文学风格为己任, 有的界定者则乐于研究 列, 但更多是并列这一情况来看, 编者一方面
各种语言变体的不同风格。程祥徽( 1999) 则 认为这三者有其共性, 一方面又有一些区别,
不可能完美, 但至少可以说明许多学者在致力
于文体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此外, 从上列著作
可以看出, 这支文体学研究大军的开拓者是已
故的王佐良先生, 他在 1980 年首先奉献了5英
语文体学论文集) 一书, 正如他在自序中写道:
/ 文体学方兴未艾, 我愿在这个领域继续研究
下去。0 在他的倡导下, 原北京外国语学院的
体学0 等名 称。 这一 情况 在我 国外 语界 也是如 此, º只是在时间上比国外差一拍而已。统计 资料显示, 我国外语界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体 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 50 年间, 国内学术 期刊共发表了文体学研究文章 1034 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