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地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麽启示呢?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开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她儿子的表现最差。
然而,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最大。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还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5名,他平时老老实实的,成绩为什么还这样,是不是有智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到家里,她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你的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他这次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早。
孩子上初中。
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在差生的名单中点她儿子的名字。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老师没点她儿子的名字。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为人耿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的一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其中就包括他与四颗糖的故事。
那是一个下午,陶行知正在进行一次教师培训班。
他来到讲台前,把四颗糖摆到桌子上。
学生们都好奇地看着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陶行知微笑着说:“现在我给你们每个人发糖,但只有两个条件:第一,你要等到公布条件后再吃;第二,你不能告诉其他人这个条件。
”学生们都伸出了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糖果。
陶行知拿起一颗糖果,放到他的手心,然后递给了第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非常高兴地接过糖果,准备要吃掉。
陶行知说:“等一下,我还没说完条件。
”学生们都停下了动作,抬头看着陶行知。
陶行知继续说:“这个条件很简单,你可以选择吃掉这颗糖,但如果你能够坚持不吃,等到明天,我会给你两颗糖。
”学生们都惊讶地看着陶行知,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个条件实在太诱人了!不仅可以享受今天的糖果,还能在明天得到两颗糖果。
陶行知看着学生们的表情,继续说:“你们也可以选择吃掉这颗糖,那么就没有机会得到其他更多的糖果了。
”学生们纷纷思索起来。
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是对他们自控意志的考验。
终于,第一个学生下定了决心,把糖果放回了桌子上。
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每个学生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他们把糖果放回了桌子上,等待着明天能够得到两颗糖果的机会。
第二天,陶行知按照承诺给了每个学生两颗糖果。
这时,他告诉学生们:“这次实验有两个目的:第一,告诉你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耐心,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将来的机会;第二,告诉你们要守信用,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要遵守。
”陶行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有远见和耐心,不要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机会。
他也强调了诚信和守信用的重要性。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以简单而深刻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他的教育理念。
这个故事至今仍被广大师生引用,启发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长远的目标和信念。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1、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
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2、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3、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
4、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
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
5、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6、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
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四颗糖的故事

览“四颗糖”的缘由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几个男生,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做为老师,我们经常会遇到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
其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学生的资质相差不大,只是许多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开发出来、引导出来,错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没有被及时纠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颗爱心,像陶行知先生那样,随时为他们准备“四颗糖”。
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之糖给成功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失败后的东山再起充满信心,是对失败者心灵创伤的良好医治。
“师道尊严”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往往会使教师在头脑中不自觉地产生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尊重自己的意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对于后进生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只要静下心来倾听、交流,想办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一定会发现问题的根源。
许多后进生由于长期没有被家长、同学或任课教师重视,长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就像娇嫩弱小的幼苗,得不到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
身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一颗尊重和理解之糖,就能够使他们展现新的活力。
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的教育特点

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的教育特点四颗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师和他的四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展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特点。
故事开始,有一个老师给了四个学生各自一颗糖,告诉他们可以选择吃掉这颗糖或者等待,等待一段时间后,老师会再给他们四颗糖作为奖励。
第一个学生很快就吃掉了手中的糖,他很享受那一瞬间的甜蜜。
第二个学生等待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无法忍耐住诱惑,放弃了等待。
第三个学生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也妥协了,选择了放弃。
最后一个学生则坚定不移地等待了老师的承诺,最终得到了四颗糖。
这个故事从几个方面展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特点。
首先,陶行知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相信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他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选择吃掉眼前的糖,也可以选择等待更多的回报。
这样的做法鼓励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做出决策。
其次,故事凸显了陶行知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关注。
故事中,老师并没有在学生面前强调等待的价值,也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选择。
相反,他观察着学生们的行为,关注他们的表现。
这体现了陶行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他相信教育应该是一个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灌输和约束的过程。
再次,故事展示了陶行知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的关注。
故事中,第一个学生、第二个学生和第三个学生都没有能够坚持等待的耐心和毅力。
而最后一个学生则坚定不移地抵抗住了诱惑。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坚韧精神和毅力。
陶行知认为,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的努力。
他希望学生通过坚持不懈和自律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故事中还可以看出陶行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故事中,老师给予了学生们一种选择,并且从中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主张的多元评价的思想。
他认为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关注分数。
总之,四颗糖的故事展示了陶行知的教育特点,包括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全面发展等。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的故事和事迹不仅激励着无数的老师和学生,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有一次,陶行知在访问英国剑桥大学的时候,他被请到一个小女孩的家中参加晚餐。
那个小女孩一开始对大人们都很害羞,不敢开口说话,陶行知就拿出了自己口袋里的四颗糖果,放在桌上,并对小女孩说:“这四颗糖是给你的,你可以选你喜欢的口味。
但是要记住,吃完第一颗之后,就先等一会再吃第二颗,因为这样你会更能品尝到糖果的美味。
”小女孩听了,倒是没有立即拿起糖果,而是认真地看着桌上两边的糖果。
陶行知则明白了这个机会,他开始讲述起故事来:“你知道吗,有一次我在市场上看见了一位老年人,他买了一些糕点和果酱,又买了一些水果,从包里掏出了一小袋子糖果,然后把它们都装在一个篮子里,然后把篮子放在身上。
到了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小男孩,男孩情绪很差,似乎已经过分劳累,据说他一整天都在赚钱,但只赚到了很少的钱,于是男孩看起来很愁眉苦脸。
老先生看见了这个情况,走过去跟男孩打招呼,把篮子拿下来,打开了盖子,然后用了一只匙子,从里面挑出了一块糖,塞到小男孩嘴里。
男孩尝到美味的甜,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来!”陶行知讲完这个故事之后,看到小女孩的目光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于是他接着说道:“糖果其实就像小小的快乐,它可以在最不羁的时候出现,让你暂时忘记烦恼和不安。
”小女孩听了陶行知的话,点了点头,挑了一颗水果味的糖果放进嘴里,然后在安静地品尝了一会才拿起第二颗糖果。
当晚的晚餐完全不那么尴尬了,小女孩甚至开始了许多如此主动的对话。
当送别的时候,小女孩看着陶行知,她说:“谢谢您,爷爷母亲都很喜欢你,我也很喜欢你。
”这个小故事虽然非常简单,但它却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教育家的智慧,甚至能够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来帮助人们从自己的情绪和阻挡之中走出来。
人们说,教育不分年龄,陶行知这个大智慧的教育家,总是能够从一件小事情中发现教育的奇妙之处,这不仅源于他的谦虚和开放,还源于他的聚焦于教育事业,始终以爱心和真诚为学生着想。
陶行知育人小故事

陶行知的育人小故事(6则)1 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2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3 一首歪诗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
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
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
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童话故事,更是对教育的一种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突然拿出了一袋糖,他对学生们说,“我有四颗糖,我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
”学生们都很兴奋,他们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老师把糖分给他们。
老师先给了第一个学生一颗糖,然后给了第二个学生一颗糖,第三个学生也得到了一颗糖,最后轮到了第四个学生。
老师却突然把剩下的两颗糖放到了口袋里,没有给最后一个学生。
这时,全班的学生都感到很奇怪,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老师明明有四颗糖,却只给了三个人,最后一个学生却没有得到糖。
老师看到学生们的疑惑,他解释道,“这就是生活,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得到了很多,而有人却一无所有。
”。
老师继续说道,“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都结束了。
其实,我还有两颗糖在口袋里,只是我选择了不给你们。
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面临选择,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
“而对于那个没有得到糖的学生来说,他可以选择去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也许下一次,他就会得到更多的糖,或者得到更好的东西。
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落而放弃,要学会努力和坚持。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不公平,但是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而是要继续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不要轻易放弃。
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我们才能收获更多,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就是这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麽启示呢?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开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她儿子的表现最差。
然而,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最大。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还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5名,他平时老老实实的,成绩为什么还这样,是不是有智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到家里,她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你的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他这次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早。
孩子上初中。
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在差生的名单中点她儿子的名字。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老师没点她儿子的名字。
临别时,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儿危险。
”她走出校门时,儿子在等她。
一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来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
她心里不安,巴望着儿子回来。
儿子回来了,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而后哭了起来:“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到大很多人嘲笑我。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十几年来凝结在心中的泪水,一个劲地往下淌,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编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今天不行、明天不行、后天仍然不行为什么“她”的孩子开始看起来不行,后来却越来越行为什么魏书生的学生开始“不行”,后来都“行”了为人师尊、为人父母者,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眼中的“差生”、“问题孩子”在这个过分渲染竞争、急功近利的时代,如果有人说父母和老师的尖酸、刻薄(语言伤害)不知埋没了多少“牛顿”、“爱迪生”,这其中多半含有坐而论道的成分,因为真到自己手里,所作所为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好学生还顾不过来呢!谁会真正在意“差生”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个不比自己的孩子行(说“孩子自己的好”那仅是一种感情倾向,真要比起来少不得以已之短比人之长,于是乎捶胸顿足、长嘘短叹、“恨铁不成钢”也便司空见惯了。
孩子即便没有问题也成了“问题孩子”)。
可见,所谓“差生”、“问题孩子”根源还是在家长和教师身上。
----转自《莱西教育网》教育孩子的八大智慧(一)赏识:求知上进的源泉赏识是人类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还很幼稚,他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赏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
事实证明,父母用行动表现出来的和赏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是孩子求知上进的动力之源。
而一个孩子如果缺少赏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二)梦想:创造奇迹的翅膀童年是梦想的故乡,梦想是明天飞翔的翅膀。
心理学显示,一个人心中拥有了梦想,就会在希望中,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孩提时代是多梦的季节,一个懂得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呵护孩子的梦想,并用行动和孩子一起设计未来的蓝图。
这样,梦想的种子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知识:自立成才的杠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也曾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知识,是孩子自立成才的有力杠杆,有了它,孩子才能撬起自己美好的人生。
有技巧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一步一步从兴趣发展到乐趣,增长更多智慧和才能,是父母的重要课题。
(四)品行:茁壮成长的基石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空白的纸,在那里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在这张空白的纸上,品行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基石,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决定着他的未来是昏暗无光,还是光芒四射。
在孩子的心灵里精心种下一颗美德的种子,日后他才能长成一株参天大树,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
(五)习惯:成就未来的捷径国着名的家叶圣陶说:“就是培养习惯。
”培根则强调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是指人的行为倾向,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习惯就像是走路,人们如果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好的习惯是成就孩子美好未来的捷径,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健康成长;不好的习惯则像缠在身上的铁链,它无形地限制着孩子地思想和行为,阻碍着孩子每一步的发展。
(六)心理:立足的支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特别是孩子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其他问题。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
然而,很多家长只注重让孩子锻炼身体,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克服人性的弱点,把孩子培养成情绪快乐、心态积极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健康、成熟的心理去应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挫折。
找到适于自己的立足点。
(七)沟通:心意相通的桥梁融洽的亲子沟通不仅是亲子间维系的基础,更是相互交流,彼此理解。
提高培养效果的桥梁。
融洽的亲子沟通,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被欣赏、被接受,进而树立积极的自形象和健康的人格,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八)榜样:潜移默化的要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但孩子的要诀却是自己的榜样先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一、我们在近十年的上百个青少年个案咨询工作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讲,中学生在个案心理咨询中无论内容、形式还是咨询效果都有其独特性。
总括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内容多为学习问题。
涉及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计划、生物钟等;二是表现比较强烈。
如与父母、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之后负气离家出走、心灰意冷的;三是极端化倾向。
一次考试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得了,飘飘然溢于言表,而一次考试失败又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四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五是可塑性强。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
在这个时期合情合理的引导、推心置腹的沟通、没有任何条件的尊重接纳以及通情达理,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六是家长的配合是咨询效果的最基本保障。
中学生来咨询百分之九十五是有家长陪伴,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中学生咨询模式很特别:家长——学生——家长——家长学生。
在此模式中,家长的地位很重要。
这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并通过实践证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其家长有高的相关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也离不开家长的全心全意配合,与其说家长想通过咨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不如说是家长通过给孩子咨询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结果是家长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所谓问题也就解决了。
通常的情况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关系,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于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治病,甚至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吃药打针。
然而在我们的中学生咨询模式中,家长最终意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滋生的关键,孩子真正的病根是家长。
既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全家总动员共同解决问题,家长生病家长吃药。
这样的效果在个案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大的,由此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
家庭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
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的教诲愿意听取。
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
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
两种教育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表现出熟知性和继承性。
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了这一点。
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
其实质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
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实施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李全彩,2000)。
正因为此的家庭教育特点也就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是家长,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主要由于其有意无意中对客观存在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忽视——太主观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