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对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机体对缺氧的反应,以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具体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呼吸机、显微镜、离心机、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乏氧性缺氧组、血液性缺氧组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组。
(2)乏氧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氧环境中(氧浓度约10%)24小时,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3)血液性缺氧组:将小白鼠麻醉后,采用体外循环方法,使血液与低氧环境接触,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4)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氰化钠,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5)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与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
将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2. 血液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4. 正常对照组:呼吸频率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液颜色正常。
五、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呼吸频率会降低,以保证氧气供应。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缺氧反应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细胞代谢发生障碍的一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缺氧反应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动物机体对缺氧的反应,探究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为临床医学和生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缺氧反应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动物在不同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3. 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4.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昆明小白鼠20只,体重20克左右,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 缺氧模型制备:1) 乏氧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中,瓶口用密封胶塞封住,模拟低氧环境。
2) 血液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模拟血液性缺氧。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氰化钠溶液,模拟组织中毒性缺氧。
3. 观察指标:1) 呼吸频率和深度:实验过程中,每5分钟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2) 皮肤和黏膜颜色:观察小白鼠皮肤和黏膜的颜色变化,判断缺氧程度。
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观察小白鼠的反应速度、协调性等神经行为变化。
4) 血液pH值和氧分压:实验前后分别采集小白鼠血液,测定pH值和氧分压。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暗,出现紫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2. 血液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淡,出现苍白。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暗,出现紫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五、讨论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低氧环境下,小白鼠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提高氧气的摄入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不同类型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中呼吸的反应和皮肤、粘膜及内脏的颜色变化,从而掌握缺氧的分类和特点,同时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解救方法。
2.观察低温及氯丙嗪、普萘洛尔等药物对动物耐缺氧力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因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可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将动物放置于密闭的容器内,使其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逐步降低以复制低张性缺氧模型。
低张性缺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正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约为26g/L,低张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绀。
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10倍,当吸入气中含有0.1%CO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能有50%为碳氧血红蛋白(HbCO)。
HbCO不能与O2结合,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的O2不易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当血液中的HbCO增至50%时,动物可迅速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此时,动物的动脉血含过多的HbCO,其皮肤、黏膜呈HbCO的樱桃红色。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的Fe2+氧化成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因与羟基结合牢固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或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Fe2+中有部分氧化成Fe3+,剩余的Fe2+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
动物缺氧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复制动物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对动物的影响。
2. 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影响动物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功能异常。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特点,缺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乏氧性缺氧:指因吸入气体中氧含量不足导致的缺氧。
2. 血液性缺氧:指因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或循环障碍导致的缺氧。
3. 组织性缺氧: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的缺氧。
本实验采用昆明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条件,观察动物在不同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死亡时间,以探讨缺氧对动物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缺氧箱、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体温计、天平、注射器、注射针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美兰、氯丙嗪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
2. 缺氧模型建立:- 乏氧性缺氧组:将动物放入缺氧箱中,密闭箱体,逐渐降低氧气浓度,模拟高空缺氧环境。
- 血液性缺氧组:向动物腹腔注射一定量的亚硝酸钠溶液,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
- 组织性缺氧组:向动物腹腔注射一定量的氯丙嗪溶液,降低动物代谢率,模拟组织性缺氧。
- 对照组:给予正常生理盐水注射,作为正常对照。
3. 观察指标:- 呼吸频率和深度- 心率- 体温- 动物死亡时间4. 数据记录:记录各组动物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和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动物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最终死亡时间为60-90分钟。
2. 血液性缺氧组:动物呼吸频率和深度迅速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最终死亡时间为30-40分钟。
3. 组织性缺氧组:动物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最终死亡时间为90-120分钟。
4. 对照组:动物呼吸、心率、体温均正常,未出现死亡现象。
缺氧的类型及阻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的讨论问题1

缺氧的类型及阻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1、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刻二、请指出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①血氧分压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
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40mmHg。
②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③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
④血氧饱和度SO2: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
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
⑤氧解离曲线:PO2与SO2之间的关系曲线,S型。
血氧饱和度变小,氧解离曲线右移。
⑥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反映Hb与氧的亲和力。
3、阻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年龄、躯体性能和代谢状态、营养、锻炼等都是阻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总的来讲确实是耗氧过大(供氧不足)及用氧障碍两点。
4、请简要归纳缺氧机会体功能代谢的转变。
急性缺氧由于机体来不及代偿而较易发生功能代谢障碍,慢性缺氧时通常既有代偿性反映又有损伤性反映。
呼吸系统主若是代偿性肺通气量增加;循环系统主若是心排出量增加、血流从头散布、肺血管收缩和毛细血管增生;血液系统主若是红细胞增多、向组织释氧能力增强;神经系统会显现意识模糊乃至丧失;细胞、组织主若是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强五、缺氧能够分为哪几种类型?血液性缺氧、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六、低张性缺氧的缘故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转变有何特点?缘故:吸入气氧分压太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解读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1、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2、请指出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①血氧分压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
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40mmHg。
②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③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
④血氧饱和度SO2: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
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
⑤氧解离曲线:PO2与SO2之间的关系曲线,S型。
血氧饱和度变小,氧解离曲线右移。
⑥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反映Hb与氧的亲和力。
3、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年龄、身体机能和代谢状态、营养、锻炼等都是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总的来说就是耗氧过大(供氧不足)及用氧障碍两点。
4、请简要归纳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急性缺氧由于机体来不及代偿而较易发生功能代谢障碍,慢性缺氧时通常既有代偿性反应又有损伤性反应。
呼吸系统主要是代偿性肺通气量增加;循环系统主要是心排出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肺血管收缩和毛细血管增生;血液系统主要是红细胞增多、向组织释氧能力增强;神经系统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丧失;细胞、组织主要是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强5、缺氧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血液性缺氧、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6、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原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缺氧实验报告实验分析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生物体或组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生理和生化反应受到抑制,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缺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4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材料: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步骤:(1)乏氧性缺氧:将4只小鼠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2只。
甲、乙组小鼠放入缺氧瓶中,丙、丁组小鼠放入充满氧气的缺氧瓶中。
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及耗氧量。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放入充满一氧化碳的缺氧瓶中,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4)血液颜色变化观察:将实验结束后的小鼠血液进行颜色观察,记录血液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甲、乙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4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25ml/min和0.35ml/min。
丙、丁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60分钟和7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5ml/min和0.65ml/min。
说明乏氧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缺氧时间越长,耗氧量越大。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15分钟,说明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20分钟,说明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一、实验目的: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变化规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特点;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及年龄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掌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18~22g小鼠,新生鼠;500Iml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个, 1ml注射器(配针头),剪刀,镊子。
钠石灰,氯丙嗪,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亚甲蓝,冰。
三、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氯丙嗪处理)i.取2只小鼠,观察正常呼吸频率(次/10s),并注意其呼吸深度。
观察活动等一般情况及耳、尾、口唇的颜色。
取两只小鼠,标记为A、B,分别按0.1ml/10g腹腔注射氯丙嗪和生理盐水,之后将小鼠 A只放入冰块上10~15min。
ii.将2个广口瓶口瓶塞所连的移液管分别插入2个大量筒a、b中,记录液面最低点数据va1, vb1。
a广口瓶加入钠石灰,b广口瓶加入等量的钠石灰,待A鼠进入冬眠期时,将两只小鼠分别同时放入广口瓶a、b中,插塞紧橡皮塞。
记录量筒液面下降量及小鼠的反应状况和存活时间。
2 亚硝酸钠中毒i.取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呼吸频率及皮肤黏膜颜色后,分别向腹腔内注射50g/L亚硝酸钠0.2ml,其中1只在注射亚硝酸钠后,立即腹腔注射10g/l亚甲蓝0.2ml,另一只注入生理盐水0.2ml作为对照。
ii.记录小鼠存活时间,小鼠猝死后解剖小鼠尸体,取出肝脏至于滤纸上,观察记录2只小鼠血液、肝脏的颜色。
四、实验结果:1.实验数据乏氧性缺氧:va1=61 ml, va2=56ml vb1=58ml,vb2=40 mlva1- va2=5 ml vb1- vb2=18 mlta=27min tb=16min小鼠A总耗氧量:R=耗氧量/存活时间/存活时间=0.0076小鼠B总耗氧量:R=耗氧量/存活时间/存活时间=0.040小鼠缺氧后皮肤粘膜的颜色:青紫色(紫绀)2. 亚硝酸钠中毒:小鼠亚硝酸钠中毒后,血液、肝脏颜色变为咖啡色;另一只小鼠用亚甲蓝解救后,血液、肝脏颜色仍为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目的与原理]
低张性缺氧的常见原因是大气中氧分压过低和外呼吸功能障碍。
将小白鼠放入盛有钠石灰的密闭缺氧瓶内,以模拟大气中氧分压降低,可造成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主要是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而使血液带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通过小白鼠分别吸入CO气体或腹腔注射亚硝酸钠而导致血红蛋白的改变可引起血液性缺氧。
将氰化物注入小白鼠腹腔,可造成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的目的是:①学习复制不同类型缺氧的动物模型,掌握缺氧的分类和特点。
②观察不同类型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
③了解种属、年龄、神经系统和代谢状况对动物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实验动物]
成年小鼠,初生小鼠,青蛙或蟾蜍。
[实验器材与药品]
1.器材缺氧瓶(125 ml广口瓶)、CO发生装置、秒表、l ml注射器、5 ml注射器、铁架台、25 ml量筒、胖肚吸管、双凹夹、小天平、剪刀、镊子、真空泵、小动物减压装置。
2.药品钠石灰(NaOHCaO)、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美兰、0.1%氰化钾、10%硫代硫酸钠、生理盐水、20%乌拉坦。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一、不同类型缺氧
1.乏氧性缺氧
(1)取钠石灰少许(约5 g),及小鼠一只放入缺氧瓶内。
观察和记录动物缺氧前的一般情况,呼吸频率(次/10秒),深度,皮肤和口唇的颜色,然后塞紧瓶塞。
连接测耗氧量的装置,记录时间,以后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如有其他变化,随时记录,直到动物死亡为止。
(2)动物尸体留待其他缺氧实验完成后,再依次打开腹腔,观察和比较血液和肝脏颜色。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1)先制作CO,收集于注射器中紧闭备用。
(2)取小鼠一只,观察其口唇,尾的皮肤颜色,活动状况,呼吸情况并记录之。
(3)将一只小白鼠放入密闭的广口瓶内,并向此广口瓶内注入CO 3 ml,同时记时,观察口唇、尾、四肢、皮肤颜色变化及全身情况并记录之。
(4)动物尸体留待其他缺氧实验完成后,再依次打开腹腔,观察和比较血液或肝脏颜色。
附:CO制备方法:
CO发生装置先将浓硫酸10 m1放人试管,再加入甲酸l0 m1,将试管口用橡皮塞塞紧,上插一针头接于金属三通,点燃酒精灯于试管底部徐徐加热,即有CO气泡逸出,排掉少许后,用注射器自三通缓缓吸入CO气体密闭备用。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观察正常表现后,分别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0.3 m1,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内注入1%美兰溶液0.3 m1,另一只再注入生理盐水0.3 m1。
(2)观察指标与方法同1,比较两鼠表现及死亡时间,有无差异。
表13-3 不同缺氧实验结果
缺氧类型体重
(克)
存活时间
(分)
耗氧量
(ml)
皮肤粘膜和血液颜色
乏氧性缺氧
CO中毒
亚硝酸盐+生理盐水
亚硝酸盐+美兰
4.氰化物中毒性缺氧
(1)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观察正常指标后,分别腹腔注射0.1%氰化钾0.2 m1,观察上述指标。
(2)动物出现四肢软瘫时,立即取其中1只腹腔注射10%硫代硫酸钠0.4 m1,另一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观察两只小鼠上述指标变化及死亡时间。
5.尸检
依次打开上述实验动物的腹腔,观察、比较和记录血液和肝脏的颜色。
6.用测耗氧量装置测定小白鼠的总耗氧量。
(1)原理小白鼠在密闭的缺氧瓶内,不断消耗氧气,而产生的CO,又被钠石灰吸收,瓶内氧分压逐渐降低而产生负压。
当缺氧瓶与测耗氧量装置相连时,装置的移液管内液面因瓶内负压而上升,量筒内液面下降的毫升数即为消耗氧的总量。
(2)方法与步骤向量筒内充水至刻度,然后将玻璃管接头与缺氧瓶塞上的一个橡皮管相连。
打开上述橡皮管上的螺旋夹,待移液管内水面上升稳定后,从量筒上读出液面下降的毫升数,即为小白鼠的总耗氧量。
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取成年小鼠一只,用20%乌拉坦溶液(0.2 ml/100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
2.将正常成年小鼠、麻醉的成年小鼠、新生的小鼠和蟾蜍各一只放入减压装置的干燥瓶内,将瓶口密闭。
3.用真空泵抽气,减压速度为每分钟上升2000 m模拟高度直至9000 m模拟高度,并开始记时。
观察动物表现,分别记录其死亡时间。
待所有、动物死亡后,停止抽气,分别计算各动物在9000 m模拟高度存活的时间。
[注意事项]
1.小鼠腹腔注射应从左下腹进针,避免伤及肝脏,也应避免将药液注入肠腔或膀胱。
2.缺氧瓶一定要密闭,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口。
3.切忌CO气体产生过多过快,导致动物迅速死亡而影响血液颜色的变化。
4.氰化物有剧毒,勿沾染皮肤、粘膜特别是有破损处。
[思考题]
1.各类型缺氧时,小鼠的呼吸频率、幅度,皮肤、粘膜颜色变化有什么不同,机理是什么?
2.不同年龄状态下的实验动物对缺氧的耐受性有何区别?解释其原因。